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主题中队会(教案)
A: 同学们,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杜牧的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A: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从五湖四海纷纷赶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洒下一壶热酒,聊表思念之情,也会在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
B:我国为清明节特别设定了假期,表示对节日的重视,不久前,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举行队会,是因为本周我们已迎来今年的清明节,让大家更了解它,在节日里过的更有意义。
一、清明节知识
A:老搭档,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最近你都吃些什么呀?
B:这还用问吗,当然是青团子了。
A:无缘无故,吃青团子做什么?
B:你不知道了吧,吃青团子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呀。
A:原来如此,可是,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呢?
B:这……..我也不知道。
A:哎,这可怎么办呀?
C:你俩别着急,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青团子的来历》清明团子是传统食品之一。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至于为什么要染成青色的?据说是跟祭大禹有关,因为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现在杭州有清明团子,大多用糯米粉和青蒿草混合糅成的。
A:连这个都知道,真让人佩服。
B:其实,咱们班里有很多小研究员呢,他们搜集了清明节习俗的资料,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清明习俗四则》找四个同学来讲
1、清明节要荡秋千。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粗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清明要踢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清明一定要去踏青。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清明也要放风筝哦。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A:原来,清明节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呀!
二、清明节的诗歌
B:其实,古人也经常用写诗的方式来纪念清明节的。活动前A说的那首就是其中之一。大家一起读读吧
A:下面我们再来听几首。
《请明古诗诵》
甲学生:《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
乙学生:《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就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丙学生:《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就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三、清明节知识大考场
B: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应该了解了很多清明节的文化,下面我们就要考考大家。
A:一起进入我们的知识抢答环节吧,答对小组加星,答错要表演节目哦。 B:请问清明节古时又称什么节?(三月节)
A:请问清明节开始于什么朝代?(周朝)
B:请问清明节在现代来说又称什么节?(踏青节)
A:每年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是清明节?( 4月4日至4月6日)
B:请问清明节什么时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 四、清明节故事
A:说到清明节,我还会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介之推。
B: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
《寒食节来历》由4个学生各讲一段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
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多离开了他,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 国做了 君主,成了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去了好几趟,介之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之推便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一个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衣服碎布,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 君作谏臣。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那座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走时,他砍下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郑重地走上前,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都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做“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隆重节日。
五、
默哀
A:介之推真是伟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大家的安居乐业。
B:古往今来,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新中国的前进,革命先辈们同样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A:让我们来听几个革命故事。
《革命故事我来讲》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
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B:是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今天,由于场地限制,我们只能默哀三分钟来表达对英雄烈士的崇敬。。
A:全体起立。
B:又是一个清明节
A:天空为之垂泪,松涛为之呜咽。
B: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A: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中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B: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A: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B: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革命者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点亮了中国的天。
B: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A: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B:全体默哀。(默哀三分钟)
A:默哀毕。
六、尾声
A:同学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立志报效祖国,是我们小学生的职责
B:不忘使命,开拓创新。我们会以行动来证明。
A:让我们再次唱起革命歌曲(齐唱所学革命歌曲)
合:本班清明节主题队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清明节主题中队会(教案)
A: 同学们,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杜牧的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A: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从五湖四海纷纷赶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洒下一壶热酒,聊表思念之情,也会在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
B:我国为清明节特别设定了假期,表示对节日的重视,不久前,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举行队会,是因为本周我们已迎来今年的清明节,让大家更了解它,在节日里过的更有意义。
一、清明节知识
A:老搭档,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最近你都吃些什么呀?
B:这还用问吗,当然是青团子了。
A:无缘无故,吃青团子做什么?
B:你不知道了吧,吃青团子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呀。
A:原来如此,可是,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呢?
B:这……..我也不知道。
A:哎,这可怎么办呀?
C:你俩别着急,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青团子的来历》清明团子是传统食品之一。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至于为什么要染成青色的?据说是跟祭大禹有关,因为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现在杭州有清明团子,大多用糯米粉和青蒿草混合糅成的。
A:连这个都知道,真让人佩服。
B:其实,咱们班里有很多小研究员呢,他们搜集了清明节习俗的资料,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清明习俗四则》找四个同学来讲
1、清明节要荡秋千。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粗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清明要踢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清明一定要去踏青。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清明也要放风筝哦。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A:原来,清明节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呀!
二、清明节的诗歌
B:其实,古人也经常用写诗的方式来纪念清明节的。活动前A说的那首就是其中之一。大家一起读读吧
A:下面我们再来听几首。
《请明古诗诵》
甲学生:《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
乙学生:《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就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丙学生:《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就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三、清明节知识大考场
B: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应该了解了很多清明节的文化,下面我们就要考考大家。
A:一起进入我们的知识抢答环节吧,答对小组加星,答错要表演节目哦。 B:请问清明节古时又称什么节?(三月节)
A:请问清明节开始于什么朝代?(周朝)
B:请问清明节在现代来说又称什么节?(踏青节)
A:每年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是清明节?( 4月4日至4月6日)
B:请问清明节什么时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 四、清明节故事
A:说到清明节,我还会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介之推。
B: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
《寒食节来历》由4个学生各讲一段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
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多离开了他,只剩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之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 国做了 君主,成了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去了好几趟,介之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之推便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一个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衣服碎布,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 君作谏臣。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那座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走时,他砍下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郑重地走上前,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都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做“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隆重节日。
五、
默哀
A:介之推真是伟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大家的安居乐业。
B:古往今来,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新中国的前进,革命先辈们同样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A:让我们来听几个革命故事。
《革命故事我来讲》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
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B:是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今天,由于场地限制,我们只能默哀三分钟来表达对英雄烈士的崇敬。。
A:全体起立。
B:又是一个清明节
A:天空为之垂泪,松涛为之呜咽。
B: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A: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中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B: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A: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B: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革命者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点亮了中国的天。
B: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A: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B:全体默哀。(默哀三分钟)
A:默哀毕。
六、尾声
A:同学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立志报效祖国,是我们小学生的职责
B:不忘使命,开拓创新。我们会以行动来证明。
A:让我们再次唱起革命歌曲(齐唱所学革命歌曲)
合:本班清明节主题队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