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年古诗文默写竞赛试题
姓名:1 念天地之悠悠, 。
2海内存知己, 。 3 ,欲上青天览明月。
4 最是一年春好处, 。
5 荡胸生曾云, 。 6 ,如闻泣幽咽。
7 ,恨别鸟惊心。
8 长风万里送秋雁, 。 9 ,儿女共沾巾。 10 ,稍稍正坐。
11 莲之爱, ?
1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3 白头搔更短, 。 14 ,中间小谢又清发。
15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几欲先走。16 南阳诸葛庐, 。 17 ,同是宦游人。 18 ,草色遥看近却无。
19 人生在世不称意, 。
20 斯是陋室, 。
2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2《陋室铭》中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23《爱莲说》中写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趣高洁的句子是: , 。
2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幸福、安闲愉快的句子是: , 。
25 《春望》一诗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怀之情的句子是: , 。
26 《望岳》一诗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的诗句是: , 。
27《石壕吏》中说明当时战争悲壮惨烈的句子是: , , 。 28 《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
29《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 。
30《陋室铭》中运用虚写从反面写出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爱莲说》重点问题归纳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短文两篇》情景默写归纳
《陋室铭》
1、全文的主旨句是:斯主陋室,惟吾德馨,
2、写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倒装句且引用典故的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用了例证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8、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1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写日常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7、文中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超凡脱俗的句子是: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爱莲说》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了莲花的特征,围 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1)表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表现君子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表现君子志洁行廉,美名传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表现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 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 莲 说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
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
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短文两篇》情景默写考查卷
1、全文的主旨句是:
2
3、写室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倒装句且引用典故的是:
5、用了例证的句子是: , 。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7、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8。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 。
1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13
15
16、文中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17、文中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超凡脱俗的句子是: 18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所表达情感的句子是: , 。 19 20 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的句子是: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2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2、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了莲花的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1)表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 。
(2)表现君子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的句子是: , 。
(3)表现君子志洁行廉,美名传扬的句子是: , 。
(4)表现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
(5)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5?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
《桃花源记》情景默写考查卷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 , 。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
句: , , 。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幸福快乐的句子是: , 。
6、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
, 。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 。 9 写出桃花源社会环境和谐、。 10 写出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
12、
13、表明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之久的句子
是: , , 。 14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句子
是: , , 。
15 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总体感受是:
初二学年古诗文默写竞赛试题
姓名:1 念天地之悠悠, 。
2海内存知己, 。 3 ,欲上青天览明月。
4 最是一年春好处, 。
5 荡胸生曾云, 。 6 ,如闻泣幽咽。
7 ,恨别鸟惊心。
8 长风万里送秋雁, 。 9 ,儿女共沾巾。 10 ,稍稍正坐。
11 莲之爱, ?
1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3 白头搔更短, 。 14 ,中间小谢又清发。
15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几欲先走。16 南阳诸葛庐, 。 17 ,同是宦游人。 18 ,草色遥看近却无。
19 人生在世不称意, 。
20 斯是陋室, 。
2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2《陋室铭》中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23《爱莲说》中写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趣高洁的句子是: , 。
2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幸福、安闲愉快的句子是: , 。
25 《春望》一诗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怀之情的句子是: , 。
26 《望岳》一诗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的诗句是: , 。
27《石壕吏》中说明当时战争悲壮惨烈的句子是: , , 。 28 《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
29《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 。
30《陋室铭》中运用虚写从反面写出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爱莲说》重点问题归纳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短文两篇》情景默写归纳
《陋室铭》
1、全文的主旨句是:斯主陋室,惟吾德馨,
2、写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倒装句且引用典故的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用了例证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8、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1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写日常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7、文中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超凡脱俗的句子是: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爱莲说》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了莲花的特征,围 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1)表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表现君子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表现君子志洁行廉,美名传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表现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 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 莲 说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 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
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 “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
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短文两篇》情景默写考查卷
1、全文的主旨句是:
2
3、写室内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倒装句且引用典故的是:
5、用了例证的句子是: , 。
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7、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8。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 。
1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13
15
16、文中描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17、文中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超凡脱俗的句子是: 18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所表达情感的句子是: , 。 19 20 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的句子是: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2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2、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了莲花的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1)表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 。
(2)表现君子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的句子是: , 。
(3)表现君子志洁行廉,美名传扬的句子是: , 。
(4)表现君子仪态庄重,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
(5)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5?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
《桃花源记》情景默写考查卷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 , 。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
句: , , 。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幸福快乐的句子是: , 。
6、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
, 。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 。 9 写出桃花源社会环境和谐、。 10 写出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
12、
13、表明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之久的句子
是: , , 。 14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句子
是: , , 。
15 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总体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