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谈地理
预习内容与指导: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四幅照片,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异同?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方”,是指一个地方或区域,“水土”是指该地方或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就有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某些带有地方或地域色彩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能够折射出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是基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提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教材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落的例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过度砍伐森林等→水土流失→河床加高→河堤加高→河流淤塞、泛滥→失去家园,这说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最终自毁家园。当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不仅只有地理原因,还有其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2.“综合地分析问题”是基于地理的方法论提出的。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有综合的眼光和思路。教材举了一个考虑城市区位因素的例子。教材有意留下了多余的问号,交给学生思考。不同的城市,区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除了教材中指出的因素外,还可以添加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军事、宗教等(还可以举工厂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的例子)。
3.“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诸方面。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这三方面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理学始终围绕着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而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10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 读图1.1和1.2,明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读图1.3和图1.4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 读图1.6、1.7、1.8识记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
4、 读图1.9、1.11识记地球以上的 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以小考的形式进行。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 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 。
2、地球的表面积是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地球的
最大的周长是 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
4、在地球以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
圆圈叫 。纬线指示 方向。
5 、 是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的纬度为 ,是纬度的起始线。
6.人们规定,全球 为低纬度地区, 为中纬度地区, 为高纬度地区。
三、概括与提升(8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四、巩固练习(12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下列有关经纬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纬线都相等 B、赤道的长度与经线等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地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示地球南北方向的直线 .B没有地轴,地球无法运动
C.凡是穿过地心且连接地面两点的轴都可以称为地轴
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点
3、假设你沿赤道(即地球的最大周长)步行绕地球一周,若每天走50千米,
大约需要 年。
A.3.5 B、200 C、10 D、2.2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第二课时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2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 经纬网定位的目的、用途。
二、概括与提升(20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1、判断南北纬度的划分方法
2、 确定南北半球
3、确定东西半
4.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必须说清地点经纬度和南北纬度。
四、巩固练习(18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我国首都北京(116°E,40°N)位于( )
A、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中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D、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2、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 B 、 .
(2)判断A点所在东西半球: ,B点所在的南北半
球: .
(3)判断A在C的 方向。
(4)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10°E、10°N)、D(130°E、40°N)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6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读图1.4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读图1.18知道地球的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读图1.19知道地球上的五带划分依据和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特点。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以小考的形式进行。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小时;也就是 。
2、地球不停自转, 也就不断更替。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时 ,而且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 。
3、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围绕 公转,公转的方向是 ,周期为 。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 的变化。
4.人们根据各地 ,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 , ,
三、概括与提升(14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定义
方向
周期
自转产生地理现象 1.地球的运动 定义
方向
周期
公转产生地理现象
2.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五带
四、巩固练习(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三、概括与提升(14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日、月、年平均气温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等温线
气温的分布热带
气温分布规律温带
寒带
四、巩固练习(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时左右。
A、2 B、8 C 、14 D、3
2、 气象台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 里的 测得的。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 。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
4、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冬季相反。
与同学谈地理
预习内容与指导: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四幅照片,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异同?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方”,是指一个地方或区域,“水土”是指该地方或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就有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某些带有地方或地域色彩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能够折射出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是基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提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教材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落的例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过度砍伐森林等→水土流失→河床加高→河堤加高→河流淤塞、泛滥→失去家园,这说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最终自毁家园。当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不仅只有地理原因,还有其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2.“综合地分析问题”是基于地理的方法论提出的。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有综合的眼光和思路。教材举了一个考虑城市区位因素的例子。教材有意留下了多余的问号,交给学生思考。不同的城市,区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除了教材中指出的因素外,还可以添加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军事、宗教等(还可以举工厂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的例子)。
3.“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诸方面。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这三方面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理学始终围绕着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而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10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 读图1.1和1.2,明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读图1.3和图1.4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 读图1.6、1.7、1.8识记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
4、 读图1.9、1.11识记地球以上的 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以小考的形式进行。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 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 。
2、地球的表面积是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地球的
最大的周长是 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
4、在地球以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
圆圈叫 。纬线指示 方向。
5 、 是最大的纬线圈。赤道的纬度为 ,是纬度的起始线。
6.人们规定,全球 为低纬度地区, 为中纬度地区, 为高纬度地区。
三、概括与提升(8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四、巩固练习(12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下列有关经纬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纬线都相等 B、赤道的长度与经线等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地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示地球南北方向的直线 .B没有地轴,地球无法运动
C.凡是穿过地心且连接地面两点的轴都可以称为地轴
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点
3、假设你沿赤道(即地球的最大周长)步行绕地球一周,若每天走50千米,
大约需要 年。
A.3.5 B、200 C、10 D、2.2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第二课时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2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 经纬网定位的目的、用途。
二、概括与提升(20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1、判断南北纬度的划分方法
2、 确定南北半球
3、确定东西半
4.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时,必须说清地点经纬度和南北纬度。
四、巩固练习(18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我国首都北京(116°E,40°N)位于( )
A、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中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D、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2、读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 B 、 .
(2)判断A点所在东西半球: ,B点所在的南北半
球: .
(3)判断A在C的 方向。
(4)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10°E、10°N)、D(130°E、40°N)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6 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1.读图1.4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读图1.18知道地球的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读图1.19知道地球上的五带划分依据和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特点。
二、预习检测(10分钟): 以小考的形式进行。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小时;也就是 。
2、地球不停自转, 也就不断更替。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时 ,而且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 。
3、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围绕 公转,公转的方向是 ,周期为 。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 的变化。
4.人们根据各地 ,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 , ,
三、概括与提升(14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定义
方向
周期
自转产生地理现象 1.地球的运动 定义
方向
周期
公转产生地理现象
2.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五带
四、巩固练习(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三、概括与提升(14分钟):通过讲授进行。
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日、月、年平均气温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等温线
气温的分布热带
气温分布规律温带
寒带
四、巩固练习(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时左右。
A、2 B、8 C 、14 D、3
2、 气象台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 里的 测得的。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 。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
4、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冬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