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偶发事件的处理
【本章学习提示】
在班级中,偶发事件因其突发和难以预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偶发事件虽然出现机会较少,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能否及时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关系到班级集体的巩固。班主任必须对偶发事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对偶发事件加以妥善处理,将偶发性事件的发生或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偶发事件的概念
所谓偶发事件也称“突发事件”,是指班级中突然发生的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出人意外的,严重影响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利益与形象,扰乱正常秩序、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偶发事件总带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它需要班主任迅速做出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理。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二、偶发事件的特点
(一)成因的不确定性
偶发事件的成因往往非常复杂,难以确定。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资源,凡是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偶发事件的发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偶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人际之间。人际间的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可能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起因或者是由于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的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的矛盾的再次激化。“导火线”可能是学生主动点燃的(如提的问题比较怪、恶作剧等),可能是学生被动引发的(如意外事故、外界干扰等),可能是教师的疏忽、不当行为造成的(如教学中把知识讲错了,批评学生的方法有偏差等),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如某个学生的家庭变故、外人的突然闯入等)。总之,引起偶发事件的原因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班主任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发生的突然性
在正常运转的班级中,偶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极少,但常常是突然的,爆发性、出人意料的。也许本来处在晴朗的“教育天空”下,就突然被置于阴云密布的矛盾漩涡中;也许本来还处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融气氛中,就突然变成剑拔弩张的师生对立局面。如某所农村学校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一个学生把足球踢到了墙外,于是这位学生便翻墙去找。其它学生在校园内等,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喊也没有回音,另一位学生爬上墙头一看,原来这位学生掉到了深水坑里。这一事件既是非常偶然的,同时又是出人意料的。因此,班主任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后果的破坏性
一般来说,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在预先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偶发事件则会打乱原有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条的教育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活动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偶发事件的起因比较复杂和难以预料,处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混乱和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或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或同学矛盾越发加深,或学生心理受到挫伤,或班级集体受到破坏,或学生身体受到伤害。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件,一定要谨慎处理,不可冲动。
(四)处理的紧迫性
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只要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处理再棘手的事情,都不会有多大难度。但偶发事件的处理恰恰不会给你认真思考、充分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偶发事件一旦出现,如果不马上进行恰当的处理,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为继,学生心理就难以打通,师生关系就难以理顺。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
件,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争取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三、偶发事件的类型
偶发事件,按其产生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来自外界的—外扰型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忽然室外响起爆炸的声音,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
(二)来自教师的—失误型
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而引起的。例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时,做了如下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表述成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从而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明显地属于教师的口误。又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化学公开课,一位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前讲道:“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接下去演示实验时,由于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集气瓶里冒出的却是黑烟。类似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
另外,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导致讲解不清,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观望,或唧唧喳喳小声议论。
(三)来自学生的———分心型、风头型、纠纷型、恶作剧型
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听得倦怠了;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这必然会出现哄堂大笑。
2.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涣散,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老师;或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答非所问,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或在下边与同学打闹、嘻笑。
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个别学生品质极差,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产生的偶发事件就是恶作剧型。例如,一位教师新接手一个差班的班主任,上第一堂课,她刚把手伸进粉笔盒掏粉笔,突然触到一个冷冰冰软绵绵的东西,吓得她尖叫一声。大家一看,原来是一条中指大小的冬眠水蛇,在倾倒的粉笔盒边蠕动。经过调查得知,是班上几个调皮大王害怕老师集中火力整治他们,合计着要先给老师一个下马威。
4.纠纷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正在认真上课,下边的同学也在专心听课,突然同座位或相邻的两个同学大声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这就属于纠纷型。
第二节 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一、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意义
大多数偶发事件都会给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为班集体消除隐患或不稳定因素,防止某些不良影响的蔓延。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也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健康的班集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等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偶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恶化过程。偶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放任或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恶果,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打架之类的恶性事件或同学矛盾之类的棘手问题,倘如处理不当,就容易把问题闹大甚至危及人身安全。2008年7月,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授课教师杨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未进行有效制止,结果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打死。这个事件虽然是一个特例,但是却提醒教师,一定要正确、及时地处理偶发事件,这样才能遏制事态的发展,逐渐消除矛盾,解除隐患,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偶发事件处理的好,还会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全班同学也可从中吸取教训,受到生动而现实的教育。
(二)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集体在考验中健康地发展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经受了正反多方面的多次考验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班级不可能不出事情,老师也不要怕出事情,怕的是没有处理好事情。偶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也就是锻炼和巩固班集体的过程。由于偶发事件波及面广,影响大,问题尖锐,因此,班主任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巧妙的处理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使全班同学的身心从中受到深刻的洗礼和净化,从而,使班集体更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凝聚力。这样,班集体就在不断的经历风雨中日益成熟起来,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 有利于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纪律观念,促进自觉和自律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思想观点,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偶发事件的发生,恰好给了大家一个澄清思想认识的机会。老师当着当事者和全班同学的面把偶发事件处理好了,并且借偶发事件进一步引起大家的思考、辩论,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制止的,如果冲动、不克制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这些平时需要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并铭记于心。进而,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遵守班纪校规。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以及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班主任的教育能力,集中表现在机动灵活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又主要表现在选准教育突破口,抓准教育时机,掌握教育分寸上。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班级心理气氛、时间、空间环境等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谁也无法预知。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极易导致偶发事件的发生,进而形成尴尬局面,打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正如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方法都有较大影响,有的会留下终身印象。
第七章 偶发事件的处理
【本章学习提示】
在班级中,偶发事件因其突发和难以预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偶发事件虽然出现机会较少,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能否及时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关系到班级集体的巩固。班主任必须对偶发事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对偶发事件加以妥善处理,将偶发性事件的发生或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偶发事件的概念
所谓偶发事件也称“突发事件”,是指班级中突然发生的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出人意外的,严重影响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利益与形象,扰乱正常秩序、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偶发事件总带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它需要班主任迅速做出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理。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二、偶发事件的特点
(一)成因的不确定性
偶发事件的成因往往非常复杂,难以确定。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资源,凡是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偶发事件的发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偶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人际之间。人际间的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可能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起因或者是由于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的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的矛盾的再次激化。“导火线”可能是学生主动点燃的(如提的问题比较怪、恶作剧等),可能是学生被动引发的(如意外事故、外界干扰等),可能是教师的疏忽、不当行为造成的(如教学中把知识讲错了,批评学生的方法有偏差等),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如某个学生的家庭变故、外人的突然闯入等)。总之,引起偶发事件的原因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班主任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发生的突然性
在正常运转的班级中,偶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极少,但常常是突然的,爆发性、出人意料的。也许本来处在晴朗的“教育天空”下,就突然被置于阴云密布的矛盾漩涡中;也许本来还处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融气氛中,就突然变成剑拔弩张的师生对立局面。如某所农村学校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一个学生把足球踢到了墙外,于是这位学生便翻墙去找。其它学生在校园内等,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喊也没有回音,另一位学生爬上墙头一看,原来这位学生掉到了深水坑里。这一事件既是非常偶然的,同时又是出人意料的。因此,班主任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后果的破坏性
一般来说,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在预先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偶发事件则会打乱原有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条的教育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活动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偶发事件的起因比较复杂和难以预料,处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混乱和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或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或同学矛盾越发加深,或学生心理受到挫伤,或班级集体受到破坏,或学生身体受到伤害。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件,一定要谨慎处理,不可冲动。
(四)处理的紧迫性
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只要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处理再棘手的事情,都不会有多大难度。但偶发事件的处理恰恰不会给你认真思考、充分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偶发事件一旦出现,如果不马上进行恰当的处理,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为继,学生心理就难以打通,师生关系就难以理顺。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
件,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争取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三、偶发事件的类型
偶发事件,按其产生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来自外界的—外扰型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忽然室外响起爆炸的声音,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
(二)来自教师的—失误型
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而引起的。例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时,做了如下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表述成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从而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明显地属于教师的口误。又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化学公开课,一位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前讲道:“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接下去演示实验时,由于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集气瓶里冒出的却是黑烟。类似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
另外,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导致讲解不清,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观望,或唧唧喳喳小声议论。
(三)来自学生的———分心型、风头型、纠纷型、恶作剧型
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听得倦怠了;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这必然会出现哄堂大笑。
2.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涣散,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老师;或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答非所问,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或在下边与同学打闹、嘻笑。
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个别学生品质极差,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产生的偶发事件就是恶作剧型。例如,一位教师新接手一个差班的班主任,上第一堂课,她刚把手伸进粉笔盒掏粉笔,突然触到一个冷冰冰软绵绵的东西,吓得她尖叫一声。大家一看,原来是一条中指大小的冬眠水蛇,在倾倒的粉笔盒边蠕动。经过调查得知,是班上几个调皮大王害怕老师集中火力整治他们,合计着要先给老师一个下马威。
4.纠纷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正在认真上课,下边的同学也在专心听课,突然同座位或相邻的两个同学大声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这就属于纠纷型。
第二节 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一、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意义
大多数偶发事件都会给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为班集体消除隐患或不稳定因素,防止某些不良影响的蔓延。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也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健康的班集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等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偶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恶化过程。偶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放任或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恶果,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打架之类的恶性事件或同学矛盾之类的棘手问题,倘如处理不当,就容易把问题闹大甚至危及人身安全。2008年7月,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授课教师杨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未进行有效制止,结果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打死。这个事件虽然是一个特例,但是却提醒教师,一定要正确、及时地处理偶发事件,这样才能遏制事态的发展,逐渐消除矛盾,解除隐患,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偶发事件处理的好,还会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全班同学也可从中吸取教训,受到生动而现实的教育。
(二)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集体在考验中健康地发展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经受了正反多方面的多次考验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班级不可能不出事情,老师也不要怕出事情,怕的是没有处理好事情。偶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也就是锻炼和巩固班集体的过程。由于偶发事件波及面广,影响大,问题尖锐,因此,班主任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巧妙的处理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使全班同学的身心从中受到深刻的洗礼和净化,从而,使班集体更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凝聚力。这样,班集体就在不断的经历风雨中日益成熟起来,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 有利于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纪律观念,促进自觉和自律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思想观点,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偶发事件的发生,恰好给了大家一个澄清思想认识的机会。老师当着当事者和全班同学的面把偶发事件处理好了,并且借偶发事件进一步引起大家的思考、辩论,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制止的,如果冲动、不克制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这些平时需要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并铭记于心。进而,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遵守班纪校规。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以及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班主任的教育能力,集中表现在机动灵活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又主要表现在选准教育突破口,抓准教育时机,掌握教育分寸上。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班级心理气氛、时间、空间环境等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谁也无法预知。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极易导致偶发事件的发生,进而形成尴尬局面,打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正如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方法都有较大影响,有的会留下终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