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新课程理念的一点理解
新课程改革赋予物理学史很多教育功能,可以说,在课堂上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继续学习物理的欲望。
兴趣的养成又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欲望。杜威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习的后续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而物理学史恰可以弥补其不足。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与常人的区别是自我实现者能更经常地产生“高峰体验”。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物理学家自我实现的事例,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创设使学生分享科学家“高峰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观愿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加强。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学规律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物理教学不光要教授物理知识,更要把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史的背景下对物理知识进行“重演”。比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由于日常生活中没有那种不受力的状态,学生
难以在脑海里构建相应的物理情境,因此在认识上有模糊的地方。如果在教学中能呈现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通过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这根主线,让学生“重演”这段物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确的物理图象取代了从前模棱两可的观点,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错误的认识。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物理学史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科学精神不是通过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建构。中学生往往不再满足对现象的观察,而是希望能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物理学史在物理课上的渗入,让学生领会到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还原了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如对光的本性的教学,若能围绕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培养学生逻辑的严密性,辩证思想和分析、综合能力大有帮助。
2、物理学史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往的物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讲究在教学过程中的滴水不漏。一节节的物理课上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物理知识成了一个整体,其牢不可破的程度足以吓退学生探索物理的尝试,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更没有勇气去怀疑、去探究。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科学发展的本质。 科学范式的转化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基本思想、基本观念的变化。因此通过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入,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养成敢
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3、物理学史的引入还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学方法要比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重要的多,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这里的科学方法不是指如何解题的“解题方法”,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发现”与“科学创新”的基本方法。如理想实验忽视次要因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再如法拉第“电可以生磁,磁也一定可以生电”的信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称”的思想„„。物理学史中有大量这样的素材值得去挖掘,运用好这些素材,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四、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能的内容,有利于发挥物理课的美育功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理论的美,更要使他们感受到物理中科学精神美与科学方法美。“值得鉴赏的不仅有物理定律,更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蕴涵的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同时还体现在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表现出的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往往要比物理知识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爱因斯坦从一名专利局的职员成长为伟大科学家的故事,都体现了这种科学精神之美。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开发物理学史作为“隐性课程”的功能,有利于德育
隐性课程有别于显性课程,它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隐性课程能在具体学习之外使学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获得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物理学史看作一种隐性课程。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课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附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如在反冲运动的教学中,可列举:1. 火箭产生于我国宋代;2. 现代火箭的发源地却并非中国;3. 随着“神州”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我国已成为世界仅有的几个能发射和回收载人飞行器的国家之一。通过讲授这段历史,使学生为我国悠久的科学历史而骄傲,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智慧的民族,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认识到科学上不进则退的道理,对学习也是一种促进。若能见缝插针地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则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将个人的抱负与祖国连在一起。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间的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共识。这在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例证。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数以千计人们的智慧。”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的结果;卢瑟福和他的午餐讨论会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与“奥邻匹亚科学院”密不可分„„。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对物理新课程理念的一点理解
新课程改革赋予物理学史很多教育功能,可以说,在课堂上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继续学习物理的欲望。
兴趣的养成又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欲望。杜威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传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习的后续动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而物理学史恰可以弥补其不足。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与常人的区别是自我实现者能更经常地产生“高峰体验”。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物理学家自我实现的事例,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创设使学生分享科学家“高峰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观愿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加强。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学规律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物理教学不光要教授物理知识,更要把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史的背景下对物理知识进行“重演”。比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由于日常生活中没有那种不受力的状态,学生
难以在脑海里构建相应的物理情境,因此在认识上有模糊的地方。如果在教学中能呈现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通过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这根主线,让学生“重演”这段物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确的物理图象取代了从前模棱两可的观点,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错误的认识。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物理学史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科学精神不是通过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建构。中学生往往不再满足对现象的观察,而是希望能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物理学史在物理课上的渗入,让学生领会到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还原了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如对光的本性的教学,若能围绕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培养学生逻辑的严密性,辩证思想和分析、综合能力大有帮助。
2、物理学史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往的物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讲究在教学过程中的滴水不漏。一节节的物理课上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物理知识成了一个整体,其牢不可破的程度足以吓退学生探索物理的尝试,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更没有勇气去怀疑、去探究。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科学发展的本质。 科学范式的转化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基本思想、基本观念的变化。因此通过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入,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养成敢
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3、物理学史的引入还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学方法要比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重要的多,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这里的科学方法不是指如何解题的“解题方法”,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发现”与“科学创新”的基本方法。如理想实验忽视次要因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再如法拉第“电可以生磁,磁也一定可以生电”的信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称”的思想„„。物理学史中有大量这样的素材值得去挖掘,运用好这些素材,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四、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能的内容,有利于发挥物理课的美育功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理论的美,更要使他们感受到物理中科学精神美与科学方法美。“值得鉴赏的不仅有物理定律,更有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蕴涵的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同时还体现在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表现出的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往往要比物理知识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爱因斯坦从一名专利局的职员成长为伟大科学家的故事,都体现了这种科学精神之美。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开发物理学史作为“隐性课程”的功能,有利于德育
隐性课程有别于显性课程,它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隐性课程能在具体学习之外使学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获得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物理学史看作一种隐性课程。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课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附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如在反冲运动的教学中,可列举:1. 火箭产生于我国宋代;2. 现代火箭的发源地却并非中国;3. 随着“神州”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我国已成为世界仅有的几个能发射和回收载人飞行器的国家之一。通过讲授这段历史,使学生为我国悠久的科学历史而骄傲,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智慧的民族,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认识到科学上不进则退的道理,对学习也是一种促进。若能见缝插针地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则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让学生将个人的抱负与祖国连在一起。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间的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共识。这在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例证。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数以千计人们的智慧。”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的结果;卢瑟福和他的午餐讨论会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与“奥邻匹亚科学院”密不可分„„。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