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城市_和_乡村_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2006年11月第31卷第6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06Vol.31No.6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张文刚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摘 要: /城市0和/乡村0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0和/乡村0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关键词: 于坚;诗歌;城市;乡村;意象;生态寓意¹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6)06-0077-07

/City0and/Country0:theEcologicalMeaninginYuJian.sPoems

ZHANGWen-gang

(ChineseDepartment,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

Abstract: ThetwoimagesofcityandcountryconstitutethetwodiscoursesystemsinYuJianspoems.Theyalsoformthespatialandpsychologicalbackgroundofthewriterscreations,whichimplyverysignificantecologicalmeaning.Thecityandthecountry,notonlyfromtheobviousspatialrelationpointofviewbutalsofromthehiddenpoetryangleand

spirituallevel,constitutetwoexistingmodesofecology.Thecontrastbetweenthemandthepoetsfreemindrealizeandsublimatethepoetsrationalandestheticanticipation.Inspectedinthelongitudinalecologicalchainofpoetry,YuJianspoems,withtheirparticularpoetryformsandcontents,embodyakindofecologicalmeaning.

Keywords: YuJian;poetry;city;country;image;ecologicalmeaning

新诗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样态与诗歌精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派挥手告别的/第三代诗人0,其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是诗歌创作主体刻意追求的审美特征。尽管/第三代诗人0倡导并实践着口语化的诗歌创作,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诗歌无论怎样口语化,仍然需要用/意象0传达生活与心灵的丰富性。说到底,诗歌是意象的艺术。可以说,离开了意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作为/第三代诗人0的代表和中坚,于坚的诗歌其意象可以说是繁复的。拨开繁复的枝叶,我们发现于坚的诗歌有两大意象,或者说有两大意象系统,即/城市0和/乡村0。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两大诗歌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

¹收稿日期:2006-10-12

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

一 /城市0和/乡村0:生态失调与生态和谐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城市0与/乡村0生活的反映。作为诗歌来讲,农业社会必然造就了诗歌的乡村抒情气息和浪漫色彩。古今中外的诗歌概莫例外。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0从机器和烟囱中繁荣和昌盛起来,在承载物质文明的/花朵0的同时,也衍生和聚积着社会与人性的/恶0。19世纪后期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不少篇章把/忧郁0和/绝望0献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0。在中国,正如吴思敬先生指出的:/新诗从诞生以来,一直以城市为吟咏的对象之一。共和国成立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研究0(05YB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78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以后,五六十年代的城市诗,是以礼赞城市建设新貌为主线的。进入新时期后,城市进入更多诗人的抒情视野,城市诗成为当代诗坛的重要景观。0

[1]

是千金难求的公园,还有与公园相依傍的人的精神领地。就连诗人所在城市的/千年的湖泊之王0)))滇池也成为了/腐烂之水0、/生病的水0,/那蔚蓝色的翻滚着花朵的皮肤P那降生着元素的透明的胎盘P

那万物的宫殿那神明的礼拜堂0,忽然间无影无踪,/从永恒者的队列中跌下0,诗人一方面哀悼它的不幸的死亡,一方面审视/新城0的夜晚从身边走过的/干燥的新一代0,同时还检讨了自己的心灵:/我要用我的诗歌为你建立庙宇!P我要在你的大庙中赎我的罪!0在诗人看来,包括滇池在内的/神殿0不仅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构成诗人创作的生态环境,是诗人/诗歌的基地0、/美学的大本营0、/信仰的大教堂0:/诗歌啊P当容器已经先于你毁灭P你的声音由谁来倾听?P你的不朽由谁来兑现?0(5哀滇池6)因此诗人的哀悼中有着更深的悲痛。

/城市0更多的在改变人的心灵。被街道、楼房和围墙所切割的生活,被程式化和繁文缛节所包围的生活,造就了人的隔膜、伪善和虚荣,带来了人性的压抑和失落。为生命画像的5事件:结婚6、为心灵写意的5事件:围墙附近的三只网球6等诗歌,在/事件0的缓慢的叙述和罗列中,由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切入到人性滞重而芜杂的层面。诗歌5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6,选取的观察点是/咖啡馆0,亦即以/城市0作为背景:小雨点/在滑近地面的一瞬0抢到了/一根晾衣裳的铁丝0,于是/改变了一贯的方向P横着走P开始吸收较小的同胞P渐渐膨胀P囤积成一个P透明的小包袱P绑在背脊上P攀附着P滑动着P收集着P它比以前肥大P也更重P它似乎正在成为异类0,最后/满了P也就断掉P就是死亡0。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小雨点在外物的作用下发生异化直至死亡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象征,城市中某种人生和心灵的象征。/城市0的天空和地面在时时刻刻改变着人的观念和心态,改变着人的命运和结局。也许小雨点的异化和死亡不是它的悲哀,因为最终它/保持水分0,没有失掉本性;但就人来说,在外物或外力的影响下,欲望的/膨胀0和心灵的/重量0所导致的异化和死亡,则是令人深思的。

诗人要凸现的是/城市0以一种/物0的拥挤和膨胀对人及其精神的挤压和消解,/城市0以其强势姿态对人的精神主体性构成集体谋杀:人和人的心灵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无处逃遁。诗歌5事件:停电6,选择停电的夜晚,诗人在黑暗中于有限的空间触摸着庞杂而琐碎的/物质世界0,惟一能够感知的就是//0改革

开放的步伐和商品经济的浪潮加速了中国社会城市

化的进程。诗歌,作为社会的神经和触角,总是会对日益变动着的生活作出敏锐而及时的反映。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城市诗人诞生了。于坚虽不能划在城市诗人之列,但是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描写了城市生活。他的城市诗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写或抒情,而是有着更深的心理期待,可以看作是一部/城市生态学0的诗性记录。与此同时,他又常常抽身而出,在/乡村0的原野里走动,同样从精神的层面,完成了/乡村生态学0的考察和思考。/城市0和/乡村0这两个意象及其意象群,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城市0以生态失调、失衡成为了和谐、诗性的/乡村0生态的映照,二者的烘托和纠结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又实现和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是要以牺牲自然天性和心灵神性为代价的。在扩张的街道、兴建的工厂、崛起的楼群和超级市场的背后,健康、单纯、诗意的自然景观和心灵图式在发生着残酷的改变和变异。栖居在/尚义街六号0的诗人于坚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并加以了精细的描绘。诗歌5作品89号6把/城市0和/乡村0叠合在一起,既有对/工业时代0的忧心忡忡:/世界日新月异P在秋天P在这个被遗忘的后院P在垃圾P废品P烟囱和大工厂的缝隙之间P我像一个唠唠叨叨的告密者P既无法叫人相信秋天已被肢解P也无法向别人描述P我曾见过这世界P有过一个多么光辉的季节0,同时又把目光深情地投向了充满神性的乡村:/我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P永远有一隅P属于那些金色池塘P落日中的乡村0。可见诗人在描写/城市0的时候,/乡村0成为了他的心理背景和情感依托。因此,他总是寻找和发现着城市中带有乡村气息的自然图景,在表现其曾经拥有或现在尚存的诗意的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悲叹着诗意的萎缩、流失和病态。诗歌5礼拜日的昆明翠湖公园6描写了/小桥亭子0、/茂林修竹0的公园以及流淌于其中的人性的温暖和诗意。公园,是城市中微缩的/乡村0,是人性的最后最美的一块栖息地:/一个被阳光收罗的大家庭P植物是家什P人是家长P活着的P都是亲属0。可就是这样一处绝美的风景,在城市的包围中正一点点萎缩:/离开公园P在五幢楼一单元的第七层P亮处看见这块地皮P确实只是P黑暗的一小盆P边缘P正在霓,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79

逝了。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房间0里的日常生活用品,不惜以伤害诗歌的内在诗性陷入对停电/事件0的叙写,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人的物化的外部感知,虚化人的地位和精神主体性:/城市0跌落进停电的夜晚,生命在黑暗中笨拙地转动。在这方面写得最形象最动情的也许要数5事件:棕榈之死6。于坚的诗歌一般是客观的描写和叙述,带给人的是思考和联想,但这首诗歌在对棕榈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中,有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坚硬P挺直P圆满P充盈弹性和汁液0的棕榈,是生命和激情的象征,它/蓬勃向上P高尚正直P与精神的向度一致0,则又升华着某种人格的高度,但就是这样一棵树,成为了一棵/受难的树0。因为在/欣欣向荣的商业区城市的黄金地段0不适合一棵树的生长,先是/它的根部被水泥包围0,最后/新的购物中心破土动工0,它被残暴地砍倒了。城市/最后的绿头发0在众目睽睽中消逝了。城市的生态就这样被破坏掉了。不仅如此,棕榈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城市生态的毁损还包含着一种精神性的内容。稍加比较,不难看出,同样是写树,/五四0时期沈尹默笔下明月霜风中的/树0,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笔下作为爱情独白的/树0,都是从人格、人性的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的,/树0是人的情感和理想的投射物;而于坚在这里,是把/树0作为/城市0的一处生态标志和生命寓所,思考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写作重心的转移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诗人借/城市0复现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情绪,表达对/历史生态0和/政治生态0的思考。城市,刻写着更多历史的印记。诗歌5事件:暴风雨的故事6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让/城市0摇晃的暴风雨,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却叫人想到历史上的暴力和暴动:/雨水P雷和风P内容与革命完全不同P但会使经历过的人P记起那些P倒胃口的词0。现实中的暴风雨和历史上的暴风雨交织为一种错乱的感觉和记忆,让人胆战心惊。历史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失重、失衡带来人的心灵的/水土流失0,使人陷入长久的精神恍惚和虚脱。这是社会历史的/生态后遗症0,在让/城市0承担历史重荷的同时,也让个体生命付出代价。这方面的作品,还有5那时我正骑车回家6、5女同学6等。

而当诗人来到/乡村0的时候,或者说当诗人以/乡村0作为意象和空间观察点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描写内容的转换,更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心理的转换。亦即摸,表现一种人与自然诗意相处的生态图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关系和空间关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关系和精神关系。当然,对乡村自然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生命个体的诗意表现,这是流淌于诗歌河道上的美丽的浪花。但是,当把/乡村0放在/城市0背景下来表现的时候,空间视点的拓展带来了审美心理的重组和变异,使诗歌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

于坚笔下的/乡村0与传统诗歌中的乡村一样,装载着自由的生活和灵魂。/站在收割过的田里P听打谷场上的声音P风爱每一棵树P人也爱风0(5作品41号6),自由欢畅的风,是乡村生活的另一种形态,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造就了心灵的豁达和生命的欢愉。诗歌5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6显然是以/城市0作为背景,表现人生旅途上对/乡村0的亲近和眷恋。/在旅途中P不要错过机会P假如你路过一片树林P你要去林子里躺上一阵P望望天空P假如你碰到一个生人P你要找个借口P问问路P和他聊聊0,在这里,人和环境的关系变得亲近了,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亲密了,/城市0中的压抑和隔膜一变为心灵的轻松和畅快。于是便有了对鸟的歌唱的倾听,对河流的打量和对林子的神秘感知,以至最后发出生命的感慨:/你发现活着竟如此轻松0!这种生命的感慨,是/乡村0的清风和白云打开生命/城堡0之后的欢歌。

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契合。当自我心灵放松的时候,身体和精神的每一个毛孔和感官都会打开,人就会融入大自然的神秘与诗意之中。当诗人独坐于/大高原0)))这里/乡村0的意象被/大高原0置换)))整个世界以/声音0的形象集中于他的耳膜:/那是树叶和远方大海的声音P那是阳光和岩石的声音P那是羊群和马群的声音P那是风和鹰的声音P那是烟的声音P那是蝴蝶和流水的声音,,这伟大的生命的音乐P使我热泪盈眶0(5作品105号6)。这是一种幻美而神秘的感知,在诗人心灵世界和乡村世界的感应和沟通中,分明看到诗人精神的飞扬和生命力的跃动。诗歌5苹果的法则6,把/乡村0定位于/云南南方0:/一只苹果P出生于云南南方P在太阳P泉水P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0,/当它被摘下P装进箩筐P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0。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遇合,带来了心灵的遐想与期待:苹果的生命历程,暗示了/少女们0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这种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的循环,则构成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梦幻和命运。与立足/城市0表现/物0对人的心灵的挤压不,,,

80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物0已美化和诗化为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依托。因此这类诗歌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精神维度。一生向着高处攀登的/男女0(5高山6),横渡怒江的/鹰0(5横渡怒江6),/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0的棕榈树(5阳光下的棕榈树6),像高原鼓起的血管的/河流0(5河流6),都激荡着生命的激情和热力。诗歌5独白6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渴望:/每当秋天P庄稼在月光下成熟0,心/渴望高贵P渴望不朽P渴望面对大海P自己从此就宽阔而深厚0。是/乡村0秋天丰收的原野激发了人的永远的追寻。生存空间的/外物0没有成为心灵的束缚,相反点燃了精神的火焰,是诗性对诗性的激发,是灵魂对灵魂的拥抱。人和自然构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对话和交流。

和立足于/城市0描写底层人的生活一样,于坚笔下的/乡村0生活同样充满平民色彩。不同的是,他的/城市0诗歌主要是写普通人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而且常常回溯历史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表现权力和政治对人的精神性结构的渗透和改变;而其/乡村0诗歌则表现劳动者生命的舒张和精神的惬意,关注他们/此时此刻0平凡而诗意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和/神性0的相接相通、相伴相亲。在于坚看来,诗人/是神的一支笔0,/是人群中惟一可以称为神祗的一群,他们代替被放逐的诸神继续行使着神的职责0

[2]

造所包含,是内蕴的,是抒情的,而且和普通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进一步说,就是神性和自然性以及人性互含互生,构成一种/乡村生态0的诗性存在。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0和/乡村0在于坚笔下构成两种生态景观。这种生态景观虽然也涉及外显的空间关系,如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但作为诗歌,主要是从诗性的角度而非物质的角度、从精神的层面而非空间的实体来表现的。/城市生态0的失衡,除了表现为/城市0对自然诗性的扼杀和放逐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现代感和超速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的弱化和精神的虚化之间的矛盾;而/乡村生态0的和谐不仅表现为自然万物的各得其所、共生共荣,还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人与自然的精神沟通和心灵感应。因此,从根本上说,当诗人忧患于城市生态而欣喜于乡村生态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贯通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内在的生态和谐,或者说是在幻想用乡村的自然神性和人生诗意来寻求城市生态的平衡。可见,诗人在为城市画像时,并不是要消解现代物质文明,以求得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在为乡村素描时,也不是要放纵自己古典式的怀旧情绪,退回到宁静而原始的乡村社会中去。从深层来讲,诗人关注的是超越城市与乡村界限的精神生态和心灵生态。

二 从/城市0到/乡村0:寻找心灵生态的平衡是这样一个/城市0,一个美与诗意正在流失的城市,一个充满忧郁、贫困、病痛和暴力的城市,一个人的心灵和诗歌无处安放的城市。诗歌5在牙科诊所6简直像个寓言:一边是嘴和牙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一边是诗歌与心灵世界的联系,/我像间谍那样P匆匆地记下了这些神秘的符号P他看不懂P我也无法将此事说清P诗歌P对这些病人P你叫我如何开口?0从/这些病人0身上不难看出/病0与/城市0的内在的因果关系。看来,心灵与诗歌的突围是必然的。

诗人的心灵向着/乡村0突围。只有乡村才能给诗人带来美好的回忆,满足诗人心灵的幻想和对激情的渴望。当诗人生病的日子,在一束阳光的照耀下,情不自禁地/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P想起大地P想起树林和山冈0(5探望者6),/阳光0成为了生命的通道,使诗人从/病房0暂时进入温暖的乡村回忆,从而周身弥漫了一种生命力:/仿佛变成了一株植物P我就要长出叶子0。当诗人在城市之外发现一块空地时,幻想用来盖一幢别墅,/森林0为伍,/泉,;,,/神对于他们,不需要寻找,更不能炫耀,众神

从他们诞生的时刻就住在他们家中,住在他们故乡世界的山岗树林河流以及家具之中。他们不拯救,他们只是呼吸着,在众神的空气中0。作为离神最近甚至就生活在神中间的诗人,于坚在乡村世界中倾听着神的声音,感受着神的光辉。这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的锄地者(5想象中的锄地者6)、从黎明到黄昏种土豆的人(5速度6)都是诗人乐意表现的,他们劳动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他们劳动时的姿势和乡村景观构成绝美的风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与大地在相亲相爱中浑为一体。诗歌5篱笆6中的篱笆:/它被牢固地安插在红色山地的中心P远离一切边缘P它并不是广场上的一尊雕塑P不过是一截篱笆0。诗歌借/篱笆0表达了对/人0的位置的思考:在乡村像篱笆一样的普通劳动者永远居于生活的/中心0,他们虽然没有城市广场上的/雕塑0高贵,但他们有自己存在的尊严和价值。这首诗歌还把农家小舍及其环绕它的诗意般的生活场景喻为/神的寓所0,一切都仿佛充满神性,那么美妙动人。于坚的/乡村0诗歌常常用/神0或/神性0设喻,不过这个/神0或/神性,[3]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81

友和亲戚前来拜访P大家兴高采烈谈些城里的事情P那头高傲的豹子再也没有出现0(5空地6)。显然,这是诗人希望从/城市0突围出来,为心灵建造一栋房子,在那里人与自然诗意相处,亲密无间;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即使心灵的房子建成,也无法逃脱/城市0话语的干扰,心灵生态的和谐与宁静随即遭到破坏。诗歌5我梦想着看到一只老虎6同样是诗人的幻想,同样是心灵与想象的突围。诗人希望/远离文化中心远离图书馆0,/从一只麋鹿的位置0与一头老虎遭遇。这是对回归自然人性的渴望,对生命激情的期盼。

难怪诗人这样钟情于对/路0的描写。因为/路0连接着/城市0与/乡村0,可以打开生命和心灵的城堡,引领人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诗歌51987年12月31日6:当城市的晚间新闻报道毒品和股票市场的时候,当人们围着圆桌吃喝的时候,/我沿着雨后发亮的道路P走向一处树林0。尘埃洗尽后的/道路0通向诗意之所在,/故乡0在道路的另一端召唤着诗人的脚步。诗歌5弗洛斯特6:在离/大街0只有一墙之隔的住所,读弗洛斯特的诗歌,被带入乡村田园的诗意之中,/我决定明天离开这座城市P远足荒原P把他的小书挟在腋下P我出门察看天色P通往后院的小路P已被白雪覆盖0。诗性包裹的/小路0通向心灵的/后院0,通向美丽的/荒原0。

那些描写和表现/乡村0的诗歌,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城市突围出去之后的歌吟。阳光般的心情、生命的喜悦和激情、希望有所作为的内心冲动,在乡村的怀抱里一一流露和表达出来。这是进入生命和谐与神志畅快状态后的心灵放松,也是心灵放松后的对自然神性的更深层的领悟和感触。于是,诗人眼中的/树0不仅像是/神子0,而且也是自己生命和心灵的象征;耳中的/流水0不仅是大自然诗性的召唤,而且也是诗人获得身心自由后的激情的回旋;头顶的/鹰0不仅是世界的征服者和俯视者,而且也是自己向着高处攀登的精神标杆和心灵坐标。心灵向着世界打开,人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平衡和精神解放。

当然,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更多的时候是无法逃离。/我是这个房间的敌人P细菌P和闷闷不乐的幽灵P但这是上帝赐予我的惟一的房间P如果我不能适应P我就无家可归0(5无法适应的房间6)。人在无法逃离/生活现场0的时候,神便赋予他一种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于坚在目睹和感受了/城市0的灰暗和/亮的窗子)))这个窗子是用那些充满神性的事物做成的,它能引领人的目光到达辽远而富有诗意的境界。风、雨、雪和海鸥等等具有自然神性的事物便以它的激荡、滋润和翩然的姿态成为/城市0的净化者和装饰者,成为诗人心中取之不尽的幻想的产物和瑰宝。诗人在5赞美海鸥6中写道:/一只海鸥就是一次舒服的想象力的远行P它可以引领我抵达P我从未抵达P但在预料之中的天堂P抵达P我不能上去P但可以猜度的高处P十只海鸥就可以造就一个抒情诗人P一万只海鸥之下P必有一个诗人之城0。/天堂0也好,/诗人之城0也好,应该说都是一个美的住所,一个万物和合、诗性交融的住所,一个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住所。这是诗人的想象力伴着海鸥的一次美丽飞行,是诗人的关于/城市0的生态童话和理想。从精神的内在性来说,这依然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城市0向着/乡村0的行走和突围。

生态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关怀。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破坏、生态失衡源于人类的自我中心和生命强势。那么反映到文学上,生态意识必然是对生命的注目和关怀,特别是对弱小的、弱势的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的注目和关怀。史韦兹提出了/敬畏生命0伦理,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

[4]

和广度0的伦理。于坚的诗歌在城市生态的构建和乡村生态的赞美中充满着一种人文关怀,灌注着一种生命的悲悯意识。在于坚的笔下,蚂蚁、蝴蝶、兔子、乌鸦等等,各有其生存的价值,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着丰富而广大的内心世界。诗人为/蝴蝶0的受难而悲伤,为/蚂蚁0的自由而欣喜。特别是5乌鸦6一诗,充满着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在对乌鸦长久以来受到的歧视和伤害表示不平的同时,不仅为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乌鸦正了名,而且对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在诗人看来,/乌鸦的居所P比牧师P更挨近上帝0,/乌鸦是永恒黑夜饲养的天鹅0。可见,自由飞翔的乌鸦,在穿越城市和乡村上空的时候,它用它的颜色和声音证明了它的存在和价值,它同样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元素和音符,人们没有理由对它抱有偏见甚至扼杀它。于坚的诗歌超越了简单的黑与白、美与丑的定势思维,进入到内心的细腻和丰富、善良和悲悯,用生态的眼光和诗性的眼光打量着城市和乡村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三 作为文本:新诗链条中的诗歌生态,:

82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的疆域或流变的过程中,从诗歌精神到诗体形式总是维持着一种互补或平衡的态势。事实证明,诗歌内涵的苍白化和沙漠化,诗歌形式的僵滞和凝固,就是对诗歌生态的损毁和破坏,必然导致诗歌元气的损伤和诗歌格局的单一。诗歌总是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拯救自己,惟其如此,诗歌才能在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学生态环境中保有光鲜的面孔和饱满的精神。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了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从诗歌色调以及诗歌精神来看:中国新诗完成了从/红色诗歌0到/蓝色诗歌0再到/绿色诗歌0的转变。战争年代把鲜血、红旗、号角和阵地交给诗歌,诗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呐喊和冲锋;这个时候,诗歌着重表现的是人和人、人和阶级、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方面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和平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诗歌瞳孔对准的是黎明、炊烟、蔚蓝的天空和海洋;这个时候,诗歌着重表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亦即人如何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从而高扬人类的伟力和尊严。直到于坚及同时代诗人的出现,才改换了视角,淡出人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收敛人类自我膨胀、自我扩张的翅膀,从人的生存环境,从人和城市、人和乡村的生息与共、心灵体验方面搭建诗歌的房子,迷人的充满盎然诗意的/绿色0成为了诗歌建筑最美丽的窗子: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类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期待。早在1986年,于坚在他的诗集中,就提出这样的见解:/天人合一,乃是与今日现时的人生、自然合一,而不是与古代或西方或幻想的人生、自然

[5]

合一。0可见,对人生的关怀,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对人生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关切,在于坚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当年街头飘扬的/红旗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绿意尚存的/棕榈树0;当年像铁栅一样淋漓的/血字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被绿色环绕的/篱笆0;当年的/战场0和/建设工地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人性温暖的/公园0和千年的/湖泊之王0。显然,诗歌色调的改变,也是诗歌视点的改变、诗歌审美关系的改变和诗歌精神的改变。

从诗歌表现的主体来看:中国新诗经历了从自我吟唱到英雄之歌再到平民之歌的发展历程。/五四0时代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歌吟,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相当长一段时间,英雄的时代催生了诗歌激情的歌喉和崇高的旋律。虽然/五四0时代/人/创作,但那是在封建时代/神的文学0、/贵族文学0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且就诗歌来讲,平民化的色彩远远赶不上小说、戏剧等其它文学样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普通人的主体

性地位得到了突出和强调。于是诗歌的视线开始整体性下倾,深入到普通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灵状态。于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于坚的城市诗歌,侧重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以及精神与心灵遭受的挤压;而乡村诗歌,则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凸现人的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舒放。在这里,于坚的平民之歌实则隐含着一种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意义,他用诗歌传达了一种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诗意共存。

从诗歌语言来看:中国新诗由诗歌语言的超负荷承担到诗歌意象的集束呈现再到/诗到语言为止0的追求,显示了对诗歌语言生态的建设性态度。曾经一度诗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装载着思想理性和情感激流,语言以一种充血状态和紧张状态在一定的程度上丧失了自身的美感。承现代主义诗歌一脉而来的朦胧派诗歌钟情于意象的营造,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意象成为语言的花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到于坚及/第三代诗人0,诗歌内容的平民化和日常化,带来了诗歌语言的琐细化和凡俗化。和朦胧诗派比较,于坚及/第三代诗人0的诗歌语言,不是/寄托性0的,而是/写实性0的;不是/提炼性0的,而是/还原性0的;不是/聚焦式0的,而是/散点式0的。这不是说于坚的诗歌语言就是随手拈来的,他也很注意语言的/摆弄0。正像他在5事件:挖掘6一诗中所写的:/取舍推敲重组最终把它们擦亮P让词的光辉洞彻事物0。看来他追求的是词语的一种呈现方式和组合关系,并由此掘进词语和语言的内部,使语言和生活取一种同步的姿态,或者说用语言直接描写和还原生活本身。有人认为,这样的写作完全是/异类0,/诗人试图怀疑每一个词语,并执意要回到词语的原初状态,这显然是当代诗歌新的写作难度,于坚是这一难度最早的挑战者)))正是这样的写作,大大激发了于坚的原创力。,,于坚一直使用一些-旧词.,并在这种使用中使许多词语重新恢复了活力,恢复了它们与事物、生活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在别人看来最没有诗性的地方,重铸了诗性0。从意象的角度来看,虽然于坚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意象,但这些意[6]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83

上面分析的/城市0意象和/乡村0意象,就完全是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隐现的只是一个大的审美空间和轮廓,体现出一种宏阔的视野和平实的笔调。正因为这样,围绕/城市0和/乡村0这两个基本意象就衍生出大量相关相联的意象。我们也应该看到,日常生活语言的浮现与组合以及意象的生活化乃至凡俗化,就使得于坚的不少诗歌变成了/文字积木0。所谓/于坚体0,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积木体0。有技巧和想象的空间,但是以诗意的流失作为代价的。诗歌也就完成了从抒情到叙事的转变。由此从阅读效果来看,诗歌从朗读的诗歌、精神触摸的诗歌,变成了/看0的诗歌、自由拆卸的诗歌。在这里只需要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绝少需要激情和诗意的储备。

也许从诗歌文本来看,于坚的探索有他的局限性。但如果把于坚的诗歌文本放在整个新诗链条中考察,就会发现于坚以及/第三代诗人0的出现,带来

了诗歌新的生态景观。于坚奔走在/城市0和/乡村0之间,用诗歌种植了/绿色生态植物0,描写了/平民生活场景0,提供了/生活化的诗歌语言0,这一切加入到诗歌的生态链和生态圈中去,就使诗歌的生态景观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于坚诗歌的主要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参考文献:

[1]漂泊的都市)))黄怒波5都市流浪集6研讨会侧记[J].诗歌月刊,2005(6):61.

[2]于坚.诗人写作[M]PP棕皮手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84.[3]于坚.众神的歌者)))读5藏族当代诗人诗选6[M]PP棕皮手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336.

[4]史韦兹.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03.

[5]于坚.诗六十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6]谢有顺.站在诗歌的反面[N].南方周末,2001-04-27.

(责任编辑:田 皓)

来 稿 须 知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根据5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6的要求,凡投寄本刊的稿件,务请按以下要求打印或书写:1、必须有/摘要0和/关键词0。/摘要0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不要出现/本文0、/论述0等主观叙述或评价的词语。/摘要0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0是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限量为3-8个。2、将篇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按顺序译成英文。3、作者简介应写明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4、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请不要用脚注。注释排于文末时,请标明序号,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5、参考文献标识在文末,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其著录格式分为五种:(1)专著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2)期刊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析出文献类)))[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PP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4)报纸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电子文献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EBPOL].[日期].网址.一种文献若在文中被反复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可在文中序号的/[ ]0外著录引文页码,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6、作者投稿时请邮寄纸质文稿,并同时发送电子邮件(E-mail:[email protected])。为方便联系,请作者写明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

稿件如拟刊用,将及时给作者邮寄用稿通知书;稿件如不拟采用,不再通知作者。所有稿件自投寄后3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对稿件另行处理。

5湖南文理学院学报6(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2006年11月第31卷第6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06Vol.31No.6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张文刚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摘 要: /城市0和/乡村0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0和/乡村0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关键词: 于坚;诗歌;城市;乡村;意象;生态寓意¹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6)06-0077-07

/City0and/Country0:theEcologicalMeaninginYuJian.sPoems

ZHANGWen-gang

(ChineseDepartment,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Hunan,415000)

Abstract: ThetwoimagesofcityandcountryconstitutethetwodiscoursesystemsinYuJianspoems.Theyalsoformthespatialandpsychologicalbackgroundofthewriterscreations,whichimplyverysignificantecologicalmeaning.Thecityandthecountry,notonlyfromtheobviousspatialrelationpointofviewbutalsofromthehiddenpoetryangleand

spirituallevel,constitutetwoexistingmodesofecology.Thecontrastbetweenthemandthepoetsfreemindrealizeandsublimatethepoetsrationalandestheticanticipation.Inspectedinthelongitudinalecologicalchainofpoetry,YuJianspoems,withtheirparticularpoetryformsandcontents,embodyakindofecologicalmeaning.

Keywords: YuJian;poetry;city;country;image;ecologicalmeaning

新诗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样态与诗歌精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派挥手告别的/第三代诗人0,其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是诗歌创作主体刻意追求的审美特征。尽管/第三代诗人0倡导并实践着口语化的诗歌创作,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诗歌无论怎样口语化,仍然需要用/意象0传达生活与心灵的丰富性。说到底,诗歌是意象的艺术。可以说,离开了意象,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作为/第三代诗人0的代表和中坚,于坚的诗歌其意象可以说是繁复的。拨开繁复的枝叶,我们发现于坚的诗歌有两大意象,或者说有两大意象系统,即/城市0和/乡村0。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两大诗歌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

¹收稿日期:2006-10-12

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

一 /城市0和/乡村0:生态失调与生态和谐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城市0与/乡村0生活的反映。作为诗歌来讲,农业社会必然造就了诗歌的乡村抒情气息和浪漫色彩。古今中外的诗歌概莫例外。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0从机器和烟囱中繁荣和昌盛起来,在承载物质文明的/花朵0的同时,也衍生和聚积着社会与人性的/恶0。19世纪后期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不少篇章把/忧郁0和/绝望0献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0。在中国,正如吴思敬先生指出的:/新诗从诞生以来,一直以城市为吟咏的对象之一。共和国成立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生态诗歌研究0(05YB125)的部分研究成果。,,

78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以后,五六十年代的城市诗,是以礼赞城市建设新貌为主线的。进入新时期后,城市进入更多诗人的抒情视野,城市诗成为当代诗坛的重要景观。0

[1]

是千金难求的公园,还有与公园相依傍的人的精神领地。就连诗人所在城市的/千年的湖泊之王0)))滇池也成为了/腐烂之水0、/生病的水0,/那蔚蓝色的翻滚着花朵的皮肤P那降生着元素的透明的胎盘P

那万物的宫殿那神明的礼拜堂0,忽然间无影无踪,/从永恒者的队列中跌下0,诗人一方面哀悼它的不幸的死亡,一方面审视/新城0的夜晚从身边走过的/干燥的新一代0,同时还检讨了自己的心灵:/我要用我的诗歌为你建立庙宇!P我要在你的大庙中赎我的罪!0在诗人看来,包括滇池在内的/神殿0不仅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构成诗人创作的生态环境,是诗人/诗歌的基地0、/美学的大本营0、/信仰的大教堂0:/诗歌啊P当容器已经先于你毁灭P你的声音由谁来倾听?P你的不朽由谁来兑现?0(5哀滇池6)因此诗人的哀悼中有着更深的悲痛。

/城市0更多的在改变人的心灵。被街道、楼房和围墙所切割的生活,被程式化和繁文缛节所包围的生活,造就了人的隔膜、伪善和虚荣,带来了人性的压抑和失落。为生命画像的5事件:结婚6、为心灵写意的5事件:围墙附近的三只网球6等诗歌,在/事件0的缓慢的叙述和罗列中,由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切入到人性滞重而芜杂的层面。诗歌5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6,选取的观察点是/咖啡馆0,亦即以/城市0作为背景:小雨点/在滑近地面的一瞬0抢到了/一根晾衣裳的铁丝0,于是/改变了一贯的方向P横着走P开始吸收较小的同胞P渐渐膨胀P囤积成一个P透明的小包袱P绑在背脊上P攀附着P滑动着P收集着P它比以前肥大P也更重P它似乎正在成为异类0,最后/满了P也就断掉P就是死亡0。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小雨点在外物的作用下发生异化直至死亡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象征,城市中某种人生和心灵的象征。/城市0的天空和地面在时时刻刻改变着人的观念和心态,改变着人的命运和结局。也许小雨点的异化和死亡不是它的悲哀,因为最终它/保持水分0,没有失掉本性;但就人来说,在外物或外力的影响下,欲望的/膨胀0和心灵的/重量0所导致的异化和死亡,则是令人深思的。

诗人要凸现的是/城市0以一种/物0的拥挤和膨胀对人及其精神的挤压和消解,/城市0以其强势姿态对人的精神主体性构成集体谋杀:人和人的心灵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无处逃遁。诗歌5事件:停电6,选择停电的夜晚,诗人在黑暗中于有限的空间触摸着庞杂而琐碎的/物质世界0,惟一能够感知的就是//0改革

开放的步伐和商品经济的浪潮加速了中国社会城市

化的进程。诗歌,作为社会的神经和触角,总是会对日益变动着的生活作出敏锐而及时的反映。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城市诗人诞生了。于坚虽不能划在城市诗人之列,但是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描写了城市生活。他的城市诗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写或抒情,而是有着更深的心理期待,可以看作是一部/城市生态学0的诗性记录。与此同时,他又常常抽身而出,在/乡村0的原野里走动,同样从精神的层面,完成了/乡村生态学0的考察和思考。/城市0和/乡村0这两个意象及其意象群,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城市0以生态失调、失衡成为了和谐、诗性的/乡村0生态的映照,二者的烘托和纠结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又实现和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是要以牺牲自然天性和心灵神性为代价的。在扩张的街道、兴建的工厂、崛起的楼群和超级市场的背后,健康、单纯、诗意的自然景观和心灵图式在发生着残酷的改变和变异。栖居在/尚义街六号0的诗人于坚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并加以了精细的描绘。诗歌5作品89号6把/城市0和/乡村0叠合在一起,既有对/工业时代0的忧心忡忡:/世界日新月异P在秋天P在这个被遗忘的后院P在垃圾P废品P烟囱和大工厂的缝隙之间P我像一个唠唠叨叨的告密者P既无法叫人相信秋天已被肢解P也无法向别人描述P我曾见过这世界P有过一个多么光辉的季节0,同时又把目光深情地投向了充满神性的乡村:/我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P永远有一隅P属于那些金色池塘P落日中的乡村0。可见诗人在描写/城市0的时候,/乡村0成为了他的心理背景和情感依托。因此,他总是寻找和发现着城市中带有乡村气息的自然图景,在表现其曾经拥有或现在尚存的诗意的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悲叹着诗意的萎缩、流失和病态。诗歌5礼拜日的昆明翠湖公园6描写了/小桥亭子0、/茂林修竹0的公园以及流淌于其中的人性的温暖和诗意。公园,是城市中微缩的/乡村0,是人性的最后最美的一块栖息地:/一个被阳光收罗的大家庭P植物是家什P人是家长P活着的P都是亲属0。可就是这样一处绝美的风景,在城市的包围中正一点点萎缩:/离开公园P在五幢楼一单元的第七层P亮处看见这块地皮P确实只是P黑暗的一小盆P边缘P正在霓,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79

逝了。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房间0里的日常生活用品,不惜以伤害诗歌的内在诗性陷入对停电/事件0的叙写,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人的物化的外部感知,虚化人的地位和精神主体性:/城市0跌落进停电的夜晚,生命在黑暗中笨拙地转动。在这方面写得最形象最动情的也许要数5事件:棕榈之死6。于坚的诗歌一般是客观的描写和叙述,带给人的是思考和联想,但这首诗歌在对棕榈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中,有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坚硬P挺直P圆满P充盈弹性和汁液0的棕榈,是生命和激情的象征,它/蓬勃向上P高尚正直P与精神的向度一致0,则又升华着某种人格的高度,但就是这样一棵树,成为了一棵/受难的树0。因为在/欣欣向荣的商业区城市的黄金地段0不适合一棵树的生长,先是/它的根部被水泥包围0,最后/新的购物中心破土动工0,它被残暴地砍倒了。城市/最后的绿头发0在众目睽睽中消逝了。城市的生态就这样被破坏掉了。不仅如此,棕榈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城市生态的毁损还包含着一种精神性的内容。稍加比较,不难看出,同样是写树,/五四0时期沈尹默笔下明月霜风中的/树0,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笔下作为爱情独白的/树0,都是从人格、人性的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的,/树0是人的情感和理想的投射物;而于坚在这里,是把/树0作为/城市0的一处生态标志和生命寓所,思考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写作重心的转移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诗人借/城市0复现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情绪,表达对/历史生态0和/政治生态0的思考。城市,刻写着更多历史的印记。诗歌5事件:暴风雨的故事6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让/城市0摇晃的暴风雨,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却叫人想到历史上的暴力和暴动:/雨水P雷和风P内容与革命完全不同P但会使经历过的人P记起那些P倒胃口的词0。现实中的暴风雨和历史上的暴风雨交织为一种错乱的感觉和记忆,让人胆战心惊。历史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失重、失衡带来人的心灵的/水土流失0,使人陷入长久的精神恍惚和虚脱。这是社会历史的/生态后遗症0,在让/城市0承担历史重荷的同时,也让个体生命付出代价。这方面的作品,还有5那时我正骑车回家6、5女同学6等。

而当诗人来到/乡村0的时候,或者说当诗人以/乡村0作为意象和空间观察点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描写内容的转换,更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心理的转换。亦即摸,表现一种人与自然诗意相处的生态图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关系和空间关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关系和精神关系。当然,对乡村自然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生命个体的诗意表现,这是流淌于诗歌河道上的美丽的浪花。但是,当把/乡村0放在/城市0背景下来表现的时候,空间视点的拓展带来了审美心理的重组和变异,使诗歌具有了新的审美意义。

于坚笔下的/乡村0与传统诗歌中的乡村一样,装载着自由的生活和灵魂。/站在收割过的田里P听打谷场上的声音P风爱每一棵树P人也爱风0(5作品41号6),自由欢畅的风,是乡村生活的另一种形态,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造就了心灵的豁达和生命的欢愉。诗歌5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6显然是以/城市0作为背景,表现人生旅途上对/乡村0的亲近和眷恋。/在旅途中P不要错过机会P假如你路过一片树林P你要去林子里躺上一阵P望望天空P假如你碰到一个生人P你要找个借口P问问路P和他聊聊0,在这里,人和环境的关系变得亲近了,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亲密了,/城市0中的压抑和隔膜一变为心灵的轻松和畅快。于是便有了对鸟的歌唱的倾听,对河流的打量和对林子的神秘感知,以至最后发出生命的感慨:/你发现活着竟如此轻松0!这种生命的感慨,是/乡村0的清风和白云打开生命/城堡0之后的欢歌。

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契合。当自我心灵放松的时候,身体和精神的每一个毛孔和感官都会打开,人就会融入大自然的神秘与诗意之中。当诗人独坐于/大高原0)))这里/乡村0的意象被/大高原0置换)))整个世界以/声音0的形象集中于他的耳膜:/那是树叶和远方大海的声音P那是阳光和岩石的声音P那是羊群和马群的声音P那是风和鹰的声音P那是烟的声音P那是蝴蝶和流水的声音,,这伟大的生命的音乐P使我热泪盈眶0(5作品105号6)。这是一种幻美而神秘的感知,在诗人心灵世界和乡村世界的感应和沟通中,分明看到诗人精神的飞扬和生命力的跃动。诗歌5苹果的法则6,把/乡村0定位于/云南南方0:/一只苹果P出生于云南南方P在太阳P泉水P和少女们的手中间长大0,/当它被摘下P装进箩筐P少女们再次陷入怀孕的期待与绝望中0。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遇合,带来了心灵的遐想与期待:苹果的生命历程,暗示了/少女们0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这种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的循环,则构成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梦幻和命运。与立足/城市0表现/物0对人的心灵的挤压不,,,

80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物0已美化和诗化为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命依托。因此这类诗歌有一种生命个体的精神维度。一生向着高处攀登的/男女0(5高山6),横渡怒江的/鹰0(5横渡怒江6),/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0的棕榈树(5阳光下的棕榈树6),像高原鼓起的血管的/河流0(5河流6),都激荡着生命的激情和热力。诗歌5独白6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渴望:/每当秋天P庄稼在月光下成熟0,心/渴望高贵P渴望不朽P渴望面对大海P自己从此就宽阔而深厚0。是/乡村0秋天丰收的原野激发了人的永远的追寻。生存空间的/外物0没有成为心灵的束缚,相反点燃了精神的火焰,是诗性对诗性的激发,是灵魂对灵魂的拥抱。人和自然构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对话和交流。

和立足于/城市0描写底层人的生活一样,于坚笔下的/乡村0生活同样充满平民色彩。不同的是,他的/城市0诗歌主要是写普通人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而且常常回溯历史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表现权力和政治对人的精神性结构的渗透和改变;而其/乡村0诗歌则表现劳动者生命的舒张和精神的惬意,关注他们/此时此刻0平凡而诗意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和/神性0的相接相通、相伴相亲。在于坚看来,诗人/是神的一支笔0,/是人群中惟一可以称为神祗的一群,他们代替被放逐的诸神继续行使着神的职责0

[2]

造所包含,是内蕴的,是抒情的,而且和普通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进一步说,就是神性和自然性以及人性互含互生,构成一种/乡村生态0的诗性存在。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0和/乡村0在于坚笔下构成两种生态景观。这种生态景观虽然也涉及外显的空间关系,如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但作为诗歌,主要是从诗性的角度而非物质的角度、从精神的层面而非空间的实体来表现的。/城市生态0的失衡,除了表现为/城市0对自然诗性的扼杀和放逐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现代感和超速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的弱化和精神的虚化之间的矛盾;而/乡村生态0的和谐不仅表现为自然万物的各得其所、共生共荣,还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人与自然的精神沟通和心灵感应。因此,从根本上说,当诗人忧患于城市生态而欣喜于乡村生态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贯通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内在的生态和谐,或者说是在幻想用乡村的自然神性和人生诗意来寻求城市生态的平衡。可见,诗人在为城市画像时,并不是要消解现代物质文明,以求得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在为乡村素描时,也不是要放纵自己古典式的怀旧情绪,退回到宁静而原始的乡村社会中去。从深层来讲,诗人关注的是超越城市与乡村界限的精神生态和心灵生态。

二 从/城市0到/乡村0:寻找心灵生态的平衡是这样一个/城市0,一个美与诗意正在流失的城市,一个充满忧郁、贫困、病痛和暴力的城市,一个人的心灵和诗歌无处安放的城市。诗歌5在牙科诊所6简直像个寓言:一边是嘴和牙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一边是诗歌与心灵世界的联系,/我像间谍那样P匆匆地记下了这些神秘的符号P他看不懂P我也无法将此事说清P诗歌P对这些病人P你叫我如何开口?0从/这些病人0身上不难看出/病0与/城市0的内在的因果关系。看来,心灵与诗歌的突围是必然的。

诗人的心灵向着/乡村0突围。只有乡村才能给诗人带来美好的回忆,满足诗人心灵的幻想和对激情的渴望。当诗人生病的日子,在一束阳光的照耀下,情不自禁地/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P想起大地P想起树林和山冈0(5探望者6),/阳光0成为了生命的通道,使诗人从/病房0暂时进入温暖的乡村回忆,从而周身弥漫了一种生命力:/仿佛变成了一株植物P我就要长出叶子0。当诗人在城市之外发现一块空地时,幻想用来盖一幢别墅,/森林0为伍,/泉,;,,/神对于他们,不需要寻找,更不能炫耀,众神

从他们诞生的时刻就住在他们家中,住在他们故乡世界的山岗树林河流以及家具之中。他们不拯救,他们只是呼吸着,在众神的空气中0。作为离神最近甚至就生活在神中间的诗人,于坚在乡村世界中倾听着神的声音,感受着神的光辉。这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的锄地者(5想象中的锄地者6)、从黎明到黄昏种土豆的人(5速度6)都是诗人乐意表现的,他们劳动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他们劳动时的姿势和乡村景观构成绝美的风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与大地在相亲相爱中浑为一体。诗歌5篱笆6中的篱笆:/它被牢固地安插在红色山地的中心P远离一切边缘P它并不是广场上的一尊雕塑P不过是一截篱笆0。诗歌借/篱笆0表达了对/人0的位置的思考:在乡村像篱笆一样的普通劳动者永远居于生活的/中心0,他们虽然没有城市广场上的/雕塑0高贵,但他们有自己存在的尊严和价值。这首诗歌还把农家小舍及其环绕它的诗意般的生活场景喻为/神的寓所0,一切都仿佛充满神性,那么美妙动人。于坚的/乡村0诗歌常常用/神0或/神性0设喻,不过这个/神0或/神性,[3]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81

友和亲戚前来拜访P大家兴高采烈谈些城里的事情P那头高傲的豹子再也没有出现0(5空地6)。显然,这是诗人希望从/城市0突围出来,为心灵建造一栋房子,在那里人与自然诗意相处,亲密无间;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即使心灵的房子建成,也无法逃脱/城市0话语的干扰,心灵生态的和谐与宁静随即遭到破坏。诗歌5我梦想着看到一只老虎6同样是诗人的幻想,同样是心灵与想象的突围。诗人希望/远离文化中心远离图书馆0,/从一只麋鹿的位置0与一头老虎遭遇。这是对回归自然人性的渴望,对生命激情的期盼。

难怪诗人这样钟情于对/路0的描写。因为/路0连接着/城市0与/乡村0,可以打开生命和心灵的城堡,引领人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诗歌51987年12月31日6:当城市的晚间新闻报道毒品和股票市场的时候,当人们围着圆桌吃喝的时候,/我沿着雨后发亮的道路P走向一处树林0。尘埃洗尽后的/道路0通向诗意之所在,/故乡0在道路的另一端召唤着诗人的脚步。诗歌5弗洛斯特6:在离/大街0只有一墙之隔的住所,读弗洛斯特的诗歌,被带入乡村田园的诗意之中,/我决定明天离开这座城市P远足荒原P把他的小书挟在腋下P我出门察看天色P通往后院的小路P已被白雪覆盖0。诗性包裹的/小路0通向心灵的/后院0,通向美丽的/荒原0。

那些描写和表现/乡村0的诗歌,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城市突围出去之后的歌吟。阳光般的心情、生命的喜悦和激情、希望有所作为的内心冲动,在乡村的怀抱里一一流露和表达出来。这是进入生命和谐与神志畅快状态后的心灵放松,也是心灵放松后的对自然神性的更深层的领悟和感触。于是,诗人眼中的/树0不仅像是/神子0,而且也是自己生命和心灵的象征;耳中的/流水0不仅是大自然诗性的召唤,而且也是诗人获得身心自由后的激情的回旋;头顶的/鹰0不仅是世界的征服者和俯视者,而且也是自己向着高处攀登的精神标杆和心灵坐标。心灵向着世界打开,人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平衡和精神解放。

当然,生活在城市中的诗人更多的时候是无法逃离。/我是这个房间的敌人P细菌P和闷闷不乐的幽灵P但这是上帝赐予我的惟一的房间P如果我不能适应P我就无家可归0(5无法适应的房间6)。人在无法逃离/生活现场0的时候,神便赋予他一种美好的想象和期待。于坚在目睹和感受了/城市0的灰暗和/亮的窗子)))这个窗子是用那些充满神性的事物做成的,它能引领人的目光到达辽远而富有诗意的境界。风、雨、雪和海鸥等等具有自然神性的事物便以它的激荡、滋润和翩然的姿态成为/城市0的净化者和装饰者,成为诗人心中取之不尽的幻想的产物和瑰宝。诗人在5赞美海鸥6中写道:/一只海鸥就是一次舒服的想象力的远行P它可以引领我抵达P我从未抵达P但在预料之中的天堂P抵达P我不能上去P但可以猜度的高处P十只海鸥就可以造就一个抒情诗人P一万只海鸥之下P必有一个诗人之城0。/天堂0也好,/诗人之城0也好,应该说都是一个美的住所,一个万物和合、诗性交融的住所,一个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住所。这是诗人的想象力伴着海鸥的一次美丽飞行,是诗人的关于/城市0的生态童话和理想。从精神的内在性来说,这依然可以看作是诗人从/城市0向着/乡村0的行走和突围。

生态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关怀。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破坏、生态失衡源于人类的自我中心和生命强势。那么反映到文学上,生态意识必然是对生命的注目和关怀,特别是对弱小的、弱势的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的注目和关怀。史韦兹提出了/敬畏生命0伦理,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

[4]

和广度0的伦理。于坚的诗歌在城市生态的构建和乡村生态的赞美中充满着一种人文关怀,灌注着一种生命的悲悯意识。在于坚的笔下,蚂蚁、蝴蝶、兔子、乌鸦等等,各有其生存的价值,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着丰富而广大的内心世界。诗人为/蝴蝶0的受难而悲伤,为/蚂蚁0的自由而欣喜。特别是5乌鸦6一诗,充满着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在对乌鸦长久以来受到的歧视和伤害表示不平的同时,不仅为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乌鸦正了名,而且对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在诗人看来,/乌鸦的居所P比牧师P更挨近上帝0,/乌鸦是永恒黑夜饲养的天鹅0。可见,自由飞翔的乌鸦,在穿越城市和乡村上空的时候,它用它的颜色和声音证明了它的存在和价值,它同样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元素和音符,人们没有理由对它抱有偏见甚至扼杀它。于坚的诗歌超越了简单的黑与白、美与丑的定势思维,进入到内心的细腻和丰富、善良和悲悯,用生态的眼光和诗性的眼光打量着城市和乡村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三 作为文本:新诗链条中的诗歌生态,:

82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的疆域或流变的过程中,从诗歌精神到诗体形式总是维持着一种互补或平衡的态势。事实证明,诗歌内涵的苍白化和沙漠化,诗歌形式的僵滞和凝固,就是对诗歌生态的损毁和破坏,必然导致诗歌元气的损伤和诗歌格局的单一。诗歌总是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拯救自己,惟其如此,诗歌才能在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学生态环境中保有光鲜的面孔和饱满的精神。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了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从诗歌色调以及诗歌精神来看:中国新诗完成了从/红色诗歌0到/蓝色诗歌0再到/绿色诗歌0的转变。战争年代把鲜血、红旗、号角和阵地交给诗歌,诗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呐喊和冲锋;这个时候,诗歌着重表现的是人和人、人和阶级、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方面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和平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诗歌瞳孔对准的是黎明、炊烟、蔚蓝的天空和海洋;这个时候,诗歌着重表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亦即人如何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从而高扬人类的伟力和尊严。直到于坚及同时代诗人的出现,才改换了视角,淡出人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收敛人类自我膨胀、自我扩张的翅膀,从人的生存环境,从人和城市、人和乡村的生息与共、心灵体验方面搭建诗歌的房子,迷人的充满盎然诗意的/绿色0成为了诗歌建筑最美丽的窗子:从这里可以看到人类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期待。早在1986年,于坚在他的诗集中,就提出这样的见解:/天人合一,乃是与今日现时的人生、自然合一,而不是与古代或西方或幻想的人生、自然

[5]

合一。0可见,对人生的关怀,对自然的关注,以及对人生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的关切,在于坚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当年街头飘扬的/红旗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绿意尚存的/棕榈树0;当年像铁栅一样淋漓的/血字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被绿色环绕的/篱笆0;当年的/战场0和/建设工地0,在于坚笔下就变成了人性温暖的/公园0和千年的/湖泊之王0。显然,诗歌色调的改变,也是诗歌视点的改变、诗歌审美关系的改变和诗歌精神的改变。

从诗歌表现的主体来看:中国新诗经历了从自我吟唱到英雄之歌再到平民之歌的发展历程。/五四0时代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歌吟,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相当长一段时间,英雄的时代催生了诗歌激情的歌喉和崇高的旋律。虽然/五四0时代/人/创作,但那是在封建时代/神的文学0、/贵族文学0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且就诗歌来讲,平民化的色彩远远赶不上小说、戏剧等其它文学样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的主体性地位特别是普通人的主体

性地位得到了突出和强调。于是诗歌的视线开始整体性下倾,深入到普通人的生存境况和心灵状态。于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于坚的城市诗歌,侧重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以及精神与心灵遭受的挤压;而乡村诗歌,则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凸现人的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舒放。在这里,于坚的平民之歌实则隐含着一种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意义,他用诗歌传达了一种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诗意共存。

从诗歌语言来看:中国新诗由诗歌语言的超负荷承担到诗歌意象的集束呈现再到/诗到语言为止0的追求,显示了对诗歌语言生态的建设性态度。曾经一度诗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装载着思想理性和情感激流,语言以一种充血状态和紧张状态在一定的程度上丧失了自身的美感。承现代主义诗歌一脉而来的朦胧派诗歌钟情于意象的营造,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意象成为语言的花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到于坚及/第三代诗人0,诗歌内容的平民化和日常化,带来了诗歌语言的琐细化和凡俗化。和朦胧诗派比较,于坚及/第三代诗人0的诗歌语言,不是/寄托性0的,而是/写实性0的;不是/提炼性0的,而是/还原性0的;不是/聚焦式0的,而是/散点式0的。这不是说于坚的诗歌语言就是随手拈来的,他也很注意语言的/摆弄0。正像他在5事件:挖掘6一诗中所写的:/取舍推敲重组最终把它们擦亮P让词的光辉洞彻事物0。看来他追求的是词语的一种呈现方式和组合关系,并由此掘进词语和语言的内部,使语言和生活取一种同步的姿态,或者说用语言直接描写和还原生活本身。有人认为,这样的写作完全是/异类0,/诗人试图怀疑每一个词语,并执意要回到词语的原初状态,这显然是当代诗歌新的写作难度,于坚是这一难度最早的挑战者)))正是这样的写作,大大激发了于坚的原创力。,,于坚一直使用一些-旧词.,并在这种使用中使许多词语重新恢复了活力,恢复了它们与事物、生活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在别人看来最没有诗性的地方,重铸了诗性0。从意象的角度来看,虽然于坚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意象,但这些意[6]

2006年第6期张文刚 /城市0和/乡村0:于坚诗歌的生态寓意 83

上面分析的/城市0意象和/乡村0意象,就完全是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隐现的只是一个大的审美空间和轮廓,体现出一种宏阔的视野和平实的笔调。正因为这样,围绕/城市0和/乡村0这两个基本意象就衍生出大量相关相联的意象。我们也应该看到,日常生活语言的浮现与组合以及意象的生活化乃至凡俗化,就使得于坚的不少诗歌变成了/文字积木0。所谓/于坚体0,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积木体0。有技巧和想象的空间,但是以诗意的流失作为代价的。诗歌也就完成了从抒情到叙事的转变。由此从阅读效果来看,诗歌从朗读的诗歌、精神触摸的诗歌,变成了/看0的诗歌、自由拆卸的诗歌。在这里只需要生活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绝少需要激情和诗意的储备。

也许从诗歌文本来看,于坚的探索有他的局限性。但如果把于坚的诗歌文本放在整个新诗链条中考察,就会发现于坚以及/第三代诗人0的出现,带来

了诗歌新的生态景观。于坚奔走在/城市0和/乡村0之间,用诗歌种植了/绿色生态植物0,描写了/平民生活场景0,提供了/生活化的诗歌语言0,这一切加入到诗歌的生态链和生态圈中去,就使诗歌的生态景观变得更加耐人寻味。于坚诗歌的主要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参考文献:

[1]漂泊的都市)))黄怒波5都市流浪集6研讨会侧记[J].诗歌月刊,2005(6):61.

[2]于坚.诗人写作[M]PP棕皮手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84.[3]于坚.众神的歌者)))读5藏族当代诗人诗选6[M]PP棕皮手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336.

[4]史韦兹.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03.

[5]于坚.诗六十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6]谢有顺.站在诗歌的反面[N].南方周末,2001-04-27.

(责任编辑:田 皓)

来 稿 须 知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根据5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6的要求,凡投寄本刊的稿件,务请按以下要求打印或书写:1、必须有/摘要0和/关键词0。/摘要0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不要出现/本文0、/论述0等主观叙述或评价的词语。/摘要0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0是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限量为3-8个。2、将篇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按顺序译成英文。3、作者简介应写明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4、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请不要用脚注。注释排于文末时,请标明序号,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5、参考文献标识在文末,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其著录格式分为五种:(1)专著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2)期刊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析出文献类)))[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PP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4)报纸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电子文献类)))[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EBPOL].[日期].网址.一种文献若在文中被反复引用,用同一序号标示,可在文中序号的/[ ]0外著录引文页码,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6、作者投稿时请邮寄纸质文稿,并同时发送电子邮件(E-mail:[email protected])。为方便联系,请作者写明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

稿件如拟刊用,将及时给作者邮寄用稿通知书;稿件如不拟采用,不再通知作者。所有稿件自投寄后3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对稿件另行处理。

5湖南文理学院学报6(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相关文章

  •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 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 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 ...查看


  • 教授们本无草垛
  • 总有一些我无法把握的诗意,搅动我日夜不安.渐趋尖锐的神经,可是我的思维一旦触及其寓意的前庭,它们立刻就变得轮廓模糊,氤氲缥缈起来:有时我在睡梦中不假思索,率性而为,似乎反倒能够窥其堂奥.但是它们总是难以记忆与表述,就像人类蒙昧时代的一场梦境 ...查看


  • 新春诗歌朗诵
  • --谁知我是苍鹰 春节近了,心情紧了 天南海北,东返西归 从北上广深心脏出发 亿万分子流淌在大动脉 亿万分子游走在毛细血管 亿万分子渗透家门 像氧遇见红细胞 一座座冰冷的孤城 暴露在巍然耸立的寒冷 灯火辉煌之下尽露落寞 一群群漂泊的浮萍 在 ...查看


  • 农业旅游庄园规划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引擎 -庄园经济如何规划和设计 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庄园经济庄园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村文化为一 ...查看


  • 现代充满着泡沫与口涎--阅读诗人海子
  • 他,一个孤独的诗魂,真正的诗歌烈士 作者题记 他作为自然之子流露出的温柔,以及男性对爱的渴望,由于得不到回音,感到不胜的孤寂,于是返回到自身,开始对生命的自我质询,慢慢地进行自虐,进而到达了自戮的极致. 海子是中国现代诗中一个灿烂的事实:他 ...查看


  •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教学目标] 掌握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 教学重.难点] 能较全面.规范地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考纲解读]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文字,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自 ...查看


  • 阜阳三中三调语文试卷
  • 阜阳三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第II 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 ...查看


  • 经典作文题目及解析
  • 1.天街小雨润如酥 点评:这个作文题型在考试中经常遇见,是以古典诗句作为小的切入口,根据诗句内涵作文.写这种作文,首先,就照顾题目中的要求,把这个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分析透彻,再选取其中你认为最切合命题者意图同时你最有把握的内涵构思作文,这样行 ...查看


  •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一)
  • 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2017届新高三语文周练试题(二)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