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课题
关于“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分析
摘要:“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两个近年来困扰着社会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成了当下的迫切需要。本文就“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用工荒 大学生就业难 人才需求
一.引言
近年来,频频有企业抱怨“用工荒”这个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数千万的大学生。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人手,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个高学历人才群体却得不到妥善安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境况的产生呢?是信息不对称,是大学生能力问题,还是企业用人单位过于苛刻?本文笔者就“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展开粗略的分析。
二.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南方的一些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用工荒”问题。像温州这些以加工制造业为台柱的区域,“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为什么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在数千万人失业的情况下,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呢? 由此笔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地访谈,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渐渐悟出了几条原因。最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促使对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这使得原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外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人员,犹豫南下,甚至
直接拒绝南下务工。这势必会让南下务工人员大大减少。且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物价一直上涨,这对于一地生产成本取胜的加工制造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这些企业只能牺牲员工的福利。所以很多加工制造业的员工都是每日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但是拿的却是低廉地不能再低廉的一份工资。这种高工作负荷,低经济收入的行业状况也使得很多人对加工制造业敬而远之,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许多其它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不单单是加工制造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高科技高薪资的企业也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伤脑筋。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XX公司招聘高级工程师,年薪五十万,五险一金······但是公司开出了如此好的待遇,却还是没人能胜任这个岗位。我国每年有数千万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但是这样的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多年前就已经呼吁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和社会的需求接轨。但是现实中,常常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通用人才,但是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历程中屡屡受挫。那么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个问题,企业就没有责任了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同时,门槛却设得很高常常要求应聘人员要有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还得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试问大学生刚毕业,多少人会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而且企业不论好坏,不顾岗位对人才类型的需要,都要招聘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几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中能有多少是名校毕业的?而且倘若大家都是名校毕业的,那名校还是名副其实的名校吗?
从学校方面来讲,也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第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前些年,很多高校都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当时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家都开设,导致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相对集中和拥挤,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第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课程的选择,但是,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
因为必修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体制和测评方法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有的高校甚至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部分高校至今还沿用着以前那种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忽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就业指导被当做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2]
社会人士常常会说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是的,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大学生也慢慢接受就业难这个现实,放低了自己的眼光和要求,更注重的是发展前景。大学生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但是很多企业却只是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甚至连一点尊重都没有。常常听到很多的大学生提到,他们的工作环境多么地差,住宿也很是不能让人满意,人格上时常也是受尽侮辱。试问这样的企业还能招到好的员工吗?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在对社会各界的分析过后,从大学生本身出发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一.很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好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贡献给了泡沫剧和游戏。这使得即便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很好的培养规划,也是无济于事的。
二.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放不下自己大学生这个身份。常常是非国企,非外企不去。但是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自己够秤了吗?自己达到最近本的要求了吗?
三.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虽然不缺课,但是真学到东西了吗?或者只是啃熟了书本,但那只是书本啊,在这个信息以指数爆炸形式增长的社会,你今天看的内容或许已经过时了好多年。我们是不是该关注下社会动态,了解下当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自己的生涯有个规划呢?
三、总结及对策
造成“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着实很多,笔者从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本身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二)用人单位的对策: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 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4]。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首先,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其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社会及政府的对策:首先,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黄维德 董临平 编著
[2] 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16)
[3] 刘新民, 郭洪波.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07,(03)
[4] 王江飞.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7)
毛概实践课题
关于“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分析
摘要:“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两个近年来困扰着社会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成了当下的迫切需要。本文就“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用工荒 大学生就业难 人才需求
一.引言
近年来,频频有企业抱怨“用工荒”这个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数千万的大学生。一方面,用人单位缺少人手,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个高学历人才群体却得不到妥善安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境况的产生呢?是信息不对称,是大学生能力问题,还是企业用人单位过于苛刻?本文笔者就“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展开粗略的分析。
二.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南方的一些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用工荒”问题。像温州这些以加工制造业为台柱的区域,“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为什么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在数千万人失业的情况下,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呢? 由此笔者对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地访谈,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渐渐悟出了几条原因。最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促使对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这使得原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外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人员,犹豫南下,甚至
直接拒绝南下务工。这势必会让南下务工人员大大减少。且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物价一直上涨,这对于一地生产成本取胜的加工制造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这些企业只能牺牲员工的福利。所以很多加工制造业的员工都是每日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但是拿的却是低廉地不能再低廉的一份工资。这种高工作负荷,低经济收入的行业状况也使得很多人对加工制造业敬而远之,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许多其它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不单单是加工制造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高科技高薪资的企业也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伤脑筋。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XX公司招聘高级工程师,年薪五十万,五险一金······但是公司开出了如此好的待遇,却还是没人能胜任这个岗位。我国每年有数千万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但是这样的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多年前就已经呼吁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和社会的需求接轨。但是现实中,常常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通用人才,但是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历程中屡屡受挫。那么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个问题,企业就没有责任了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同时,门槛却设得很高常常要求应聘人员要有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还得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试问大学生刚毕业,多少人会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而且企业不论好坏,不顾岗位对人才类型的需要,都要招聘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几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中能有多少是名校毕业的?而且倘若大家都是名校毕业的,那名校还是名副其实的名校吗?
从学校方面来讲,也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第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前些年,很多高校都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当时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家都开设,导致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相对集中和拥挤,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第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课程的选择,但是,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
因为必修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体制和测评方法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有的高校甚至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部分高校至今还沿用着以前那种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忽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就业指导被当做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2]
社会人士常常会说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是的,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大学生也慢慢接受就业难这个现实,放低了自己的眼光和要求,更注重的是发展前景。大学生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但是很多企业却只是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甚至连一点尊重都没有。常常听到很多的大学生提到,他们的工作环境多么地差,住宿也很是不能让人满意,人格上时常也是受尽侮辱。试问这样的企业还能招到好的员工吗?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在对社会各界的分析过后,从大学生本身出发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一.很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好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贡献给了泡沫剧和游戏。这使得即便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很好的培养规划,也是无济于事的。
二.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放不下自己大学生这个身份。常常是非国企,非外企不去。但是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自己够秤了吗?自己达到最近本的要求了吗?
三.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虽然不缺课,但是真学到东西了吗?或者只是啃熟了书本,但那只是书本啊,在这个信息以指数爆炸形式增长的社会,你今天看的内容或许已经过时了好多年。我们是不是该关注下社会动态,了解下当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自己的生涯有个规划呢?
三、总结及对策
造成“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着实很多,笔者从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本身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二)用人单位的对策: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 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4]。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首先,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其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社会及政府的对策:首先,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黄维德 董临平 编著
[2] 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16)
[3] 刘新民, 郭洪波.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07,(03)
[4] 王江飞.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