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名词解释--by小胖

(期中考之前的名词解释不会考,只要从第62个开始看)

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

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2.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3. 基因芯片:是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

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4. 细胞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 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

位, 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有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5. 病毒: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

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DNA病毒与RNA病毒。

6. 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它们不能像病毒那样感染细胞,只有当植物细胞受到损

伤,失去了膜屏障,它们才能在供体植株与受体植株间传染。

7. 支原体:是目前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的直径通常为0.1~0.3μm,可通过滤菌器。无细胞壁,

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 ,其基因组为一环状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

8. 蓝藻:又称蓝细菌,能进行与高等植物类似的光合作用 ,但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机制不一样,

因此被认为是最简单的植物。

9. 朊病毒: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

10. 古核细胞:又称古细菌,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如盐细菌,产甲烷细菌等。所栖息

的环境和地球发生的早期有相似之处,如:高温、缺氧等,以前把它们归属于原核细胞,现认为其很可能是真核细胞的祖先。

11. 差速离心: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由低速到高速逐级离心, 用于

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和细胞器.

12. 密度梯度离心: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

通过重力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分离,又分为熟读沉降和等密度沉降两种。常用的介质为氯化铯,蔗糖和多聚蔗糖 。

13. 免疫荧光技术 :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用来研究特意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

法;该方法快速、灵敏、有特异性,但其分辨率有限。

14. 原位杂交:用标记的核算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碱基互补配对)确定特殊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的

或者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15. 群体培养 :将含有一定数量细胞的悬液置于培养瓶中,让细胞贴壁生长,汇合后形成均匀的单细

胞层;

16. 克隆培养:将高度稀释的游离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各个细胞贴壁后,彼此距离较远,经过生

长增殖每一个细胞形成一个细胞集落,称为克隆。

17. 细胞融合:通过培养和诱导,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或

细胞杂交。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称为同核体,来自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细胞则称为异核体 。

18. 单克隆抗体:由经过特定的抗原处理过的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

具有特异性识别某抗原上的某一个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由于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的纯抗体,故称单克隆抗体。

19. 模式生物: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

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

20. 质膜:质膜又称细胞膜,它不仅是区分细胞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屏障,更是细胞物质交换和信

息传递的通道。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

21.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膜的一种结构模型,认为脂类双分子层是膜的“构架”,球蛋白分子有的镶

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有的则部分或者全部嵌入其内,有的横跨整个脂双层。这一模型主要强调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细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

22.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23.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

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4. 去垢剂: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25. 紧密连接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之间。相邻细胞间局部紧密结合,在连

接处两细胞膜发生点状融合,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由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组成对应的封闭链。主要功能是封闭上皮细胞间隙,防止细胞外物质通过间隙进入机体,从而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

26. 桥粒: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

与张力的作用。

27. 粘合斑: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合素蛋白(integrin)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28. 间隙连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为连接

子,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跨膜蛋白亚单位连接蛋白环绕,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为

1.5nm的孔道,相邻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便形成一个间接连接单位,在细胞间发挥小分子物质转运与细胞通讯的作用。

29. 胞间连丝:存在与高等植物细胞,有相互连接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共同组成管状结构,中央有内

质网形成的连丝微管。它是植物细胞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其功能是进行选择性的物质转运和细胞通讯。

30.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质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与质

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是细胞膜的正常组成部分。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并参与细胞识别。

31. 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有:

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赋予组织抗张和抗压的弹性能力;同时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32. 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

耗能量。

33. 简单扩散:物质进行跨膜转运时,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的扩散。

34. 协助扩散:是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质等顺其浓度梯

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的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提供能量,属于被动运输。

35. 载体蛋白:又称通透酶,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脂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

象改变介导跨膜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36. 通道蛋白: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形成有选择性开关的亲水性通道,不需要与溶质

分子结合,介导水、小的水溶性分子、离子等的被动运输。

37. 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

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38. 钠钾泵: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又称钠钾帮浦,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

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

39. 协同运输:由Na+-K+泵(或H+-泵)与协同转运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

运输方式 。

40. 膜泡运输:是普遍存在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的一种特有方式。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

运小泡从其粗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在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到多种不同膜泡定向运输极其复杂的调控过程。(膜泡运输是一种高度有组织的定向运输,各类运输泡之所能够被准确地运到靶细胞器,主要是因为细胞器的胞质面具有特殊的膜标志蛋白。)

41. 胞吞作用:也称入胞作用,质膜四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

箍断,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人类和动物的许多细胞均靠胞吞作用摄取物质。胞吞作用的特点:主动运输的一种,需要消耗ATP。

42. 胞吐作用:与内吞作用的顺序相反,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形成小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

小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个过程也称为外排作用,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和合成的分泌蛋白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通过膜泡运输的方式,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他某些膜泡中的物质通过转运至质膜,再转运出细胞的过程。)

43. 吞噬作用: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现象是原

生动物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在高等多细胞生物中亦存在吞噬现象。如:在哺乳动物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以保护机体免受异物侵害。

44. 胞饮作用: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胞饮作用存

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细胞和植物细胞。

45. 组成型外排:在真核细胞,由高尔基体反面囊膜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膜泡运输过

程,呈连续分泌状态,完成质膜更新,分泌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等功能。

46. 调节型外排:在真核生物的一些特化细胞,所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在分泌泡内,当细胞在受到胞外

刺激时,分泌泡与质膜融合并将内含物分泌出细胞。

47. F1F0-ATP酶 :又称ATP合酶,由多亚基组装形成的多蛋白复合体,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

原核藻、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该酶分别位于类囊体膜、质膜或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与光合磷酸化反应,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包括两部分:球状的F1头部和嵌于内膜的F0基部。

48. F1因子 :ATP合酶的头部被成为偶联因子1,是水溶性的蛋白复合物,由5种类型的9个亚基

组成。

49. F0因子 :ATP合酶的基部结构被称为F0,是偶联因子0的简称,是嵌合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

合体,由a,b,c三个亚基组成的一个跨膜质子通道。

50. 旋转催化假说(结合变构机制):与ATP合酶活性密切相关的3个β亚基各自具有一定的构想,

不同构象与核苷酸结合的亲和力也不同,在ATP合成过程中,在H+流驱动γ和ε亚基旋转120度的情况下,3个β亚基的构象也相互发生转变,从而引起β亚基对ATP、ADP和Pi亲和力的改变,导致了ATP的合成和释放。

51. 半自主性: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

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52. 内膜系统: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

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53. 初级溶酶体:此类溶酶体是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 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

外面只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酶处于非活性状态。如果从细胞的分泌活动考虑,初级溶酶体是一种刚刚分泌的含有溶酶体酶的分泌小泡。

54. 次级溶酶体:当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融合后,即形成次级溶酶体,此类溶酶体

中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 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

55. 自噬溶酶体:自噬溶酶体又称胞溶酶体,它是初级溶酶体与来自自噬作用的含有内源性物质的囊

泡融合而成。是一种自体吞噬泡, 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作为细胞内细胞器和其它结构自然减员和更新的正常途径。在组织细胞受到各种理化因素伤害时,自噬性溶酶体大量增加,因此对细胞的损伤起一种保护作用。

56. 异噬溶酶体: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吞入异物,形成吞噬泡和胞饮泡,这些初级内吞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

合后形成了异噬溶酶体。如果所消化的物质来自吞噬泡,该溶酶体可称为吞噬溶酶体;若消化的物质来自胞饮泡,则可称为多泡小体。(又称异体吞噬泡, 它的作用底物是外源性的, 即细胞经吞噬、胞饮作用所摄入的胞外物质。异噬性溶酶体实际上是初级溶酶体同内吞泡融合后形成的。)

57.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

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

58. 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中

有三种识别系统:抗原-抗体的识别、酶与底物的识别、细胞间的识别。第三类包括通过细胞表面受体或配体与其他细胞表面配体或受体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递。无论是那一种识别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就是具有选择性,或是说具有特异性。

59. 信号肽:位于蛋白质的N端,一般有16-2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

和N端等三部分;它作为分选信号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之前信号肽被切除。

60. 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

特异性要求。

61. 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

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62.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

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63.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 既非营养物, 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而且

也不是酶,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 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惟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 传递细胞信息。

64. 受体: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

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65. 细胞识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

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66. 分子开关:细胞内的信号蛋白通过结合磷酸集团或GTP而被活化,去除磷酸基团或GDP而失活,

这类蛋白分子在胞内信号传递通路中起到了“红绿灯”的关键作用,被称为分子开关。

67. 蛋白激酶: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 γ 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

使蛋白质磷酸化, 蛋白激酶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一是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分可逆激活的共同机制;其二是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

68. G蛋白: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

α 和γ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α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G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

69. DG:二酰基甘油(DAG),DAG结合于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以非活

性形式分布于细胞溶质中,当细胞接受刺激,产生IP3,使Ca2+浓度升高,PKC便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AG活化,PKC可以使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增殖和分化等。

70. IP3(三磷酸肌醇):

71. 自磷酸化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

组织中心

72. 驱动蛋白:通常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头部一端有两个呈球形的马达结构域,具有ATP结

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大多数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重链的N端,少数在重链中部,介导朝微管正极方向的运动,也有少数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在重链C端,介导向负极方向的移动。

73. 动力蛋白:(胞质动力蛋白)包括2条或3条重链,多条相对分子量不一的轻链,还有一些多肽链

的分子量介于重链与轻链之间,称为中间链。其马达结构域在重链的C端。马达蛋白主要介导朝向微管负极的膜泡运输,也与有丝分裂纺锤体动态结构有关。

74. 应力纤维:成分: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辅肌动蛋白。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

表面的粘着。细胞贴壁与粘着斑的形成相关,在形成粘合斑的质膜下,微丝紧密平行排列成束,形成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

75. 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不仅可以催化RNA和DNA水解、连接、mRNA的剪切,还可催

化RNA的聚合反应、磷酸化、氨酰基化和烷基化等

76. 核膜:包裹真核细胞核将其与细胞质分离的膜系统,是由通过一个宽度为20~40 nm的间隙分开

的脂双层所组成的双层膜。核外膜与细胞的内质网是连贯的,有时网上散布着核糖体。在核孔处,核外膜与核内膜彼此相连。

77. 核纤层:由核纤肽(lamin)构成,核纤肽分子量约60~80KD,是一类中间纤维,在哺乳类和鸟类

中可分为A、B两型。

78. 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其总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5×106,推测可能含有100

余种不同的多肽,共1 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79. 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

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80. 染色体: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81. 核小体 :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呈珠状结构,由160~200bp的DNA链缠绕在组蛋白

八聚体分子的一个核心上。

82.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

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DNA包装比约为1 000~2 000分之一;单一序列 DNA 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色质状态只是

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83. 异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 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的染色质组分。 间期碱性染料染色

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84. 端粒 :是染色体端部的特化部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如果用X射线将染色

体打断,不具端粒的染色体末端有粘性,会与其它片段相连或两端相连而成环状。(端粒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人的序列为TTAGGG。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bp,其复制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正常体细胞缺乏此酶,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

85. 着丝点: 着丝粒两侧的具有三层盘状或球状结构的蛋白。高等植物的着丝点呈球形。着丝点

的定位与形成决定于着丝粒特异的DNA顺序,在有丝分裂一开始便形成。

86. 着丝粒: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粒与相邻基因间发生的交换。

87. 灯刷染色体:形如灯刷状,是一类处于伸展状态具有正在转录的环状突起的巨大染色体。常见于

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因此它常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含有 4条染色单体的二价体。卵母细胞发育中所需的全部mRNA和其他物质都是从灯刷染色体转录下来合成的。

88. 多线染色体:是一种缆状的巨大染色体,见于有些生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里的某些细胞中。由

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89. 核仁:由核仁组织区DNA、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等成分组成的球形致密结构。在电镜下可区分

成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和颗粒组分三个区域。

90. 细胞周期: 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

91. G0期 : 指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中的细胞在反复分裂数次之后,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时期。

92. 检验点 : 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细胞通过一系列监控机制阻止不正常的细胞周期运行,确

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有序完成。芽殖酵母中的G1期检验点称起始点,其他真核细胞中称限制点。

93. 细胞周期同步化: 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群体中的细胞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时相之中。为了研究某

一时相细胞的代谢、增殖、基因表达或凋亡,常需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

94. 收缩环 : 胞质分裂过程中,在赤道面质膜环绕细胞质形成的微丝束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

成。收缩环的微丝和质膜相连,环的收缩使质膜内陷,形成分裂沟,分裂沟逐渐深陷,最后细胞被缢断成两个子细胞。

95. 偶线期: 又称合线期是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联会形成二价体。

96. DNA联会复合体: 主要由碱性蛋白质和RNA组成,并含有少量DNA,是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偶

线期过程开始形成,其上有重组节,是交换发生的部位。

97. MPF : MPF是一种使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由p32和p45两种蛋白组成.

98. CDK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已发现CDK1~8,是 cdc基因产物和cyclin的复合物,即MPF, 或

Cyclin-Cdk。

99. CDKI: CDKI激酶即MPF或p34cdc2激酶由p34cdc2蛋白和cyclinB结合而成,其活性与周期蛋

白B的积累量有关。只有与周期蛋白B结合后才能表现出活性,通过使某些蛋白磷酸化途径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MPF =p32+p45=p34cdc2+cyclinB=CDK1

100. Cyclin:即周期蛋白,其含量随细胞周期变化而变化,即间期积累,分裂期消失.可与不同的CDK结

合,调节不同的CDK激酶的活性。

101. cdc: 是一类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的基因,具有多种蛋白激酶活性,可使多种蛋白底

物磷酸化。

102. 泛素:泛素由76个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故名泛素。共价结合泛素的蛋

白质能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这是细胞内短寿命蛋白和一些异常蛋白降解的普遍途径。

103.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

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04. 组织特异性基因:或称奢侈基因(luxury genes):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

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105. 当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106. 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07. 干细胞: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08. iPS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及构建组织的潜能。

109. 接触抑制:在离体培养中细胞彼此接触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110. 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

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此时又称为癌基因。

111.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

112.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凋亡细胞将被吞噬细

胞吞噬。

113. Caspase:Caspase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类似结构的蛋白酶。它们的活性位点均包含半胱氨

酸残基,能够特异地切割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Caspase全称为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114. 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环境因素的伤害,引起细胞死

亡的现象。

115. 细胞自噬:细胞自噬是由溶酶体降解细胞成分的另一种程序性死亡的形式。

116. Hayflick界限:关于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是有限的观点。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

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flick界限。

117. 复制衰老:指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停止分裂,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

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

118. 胁迫诱导的早熟性衰老:许多刺激因素,如过量的氧、乙醇、离子辐射和丝裂霉素C等能够缩短

细胞的复制寿命,促进细胞衰老指征的显现,这一类型的细胞衰老称为胁迫诱导的早熟性衰老。

(期中考之前的名词解释不会考,只要从第62个开始看)

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

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2.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①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3. 基因芯片:是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

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4. 细胞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 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

位, 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有机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5. 病毒: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

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DNA病毒与RNA病毒。

6. 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它们不能像病毒那样感染细胞,只有当植物细胞受到损

伤,失去了膜屏障,它们才能在供体植株与受体植株间传染。

7. 支原体:是目前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的直径通常为0.1~0.3μm,可通过滤菌器。无细胞壁,

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 ,其基因组为一环状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

8. 蓝藻:又称蓝细菌,能进行与高等植物类似的光合作用 ,但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机制不一样,

因此被认为是最简单的植物。

9. 朊病毒: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

10. 古核细胞:又称古细菌,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如盐细菌,产甲烷细菌等。所栖息

的环境和地球发生的早期有相似之处,如:高温、缺氧等,以前把它们归属于原核细胞,现认为其很可能是真核细胞的祖先。

11. 差速离心: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由低速到高速逐级离心, 用于

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和细胞器.

12. 密度梯度离心: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

通过重力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分层、分离,又分为熟读沉降和等密度沉降两种。常用的介质为氯化铯,蔗糖和多聚蔗糖 。

13. 免疫荧光技术 :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用来研究特意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

法;该方法快速、灵敏、有特异性,但其分辨率有限。

14. 原位杂交:用标记的核算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碱基互补配对)确定特殊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的

或者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15. 群体培养 :将含有一定数量细胞的悬液置于培养瓶中,让细胞贴壁生长,汇合后形成均匀的单细

胞层;

16. 克隆培养:将高度稀释的游离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各个细胞贴壁后,彼此距离较远,经过生

长增殖每一个细胞形成一个细胞集落,称为克隆。

17. 细胞融合:通过培养和诱导,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或

细胞杂交。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称为同核体,来自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细胞则称为异核体 。

18. 单克隆抗体:由经过特定的抗原处理过的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

具有特异性识别某抗原上的某一个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由于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的纯抗体,故称单克隆抗体。

19. 模式生物: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

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

20. 质膜:质膜又称细胞膜,它不仅是区分细胞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屏障,更是细胞物质交换和信

息传递的通道。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

21.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膜的一种结构模型,认为脂类双分子层是膜的“构架”,球蛋白分子有的镶

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有的则部分或者全部嵌入其内,有的横跨整个脂双层。这一模型主要强调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特点,较好地体现了细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

22. 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23.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

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4. 去垢剂: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25. 紧密连接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之间。相邻细胞间局部紧密结合,在连

接处两细胞膜发生点状融合,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由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组成对应的封闭链。主要功能是封闭上皮细胞间隙,防止细胞外物质通过间隙进入机体,从而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

26. 桥粒: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

与张力的作用。

27. 粘合斑: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合素蛋白(integrin)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28. 间隙连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为连接

子,每个连接子由6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跨膜蛋白亚单位连接蛋白环绕,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为

1.5nm的孔道,相邻细胞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便形成一个间接连接单位,在细胞间发挥小分子物质转运与细胞通讯的作用。

29. 胞间连丝:存在与高等植物细胞,有相互连接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共同组成管状结构,中央有内

质网形成的连丝微管。它是植物细胞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其功能是进行选择性的物质转运和细胞通讯。

30.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质是存在于细胞表面,与质

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是细胞膜的正常组成部分。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并参与细胞识别。

31. 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主要成分有:

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赋予组织抗张和抗压的弹性能力;同时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32. 被动运输: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

耗能量。

33. 简单扩散:物质进行跨膜转运时,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提供能量,也没有膜蛋白的协助的扩散。

34. 协助扩散:是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质等顺其浓度梯

度或电化学梯度减小的方向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需要提供能量,属于被动运输。

35. 载体蛋白:又称通透酶,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脂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

象改变介导跨膜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

36. 通道蛋白: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蛋白,形成有选择性开关的亲水性通道,不需要与溶质

分子结合,介导水、小的水溶性分子、离子等的被动运输。

37. 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

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38. 钠钾泵: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又称钠钾帮浦,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

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

39. 协同运输:由Na+-K+泵(或H+-泵)与协同转运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

运输方式 。

40. 膜泡运输:是普遍存在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运输的一种特有方式。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

运小泡从其粗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在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到多种不同膜泡定向运输极其复杂的调控过程。(膜泡运输是一种高度有组织的定向运输,各类运输泡之所能够被准确地运到靶细胞器,主要是因为细胞器的胞质面具有特殊的膜标志蛋白。)

41. 胞吞作用:也称入胞作用,质膜四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

箍断,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人类和动物的许多细胞均靠胞吞作用摄取物质。胞吞作用的特点:主动运输的一种,需要消耗ATP。

42. 胞吐作用:与内吞作用的顺序相反,某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形成小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

小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个过程也称为外排作用,细胞内不能消化的物质和合成的分泌蛋白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排出的。(通过膜泡运输的方式,将细胞内的分泌泡或其他某些膜泡中的物质通过转运至质膜,再转运出细胞的过程。)

43. 吞噬作用: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吞噬现象是原

生动物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在高等多细胞生物中亦存在吞噬现象。如:在哺乳动物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以保护机体免受异物侵害。

44. 胞饮作用: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胞饮作用存

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细胞和植物细胞。

45. 组成型外排:在真核细胞,由高尔基体反面囊膜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膜泡运输过

程,呈连续分泌状态,完成质膜更新,分泌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等功能。

46. 调节型外排:在真核生物的一些特化细胞,所产生的分泌物储存在分泌泡内,当细胞在受到胞外

刺激时,分泌泡与质膜融合并将内含物分泌出细胞。

47. F1F0-ATP酶 :又称ATP合酶,由多亚基组装形成的多蛋白复合体,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

原核藻、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该酶分别位于类囊体膜、质膜或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与光合磷酸化反应,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包括两部分:球状的F1头部和嵌于内膜的F0基部。

48. F1因子 :ATP合酶的头部被成为偶联因子1,是水溶性的蛋白复合物,由5种类型的9个亚基

组成。

49. F0因子 :ATP合酶的基部结构被称为F0,是偶联因子0的简称,是嵌合在内膜的疏水性蛋白复

合体,由a,b,c三个亚基组成的一个跨膜质子通道。

50. 旋转催化假说(结合变构机制):与ATP合酶活性密切相关的3个β亚基各自具有一定的构想,

不同构象与核苷酸结合的亲和力也不同,在ATP合成过程中,在H+流驱动γ和ε亚基旋转120度的情况下,3个β亚基的构象也相互发生转变,从而引起β亚基对ATP、ADP和Pi亲和力的改变,导致了ATP的合成和释放。

51. 半自主性: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

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52. 内膜系统: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

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53. 初级溶酶体:此类溶酶体是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 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

外面只有一层单位膜,其中的酶处于非活性状态。如果从细胞的分泌活动考虑,初级溶酶体是一种刚刚分泌的含有溶酶体酶的分泌小泡。

54. 次级溶酶体:当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融合后,即形成次级溶酶体,此类溶酶体

中含有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将要或正在进行消化作用的溶酶体。根据所消化的物质来源不同, 分为自噬性溶酶体、异噬性溶酶体。

55. 自噬溶酶体:自噬溶酶体又称胞溶酶体,它是初级溶酶体与来自自噬作用的含有内源性物质的囊

泡融合而成。是一种自体吞噬泡, 作用底物是内源性的,即细胞内的蜕变、破损的某些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这种溶酶体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内,在细胞内起“清道夫”作用,作为细胞内细胞器和其它结构自然减员和更新的正常途径。在组织细胞受到各种理化因素伤害时,自噬性溶酶体大量增加,因此对细胞的损伤起一种保护作用。

56. 异噬溶酶体: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吞入异物,形成吞噬泡和胞饮泡,这些初级内吞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

合后形成了异噬溶酶体。如果所消化的物质来自吞噬泡,该溶酶体可称为吞噬溶酶体;若消化的物质来自胞饮泡,则可称为多泡小体。(又称异体吞噬泡, 它的作用底物是外源性的, 即细胞经吞噬、胞饮作用所摄入的胞外物质。异噬性溶酶体实际上是初级溶酶体同内吞泡融合后形成的。)

57.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

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

58. 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中

有三种识别系统:抗原-抗体的识别、酶与底物的识别、细胞间的识别。第三类包括通过细胞表面受体或配体与其他细胞表面配体或受体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递。无论是那一种识别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就是具有选择性,或是说具有特异性。

59. 信号肽:位于蛋白质的N端,一般有16-2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

和N端等三部分;它作为分选信号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之前信号肽被切除。

60. 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

特异性要求。

61. 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

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62.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

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63.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 既非营养物, 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而且

也不是酶,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 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惟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 传递细胞信息。

64. 受体: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

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65. 细胞识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

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66. 分子开关:细胞内的信号蛋白通过结合磷酸集团或GTP而被活化,去除磷酸基团或GDP而失活,

这类蛋白分子在胞内信号传递通路中起到了“红绿灯”的关键作用,被称为分子开关。

67. 蛋白激酶: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 γ 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

使蛋白质磷酸化, 蛋白激酶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一是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绝大多数信号通路组分可逆激活的共同机制;其二是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

68. G蛋白: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

α 和γ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α亚基与GDP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G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

69. DG:二酰基甘油(DAG),DAG结合于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以非活

性形式分布于细胞溶质中,当细胞接受刺激,产生IP3,使Ca2+浓度升高,PKC便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AG活化,PKC可以使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增殖和分化等。

70. IP3(三磷酸肌醇):

71. 自磷酸化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

组织中心

72. 驱动蛋白:通常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头部一端有两个呈球形的马达结构域,具有ATP结

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大多数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重链的N端,少数在重链中部,介导朝微管正极方向的运动,也有少数驱动蛋白马达结构域在重链C端,介导向负极方向的移动。

73. 动力蛋白:(胞质动力蛋白)包括2条或3条重链,多条相对分子量不一的轻链,还有一些多肽链

的分子量介于重链与轻链之间,称为中间链。其马达结构域在重链的C端。马达蛋白主要介导朝向微管负极的膜泡运输,也与有丝分裂纺锤体动态结构有关。

74. 应力纤维:成分: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辅肌动蛋白。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

表面的粘着。细胞贴壁与粘着斑的形成相关,在形成粘合斑的质膜下,微丝紧密平行排列成束,形成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

75. 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不仅可以催化RNA和DNA水解、连接、mRNA的剪切,还可催

化RNA的聚合反应、磷酸化、氨酰基化和烷基化等

76. 核膜:包裹真核细胞核将其与细胞质分离的膜系统,是由通过一个宽度为20~40 nm的间隙分开

的脂双层所组成的双层膜。核外膜与细胞的内质网是连贯的,有时网上散布着核糖体。在核孔处,核外膜与核内膜彼此相连。

77. 核纤层:由核纤肽(lamin)构成,核纤肽分子量约60~80KD,是一类中间纤维,在哺乳类和鸟类

中可分为A、B两型。

78. 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其总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5×106,推测可能含有100

余种不同的多肽,共1 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79. 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

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80. 染色体: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81. 核小体 :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呈珠状结构,由160~200bp的DNA链缠绕在组蛋白

八聚体分子的一个核心上。

82.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

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DNA包装比约为1 000~2 000分之一;单一序列 DNA 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色质状态只是

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83. 异染色质 :指间期细胞核中, 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的染色质组分。 间期碱性染料染色

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84. 端粒 :是染色体端部的特化部分,其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如果用X射线将染色

体打断,不具端粒的染色体末端有粘性,会与其它片段相连或两端相连而成环状。(端粒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串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人的序列为TTAGGG。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bp,其复制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正常体细胞缺乏此酶,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

85. 着丝点: 着丝粒两侧的具有三层盘状或球状结构的蛋白。高等植物的着丝点呈球形。着丝点

的定位与形成决定于着丝粒特异的DNA顺序,在有丝分裂一开始便形成。

86. 着丝粒: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粒与相邻基因间发生的交换。

87. 灯刷染色体:形如灯刷状,是一类处于伸展状态具有正在转录的环状突起的巨大染色体。常见于

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因此它常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含有 4条染色单体的二价体。卵母细胞发育中所需的全部mRNA和其他物质都是从灯刷染色体转录下来合成的。

88. 多线染色体:是一种缆状的巨大染色体,见于有些生物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里的某些细胞中。由

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89. 核仁:由核仁组织区DNA、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等成分组成的球形致密结构。在电镜下可区分

成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和颗粒组分三个区域。

90. 细胞周期: 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

91. G0期 : 指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中的细胞在反复分裂数次之后,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时期。

92. 检验点 : 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细胞通过一系列监控机制阻止不正常的细胞周期运行,确

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有序完成。芽殖酵母中的G1期检验点称起始点,其他真核细胞中称限制点。

93. 细胞周期同步化: 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群体中的细胞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时相之中。为了研究某

一时相细胞的代谢、增殖、基因表达或凋亡,常需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

94. 收缩环 : 胞质分裂过程中,在赤道面质膜环绕细胞质形成的微丝束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

成。收缩环的微丝和质膜相连,环的收缩使质膜内陷,形成分裂沟,分裂沟逐渐深陷,最后细胞被缢断成两个子细胞。

95. 偶线期: 又称合线期是减数分裂前期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联会形成二价体。

96. DNA联会复合体: 主要由碱性蛋白质和RNA组成,并含有少量DNA,是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偶

线期过程开始形成,其上有重组节,是交换发生的部位。

97. MPF : MPF是一种使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由p32和p45两种蛋白组成.

98. CDK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已发现CDK1~8,是 cdc基因产物和cyclin的复合物,即MPF, 或

Cyclin-Cdk。

99. CDKI: CDKI激酶即MPF或p34cdc2激酶由p34cdc2蛋白和cyclinB结合而成,其活性与周期蛋

白B的积累量有关。只有与周期蛋白B结合后才能表现出活性,通过使某些蛋白磷酸化途径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MPF =p32+p45=p34cdc2+cyclinB=CDK1

100. Cyclin:即周期蛋白,其含量随细胞周期变化而变化,即间期积累,分裂期消失.可与不同的CDK结

合,调节不同的CDK激酶的活性。

101. cdc: 是一类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的基因,具有多种蛋白激酶活性,可使多种蛋白底

物磷酸化。

102. 泛素:泛素由76个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故名泛素。共价结合泛素的蛋

白质能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这是细胞内短寿命蛋白和一些异常蛋白降解的普遍途径。

103.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

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04. 组织特异性基因:或称奢侈基因(luxury genes):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

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105. 当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106. 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07. 干细胞: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08. iPS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及构建组织的潜能。

109. 接触抑制:在离体培养中细胞彼此接触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110. 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

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此时又称为癌基因。

111.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

112.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凋亡细胞将被吞噬细

胞吞噬。

113. Caspase:Caspase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类似结构的蛋白酶。它们的活性位点均包含半胱氨

酸残基,能够特异地切割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Caspase全称为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114. 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环境因素的伤害,引起细胞死

亡的现象。

115. 细胞自噬:细胞自噬是由溶酶体降解细胞成分的另一种程序性死亡的形式。

116. Hayflick界限:关于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是有限的观点。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

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flick界限。

117. 复制衰老:指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停止分裂,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

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

118. 胁迫诱导的早熟性衰老:许多刺激因素,如过量的氧、乙醇、离子辐射和丝裂霉素C等能够缩短

细胞的复制寿命,促进细胞衰老指征的显现,这一类型的细胞衰老称为胁迫诱导的早熟性衰老。


相关文章

  • 教学叙事:思想品德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故事
  • [ 2011-12-26 上午 09:10:00 | By: liguangyong ] 1 推荐 教学叙事:思想品德教学中激励性评价故事 革深有感触.以往政治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外部评价,即教师对照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 ...查看


  • 五年级口语交际
  • 五年级口语交际.多音字.查字典复习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悄(qiāo qiǎo )然无声 搔(shāo sāo )脚板 柔和(huó hé) 系 ( xì jì ) 绳子 可怜 (lián liáng) 记载(zài zǎi) 兴奋 (x ...查看


  • 内科学名词解释英文
  •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COPD is defined by its characteristically low airflow on lung function tests ...查看


  • 干细胞再生技术
  • 干细胞再生技术 干细胞再生技术除了在整形美容方面运用外,还能对烧伤.创伤.溃疡等进行微创修复,再往后还可以再造心血管.血管.骨.软骨等人体结构性组织,解决困扰医学界的人体器官缺损修复难题. 干细胞再生技术应用在南京取得新突破.斯坦福大学博士 ...查看


  • 考研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试题库
  • 微生物学2011真题--by feixue119(http://bbs.kaoyan.com/t3460332p1) 名词解释:鉴别性培养基 遗传密码 补料分批发酵 共价修饰 乙醛酸循环 大题:1. 纤维素的生化分解机制 2. 什么叫微生物 ...查看


  •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9)06-0760-10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童夏静*,周金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1) 摘 要:2009 ...查看


  • 细胞囊泡的研究进展
  • 第20卷第2期2003年4月 生物学杂志JOURNA L OF BI O LOGY Vol. 20 No. 2Apr ,2003 文章编号:1008-9632(2003) 02-0008-03 细胞囊泡的研究进展 郭晓强, 郭振清 (河北师 ...查看


  • 睡前故事:小白兔和小胖猪
  • 小白兔浑身雪白,有两只长长的耳朵,眼睛像两颗红樱桃,整天蹦蹦跳跳的,所有的动物都喜欢和她玩儿. 小胖猪整天用鼻子拱土找吃的,喜欢在泥里打滚,因为他太脏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儿. "你这样吃东西要得病的!"小白兔看 ...查看


  • 微生物絮凝剂
  • 微生物絮凝剂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因其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等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发酵工业.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