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_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_解读

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4)04-0058-10中图分类号: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解读

□杨耕

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

要: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

的“看家本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特征是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强调运用世界观理论去认识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较为充分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的作用,说明“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化现象。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编写组人员,我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中的若干重要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的。毛泽东更为重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本著作在指导党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也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2]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3]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邓小平正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开

一、习近平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论述

习近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陈独秀、李大钊,还是李达、瞿秋白,都极为重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瞿秋白,第一本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是李达编写

收稿日期:2014-05-18

作者简介:杨耕(1956-),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

本文系作者于2014年4月11日为共青团十七届中央书记处第八次集体学习所作的专题讲座。在本刊发表时,作者对讲稿略作修改。

启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从理论上讲,也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3]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4]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本身就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拿这个世界观反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做工作等等,就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而不是教义。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正是依据习近平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中宣部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一书。这是一本党员干部读本,它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方法统一、理论性与可读性统一,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讲”仍然坚持了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注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一个主义,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独特贡献,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

理论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人类已经有了自然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方面,几乎所有思想家、哲学家,即使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都滑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直到马克思,才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从认识论上看,原因就在于,社会不同于自然,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一切事件都是人所做的,而人是有思想的,是在思想指导下进行历史活动的。这样一个现象,很容易造成误解,那就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社会是精神的。从空间上来看,自然和社会相距很近,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似乎相距很近;从时间上来看,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又相距遥远。人类是从自然开始唯物主义历程的,人类在古希腊时代就创立了自然唯物主义,但一直到马克思时代,也就是19世纪中

叶,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说,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人类整整走了2500年的心路历程,用中国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咫尺天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独特贡献,所以,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和基二、

本特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德国,但我们既不需要“乡恋”,也不需要“乡愁”,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精神产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经济全球化”一词,但他明确提出“世界历史”这一概念,世界历史就是指世界一体化。19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开始发端,世界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峰,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精神产品,它并非仅仅属于德国、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是,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当时主要反映了西欧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反映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科学社会

主义主要反映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传统。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不同的民族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民族化的问题。

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取得民族的形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有“中国特性”,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改造现实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实际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经常说,传统文化不是古董。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中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才是传统文化。如果是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中消失、不再发挥作用的,就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就不可能中国化。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化”马克思主义。如果仅仅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化”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空心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变,把物质变成“气”,把矛盾变成“阴阳”,把规律变成“道”,把共产主义简单地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这是语言游戏。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因此我们在编写“十讲”的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量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

我们还应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就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时代作用,就是因为它隶属于现代文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所面对的特殊的客观实际,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特殊的社会问题。我

们不可能在高科技社会把高科技的工业文明嫁接到一个田园风味、宁静安详、人际关系淳朴的农业社会上,不可能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来治理当今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不是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挽救了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儒家学说、传统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国一样走向衰败;不是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使孔夫子名扬四海,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振雄风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本末倒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批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一句话,“十讲”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比较起来,尤其是和高校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比较,《马克思主义十讲》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十讲”的每一讲标题都和一般教科书不一样,除了第一讲以外,从第二讲开始,每个标题的前面是观点,后面强调方法。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就是关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关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理论。运用这样的理论观点去认识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用哲学的术语来说,方法论就是把客观规律转化到头脑中,然后运用这个规律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举个例子,对立统一是客观规律,转化到我们头脑中就变成了矛盾分析法。判断任何事物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客观规律,转化到我们头脑中,就变成了一种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3]

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是方法,而不是教条。马克

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真理体系,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现在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有一种学说认为自己包罗了所有问题的答案,那么,它只能是神学,而不可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正确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所以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

流。我们看一个人要分辨主流和支流,我们判断事物也要区分主流和支流。中国作为一个13亿

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问题和困难是难免的,只有分清实际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五要分清实际中的偶然与必然,把握事物的必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观察现实、分析问题。

六要分清实际中的可能和现实,把握事物的趋势。可能与现实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不断转化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键就是要立足现实,看到现实中蕴含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总体趋势,促使有利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第六讲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法”。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毛泽东说过,辩证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因此,学习辩证法,最主要的,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方法,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说的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于,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一切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杰作”,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比形而上学思维方法高出一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辩证法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同时从矛盾双方的同一中把握它们的对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差异、对立、冲突不过是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每一事物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变化的特殊原因,无从把握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合理地改造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三个重要观点的三、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力求以简洁的话语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这里,着重讲述其中的三个更为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特点。

第二讲是“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讲写得非常有特点。我们都说要实事求是,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在主观上都想达到实事求是,但在客观上往往又偏离了实事求是。为什么?以往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没有说过这个问题。本书第二讲从六个方面较为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一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和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既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本质和现象的真实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从现象入手去认识本质,运用理性思维从现象寻找本质,从表面的实际寻找深层的实际,认识事物的深刻本质。

二要分清实际中的形式与内容,把握事物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与形式脱节、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既是思想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具体体现,更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只有反对形式主义,克服形式主义,才能真正在思想上求真务实,在行动上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关键是要从内容出发。

三要分清实际中的局部和全局,把握事物的全局。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没有认识事物的局部便无法认识全局,但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把握事物的全局。毛泽东、邓小平都极为强调全局,习近平也多次强调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实际上就是全局意识。

四要分清实际的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主

认识事物,最主要的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性;研究问题,最主要的是研究问题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最主要的是结合实际的特殊性。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们还应当注意,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各不相同,也具有特殊性。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总体,其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起着支配作用。这是其一。其二,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又会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处在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就是说,主要矛盾有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可能转化为次要方面,次要方面有可能转化为主要方面。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好典型,照顾一般”、“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等,体现的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共性和个性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时间、地点、条件构成“具体问题”的诸方面。具体分析要求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认识事物,时间不同了,地点不同了,条件不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绝对不变的事物,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总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看似相同的矛盾,出现在不同的条件下,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看似有效的方法,置于不同的环境中,不一定能发挥同等的效用;看似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变换了的时空中,有可能“复活”再现。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既可能是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是重复出现的老矛盾和问题。但是,这种重复往往是形式上的重复,内容上则是新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往往是不可重复的。比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总是不断地解决,又不断地以新的具体的形式“复活”,不断地“复活”就必

须不断地采取新的具体的办法来解决。

中国有句古话,“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讲得实际上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高度重视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当记住列宁的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七讲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这一讲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规律有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两大类型。人们一般都承认自然规律,因为人们在自然界中往往看到的就是自然事物的重复性,日月运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生生死死。但到了历史领域,很多人就怀疑甚至否认历史规律。从思想史来看,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成为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原因很简单,人们在自然看到的是自然事物的重复性,在历史中看到的是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历史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例如,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

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等等,一个一个都是不可重复的。不仅历史事件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人物也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比如,法国的罗伯斯庇尔,美国的林肯,中国的孙中山等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伟大人物不可重复,平凡个人也不可重复。问题在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不可重复的,可历史规律是可重复的。戊戌变法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可改良和改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并不罕见,我们正在进行改革;法国大革命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但资产阶级革命作为社会现象,在近现代的历史上重复可见;罗伯斯庇尔、林肯、孙中山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可时势造英雄在不断重演。我们要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规律这三个概念加以区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不可重复,但历史现象是“多”,在这多种多样历史现象背后,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会重复起作用的历史规律。

发现历史规律是马克思的毕生功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他的悼亡演说时指出: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历史规律,所以他把唯物主义之光照进了历史观。用句文学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他从

“天上盗火”把唯物主义之光照进了被唯心主义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看待历史规律的?第一,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现在之所以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自觉,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自觉。再比如,我们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着多元价值观,而多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它存在的根据以至合法性。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晚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产生晚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生晚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都是从原始社会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变革迟早引起意识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的变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

第二,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自然规律的形成和实现,自然事物的产生,都是在人的活动之外进行的。可是在历史领域,任何一个活动的成功都要靠人的努力,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与人的活动相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中国革命,而要让中国革命起来并获得成功,要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中的一切都离不开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人的活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历史规律。马克思形象地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历史规律不仅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而且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可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既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也不能人为地消除历史规律。相反,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历史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总体过程。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反过来又创造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封建社会不可能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我们经常说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本性包括最基本的自然需要,都随着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但我们又不能把人的活动和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规律等同起来。人的活动可以符合规律,也

可能违背规律。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社会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在人的物质活动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生产活动中形成,它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决定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按照规律来行事,任何人包括伟大人物都不能违背规律。任何人,包括伟大人物一旦违背规律并同人民群众相对立,只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霸王别姬”。

历史规律同样具有重复性、常规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历史规律就会反复发生作用,成为一种常规现象。我们要注意的是,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其中的偶然性使各个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大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无论是他们的过程和结果,还是它们领导人的个性都不一样。英国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君主立宪,法国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共和。历史事件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现象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性。1640年的英国革命,1789年

的法国革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这一个个不可重复历史事件的出现,体现的不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吗?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一个个不可重复的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的不正是时势造英雄这一规律吗?

在英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政治运动;在德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所以马克思说德国人是哲学的民族。德国人喜欢哲学。当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被德国皇帝邀请到皇家花园里给宫女们上哲学课。莱布尼茨给宫女们上的第一堂课就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这就是说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严格地说,任何自然事件都不可重复,表面上重复实际不重复,因为自然事件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马克思比莱布尼茨高明。马克思发现,在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可重复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把历史规律称为“铁的必然性”,认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铁的必然性”。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高度重视历史规律的问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隐藏在历史事件单一性的背后,自然现象差异性正好隐藏在自然事件相似性的背后。所以,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我们应该从相似中看到相异,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应该从相异中看到相同,从单一性看到背后的重复性、常规性,从而发现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同样不可抗拒。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见物不见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宗旨,就是改变世界,使人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讲过,他所创立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推翻那些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7]。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哲学,不是讲坛哲学,更不是论坛哲学,而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它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它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它的理论任务和实际任务就是改造世界,使现实世界革命化,它的最终目标就是确立有个性的个人,或者用我们经常说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用哲学术语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其实是全部哲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因而过时了,这是一种误判。实际上,从19世纪末

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这种论调,不断有人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被消灭了,同时,又不断有人在批判马克思主义。既然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被消灭了,你还批判它干什么?我们不能以时间的远近来判断一个学说是否过时,是否是真理,仅仅用19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概念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时髦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走马灯一样更换本身就说明有问题。阿基米德定理创立的时间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多么发达,也不能违背这条定理。如果违背了阿基米德定理,造出的船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无论形式多么豪华,都不可能航行,如航行必沉无疑。空气动力学创立时间也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飞机制造业无论多么发达,都不能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如果违反了空气动力学原理,造出来的飞机无论多么舒适、多么“人性化”,都不可能从地上飞到天上,即使飞到天上也要“失联”,也要从天上掉到地上。理论和现实是双向关系,一方面,现实产生理论,理论要适应现实,另一方面,理论引导现实,理论要超越现实。例如,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从哲学上说,当代中国的改革就是现实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现实的一种超越,而引导这一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而我们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初。有人据此提出,100多年前的东西,现在还有用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没有意义?下面,讲讲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特别是当代意义。

在哲学研究中有一个现象,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持久而且激烈,深入而且广泛,遍及到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是这样,美国、日本也是这样。与日本学者交流过程中,发现日本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非常深入,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考证上。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编著的日本学者有近百人,中国学者只有一位。在国外,包括“苏东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一门“显学”,每年都要召开“国际马克思大会”,每年出版的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当然,观点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争论是正常的。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逝世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不乏先例。无论是黑格尔,还是亚里士多德,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还是朱熹、张载,都引起了很多争论。但是,像马克思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持久、深入、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马克思的形象在这种争论中不断变化,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以辨认一样。20世纪的历史运动,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使不同国度的学者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20世纪末,英国BBC公司曾做了一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20世纪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变化和社会主义改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再次凸现出来了。

的一般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和解答的问题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当代价值和当代意义。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到当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对自然界不能过多地采伐,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征服自然,否则,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到当代中国的改革,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需要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并预见到,为了使资本得以生存和扩张,资本主义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形式,改变国家的存在形式;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但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问题,并认为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造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不发达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如此等等。这些都被历史所证实。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在当代,无论是用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还是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乃至中国的新儒学来对抗马克思主义,都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多论述,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地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使我们看得更远,高瞻远瞩;显微镜使我们看得更细,见微知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犹如我们既有了望远镜,可以高瞻远瞩,又有了显微镜,可以见微知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3]

智慧,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就像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哲学本身并不是博学,而是一种智慧,它给人生存和发展以勇气和智慧,通俗地说,是一种大勇大智。现在宗教盛行,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我们经常说人生观,人生观其实就是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凝结为对“人生之谜”的深层理解和把握,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我们共产党人人生的“最高的支撑点”,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

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医学、生物学、考古学、数学、化学等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人生之谜”,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人生之谜”,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人生之谜”。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一句话,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年轻人都喜欢看爱情小说。以两性关系为主题是爱情小说的共性,可是,爱情小说绝不是性的艺术。这是因为,爱情小说的本质不是性,而是以两性为基础的爱,是以性爱为轴心来揭示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传说,反映的不仅是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西欧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托尔斯泰的《复活》之所以能引起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它着力刻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存在着。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死得窝囊。英雄和小丑,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分界线

终生受益五、学好哲学,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这是陈云一再强调的。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但是,这里容易产生误解,这就是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智慧。哲学并不是博学或是无所不知的,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话说,博学并不能使人

就在于,你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凡顺历史规律而动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逆历史规律而动者,是小丑,遗臭万年。任何一个人物不管你多么伟大,一旦违背历史规律并与人民群众相对立,那只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霸王别姬”。

学哲学和学其他专业不一样。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一句话———“哲学使人成为圣人”。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可能对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哲学不一定使人成为圣人,但哲学能使人智慧和崇高。我们不能只“为学”而不“为道”。所谓为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单纯的“为学”有局限性,因为它能够把人培养成专业人才,但又往往把人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所以,我们还要“为道”,就是学哲学。学哲学能够使人开阔视野、目光深邃,能够使人从现象到本质,走向历史的深处。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这是科学问题,可飞机“飞”的道理是在飞机之外,还是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这是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水到零度会变成冰,到了100度就会变成汽,这是常识,可发现了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懂得防微杜渐,这就是哲学智慧。知道电有正负、人有左右手,树叶有正反面等等,这是常识,可是从中引出“凡物莫不有对”,引出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诗人们说,诗,需要激情;哲学家们说,哲学,需要理性。其实,哲学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激情,需要生活的磨洗,需要经历。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不断变化,随着我们实际工作的不断变化,随着我们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哲学思维的重要。哲学的作用在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引导人走向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既要“为学”,也要“为道”。

学哲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个人始终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理论不能仅仅成为理论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理论家个人的自言自语,说一些谁都听不懂的话。这样的哲学家、理论家是“多余的人”,这样的哲学、理论是“多余的话”。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空谈智慧,说着一些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毫无用处的话。哲学家不应像魔术师一样,若有其事地念着一些咒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哲学家不应像吐丝织网的蜘蛛那

样看着自己精心编织的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处在自恋之中。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是眼前的人。哲学应该也必须同现实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再强调,哲学不能脱离现实。无论哲学家个人多么清高,多么超凡入圣,他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实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常说超前性,所谓超前性,实际上是对可能性的一种充分揭示。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实际上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而是常识。可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契合着当时的现实问题;德国古典哲学极其晦涩,可是它背后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怒火;存在主义极其抽象,其实它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文化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经无所适从,所以总是“烦”。与现实对话是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成为无根的浮萍。

学哲学,当然要把握抽象概念,同时,还要知道这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现实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哲学原理,实事求是本身很抽象,可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实事求,背后有其现实问题,有其政治内涵。邓小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实事求是的学理,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就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由此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脱离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学。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哲学,亲自给延安干部讲哲学课,写下《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的哲学著作,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就是为了给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就会索然无味。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声,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哲学意义。再往前讲,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

道。任何政治变革、社会变革之前,都是哲学变革、思想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政治需要哲学,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政治哲学。马克思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这就是,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既然哲学是“头脑”,那么,“头脑”不清,必然会出问题。

实际上,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哲学不同于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它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现在很多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学理来研究,这有局限性,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知识体系,但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追求真理,它要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又是某种特殊的信念,那就是共产主义信念。就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民族、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和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类解放的愿望和要求,毛泽东哲学思想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这样,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当前很流行解构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纯学理,是“纯粹哲学”,与现实无关。其实不然,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哲学家主观上可以超越某个阶级,实

际上总是某个阶级、某个集团的代言人。只不过哲学家是用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而不像政治家那么直接。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从而把握时代精神,走向历史的深处。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要具备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哲学,还没有别的方法。实际上,一个民族要登上科学高峰,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走在历史前列,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社会变革时代更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持,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8]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哲学,“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从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决策能力,提高驾驭全局能力。对于我们党来说,学哲学、用哲学是一个好传统;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光明时报,2013-12-05.

[4]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责任编辑童萍)

Abstract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thestudyofMarxistphilosophyisafinetraditionoftheCPC.XiJinpingpointsclearlyoutthatMarxistphilosophyisthetheoreticalbasisofcomprehensivedeepeningthereform,tostudyandgraspthecorrectworldoutlookandmethodologyisamajortaskofbuildingaMarxistpoliticalideologyandalllevels’leadingPartycadresshouldstrivetomakeMarxistphilosophyintotheirownspecialskill.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takescontemporaryChineseMarxismasitsguidingideologyandischaracterizedbytheunityofworldoutlookandmethodology,whichmeansunderstanding,valuatingandshapingtheworldbyworldoutlook.Whattheworldoutlookbeingwhattothemethodologybeing.WithtenpointsonMarxistphilosophyasitsmaincontent,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illustratestheimportantroleofMarxistphilosophy:learningphilosophywouldbenefitallone’slife.Keywords

adaptMarxismtoChineseconditions;philosophy;Marxistphilosophy;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

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4)04-0058-10中图分类号: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解读

□杨耕

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

要: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

的“看家本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特征是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强调运用世界观理论去认识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较为充分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的作用,说明“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化现象。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编写组人员,我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中的若干重要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的。毛泽东更为重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本著作在指导党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也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2]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3]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邓小平正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开

一、习近平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论述

习近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视学习、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陈独秀、李大钊,还是李达、瞿秋白,都极为重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瞿秋白,第一本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是李达编写

收稿日期:2014-05-18

作者简介:杨耕(1956-),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

本文系作者于2014年4月11日为共青团十七届中央书记处第八次集体学习所作的专题讲座。在本刊发表时,作者对讲稿略作修改。

启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从理论上讲,也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3]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4]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本身就蕴含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拿这个世界观反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做工作等等,就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而不是教义。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正是依据习近平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论述,中宣部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一书。这是一本党员干部读本,它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方法统一、理论性与可读性统一,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讲”仍然坚持了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注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一个主义,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独特贡献,是为了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

理论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人类已经有了自然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方面,几乎所有思想家、哲学家,即使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都滑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直到马克思,才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从认识论上看,原因就在于,社会不同于自然,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一切事件都是人所做的,而人是有思想的,是在思想指导下进行历史活动的。这样一个现象,很容易造成误解,那就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社会是精神的。从空间上来看,自然和社会相距很近,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似乎相距很近;从时间上来看,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又相距遥远。人类是从自然开始唯物主义历程的,人类在古希腊时代就创立了自然唯物主义,但一直到马克思时代,也就是19世纪中

叶,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说,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人类整整走了2500年的心路历程,用中国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咫尺天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独特贡献,所以,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和基二、

本特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是德国,但我们既不需要“乡恋”,也不需要“乡愁”,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精神产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经济全球化”一词,但他明确提出“世界历史”这一概念,世界历史就是指世界一体化。19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开始发端,世界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峰,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世界性的精神产品,它并非仅仅属于德国、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是,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当时主要反映了西欧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反映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科学社会

主义主要反映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传统。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不同的民族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民族化的问题。

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取得民族的形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有“中国特性”,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改造现实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实际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经常说,传统文化不是古董。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中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才是传统文化。如果是在历史中形成,在现实中消失、不再发挥作用的,就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就不可能中国化。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化”马克思主义。如果仅仅用中国传统文化去“化”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空心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变,把物质变成“气”,把矛盾变成“阴阳”,把规律变成“道”,把共产主义简单地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这是语言游戏。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的问题上升为理论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因此我们在编写“十讲”的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量引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

我们还应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就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时代作用,就是因为它隶属于现代文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所面对的特殊的客观实际,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特殊的社会问题。我

们不可能在高科技社会把高科技的工业文明嫁接到一个田园风味、宁静安详、人际关系淳朴的农业社会上,不可能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来治理当今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不是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挽救了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儒家学说、传统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国一样走向衰败;不是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使孔夫子名扬四海,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振雄风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本末倒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批判、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一句话,“十讲”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比较起来,尤其是和高校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比较,《马克思主义十讲》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十讲”的每一讲标题都和一般教科书不一样,除了第一讲以外,从第二讲开始,每个标题的前面是观点,后面强调方法。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就是关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关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理论。运用这样的理论观点去认识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用哲学的术语来说,方法论就是把客观规律转化到头脑中,然后运用这个规律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举个例子,对立统一是客观规律,转化到我们头脑中就变成了矛盾分析法。判断任何事物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矛盾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客观规律,转化到我们头脑中,就变成了一种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3]

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是方法,而不是教条。马克

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真理体系,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现在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有一种学说认为自己包罗了所有问题的答案,那么,它只能是神学,而不可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正确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所以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

流。我们看一个人要分辨主流和支流,我们判断事物也要区分主流和支流。中国作为一个13亿

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问题和困难是难免的,只有分清实际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五要分清实际中的偶然与必然,把握事物的必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观察现实、分析问题。

六要分清实际中的可能和现实,把握事物的趋势。可能与现实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不断转化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键就是要立足现实,看到现实中蕴含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总体趋势,促使有利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第六讲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法”。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毛泽东说过,辩证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因此,学习辩证法,最主要的,就是要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方法,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说的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于,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一切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杰作”,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秘密,就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比形而上学思维方法高出一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辩证法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同时从矛盾双方的同一中把握它们的对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差异、对立、冲突不过是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每一事物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变化的特殊原因,无从把握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合理地改造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三个重要观点的三、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力求以简洁的话语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个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这里,着重讲述其中的三个更为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科学地把握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特点。

第二讲是“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讲写得非常有特点。我们都说要实事求是,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在主观上都想达到实事求是,但在客观上往往又偏离了实事求是。为什么?以往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没有说过这个问题。本书第二讲从六个方面较为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一要分清实际中的现象和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既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本质和现象的真实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从现象入手去认识本质,运用理性思维从现象寻找本质,从表面的实际寻找深层的实际,认识事物的深刻本质。

二要分清实际中的形式与内容,把握事物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与形式脱节、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既是思想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具体体现,更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只有反对形式主义,克服形式主义,才能真正在思想上求真务实,在行动上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关键是要从内容出发。

三要分清实际中的局部和全局,把握事物的全局。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没有认识事物的局部便无法认识全局,但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把握事物的全局。毛泽东、邓小平都极为强调全局,习近平也多次强调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实际上就是全局意识。

四要分清实际的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主

认识事物,最主要的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性;研究问题,最主要的是研究问题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最主要的是结合实际的特殊性。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们还应当注意,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各不相同,也具有特殊性。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总体,其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起着支配作用。这是其一。其二,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又会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处在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就是说,主要矛盾有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可能转化为次要方面,次要方面有可能转化为主要方面。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好典型,照顾一般”、“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等,体现的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共性和个性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时间、地点、条件构成“具体问题”的诸方面。具体分析要求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认识事物,时间不同了,地点不同了,条件不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绝对不变的事物,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总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看似相同的矛盾,出现在不同的条件下,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看似有效的方法,置于不同的环境中,不一定能发挥同等的效用;看似已经解决了的矛盾,在变换了的时空中,有可能“复活”再现。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既可能是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是重复出现的老矛盾和问题。但是,这种重复往往是形式上的重复,内容上则是新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往往是不可重复的。比如“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总是不断地解决,又不断地以新的具体的形式“复活”,不断地“复活”就必

须不断地采取新的具体的办法来解决。

中国有句古话,“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讲得实际上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高度重视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当记住列宁的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七讲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这一讲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规律有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两大类型。人们一般都承认自然规律,因为人们在自然界中往往看到的就是自然事物的重复性,日月运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生生死死。但到了历史领域,很多人就怀疑甚至否认历史规律。从思想史来看,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成为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焦点。原因很简单,人们在自然看到的是自然事物的重复性,在历史中看到的是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历史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例如,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

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等等,一个一个都是不可重复的。不仅历史事件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历史人物也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比如,法国的罗伯斯庇尔,美国的林肯,中国的孙中山等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伟大人物不可重复,平凡个人也不可重复。问题在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不可重复的,可历史规律是可重复的。戊戌变法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可改良和改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并不罕见,我们正在进行改革;法国大革命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但资产阶级革命作为社会现象,在近现代的历史上重复可见;罗伯斯庇尔、林肯、孙中山是单一的、不可重复的,可时势造英雄在不断重演。我们要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规律这三个概念加以区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不可重复,但历史现象是“多”,在这多种多样历史现象背后,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会重复起作用的历史规律。

发现历史规律是马克思的毕生功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他的悼亡演说时指出: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历史规律,所以他把唯物主义之光照进了历史观。用句文学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他从

“天上盗火”把唯物主义之光照进了被唯心主义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看待历史规律的?第一,历史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现在之所以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自觉,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自觉。再比如,我们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着多元价值观,而多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它存在的根据以至合法性。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晚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产生晚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生晚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都是从原始社会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变革迟早引起意识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的变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

第二,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自然规律的形成和实现,自然事物的产生,都是在人的活动之外进行的。可是在历史领域,任何一个活动的成功都要靠人的努力,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与人的活动相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中国革命,而要让中国革命起来并获得成功,要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中的一切都离不开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人的活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历史规律。马克思形象地指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历史规律不仅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而且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可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既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也不能人为地消除历史规律。相反,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历史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总体过程。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反过来又创造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封建社会不可能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我们经常说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本性包括最基本的自然需要,都随着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历史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但我们又不能把人的活动和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规律等同起来。人的活动可以符合规律,也

可能违背规律。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社会要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在人的物质活动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生产活动中形成,它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决定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按照规律来行事,任何人包括伟大人物都不能违背规律。任何人,包括伟大人物一旦违背规律并同人民群众相对立,只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霸王别姬”。

历史规律同样具有重复性、常规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历史规律就会反复发生作用,成为一种常规现象。我们要注意的是,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规律重复的只是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其中的偶然性使各个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大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无论是他们的过程和结果,还是它们领导人的个性都不一样。英国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君主立宪,法国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共和。历史事件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现象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性。1640年的英国革命,1789年

的法国革命,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这一个个不可重复历史事件的出现,体现的不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吗?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一个个不可重复的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的不正是时势造英雄这一规律吗?

在英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政治运动;在德国,任何社会运动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所以马克思说德国人是哲学的民族。德国人喜欢哲学。当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被德国皇帝邀请到皇家花园里给宫女们上哲学课。莱布尼茨给宫女们上的第一堂课就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这就是说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严格地说,任何自然事件都不可重复,表面上重复实际不重复,因为自然事件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事件也是不可重复的。马克思比莱布尼茨高明。马克思发现,在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可重复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把历史规律称为“铁的必然性”,认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铁的必然性”。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高度重视历史规律的问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隐藏在历史事件单一性的背后,自然现象差异性正好隐藏在自然事件相似性的背后。所以,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我们应该从相似中看到相异,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应该从相异中看到相同,从单一性看到背后的重复性、常规性,从而发现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同样不可抗拒。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见物不见人”,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宗旨,就是改变世界,使人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讲过,他所创立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推翻那些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7]。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哲学,不是讲坛哲学,更不是论坛哲学,而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它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它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它的理论任务和实际任务就是改造世界,使现实世界革命化,它的最终目标就是确立有个性的个人,或者用我们经常说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用哲学术语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其实是全部哲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因而过时了,这是一种误判。实际上,从19世纪末

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这种论调,不断有人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被消灭了,同时,又不断有人在批判马克思主义。既然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被消灭了,你还批判它干什么?我们不能以时间的远近来判断一个学说是否过时,是否是真理,仅仅用19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概念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时髦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走马灯一样更换本身就说明有问题。阿基米德定理创立的时间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多么发达,也不能违背这条定理。如果违背了阿基米德定理,造出的船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无论形式多么豪华,都不可能航行,如航行必沉无疑。空气动力学创立时间也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飞机制造业无论多么发达,都不能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如果违反了空气动力学原理,造出来的飞机无论多么舒适、多么“人性化”,都不可能从地上飞到天上,即使飞到天上也要“失联”,也要从天上掉到地上。理论和现实是双向关系,一方面,现实产生理论,理论要适应现实,另一方面,理论引导现实,理论要超越现实。例如,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从哲学上说,当代中国的改革就是现实的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现实的一种超越,而引导这一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而我们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初。有人据此提出,100多年前的东西,现在还有用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没有意义?下面,讲讲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特别是当代意义。

在哲学研究中有一个现象,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持久而且激烈,深入而且广泛,遍及到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是这样,美国、日本也是这样。与日本学者交流过程中,发现日本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非常深入,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考证上。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编著的日本学者有近百人,中国学者只有一位。在国外,包括“苏东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一门“显学”,每年都要召开“国际马克思大会”,每年出版的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当然,观点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争论是正常的。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逝世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不乏先例。无论是黑格尔,还是亚里士多德,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还是朱熹、张载,都引起了很多争论。但是,像马克思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持久、深入、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马克思的形象在这种争论中不断变化,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以辨认一样。20世纪的历史运动,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使不同国度的学者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20世纪末,英国BBC公司曾做了一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20世纪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变化和社会主义改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再次凸现出来了。

的一般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和解答的问题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当代价值和当代意义。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到当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人类对自然界不能过多地采伐,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征服自然,否则,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到当代中国的改革,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需要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不可能预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并预见到,为了使资本得以生存和扩张,资本主义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形式,改变国家的存在形式;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但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问题,并认为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造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不发达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如此等等。这些都被历史所证实。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在当代,无论是用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还是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乃至中国的新儒学来对抗马克思主义,都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多论述,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地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使我们看得更远,高瞻远瞩;显微镜使我们看得更细,见微知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犹如我们既有了望远镜,可以高瞻远瞩,又有了显微镜,可以见微知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3]

智慧,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就像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哲学本身并不是博学,而是一种智慧,它给人生存和发展以勇气和智慧,通俗地说,是一种大勇大智。现在宗教盛行,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我们经常说人生观,人生观其实就是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凝结为对“人生之谜”的深层理解和把握,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我们共产党人人生的“最高的支撑点”,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

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医学、生物学、考古学、数学、化学等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人生之谜”,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人生之谜”,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人生之谜”。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一句话,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理解。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年轻人都喜欢看爱情小说。以两性关系为主题是爱情小说的共性,可是,爱情小说绝不是性的艺术。这是因为,爱情小说的本质不是性,而是以两性为基础的爱,是以性爱为轴心来揭示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传说,反映的不仅是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西欧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托尔斯泰的《复活》之所以能引起不同时期、不同国度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它着力刻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能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存在着。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死得窝囊。英雄和小丑,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分界线

终生受益五、学好哲学,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这是陈云一再强调的。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但是,这里容易产生误解,这就是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智慧。哲学并不是博学或是无所不知的,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话说,博学并不能使人

就在于,你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凡顺历史规律而动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逆历史规律而动者,是小丑,遗臭万年。任何一个人物不管你多么伟大,一旦违背历史规律并与人民群众相对立,那只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霸王别姬”。

学哲学和学其他专业不一样。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一句话———“哲学使人成为圣人”。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可能对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哲学不一定使人成为圣人,但哲学能使人智慧和崇高。我们不能只“为学”而不“为道”。所谓为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单纯的“为学”有局限性,因为它能够把人培养成专业人才,但又往往把人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所以,我们还要“为道”,就是学哲学。学哲学能够使人开阔视野、目光深邃,能够使人从现象到本质,走向历史的深处。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这是科学问题,可飞机“飞”的道理是在飞机之外,还是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这是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水到零度会变成冰,到了100度就会变成汽,这是常识,可发现了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懂得防微杜渐,这就是哲学智慧。知道电有正负、人有左右手,树叶有正反面等等,这是常识,可是从中引出“凡物莫不有对”,引出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诗人们说,诗,需要激情;哲学家们说,哲学,需要理性。其实,哲学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激情,需要生活的磨洗,需要经历。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不断变化,随着我们实际工作的不断变化,随着我们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感到哲学思维的重要。哲学的作用在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引导人走向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既要“为学”,也要“为道”。

学哲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个人始终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理论不能仅仅成为理论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理论家个人的自言自语,说一些谁都听不懂的话。这样的哲学家、理论家是“多余的人”,这样的哲学、理论是“多余的话”。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空谈智慧,说着一些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毫无用处的话。哲学家不应像魔术师一样,若有其事地念着一些咒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哲学家不应像吐丝织网的蜘蛛那

样看着自己精心编织的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处在自恋之中。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是眼前的人。哲学应该也必须同现实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再强调,哲学不能脱离现实。无论哲学家个人多么清高,多么超凡入圣,他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实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常说超前性,所谓超前性,实际上是对可能性的一种充分揭示。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实际上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而是常识。可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契合着当时的现实问题;德国古典哲学极其晦涩,可是它背后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怒火;存在主义极其抽象,其实它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文化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经无所适从,所以总是“烦”。与现实对话是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成为无根的浮萍。

学哲学,当然要把握抽象概念,同时,还要知道这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现实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哲学原理,实事求是本身很抽象,可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实事求,背后有其现实问题,有其政治内涵。邓小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实事求是的学理,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就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由此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脱离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学。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哲学,亲自给延安干部讲哲学课,写下《实践论》《矛盾论》这样的哲学著作,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就是为了给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就会索然无味。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声,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哲学意义。再往前讲,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

道。任何政治变革、社会变革之前,都是哲学变革、思想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政治需要哲学,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政治哲学。马克思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这就是,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既然哲学是“头脑”,那么,“头脑”不清,必然会出问题。

实际上,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哲学不同于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它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现在很多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学理来研究,这有局限性,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知识体系,但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追求真理,它要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又是某种特殊的信念,那就是共产主义信念。就中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民族、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如此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和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类解放的愿望和要求,毛泽东哲学思想反映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这样,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当前很流行解构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纯学理,是“纯粹哲学”,与现实无关。其实不然,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哲学家主观上可以超越某个阶级,实

际上总是某个阶级、某个集团的代言人。只不过哲学家是用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而不像政治家那么直接。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从而把握时代精神,走向历史的深处。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要具备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哲学,还没有别的方法。实际上,一个民族要登上科学高峰,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走在历史前列,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社会变革时代更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持,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8]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哲学,“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从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决策能力,提高驾驭全局能力。对于我们党来说,学哲学、用哲学是一个好传统;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光明时报,2013-12-05.

[4]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责任编辑童萍)

Abstract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thestudyofMarxistphilosophyisafinetraditionoftheCPC.XiJinpingpointsclearlyoutthatMarxistphilosophyisthetheoreticalbasisofcomprehensivedeepeningthereform,tostudyandgraspthecorrectworldoutlookandmethodologyisamajortaskofbuildingaMarxistpoliticalideologyandalllevels’leadingPartycadresshouldstrivetomakeMarxistphilosophyintotheirownspecialskill.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takescontemporaryChineseMarxismasitsguidingideologyandischaracterizedbytheunityofworldoutlookandmethodology,whichmeansunderstanding,valuatingandshapingtheworldbyworldoutlook.Whattheworldoutlookbeingwhattothemethodologybeing.WithtenpointsonMarxistphilosophyasitsmaincontent,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illustratestheimportantroleofMarxistphilosophy:learningphilosophywouldbenefitallone’slife.Keywords

adaptMarxismtoChineseconditions;philosophy;Marxistphilosophy;TenLecturesonMarxistphilosophy


相关文章

  • 2013年高考政治:十八大报告
  • 2013年高考政治专题:十八大报告解读 1.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 这次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应该说这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 2.十八大报告有 ...查看


  • 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 新哲学诞生的地方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 ...查看


  • 辩证法滑向诡辩论的深层认识论根源解读
  • 第13卷第5期 2003年 济南大学学报 JOURNALOFJINANUNIVERSITY Vol.13No.5 2003 辩证法滑向诡辩论的深层认识论根源解读 姬长军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作为与辩证法对立的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深化和运用--列宁政治遗嘱的解读
  • 马一理一黧一m瓣籼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深化和运用 --列宁"政治遗嘱"的解读 @程太生 坤删茹弋学马悉蟊≥蝴,:捌匕武汉430074) 摘要:列宁的"政治遗嘱"是列宁晚年构思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大 ...查看


  • 人的主体性
  • 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哲学思考 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进步对现代人才的需求,担负起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必然在教育思想.理论.观点上要发生相应深刻变化,要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改 ...查看


  • 2017年解放军军考之政治考纲解读:联系的多样性
  • 2017年解放军军考之政治考纲解读:联系的多样性 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能运用 ...查看


  • 如何看待习近平的"两个互不否定"论断?
  • 如何看待习近平的"两个互不否定"论断?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 ...查看


  • "弃和取同":苏联失败原因的深层次解读
  • [摘 要] 苏联政治领域的高度集中.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清除异端以及对各加盟共和国自主发展权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弃和取同",以"同"即单一性来铸造整个社会.由于"同" ...查看


  • _黑格尔法哲学批判_导言_的解读与深思
  •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2年5月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与深思 陈 雪 刘 洋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作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