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目录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引言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1. 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1. 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众所周之,中国的文化传播是经由几次大型的人口大迁徙,又南到北扩散的,后期的迁徙者总能带给上一批迁徙者新的文化。在岭南地区,客家人相对于广府人,潮汕人都是后来者,即为“客”。相对来说,他们跟身上更有中原文化的濡染。这一点我们在客家的围楼和土楼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在始兴东湖坪的曾氏围楼,他们把曾子侍奉为祖先,还在围屋的中间放置了曾子的雕像。 客家人作为后来者,相比于住在平原和近水处的潮汕,广府人,多数只能临山而居,正所谓靠山吃山,所以客家建筑也运用了大量木材与黄土。与此同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起到防盗的功能,他们的建筑大多是采用围屋、围楼的形式。同一围楼的人共同起居生活,所以客家人在外都给人一种很团结的形象。随着历史大潮的推进,客家人及客家文化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但是他们又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先祖,时常回大陆祭拜自己的先人。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其实客家文化本来就是汉文化与南粤土著文化碰撞的产物,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经年累月,才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其中就包括着在岭南大部分地区的潮客、潮广文化和谐相融的体系。饶平县的道韵楼便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座客家典型的建筑,居住者缺是操着潮汕口音的潮汕人。其实,在岁月的长河不知不觉的敲打中,住在这里的人们已然忘却自己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文化与文化的界限已经完全消失,剩下的,就只有和谐共处,潮客和谐互助生存。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潮汕木

雕,石雕的存在,众所周之,潮汕工匠精于手艺,

所以很多客家人便会邀请潮汕工匠进行围屋内

的装饰,这样一来,就使得两个民系的建筑慢慢

的融为一体。

潮汕石雕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客家围

屋(也称为围龙屋、围

屋、转龙屋、

客家围龙

屋)是中华

客家文化中客家围屋

著名的特色

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便能看到这些造型独特的单体建筑或者建筑群。

围屋不论大

小,大门前必有一

块禾坪和一个半

月形池塘,禾坪用

于晒谷、乘凉和其

围屋大门前的禾坪和池塘 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

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

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屋的建筑形态体现了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于此同时,在建筑设计上也顺应了中国建筑对“风水”的考究,实际上,“风水”也是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环境考究的体现。而客家围屋正式处处体现着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

2.2客家土楼介绍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

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

福建永定土楼群 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

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

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

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

土楼内部

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

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我们知道,潮汕民系还是偏向于闽南文化的,潮汕话也是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所以,在潮汕地区存在着这样的建筑也不算奇怪。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不能算是深入,自己也没有亲身体验的经历,但是,作为一个生在地处闵粤交界小镇的我来说,怀着对饶平的热爱和自豪,便选取了中国最大土楼,饶平县的道韵楼作为研究对象。

2.2.1饶平县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

南联主村。建于明末清

初,有着400多年的历

史,是迄今被发现的我

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道韵楼大门 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

的最大八角形土楼。2006年05月,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

11.5

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

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

道韵楼内部 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

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道韵楼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

层半楼房,楼墙高11.5

米。底层墙厚1.6米,

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

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

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

八卦型的设计

震而完好如初。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不特意在楼中的阳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该楼还与一般土楼不同,它仿照诸葛八卦阵的从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

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

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 道韵楼所兴建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古楼的外围墙设枪眼、炮口,在楼之大门顶部设注水暗涵,可以防火烧楼门,可以防兵乱、防乡斗、防盗贼、防兽害、防干旱、防寒暑、防火灾水灾地震等,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堡式村寨。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四百多年来,道韵楼内从未发生过大的火灾,其原因在于土楼内设有32口水井,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也起到防火、救火作用;但重要的是,在楼内生活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彼此之间都有着辈分关系与亲情,一旦哪家失火或有难,全楼的人都会竭尽全力救助。

道韵楼经历三代人建设,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1647年黄锦(明南京礼部尚书)来县城(三饶),道韵楼耆老请其光临该楼,黄锦为道韵楼提写了楼名,昔年的门匾仍嵌筑在楼门之上。大门两侧的对联是清代广西中州正堂黄德祖(系道韵楼黄氏裔孙)所撰。其联云:“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叶,实华并茂,贻厥孙谋。”土楼鼎盛时居住600多人,现在还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韵楼完全符合典型的客家土楼特征,独特的围龙造型,单体建筑,对建筑环境非常考究。可是,我们从很多地方确可以看出属于潮汕文化的东西。比如斗拱和门窗随处可见的潮汕木雕和石雕,绣着潮绣的婆婆,甚至连说的话也完全就是潮汕话。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道韵楼的客家人们随着时

间的推移,已经消除了和当地人的各种分歧,邀请当地的工匠来修饰自己引以为豪的住宅,而当地的潮汕工匠们,也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展现出最好的技艺给自己的客家朋友们。慢慢地,潮客互相通亲,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文化一随同血脉链接到了一起。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了,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道韵楼的例子便是如此典型。在这里,已经无所谓客家与潮汕,人们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或许文化的碰撞曾经很激烈也很艰难,但现如今,如此宏伟的单体建筑得以留存400年至今,无疑是潮客共同努力的成果。

总结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这门课确实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我本身对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这么多个课时的学习,老师让我们从建筑与美学的赏析再到岭南各民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通过调研,让我对自己家乡的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我们的专业只是做结构设计,但是作为土建人,作为岭南人,岭南的文化与建筑魅力深深感染着我,或许,这就是自豪吧。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去认识自己的文化。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目录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引言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1. 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1. 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众所周之,中国的文化传播是经由几次大型的人口大迁徙,又南到北扩散的,后期的迁徙者总能带给上一批迁徙者新的文化。在岭南地区,客家人相对于广府人,潮汕人都是后来者,即为“客”。相对来说,他们跟身上更有中原文化的濡染。这一点我们在客家的围楼和土楼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在始兴东湖坪的曾氏围楼,他们把曾子侍奉为祖先,还在围屋的中间放置了曾子的雕像。 客家人作为后来者,相比于住在平原和近水处的潮汕,广府人,多数只能临山而居,正所谓靠山吃山,所以客家建筑也运用了大量木材与黄土。与此同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起到防盗的功能,他们的建筑大多是采用围屋、围楼的形式。同一围楼的人共同起居生活,所以客家人在外都给人一种很团结的形象。随着历史大潮的推进,客家人及客家文化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但是他们又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先祖,时常回大陆祭拜自己的先人。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其实客家文化本来就是汉文化与南粤土著文化碰撞的产物,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经年累月,才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其中就包括着在岭南大部分地区的潮客、潮广文化和谐相融的体系。饶平县的道韵楼便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座客家典型的建筑,居住者缺是操着潮汕口音的潮汕人。其实,在岁月的长河不知不觉的敲打中,住在这里的人们已然忘却自己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文化与文化的界限已经完全消失,剩下的,就只有和谐共处,潮客和谐互助生存。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潮汕木

雕,石雕的存在,众所周之,潮汕工匠精于手艺,

所以很多客家人便会邀请潮汕工匠进行围屋内

的装饰,这样一来,就使得两个民系的建筑慢慢

的融为一体。

潮汕石雕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客家围

屋(也称为围龙屋、围

屋、转龙屋、

客家围龙

屋)是中华

客家文化中客家围屋

著名的特色

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便能看到这些造型独特的单体建筑或者建筑群。

围屋不论大

小,大门前必有一

块禾坪和一个半

月形池塘,禾坪用

于晒谷、乘凉和其

围屋大门前的禾坪和池塘 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

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

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屋的建筑形态体现了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于此同时,在建筑设计上也顺应了中国建筑对“风水”的考究,实际上,“风水”也是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环境考究的体现。而客家围屋正式处处体现着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

2.2客家土楼介绍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

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

福建永定土楼群 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

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

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

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

土楼内部

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

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我们知道,潮汕民系还是偏向于闽南文化的,潮汕话也是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所以,在潮汕地区存在着这样的建筑也不算奇怪。

作为一个潮汕人,我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不能算是深入,自己也没有亲身体验的经历,但是,作为一个生在地处闵粤交界小镇的我来说,怀着对饶平的热爱和自豪,便选取了中国最大土楼,饶平县的道韵楼作为研究对象。

2.2.1饶平县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

南联主村。建于明末清

初,有着400多年的历

史,是迄今被发现的我

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道韵楼大门 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

的最大八角形土楼。2006年05月,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

11.5

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

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

道韵楼内部 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

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

道韵楼楼中每一卦长39米,各有楼间9间,卦与卦之间用巷道隔开,八卦共72间。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

层半楼房,楼墙高11.5

米。底层墙厚1.6米,

由黄土夯筑而成,墙基

仅垫二层青砖,固桷用

竹钉,虽历经多次大地

八卦型的设计

震而完好如初。楼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用的水井外,不特意在楼中的阳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眼。该楼还与一般土楼不同,它仿照诸葛八卦阵的从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

特地在大门一侧另开一休门,

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 道韵楼所兴建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古楼的外围墙设枪眼、炮口,在楼之大门顶部设注水暗涵,可以防火烧楼门,可以防兵乱、防乡斗、防盗贼、防兽害、防干旱、防寒暑、防火灾水灾地震等,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堡式村寨。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四百多年来,道韵楼内从未发生过大的火灾,其原因在于土楼内设有32口水井,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也起到防火、救火作用;但重要的是,在楼内生活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彼此之间都有着辈分关系与亲情,一旦哪家失火或有难,全楼的人都会竭尽全力救助。

道韵楼经历三代人建设,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1647年黄锦(明南京礼部尚书)来县城(三饶),道韵楼耆老请其光临该楼,黄锦为道韵楼提写了楼名,昔年的门匾仍嵌筑在楼门之上。大门两侧的对联是清代广西中州正堂黄德祖(系道韵楼黄氏裔孙)所撰。其联云:“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叶,实华并茂,贻厥孙谋。”土楼鼎盛时居住600多人,现在还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韵楼完全符合典型的客家土楼特征,独特的围龙造型,单体建筑,对建筑环境非常考究。可是,我们从很多地方确可以看出属于潮汕文化的东西。比如斗拱和门窗随处可见的潮汕木雕和石雕,绣着潮绣的婆婆,甚至连说的话也完全就是潮汕话。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道韵楼的客家人们随着时

间的推移,已经消除了和当地人的各种分歧,邀请当地的工匠来修饰自己引以为豪的住宅,而当地的潮汕工匠们,也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展现出最好的技艺给自己的客家朋友们。慢慢地,潮客互相通亲,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文化一随同血脉链接到了一起。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了,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道韵楼的例子便是如此典型。在这里,已经无所谓客家与潮汕,人们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或许文化的碰撞曾经很激烈也很艰难,但现如今,如此宏伟的单体建筑得以留存400年至今,无疑是潮客共同努力的成果。

总结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这门课确实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我本身对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这么多个课时的学习,老师让我们从建筑与美学的赏析再到岭南各民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通过调研,让我对自己家乡的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我们的专业只是做结构设计,但是作为土建人,作为岭南人,岭南的文化与建筑魅力深深感染着我,或许,这就是自豪吧。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去认识自己的文化。


相关文章

  • 客家乡村古民居景观的开发利用
  • 2002年6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Teachers Colle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2 Vol118,No.2 第18卷第2期 客家乡村古民居景 ...查看


  • 福建土楼文化
  •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查看


  • 人教版六下语文8[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汇集
  • 8. <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汇总(杜秋红整理) 1.课文 2.各种资料可参考网站: 老百晓 http://www.lbx777.com/default.html http://www.pep.com.cn/人民教育出版社2课文: ...查看


  •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熊海群 张怀珠 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闽西.赣南.粤东和粤北等山区.赣南客家民居以围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和粤北则分别以围龙屋和围楼最为有名.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两大类,而土楼住 ...查看


  • 中国古村落大系--福建卷一概论
  • 中国古村落大系--福建卷一 概论 一.福建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 1.福建的历史发展 福建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北邻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南连广东省,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现有人口3627万,以汉族为主,畲族.回 ...查看


  • 客家围屋2014年1期
  • 客家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 ...查看


  • 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讲解词
  • 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讲解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欢迎大家来到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考察,自我介绍一下( ).我们公司的旅游景区除了这里,还有高头高北土楼群,下洋初溪土楼群,振福楼以及有"万金油 ...查看


  •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1]
  • "楞次定律演示器"的制作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成员:余阳杰.余坤城.吴新龙.陈婉霞 杨文杰.陈惠婷.陈双娥 课题组长:余阳杰 指导老师:陈浩志 一.研究背景 1.在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教材中,关于"楞 ...查看


  • 美丽沧桑的客家土楼
  • 客家土楼,很多年前我在邮票上见过,圆形的房屋,大圈套着小圈,这种建筑风格令人觉得神秘而向往.深秋时节,我去了厦门,又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3个多小时,去了永定客家土楼. 据导游说.永定县境内有8000余座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