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记叙性文章的写作(2) (5000字)

写作教学内容与教学序列的重构

一、了解现行教材的写作体系

现行上海高中语文(试用本)写作编写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以写作能力点为序,按照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从易至难设立12个专门板块,拟定了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写作训练,形成较为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可以说是教材写作部分的主体;第二个板块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的写作小练习,以及每个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活动”中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训练。

二、基于教材,重构校本写作序列

基于现行教材,结合阅读教学的单元主题及课文,重构与学情相适切的写作序列。写作内容与训练序列应契合教学实际,能应用于备课、上课、练习、和测评等各个环节,注重可操作性。

推荐书目:《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选材与剪材:多角度写人”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

高一记叙性文章写作序列之一、多角度写人——写人要凸显个性

第一课时 作前指导

【教学目标】

1、掌握写人散文写作中选材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2、学习围绕核心人物选取材料来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品性

【写作知识】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多角度写人,即多角度选材

“多角度”指依据文题核心词的多重内涵刻画人物品性,表现人物多方面品性。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核心词“美丽”,文章写人物,从外貌的美丽端庄和内在的淡泊名利,执著事业两个角度来选材,刻画出一位有外表美、心灵美和人格美的科学家,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内在美能跨越百年,具有永恒的魅力。

(三)选择材料的要求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对奖章的处理实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

【写作实例】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多角度选材的方法,以“你,就是自己的品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文题解读〗

文题的“你”可以代指人或物或地名,但文题前一句的要求,其实限定了“你”的代指对象是人。文题中的“品牌”是人或物有别于同类的标识,这个标识只属于这个人物。在审读文题后,再确定你的写作对象,选择这个能标识这个人物的典型事件或品性,来刻画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品牌”。 〖范文借鉴〗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我常在西湖湖畔散步,不为那醉人的美景,只为一千年前,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个你;我常在海南的椰树下乘凉,不为听海的声音,只为呼吸你呼吸过的空气;我常拿着一本宋词看得出奇,不为婉约美丽而忧伤的句子,只为寻找在词史中你的一席之地。不错,东坡,历史永远有你的一席之地。因为,你就是你。你不会是把栏杆拍遍的稼轩,也不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耆卿,更不会是欲语泪先流的易安。你是子瞻,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犹记得你二十那年,初出茅庐,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你仕途顺利。但不甘

于平庸的你不满足于一个九品小官,你要为国效力。于是你外任杭州,疏浚西湖,造福一方百姓,那穿越千年、横亘西湖的“苏堤”就是你树在百姓心中的标杆。你晚年被贬海南澹州,你在南蛮之地兴办书院,你为黎族百姓解除病痛,你把中原文明潘撒到你足迹到过的“天涯海角”。心中装着百姓,这就是你的品牌。

中年的你被贬黄州,“乌台诗案”,忠良太守成阶下囚。你站在船头,本想像屈原一样长眠在河水中,这样就好了吧,就听不到小人的奸笑,就听不到百姓的哀号。可你没有,达观和理性牵绊住你踏出的腿。在你的身上,我看不到任何一点贬谪之人所具有的愁苦与无望,你放歌中流,你高唱“冯虚御风”,前后《赤壁赋》成就了“赤壁”,更成就了你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且豁达,这就是你的品牌。

文章憎命达,你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三十岁的你连丧爱妻父师,失亲的痛楚在深夜像群蚁一样啃噬你的心,“小轩窗,正梳妆”,一个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妻在你心目中永恒的印象,而如今阴阳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细腻,妙绝千古,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叹惋。一首《江城子》,豪放派大词人少有的婉约词作却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绝唱。多情如何不丈夫?这,又何尝不是你的品牌?

你悲歌为黎元,你兑现了对母亲“儿孙个个直如竹”的承诺,你诠释了父亲的《名二子说》。历史之所以记住了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苏轼。你用爱民、豁达、才情诠释了你的品牌,被林语堂喻为“神·鬼·人”。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大江东去,浪淘尽处,站着一个千古风流人物——我敬仰的苏东坡!

〖写法点拨〗多侧面演绎“核心词——品牌”的内涵;从为官、为人(性情)、为文三个角度选材刻画苏轼品性,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作业布置】

文题备选: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我眼中的风流人物;邂逅;别样的生命(可补充?? )

【写作形式】课堂限时作文。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总结习作中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完成习作修改。

【作文批改情况】

1、根据训练目标,总结存在问题;

2、印发习作,建议将相对好的习作或能代表共性问题的习作印发给学生研读,并提出修改要求。

【学生习作】

〖原稿〗

〖修改稿〗

类比构思:选择恰当的表述载体

用人物故事演绎文题的内涵:寻求两者的相似点

〖文题〗

三毛曾说:“我只想作一粒沙子,一粒天然去雕饰的沙子。自然,本色。不需要装饰的人生。”对此,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性文章。

〖范文〗

流浪的灵魂

西湖边的小亭子里,一阵阵清越而悠扬的二胡声从中传出,如雨般清灵,又如风般急婉,冷清如西风,独立又如桂子,这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倾听。一曲终了,有人解囊投入一位戴着墨镜的流浪汉的身前盒中。而瞎子自然不会知道,拔弦,弹奏下一支曲。

他们叫他瞎子阿炳。

他的足迹遍及在江南的小巷,亭榭与茶楼。他弹奏时,旁人都会静默无声,倾听这灵魂的旋律。单弦振动,穿插起人们心中的思绪,带入这无限的迷茫之中。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听闻和体验了人生的心酸与苦累,他惟有与自己的二胡去流浪,去飘泊,在路上弹奏自己的感伤。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哪怕他作出了许多优美而令人泪下的曲目,他却仍摆脱不了流浪的命运;即使他将二胡文化沿途播洒,但却仍摆脱不了流浪的命运,如同一束流浪的蒲公英,最终飘落在西湖边,演奏完他的终章。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但我想,他是热爱二胡,喜欢这种流浪,因为他可将这优美又凄凉的乐曲拉给别人听,流浪的二胡也因为他而流浪。

他活在路上,二胡也在路上;他在流浪,民谣也在流浪。那个时代没有什么身残志坚,也不需要,惟有瞎子阿炳,在江南的雨巷中流浪。清冷而悠扬的二胡配上曲折幽深的巷子了,多好。

瞎子阿炳从不问自己为什么瞎,为什么要拉二胡,为什么要一直在流浪,为什么一直在流浪,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他看不到周遭人的眼光,或许有不屑,或许在怜悯,或许有欣赏,或许什么也没有。但无论什么眼光,对于他而言,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他只为自己而活,活在他的二胡世界中??

但我想,他应该会爱自己的命运吧。她为他开了一道独一无二的门,在流浪中感受冷热,在流浪中讨生活,在流浪中赋予二胡更丰富的音色。

对他而言,流浪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热爱。对我们来说,他的流浪是一种坚忍,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不屈精神的升华。

他所遍及的小巷、亭榭与茶楼中,可看到的是一个一直流浪的灵魂,和一个流浪的二胡。

他活在路上,二胡一直在路上,他的传说也在路上。

【评析】

看点:巧用历史名人,旧材翻出新意。作文题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不需要装饰的人生,意即只为自己而活,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活。文中的阿炳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本文借用了这一人物故事,来形象地演绎一个“自然、本色”的灵魂,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选材典型,有可信度和感染力,将文题抽象的内涵演绎得形象可感。

写作教学内容与教学序列的重构

一、了解现行教材的写作体系

现行上海高中语文(试用本)写作编写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第一个板块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着眼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能力,以写作能力点为序,按照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从易至难设立12个专门板块,拟定了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写作训练,形成较为完整的写作教学体系,可以说是教材写作部分的主体;第二个板块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的写作小练习,以及每个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活动”中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训练。

二、基于教材,重构校本写作序列

基于现行教材,结合阅读教学的单元主题及课文,重构与学情相适切的写作序列。写作内容与训练序列应契合教学实际,能应用于备课、上课、练习、和测评等各个环节,注重可操作性。

推荐书目:《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选材与剪材:多角度写人”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

高一记叙性文章写作序列之一、多角度写人——写人要凸显个性

第一课时 作前指导

【教学目标】

1、掌握写人散文写作中选材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2、学习围绕核心人物选取材料来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品性

【写作知识】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多角度写人,即多角度选材

“多角度”指依据文题核心词的多重内涵刻画人物品性,表现人物多方面品性。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核心词“美丽”,文章写人物,从外貌的美丽端庄和内在的淡泊名利,执著事业两个角度来选材,刻画出一位有外表美、心灵美和人格美的科学家,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内在美能跨越百年,具有永恒的魅力。

(三)选择材料的要求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对奖章的处理实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

【写作实例】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多角度选材的方法,以“你,就是自己的品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文题解读〗

文题的“你”可以代指人或物或地名,但文题前一句的要求,其实限定了“你”的代指对象是人。文题中的“品牌”是人或物有别于同类的标识,这个标识只属于这个人物。在审读文题后,再确定你的写作对象,选择这个能标识这个人物的典型事件或品性,来刻画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品牌”。 〖范文借鉴〗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我常在西湖湖畔散步,不为那醉人的美景,只为一千年前,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个你;我常在海南的椰树下乘凉,不为听海的声音,只为呼吸你呼吸过的空气;我常拿着一本宋词看得出奇,不为婉约美丽而忧伤的句子,只为寻找在词史中你的一席之地。不错,东坡,历史永远有你的一席之地。因为,你就是你。你不会是把栏杆拍遍的稼轩,也不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耆卿,更不会是欲语泪先流的易安。你是子瞻,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犹记得你二十那年,初出茅庐,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你仕途顺利。但不甘

于平庸的你不满足于一个九品小官,你要为国效力。于是你外任杭州,疏浚西湖,造福一方百姓,那穿越千年、横亘西湖的“苏堤”就是你树在百姓心中的标杆。你晚年被贬海南澹州,你在南蛮之地兴办书院,你为黎族百姓解除病痛,你把中原文明潘撒到你足迹到过的“天涯海角”。心中装着百姓,这就是你的品牌。

中年的你被贬黄州,“乌台诗案”,忠良太守成阶下囚。你站在船头,本想像屈原一样长眠在河水中,这样就好了吧,就听不到小人的奸笑,就听不到百姓的哀号。可你没有,达观和理性牵绊住你踏出的腿。在你的身上,我看不到任何一点贬谪之人所具有的愁苦与无望,你放歌中流,你高唱“冯虚御风”,前后《赤壁赋》成就了“赤壁”,更成就了你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且豁达,这就是你的品牌。

文章憎命达,你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三十岁的你连丧爱妻父师,失亲的痛楚在深夜像群蚁一样啃噬你的心,“小轩窗,正梳妆”,一个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妻在你心目中永恒的印象,而如今阴阳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细腻,妙绝千古,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叹惋。一首《江城子》,豪放派大词人少有的婉约词作却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绝唱。多情如何不丈夫?这,又何尝不是你的品牌?

你悲歌为黎元,你兑现了对母亲“儿孙个个直如竹”的承诺,你诠释了父亲的《名二子说》。历史之所以记住了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苏轼。你用爱民、豁达、才情诠释了你的品牌,被林语堂喻为“神·鬼·人”。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大江东去,浪淘尽处,站着一个千古风流人物——我敬仰的苏东坡!

〖写法点拨〗多侧面演绎“核心词——品牌”的内涵;从为官、为人(性情)、为文三个角度选材刻画苏轼品性,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作业布置】

文题备选: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我眼中的风流人物;邂逅;别样的生命(可补充?? )

【写作形式】课堂限时作文。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总结习作中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完成习作修改。

【作文批改情况】

1、根据训练目标,总结存在问题;

2、印发习作,建议将相对好的习作或能代表共性问题的习作印发给学生研读,并提出修改要求。

【学生习作】

〖原稿〗

〖修改稿〗

类比构思:选择恰当的表述载体

用人物故事演绎文题的内涵:寻求两者的相似点

〖文题〗

三毛曾说:“我只想作一粒沙子,一粒天然去雕饰的沙子。自然,本色。不需要装饰的人生。”对此,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性文章。

〖范文〗

流浪的灵魂

西湖边的小亭子里,一阵阵清越而悠扬的二胡声从中传出,如雨般清灵,又如风般急婉,冷清如西风,独立又如桂子,这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倾听。一曲终了,有人解囊投入一位戴着墨镜的流浪汉的身前盒中。而瞎子自然不会知道,拔弦,弹奏下一支曲。

他们叫他瞎子阿炳。

他的足迹遍及在江南的小巷,亭榭与茶楼。他弹奏时,旁人都会静默无声,倾听这灵魂的旋律。单弦振动,穿插起人们心中的思绪,带入这无限的迷茫之中。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听闻和体验了人生的心酸与苦累,他惟有与自己的二胡去流浪,去飘泊,在路上弹奏自己的感伤。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哪怕他作出了许多优美而令人泪下的曲目,他却仍摆脱不了流浪的命运;即使他将二胡文化沿途播洒,但却仍摆脱不了流浪的命运,如同一束流浪的蒲公英,最终飘落在西湖边,演奏完他的终章。

他一直在路上,在流浪。但我想,他是热爱二胡,喜欢这种流浪,因为他可将这优美又凄凉的乐曲拉给别人听,流浪的二胡也因为他而流浪。

他活在路上,二胡也在路上;他在流浪,民谣也在流浪。那个时代没有什么身残志坚,也不需要,惟有瞎子阿炳,在江南的雨巷中流浪。清冷而悠扬的二胡配上曲折幽深的巷子了,多好。

瞎子阿炳从不问自己为什么瞎,为什么要拉二胡,为什么要一直在流浪,为什么一直在流浪,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他看不到周遭人的眼光,或许有不屑,或许在怜悯,或许有欣赏,或许什么也没有。但无论什么眼光,对于他而言,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他只为自己而活,活在他的二胡世界中??

但我想,他应该会爱自己的命运吧。她为他开了一道独一无二的门,在流浪中感受冷热,在流浪中讨生活,在流浪中赋予二胡更丰富的音色。

对他而言,流浪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热爱。对我们来说,他的流浪是一种坚忍,一种文化的传播,一种不屈精神的升华。

他所遍及的小巷、亭榭与茶楼中,可看到的是一个一直流浪的灵魂,和一个流浪的二胡。

他活在路上,二胡一直在路上,他的传说也在路上。

【评析】

看点:巧用历史名人,旧材翻出新意。作文题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不需要装饰的人生,意即只为自己而活,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活。文中的阿炳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本文借用了这一人物故事,来形象地演绎一个“自然、本色”的灵魂,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选材典型,有可信度和感染力,将文题抽象的内涵演绎得形象可感。


相关文章

  • 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应具有的技法
  • 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应具有的技法 作者:孟庆焕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06期 去秋九月, 笔者接手高一一个班的语文, 首次布置全班74名同学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收齐一看, 让人大跌眼镜.差强人意者寥寥 ...查看


  • 高一作文写作指导序列:记叙文写作(二)
  • 第一课时 俗话说:思则变,变则通.不变就不通,要看谁变得快,谁就把握着主动权.记叙文的写作已经成为大家的诟病,在序列(一)的写作训练中,通过批改发现多数同学仍旧停留在以前固有的写作记叙文的模式中,许多出现的问题仍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样下去 ...查看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高中知识衔接上不够密切连贯,本届高一学生阅读能力 ...查看


  •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高一上册)
  •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二.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 ...查看


  • 高中复杂记叙文训练
  • 高中复杂记叙文训练 一. 学情分析: 1. 从今年高考作文反思记叙文教学 ① 众多学生的感慨: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高三一年准备的议论文白练了„„ ② 从一篇高考作文说起„„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不是天使,没有背着一双张开的洁白的翅膀.可我 ...查看


  • 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影响
  • 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影响廖云武话题作文从1999年一开始就呈现出她的强大的生机,既为考生所爱写,又为阅卷教师所乐见.无疑地说,话题作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替学生打破了许多条条框框和瓶瓶罐罐,因而这几年高考,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作文这些优秀作文在审题, ...查看


  • 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
  • 摘要:从一所普通中学六个年级随机选取801名被试,使用自编测验研究了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起点较高,初三年级是其基本形成的关键期:(2)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平缓:(3)中学生 ...查看


  • 高一期末记叙文复习
  • 高一期末记叙文写作复习教学案 制作人:周忠诚审核人:郝振祥时间:2011年12月14日 本章的主要内容及课时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明确考纲中作文考试的要求,重新认识记叙文,练习记叙文写作中的选材和素材处理,学习如何展开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 ...查看


  • 作文教学的思考
  •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旺苍县教研室 熊顺琼 首先我向大家表达一个迟到的祝贺,祝贺大家在人才济济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市级骨干教师!那么市级骨干教师怎样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语文教师呢?今天我带着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大家见面并做交流.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