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传佛教的学院里,人们相信在学习般若经典时,需要积聚相当大的功德,才能避免障难,也能使学习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先念诵一遍心经。
我们之前讲过,菩萨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里最殊胜的存在。然后,我们说了成为菩萨的三种因,也就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在西藏,我们在教授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科判或者说结构提纲。而大多数印度的经论里是没有的。这些科判对于学习也确实有所帮助,它能帮我们抓住经论的线索而避免遗漏。我本打算把这个科判也讲解一下,但似乎有点不太可能做到。
一般的科判包括,前面的礼敬文,中间的正文,最后的结尾。其中,礼敬文一般又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作者的礼敬,一个是翻译者的礼敬。在正文部分,比如这本论著里可能按照菩萨所处的不同阶段又分成了十个部分或者十一个部分。然后这每一部分又分出一系列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又再分出一系列更细的组成部分。这看起来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开始时列出的科判就起到作用了。关于这部论有一份由麦彭仁波切所写的英语版本的科判,如果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
现代人很幸运,你们可以用像电脑这样的东西,点击一下,这些科判啊、结构图啊就出现了。在我学习的时候,所有的内容都是需要背下来的。因为那时我所在的印度的佛学院里,21个人,只有三本本论和注解,我们每天都只能轮流阅读,比如,3到4点是我看,4到6点是他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被要求将这些内容熟记于心。现在,在印度,得益于一些善良的大施主,每个出家人手里都能有一套论著。
我想问问各位,如果现在有科判的话,咱们在讲哪一个部分?(听众回答:在本文的部分。)不是。(听众回答:在礼敬文的部分。)礼敬文的哪一个部分?作者写的还是翻译者写的部分?(听众回答:作者写的。)对。我会常常考试的啊!
在第二个偈颂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真正的礼敬文。这又是月称菩萨特有的一种方式。一般的书中,你总是能看到“献给祖父、祖母、国家领袖”等等这样的文字,如果是佛教的书,就可能是供养佛陀或者菩萨。但是,月称菩萨的这本书的礼敬文却完全不提这些人。连他认为是最殊胜的存在的菩萨,他也没有在这个部分敬礼。
于是,在第二个偈颂里,月称菩萨就写道: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你们应该把这一个偈颂好好读一下。如果你没有感染金刚乘的病的话,你应该把这个偈颂念十万遍,而不是去念咒,这才是值得你到处去吹嘘的好东西。
总有些佛教徒看不起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者穆斯林,我们总对别人吹嘘:你们有很多神,但我们没有。我们有很多佛。这真让人尴尬。更糟的是金刚乘的很多人,吹嘘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有能力的本尊。我认为,这个偈颂里,身为一个佛教徒,甚至不去对佛、菩萨顶礼,而礼敬大悲心,这是很好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说这些印度的班智达是伟大的作家。虽然这只是一个礼敬文,但它却给我们传达了很多信息。比如,你在礼敬文里写到:皈依礼敬上师。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意思了。但这个偈颂却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它告诉我们,菩萨是最殊胜的。又给我们介绍了成佛的三个因。然后告诉我们,三者之中悲心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悲心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看看仁达瓦的论著。
这里有三个例子或者说分析。种子、水、成熟。当你种一朵花。最初,种子最重要。因为没有种子,就不可能发芽,也不可能结果。在中间,水很重要,因为没有水植物就无法生长。第三,成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成熟,就无法成为花,而没有花,就无法产生新的种子,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花了。
同样,悲心在开始、中间和最后,都是必需的。它是无二慧、菩提心以及一切成佛条件的种子。在中间,悲心是维持并逐步发展成佛的各种条件的必要因素。最后,为了保持成佛的条件,享受成佛的快乐,也需要悲心。所以,我,月称,敬礼悲心。
为什么说悲心像种子一样?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如果没有悲心,就没有相对和究竟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先谈谈什么叫做悲心?我们谈的悲心,不只说是同情心。当然,悲心也包含有同情心,但是悲心并不只局限于同情心。悲心更像是一种“了知”。因为如果身为哲学家的你说:悲心的特性就是同情。这样描述的话,你会被别人批评的。因为实际上,依照这个定义,别人可以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同情心的人,这就是说这个人不具备悲心,而这是不对的,因为某种程度上,这就意味着这个人不具有佛性。
你也许会碰到一个像希特勒那样残暴的人,他也许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他会开着车从别人的腿上压过去,当他听到车轮碾碎那个人骨头的声音时,他也不会停下车来叫救护车。但是他却仍然有一种能力,能够了知这个状况。什么状况呢?就是如果他是那个被轧断腿的人,他也会经历到痛苦。他绝对不会认为这很棒。
所以,你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应该觉得很受鼓舞。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悲心,你的意思其实是:我的同情心还不够。但是,你却一定有这种“了知”。比如,你一定了知火会把人灼伤,所以你会告诉别人:小心,那里有一堆火!就是因为你了知火可能会把这个人灼伤。这就是最基本的悲心。
进一步说,就像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里,去体会别人所体会的,这就是悲心。实际上,如果这样做更有帮助。
有的人修悲心,他们一般会怎么做呢?他们试图观想在自己的前面有一群可怜的众生,然后自己对他们放光,说你们这些人太可怜了。就像可以。当然,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当你看到街上的每一个人,你尝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记住,是每一个人,就好象是变成他们。你换在别人的位置上。
比如,你在路边等着叫计程车,天下起了雨,还在打雷,很多人都开始在路边叫计程车。你向一辆开过来的计程车招了几次手,旁边的人也在招手,结果那个人叫到了计程车。你其实很着急的要赶在七点去参加一个喇嘛的课程。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试着站在那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你就想,也许他的太太快要生了,或者也许他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还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了……因为对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看看路上的人,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什么事,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一些什么事。你如果去问他们,他当然不会告诉你,但是可以确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这样讲下去有点感情化了,所以我们还是回到这本书上。)
拥有悲心就像是拥有常识一样。比如,你现在头疼,然后你看到另外一个人也头疼,这样你就能知道他的感受了。也许你知道有一种治疗头疼的特效药,但是这个人并不知道这种药。你就告诉他:有一种药,对治疗你的头疼会有效。这就像种下了一粒种子。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轮回里面充满了痛苦,我们也知道什么叫轮回和涅磐,但其他众生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烦恼。我们知道解决烦恼的方法,也许我们不去做,但是我们仍怀有一种想要帮助他们的愿望。这种愿望不断增强,逐渐就会发展成一种想要让他们证悟成佛的决心。当你发展出这种决心的时候,这就是相对的菩提心。
同时,你也知道了,没有无二的分别的智慧,就无法让他们证悟成佛。这时,你就生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说悲心像一个种子。这也是成佛的第一个种子。
这很重要。如果你以前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简单的就像,有人头疼,你很想帮助他,这是很基本的悲心,然后,它慢慢增长,让你不单想帮助某个人解决头疼,也想帮助众生解决烦恼。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无明是带给他们烦恼的原因。这时,就种下了种子。
现在,悲心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虽然你已经种下了成佛的种子,但如果你不用这像水一样的悲心去浇灌种子,即使你夜以继日的为了他人不断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哪怕经过了许多年、许多世甚至是许多劫,你仍然会失去勇气。你修了三十年,却连一个好梦都没有做,这可能会让你很受挫折,你会觉得:我修了三十年,不但没比以前更好,反而更糟了。这种情形会让你相当失望,丧失勇气。
由于成为菩萨的道路相当漫长,这种失望和丧失勇气,会成为极大的障碍。这几乎就像从台北走路到加利福利亚,中间有很多障碍,会让你特别失望,没有勇气继续前行。激发勇气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你看到成佛的好处。但这真的很困难,因为我们离成佛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来构建许多成佛的好处。在经过很多次的转世的努力后,有一些“懦弱的菩萨”感到特别的累,就索性放弃了,转而去追求声闻、缘觉的果位。因为那更有诱惑力,你不需要努力去修行,即使你稍微修行,也可以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然后,每一点收获都属于你自己。当这一切发生时,悲心是唯一可以让你不退失想要成佛的决心的。
就好象一个母亲对她久病在床的孩子充满了悲悯,即使她需要忍受很多年的痛苦来治疗这个孩子,她也绝对不会放弃,因为她深爱着这个孩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诱惑让她可以去休息或者放松,但她也不会理会。
因此,只有悲心能够促使你精进、能够给你勇气让你继续走下去。
想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尤其对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有很多的人,在修法的过程中,比如修文殊菩萨的法,第一天感觉太好了,非常兴奋。修一个礼拜也觉得很有意思。修了一年以后,就觉得有点无聊了,这时,你的修行就开始走下坡了。当修行走下坡路时,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你的怠惰会产生的时候。
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萨修了一年,当修行开始走下坡时,马上就转向修观世音菩萨。所以,你总是喜欢新的法,当旧的法无法让你提起兴趣时,你就加进一个新的修法。你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你永远也无法获得成就。你对每个修法都一知半解,却不能完整掌握任何一个的意义。
请不要这样修行。
当你觉得失去兴趣时,你可以试着增加每天修行的次数,比如以前一天一座,现在可以增加到两座、三座。有时,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一旦你度过这个难关,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比如,我给一个人说:你回去修奢摩他(禅定)。然后,一年之后,这个人问我:我现在修了一年的奢摩他了,现在该修什么了?就像我之前说过,因为我很爱世俗的生活,如果他这样问我,我就告诉他:你现在修三摩地(禅观)吧。其实我应该告诉你:继续修禅定。就算你修了十年,我还是会告诉你继续修下去。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所以说,我应该辞职了。
所以,悲心就像是水,可以让你不断的成长并持续滋养你。
第三,悲心也起着达到成熟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菩萨最先种了悲心的种子,然后以悲心作为水持续浇灌它,最后当他成佛的时候,从法身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一个众生需要去救渡的。但是,从化身或者色身的角度来说,是有众生需要去救渡。什么叫色身?它是悲心的显现。所以,可以看出,在开始、中间和最后,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称首先称颂、皈敬大悲心。
大家对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对法身而言,没有众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本来就是佛。在第十一章会详细讨论这点。
提问:如果说从色身的观点来看,当佛趣入涅磐的时候,佛的悲心怎么表现,还是说佛就失去悲心了?
回答:按照大乘的观点,佛的色身不是烦恼和业的结果。佛的色身是功德和智慧积聚的结果。当我们谈论色身的时候,我们是说佛的化现。
大家要记住,从法身的观点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佛和众生,也没有什么可以化现的。当我们谈化现时,其实是从众生的观点来看所谓的佛,众生要么执着于这种化现,要么对这种化现一无所知。
悲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当佛还在菩萨阶段的时候,由于他的悲心,他做了很多的祈愿。按照大乘的观点,当佛在菩萨时经常祈愿将来成佛时,他的佛土是什么样的,比如,中文说的净土祈祷文。现在我们的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萨地时祈祷,是他成佛以后希望化现出的世界。所以,当他成佛之后,由于他以前祈愿的力量,化现的世界一直持续。有一点你要知道,也正是因为你的功德,佛才能这样祈祷,如果你没有功德,你甚至都无法遇见佛的化身。
简单的说,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这里听闻中观的教授,所以你应该要感谢你自己的功德,它使你拥有这样殊胜的机会。
因为你的功德,突然出现一个我,坐在这里教授中观,我甚至都不认识你,我也不是专门给你讲,但是你能接受到我所讲的讯息,这就是你的功德。虽说如此,你又不能感谢你的功德,因为你应该感谢我。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谢我,你又会积聚更大的功德。
功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挥作用。我并不是出于悲心而来做这个教授的,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私心,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话,这样对你还是会起到作用。
提问: 我们可以逐步培养悲心,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无分别的智慧?
回答: 随时都需要。
今天把花拿来这儿的人,就有很多的功德,当然,这个饮料也是。顶礼这本书、不要跨过它,等等,都可以积聚很多的功德。
积聚功德其实很简单。以至于太简单了,所以大家都不做了。你现在满怀虔敬心,把这部论放在你的头顶上,这样几乎可以为了积聚一百万生的功德。这样讲,其实还是低估功德了。
总之,积聚功德是很容易的。
在藏传佛教的学院里,人们相信在学习般若经典时,需要积聚相当大的功德,才能避免障难,也能使学习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先念诵一遍心经。
我们之前讲过,菩萨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里最殊胜的存在。然后,我们说了成为菩萨的三种因,也就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在西藏,我们在教授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科判或者说结构提纲。而大多数印度的经论里是没有的。这些科判对于学习也确实有所帮助,它能帮我们抓住经论的线索而避免遗漏。我本打算把这个科判也讲解一下,但似乎有点不太可能做到。
一般的科判包括,前面的礼敬文,中间的正文,最后的结尾。其中,礼敬文一般又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作者的礼敬,一个是翻译者的礼敬。在正文部分,比如这本论著里可能按照菩萨所处的不同阶段又分成了十个部分或者十一个部分。然后这每一部分又分出一系列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又再分出一系列更细的组成部分。这看起来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开始时列出的科判就起到作用了。关于这部论有一份由麦彭仁波切所写的英语版本的科判,如果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
现代人很幸运,你们可以用像电脑这样的东西,点击一下,这些科判啊、结构图啊就出现了。在我学习的时候,所有的内容都是需要背下来的。因为那时我所在的印度的佛学院里,21个人,只有三本本论和注解,我们每天都只能轮流阅读,比如,3到4点是我看,4到6点是他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被要求将这些内容熟记于心。现在,在印度,得益于一些善良的大施主,每个出家人手里都能有一套论著。
我想问问各位,如果现在有科判的话,咱们在讲哪一个部分?(听众回答:在本文的部分。)不是。(听众回答:在礼敬文的部分。)礼敬文的哪一个部分?作者写的还是翻译者写的部分?(听众回答:作者写的。)对。我会常常考试的啊!
在第二个偈颂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真正的礼敬文。这又是月称菩萨特有的一种方式。一般的书中,你总是能看到“献给祖父、祖母、国家领袖”等等这样的文字,如果是佛教的书,就可能是供养佛陀或者菩萨。但是,月称菩萨的这本书的礼敬文却完全不提这些人。连他认为是最殊胜的存在的菩萨,他也没有在这个部分敬礼。
于是,在第二个偈颂里,月称菩萨就写道: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你们应该把这一个偈颂好好读一下。如果你没有感染金刚乘的病的话,你应该把这个偈颂念十万遍,而不是去念咒,这才是值得你到处去吹嘘的好东西。
总有些佛教徒看不起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者穆斯林,我们总对别人吹嘘:你们有很多神,但我们没有。我们有很多佛。这真让人尴尬。更糟的是金刚乘的很多人,吹嘘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有能力的本尊。我认为,这个偈颂里,身为一个佛教徒,甚至不去对佛、菩萨顶礼,而礼敬大悲心,这是很好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说这些印度的班智达是伟大的作家。虽然这只是一个礼敬文,但它却给我们传达了很多信息。比如,你在礼敬文里写到:皈依礼敬上师。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意思了。但这个偈颂却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它告诉我们,菩萨是最殊胜的。又给我们介绍了成佛的三个因。然后告诉我们,三者之中悲心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悲心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看看仁达瓦的论著。
这里有三个例子或者说分析。种子、水、成熟。当你种一朵花。最初,种子最重要。因为没有种子,就不可能发芽,也不可能结果。在中间,水很重要,因为没有水植物就无法生长。第三,成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成熟,就无法成为花,而没有花,就无法产生新的种子,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花了。
同样,悲心在开始、中间和最后,都是必需的。它是无二慧、菩提心以及一切成佛条件的种子。在中间,悲心是维持并逐步发展成佛的各种条件的必要因素。最后,为了保持成佛的条件,享受成佛的快乐,也需要悲心。所以,我,月称,敬礼悲心。
为什么说悲心像种子一样?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如果没有悲心,就没有相对和究竟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先谈谈什么叫做悲心?我们谈的悲心,不只说是同情心。当然,悲心也包含有同情心,但是悲心并不只局限于同情心。悲心更像是一种“了知”。因为如果身为哲学家的你说:悲心的特性就是同情。这样描述的话,你会被别人批评的。因为实际上,依照这个定义,别人可以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同情心的人,这就是说这个人不具备悲心,而这是不对的,因为某种程度上,这就意味着这个人不具有佛性。
你也许会碰到一个像希特勒那样残暴的人,他也许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他会开着车从别人的腿上压过去,当他听到车轮碾碎那个人骨头的声音时,他也不会停下车来叫救护车。但是他却仍然有一种能力,能够了知这个状况。什么状况呢?就是如果他是那个被轧断腿的人,他也会经历到痛苦。他绝对不会认为这很棒。
所以,你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应该觉得很受鼓舞。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悲心,你的意思其实是:我的同情心还不够。但是,你却一定有这种“了知”。比如,你一定了知火会把人灼伤,所以你会告诉别人:小心,那里有一堆火!就是因为你了知火可能会把这个人灼伤。这就是最基本的悲心。
进一步说,就像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里,去体会别人所体会的,这就是悲心。实际上,如果这样做更有帮助。
有的人修悲心,他们一般会怎么做呢?他们试图观想在自己的前面有一群可怜的众生,然后自己对他们放光,说你们这些人太可怜了。就像可以。当然,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当你看到街上的每一个人,你尝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记住,是每一个人,就好象是变成他们。你换在别人的位置上。
比如,你在路边等着叫计程车,天下起了雨,还在打雷,很多人都开始在路边叫计程车。你向一辆开过来的计程车招了几次手,旁边的人也在招手,结果那个人叫到了计程车。你其实很着急的要赶在七点去参加一个喇嘛的课程。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试着站在那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你就想,也许他的太太快要生了,或者也许他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还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了……因为对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看看路上的人,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什么事,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一些什么事。你如果去问他们,他当然不会告诉你,但是可以确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这样讲下去有点感情化了,所以我们还是回到这本书上。)
拥有悲心就像是拥有常识一样。比如,你现在头疼,然后你看到另外一个人也头疼,这样你就能知道他的感受了。也许你知道有一种治疗头疼的特效药,但是这个人并不知道这种药。你就告诉他:有一种药,对治疗你的头疼会有效。这就像种下了一粒种子。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轮回里面充满了痛苦,我们也知道什么叫轮回和涅磐,但其他众生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烦恼。我们知道解决烦恼的方法,也许我们不去做,但是我们仍怀有一种想要帮助他们的愿望。这种愿望不断增强,逐渐就会发展成一种想要让他们证悟成佛的决心。当你发展出这种决心的时候,这就是相对的菩提心。
同时,你也知道了,没有无二的分别的智慧,就无法让他们证悟成佛。这时,你就生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说悲心像一个种子。这也是成佛的第一个种子。
这很重要。如果你以前没有这个种子的话,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简单的就像,有人头疼,你很想帮助他,这是很基本的悲心,然后,它慢慢增长,让你不单想帮助某个人解决头疼,也想帮助众生解决烦恼。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无明是带给他们烦恼的原因。这时,就种下了种子。
现在,悲心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虽然你已经种下了成佛的种子,但如果你不用这像水一样的悲心去浇灌种子,即使你夜以继日的为了他人不断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哪怕经过了许多年、许多世甚至是许多劫,你仍然会失去勇气。你修了三十年,却连一个好梦都没有做,这可能会让你很受挫折,你会觉得:我修了三十年,不但没比以前更好,反而更糟了。这种情形会让你相当失望,丧失勇气。
由于成为菩萨的道路相当漫长,这种失望和丧失勇气,会成为极大的障碍。这几乎就像从台北走路到加利福利亚,中间有很多障碍,会让你特别失望,没有勇气继续前行。激发勇气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你看到成佛的好处。但这真的很困难,因为我们离成佛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来构建许多成佛的好处。在经过很多次的转世的努力后,有一些“懦弱的菩萨”感到特别的累,就索性放弃了,转而去追求声闻、缘觉的果位。因为那更有诱惑力,你不需要努力去修行,即使你稍微修行,也可以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然后,每一点收获都属于你自己。当这一切发生时,悲心是唯一可以让你不退失想要成佛的决心的。
就好象一个母亲对她久病在床的孩子充满了悲悯,即使她需要忍受很多年的痛苦来治疗这个孩子,她也绝对不会放弃,因为她深爱着这个孩子。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诱惑让她可以去休息或者放松,但她也不会理会。
因此,只有悲心能够促使你精进、能够给你勇气让你继续走下去。
想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尤其对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有很多的人,在修法的过程中,比如修文殊菩萨的法,第一天感觉太好了,非常兴奋。修一个礼拜也觉得很有意思。修了一年以后,就觉得有点无聊了,这时,你的修行就开始走下坡了。当修行走下坡路时,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你的怠惰会产生的时候。
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萨修了一年,当修行开始走下坡时,马上就转向修观世音菩萨。所以,你总是喜欢新的法,当旧的法无法让你提起兴趣时,你就加进一个新的修法。你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你永远也无法获得成就。你对每个修法都一知半解,却不能完整掌握任何一个的意义。
请不要这样修行。
当你觉得失去兴趣时,你可以试着增加每天修行的次数,比如以前一天一座,现在可以增加到两座、三座。有时,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一旦你度过这个难关,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比如,我给一个人说:你回去修奢摩他(禅定)。然后,一年之后,这个人问我:我现在修了一年的奢摩他了,现在该修什么了?就像我之前说过,因为我很爱世俗的生活,如果他这样问我,我就告诉他:你现在修三摩地(禅观)吧。其实我应该告诉你:继续修禅定。就算你修了十年,我还是会告诉你继续修下去。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所以说,我应该辞职了。
所以,悲心就像是水,可以让你不断的成长并持续滋养你。
第三,悲心也起着达到成熟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菩萨最先种了悲心的种子,然后以悲心作为水持续浇灌它,最后当他成佛的时候,从法身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一个众生需要去救渡的。但是,从化身或者色身的角度来说,是有众生需要去救渡。什么叫色身?它是悲心的显现。所以,可以看出,在开始、中间和最后,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称首先称颂、皈敬大悲心。
大家对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对法身而言,没有众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本来就是佛。在第十一章会详细讨论这点。
提问:如果说从色身的观点来看,当佛趣入涅磐的时候,佛的悲心怎么表现,还是说佛就失去悲心了?
回答:按照大乘的观点,佛的色身不是烦恼和业的结果。佛的色身是功德和智慧积聚的结果。当我们谈论色身的时候,我们是说佛的化现。
大家要记住,从法身的观点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佛和众生,也没有什么可以化现的。当我们谈化现时,其实是从众生的观点来看所谓的佛,众生要么执着于这种化现,要么对这种化现一无所知。
悲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当佛还在菩萨阶段的时候,由于他的悲心,他做了很多的祈愿。按照大乘的观点,当佛在菩萨时经常祈愿将来成佛时,他的佛土是什么样的,比如,中文说的净土祈祷文。现在我们的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萨地时祈祷,是他成佛以后希望化现出的世界。所以,当他成佛之后,由于他以前祈愿的力量,化现的世界一直持续。有一点你要知道,也正是因为你的功德,佛才能这样祈祷,如果你没有功德,你甚至都无法遇见佛的化身。
简单的说,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这里听闻中观的教授,所以你应该要感谢你自己的功德,它使你拥有这样殊胜的机会。
因为你的功德,突然出现一个我,坐在这里教授中观,我甚至都不认识你,我也不是专门给你讲,但是你能接受到我所讲的讯息,这就是你的功德。虽说如此,你又不能感谢你的功德,因为你应该感谢我。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谢我,你又会积聚更大的功德。
功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挥作用。我并不是出于悲心而来做这个教授的,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私心,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话,这样对你还是会起到作用。
提问: 我们可以逐步培养悲心,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无分别的智慧?
回答: 随时都需要。
今天把花拿来这儿的人,就有很多的功德,当然,这个饮料也是。顶礼这本书、不要跨过它,等等,都可以积聚很多的功德。
积聚功德其实很简单。以至于太简单了,所以大家都不做了。你现在满怀虔敬心,把这部论放在你的头顶上,这样几乎可以为了积聚一百万生的功德。这样讲,其实还是低估功德了。
总之,积聚功德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