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温故知新】
1·今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了核危机,但我国却因此引发了抢购碘盐的浪潮。 “吃盐防辐射不靠谱”,可见,掌握化学知识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你认为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测量 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你认为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地震引发的海啸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抗辐射药物的研制
知识点一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 【练习1】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C.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在保障人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D·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都是化学惹的祸,化学在改善生活环境中有害无益 (2)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 C.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cc透明水泥,, D.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2)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 C.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CC透明水泥, D.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3)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下列研究的内容与所 属领域不相符的是( )
A·淡化海水的研究属于资源领域的问题 B.导电塑料的研究属于能源领域的问题 C ·新型合成材料的研究属于材料领域的问题D.废旧电池的回收属于环保领域的问题 知识点二. 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
1.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已发现的组成物质的元素有_________种,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种。 3.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 。 C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本质 知识点三.绿色化学 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3】“绿色化学”是指( )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不污染环境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课堂练习】
1.联合国决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 献为宗旨。下列提法不符合其宗旨的是( )
A.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 B.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C.让人们了解化学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激发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 D.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
2.铁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关于铁的下列问题,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 B.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如何将钢板轧成汽车外壳 D. 铁锈的组成是什么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物质应用能体现化学改善了我们生活的是( )
4.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开发新能源,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 B.查阅资料,研究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C.合成新型高分子化合物,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研制日常生活用品的保健性,保障人类的健康5.利用化学开发出的新材料有很多。下列物质中,属于新材料的是( ) A.世博会使用的超容电动环保车 B.纳米铜管 C.大理石建材 D。精雕细琢的玉观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练习1】 (1)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你认为物质没有改变的是( )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料制家具 B.钢铁生锈 C.石蜡熔化 D.水制冰块
(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创造。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使用火药 (4)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 B.刻舟求剑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注意:“变化”和“性质”的区分:如果在描述中有“能”或„„可以”等字,则描述的是性质。如:“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而“煤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练习2】
(1)一氧化碳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B.难溶于水 C.没有气味 D.可以燃烧 (2)根据P9页【实验1-2】,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描述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的化学性质的是( )
【课堂练习】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葡萄酿酒 C.粮食霉变 D.烟花爆炸 2.下列对各种材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纺纱织布 B.用铝块制成各种形状的铝制品
C.用钛和钛合金制成飞机、火箭的外壳 D.用砂子、石灰石和纯碱等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 3.下列描述属于“加碘食盐”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晶体 B.有咸昧 C.高温下加碘会分解 D.易溶于水 4.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共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做制冷剂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5.某化工厂发生氯气(Cl2)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周围的许多群众紧急撤离。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 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根据以上信息,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报道: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气化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___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鉴别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闻气味区分蒸馏水和矿泉水 B.观察颜色区分铜制品和铁制品 C.在厨房品味道区分食盐和蔗糖 D.闻气味区分白醋和白酒
7.下列内容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江河湖泊中的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化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水电解可生成氢气和氧气;⑤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了;⑥煤燃烧,残余一堆灰烬;⑦铁矿石冶炼成钢铁; ⑧钢铁可能变成铁锈。
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练习1】
(1)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此白烟可能是( )
A.氮气 B.水蒸气C.二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化学学习的特点的是( )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D.关注物质的运动轨迹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中蜡烛熔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3.阅读实验报告的„„现象”栏,以下不 属于蜡烛燃烧实验所记录的实验现象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气体,同学们怀疑是二氧化碳气体,于是,小莉向其中加入了少量澄清石灰水。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这一环节属于( )
A.作出猜想 B.设计方案 C.实验验 D.得出结论
5.根据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的硬度较_____,把两小片蜡烛放入水中,蜡烛_________ (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说明
石蜡_____ (填“溶”或“不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填“大”或“小”)。
(2)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__________变化,同时又发生__________变化。燃烧时火焰分__________层,__________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 生成,迅速向 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物质。
6.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蕴含着许多化学含义,依据今天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后请回答:
(1)诗句寓意着发生了_________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诗句中的“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以及少量炭粒。 (3)诗句中的„„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阅资料:纸张充分燃烧生成水(H20)和二氧化碳(CO2),与蜡烛燃烧的产物相同。 榍椐今天的探究实聆操作步骤,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温故知新】1.回忆上节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熔点很高 B.难溶于水 C.硬度小 D.具有可燃性 (2)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2·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并将实验设计及其相关事项填下表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用 品(仪器或药品):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归 纳】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含量更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少的是________ 【练习】 (1)燃着的木条伸进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条继续燃烧 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较快熄灭 (2)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比,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课堂练习】
1.将呼出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蒸气 D.其他气体 2.下列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指出下列变化的类型(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水加热成水蒸气__________。 (2)蜡烛融化__________ 。 (3)蜡烛燃烧发亮__________ 。 (4)灯泡通电发光__________ 。
4.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实验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 。
4.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实验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 。 5.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含量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1)实验B通入空气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
(2)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采用了实验____________的方法。
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 温故知新】
1·今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了核危机,但我国却因此引发了抢购碘盐的浪潮。 “吃盐防辐射不靠谱”,可见,掌握化学知识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你认为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基础是( )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测量 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你认为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地震引发的海啸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抗辐射药物的研制
知识点一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 【练习1】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C.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在保障人体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D·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都是化学惹的祸,化学在改善生活环境中有害无益 (2)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 C.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cc透明水泥,, D.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2)上海世博园使用或展示的部分高新科技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门票检录采用新型视频识别技术 B.停车场安装了催化光解设施,用于处理汽车尾气 、 C.意大利馆建筑材料使用了新型CC透明水泥, D.日本馆展示活用氢气制铁新工艺 (3)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下列研究的内容与所 属领域不相符的是( )
A·淡化海水的研究属于资源领域的问题 B.导电塑料的研究属于能源领域的问题 C ·新型合成材料的研究属于材料领域的问题D.废旧电池的回收属于环保领域的问题 知识点二. 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
1.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已发现的组成物质的元素有_________种,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种。 3.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 。 C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本质 知识点三.绿色化学 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3】“绿色化学”是指( )
A.颜色为绿色的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不污染环境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学产品 【课堂练习】
1.联合国决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 献为宗旨。下列提法不符合其宗旨的是( )
A.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 B.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C.让人们了解化学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激发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 D.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
2.铁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关于铁的下列问题,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 B.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如何将钢板轧成汽车外壳 D. 铁锈的组成是什么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物质应用能体现化学改善了我们生活的是( )
4.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开发新能源,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 B.查阅资料,研究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C.合成新型高分子化合物,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研制日常生活用品的保健性,保障人类的健康5.利用化学开发出的新材料有很多。下列物质中,属于新材料的是( ) A.世博会使用的超容电动环保车 B.纳米铜管 C.大理石建材 D。精雕细琢的玉观音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练习1】 (1)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你认为物质没有改变的是( )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料制家具 B.钢铁生锈 C.石蜡熔化 D.水制冰块
(3)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创造。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使用火药 (4)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 B.刻舟求剑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注意:“变化”和“性质”的区分:如果在描述中有“能”或„„可以”等字,则描述的是性质。如:“煤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而“煤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练习2】
(1)一氧化碳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B.难溶于水 C.没有气味 D.可以燃烧 (2)根据P9页【实验1-2】,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描述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的化学性质的是( )
【课堂练习】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葡萄酿酒 C.粮食霉变 D.烟花爆炸 2.下列对各种材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纺纱织布 B.用铝块制成各种形状的铝制品
C.用钛和钛合金制成飞机、火箭的外壳 D.用砂子、石灰石和纯碱等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 3.下列描述属于“加碘食盐”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晶体 B.有咸昧 C.高温下加碘会分解 D.易溶于水 4.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共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做制冷剂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5.某化工厂发生氯气(Cl2)泄漏事故,继而发生氯气罐爆炸,周围的许多群众紧急撤离。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与 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1)根据以上信息,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报道:氯气罐内为液氯,因氯气罐泄漏处置不当使液氯急剧气化产生爆炸,造成氯气罐爆炸的直接原因属于___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鉴别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闻气味区分蒸馏水和矿泉水 B.观察颜色区分铜制品和铁制品 C.在厨房品味道区分食盐和蔗糖 D.闻气味区分白醋和白酒
7.下列内容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江河湖泊中的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化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水电解可生成氢气和氧气;⑤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了;⑥煤燃烧,残余一堆灰烬;⑦铁矿石冶炼成钢铁; ⑧钢铁可能变成铁锈。
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活动(或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练习1】
(1)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此白烟可能是( )
A.氮气 B.水蒸气C.二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化学学习的特点的是( )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D.关注物质的运动轨迹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中蜡烛熔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3.阅读实验报告的„„现象”栏,以下不 属于蜡烛燃烧实验所记录的实验现象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气体,同学们怀疑是二氧化碳气体,于是,小莉向其中加入了少量澄清石灰水。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这一环节属于( )
A.作出猜想 B.设计方案 C.实验验 D.得出结论
5.根据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的硬度较_____,把两小片蜡烛放入水中,蜡烛_________ (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说明
石蜡_____ (填“溶”或“不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填“大”或“小”)。
(2)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__________变化,同时又发生__________变化。燃烧时火焰分__________层,__________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 生成,迅速向 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物质。
6.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蕴含着许多化学含义,依据今天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后请回答:
(1)诗句寓意着发生了_________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诗句中的“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以及少量炭粒。 (3)诗句中的„„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阅资料:纸张充分燃烧生成水(H20)和二氧化碳(CO2),与蜡烛燃烧的产物相同。 榍椐今天的探究实聆操作步骤,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温故知新】1.回忆上节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熔点很高 B.难溶于水 C.硬度小 D.具有可燃性 (2)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2·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并将实验设计及其相关事项填下表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用 品(仪器或药品):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归 纳】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含量更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少的是________ 【练习】 (1)燃着的木条伸进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条继续燃烧 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较快熄灭 (2)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比,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
A.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课堂练习】
1.将呼出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蒸气 D.其他气体 2.下列实验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指出下列变化的类型(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水加热成水蒸气__________。 (2)蜡烛融化__________ 。 (3)蜡烛燃烧发亮__________ 。 (4)灯泡通电发光__________ 。
4.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实验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 。
4.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实验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 。 5.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含量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1)实验B通入空气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
(2)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采用了实验____________的方法。
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