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意义与重点
2011-10-13 23:27:13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丁元竹
一、深刻认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必须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之后,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过去5年我国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问题认识也不断深化。
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样,我们对社会体制的认识,尤其是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认识也还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实践的民生事业改善、社区治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是改革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体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基层开展的各类社会发展实验,应当积极支持、密切关注、及时总结和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也已经基本建立,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之后,我们对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社会体制的运行规律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完善的社会体制对于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社会体制改革也将为未来经济的持续繁荣创造必要的条件。
随着国际形势和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经具备推进全面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条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上个世纪拉美经济中途夭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社会体制改革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之后没有及时跟进,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社会差别不断扩大和社会秩序失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使经济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当前中国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全球化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在改革社会体制过程中,要考虑建立和完善与全球化经济相适应的国内社会体制,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要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国际经济体系使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东亚经济危机就是明证。必须通过内部改革来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体制改革还不仅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体制进行变革,它包含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健康的社会体制、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有序的基本条件。相反,不公平的发展会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紧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体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建立确保社会体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社会体制的责任主体,建立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当前,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来推动消费型社会的发展,以应对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带来的需求萎缩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因此,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层面设计要放在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接受的社会认同机制,具体问题层面的设计要考虑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等。
这里所讲的社会体制是社会秩序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制是指为了实现公平与公正目标,社会建设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
私人部门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是人们在共同体中的社会秩序和各个个体之间的行为合作方式。
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奠定社会体制的基石
利益关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健康的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的意义最终体现在社会体制中。合理的社会体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改革社会体制,首先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按照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愈大。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5万亿人民币,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经济产值达到4000美元。在我国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探索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收入分配在经济与社会之间打了一个结,只有解开这个结,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里所谓的公平正义既包含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也包含主观层面的,即人们的主观感受,正如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说的,“不平等和社会反抗之间的联系确实十分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当一个社会发生叛乱或反叛时,其中必然存在可觉察到的不平等感,这一点显而易见;但是意识到下面这点同样很重要,即,对不平等的觉察及对这个难以名状的概念内容的确定大大倚赖于实际反叛的可能性”。[2]这就是社会学家们传说的主观社会问题。主观社会问题是由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积淀于人们心里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是当前我国居
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最终会造就成合情合理的社会秩序,在社会认同上达成共识,从源头上奠定长期繁荣和稳定的基础。
当前,社会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目前来看应当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从根本上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正当”、“合法”和“合理”,在制度上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其次,进一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速提升劳动者个人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趋于合理。再次,协调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提供农村和中西部居民的收入。这三个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后,还有一个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本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避免各自为政,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配置公共资源。
从学理上说,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过程中,我们不妨在社会体制研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框架。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中,利益相关者代表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决策过程以及未来蕴含的冲突。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视为通过确定主要角色在系统中的地位来分析体制本身以及评估它们在体系中的各自利益,尤其在涉及到资源系统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尤为有效。
三、精心设计社会参与机制,夯实多元社会治理的基础
社会治理是社会体制运行的基本方式。治理模式的改进将有利于社会事务的妥善处理。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探索新的治理模式,避免治理危机或通过治理避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政治家、企业家和非营利部门领导人不能不重视的问题。进一步说,社会治理既包括国内社会事务的治理,也包括国际社会事务的治理。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社会治理,是指“关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连接市民”。[3]治理是指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它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4]。完善的社会机制依赖于多元的社会治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应对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政府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合作与协商来消除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人力资源不足等障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历史证明,计划、预测和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计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预见未来的一切,建立在不确定性基础上的社会政策也有其先天不足,不是万能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将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最好办法是吸收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社会问题的治理,不同部门的参与和合作,甚至是融合将补充对方的不足。
改革社会体制,首先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应遵循分类对待的原则,针对组织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为配合政府转型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放宽公共服务体系的准入限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改革社会体制,还要完善社区治理。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理念。计划体制以单位所有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扼杀了这种精神理念,产生了人们单一的文化心态。社区服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社会新的生长点。应当把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凝聚社区力量和促进社区建设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区服务尽力尽责,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
另外,在推进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不能回避。
四、积极寻求社会共识,完善社会认同机制
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它通过共享的规范、相互的信任、纵横交错的网络促进人们之间的集体行动、相互协调和密切合作。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的,任何一套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
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忽视,维系一个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人是有灵的动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5]。文化的隔阂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种族自然是原因。现实中的隔阂许多却是由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别引起的。而在公平发展的机会机制下的收入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们之间因此产生的误解和隔阂,形成沟通、了解基础上的共识非常重要。
怎样造就人们的健康心理、友爱精神、开诚布公的处世方式?这就要求有健康的生活。这种健康的社会生活不能简单的是物质的生活,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标。就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重建人们的社会生活,首先要建设社会规范,并把社会规范作为社会体制建设的底线工程。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最底线的秩序。人们首先通过这个秩序进行自我约束,建立基本的社会秩序。一旦有人突破这个底线,而靠法律来约束行为的时候,人们的心理会产生不愉快。在社会规范之内,大家才能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和平共处。
总之,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制度和体制条件,它的重要意义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更加凸显出来。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社会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不亚于经济体制改革,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积极的热情来推动这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印度)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Plumptre,Tim & John Graham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and Aboriginal Perspectives[R].Institute On Governance. 1999, December 3.
[4]Elena Petkova, Crescencia Maurer, Norbert Henninger, Frances Irwin. Closing the Gap[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2.
[5]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1期
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意义与重点
2011-10-13 23:27:13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丁元竹
一、深刻认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这是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必须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之后,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又一次重申社会体制改革问题。过去5年我国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社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体制问题认识也不断深化。
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样,我们对社会体制的认识,尤其是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认识也还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实践的民生事业改善、社区治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是改革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体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基层开展的各类社会发展实验,应当积极支持、密切关注、及时总结和提升。
当前我国社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也已经基本建立,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之后,我们对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社会体制的运行规律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完善的社会体制对于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社会体制改革也将为未来经济的持续繁荣创造必要的条件。
随着国际形势和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经具备推进全面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条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上个世纪拉美经济中途夭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社会体制改革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之后没有及时跟进,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社会差别不断扩大和社会秩序失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使经济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当前中国社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全球化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和利益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在改革社会体制过程中,要考虑建立和完善与全球化经济相适应的国内社会体制,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要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国际经济体系使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东亚经济危机就是明证。必须通过内部改革来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体制改革还不仅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体制进行变革,它包含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健康的社会体制、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有序的基本条件。相反,不公平的发展会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关系紧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体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建立确保社会体制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社会体制的责任主体,建立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当前,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来推动消费型社会的发展,以应对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带来的需求萎缩和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因此,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层面设计要放在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接受的社会认同机制,具体问题层面的设计要考虑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等。
这里所讲的社会体制是社会秩序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制是指为了实现公平与公正目标,社会建设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
私人部门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是人们在共同体中的社会秩序和各个个体之间的行为合作方式。
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奠定社会体制的基石
利益关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健康的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的意义最终体现在社会体制中。合理的社会体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改革社会体制,首先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按照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愈大。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5万亿人民币,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经济产值达到4000美元。在我国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探索更加公平的分配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收入分配在经济与社会之间打了一个结,只有解开这个结,才能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里所谓的公平正义既包含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也包含主观层面的,即人们的主观感受,正如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说的,“不平等和社会反抗之间的联系确实十分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当一个社会发生叛乱或反叛时,其中必然存在可觉察到的不平等感,这一点显而易见;但是意识到下面这点同样很重要,即,对不平等的觉察及对这个难以名状的概念内容的确定大大倚赖于实际反叛的可能性”。[2]这就是社会学家们传说的主观社会问题。主观社会问题是由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积淀于人们心里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是当前我国居
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体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最终会造就成合情合理的社会秩序,在社会认同上达成共识,从源头上奠定长期繁荣和稳定的基础。
当前,社会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目前来看应当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从根本上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正当”、“合法”和“合理”,在制度上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其次,进一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速提升劳动者个人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趋于合理。再次,协调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提供农村和中西部居民的收入。这三个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后,还有一个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本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避免各自为政,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配置公共资源。
从学理上说,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过程中,我们不妨在社会体制研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框架。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中,利益相关者代表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决策过程以及未来蕴含的冲突。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视为通过确定主要角色在系统中的地位来分析体制本身以及评估它们在体系中的各自利益,尤其在涉及到资源系统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尤为有效。
三、精心设计社会参与机制,夯实多元社会治理的基础
社会治理是社会体制运行的基本方式。治理模式的改进将有利于社会事务的妥善处理。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层出不穷,探索新的治理模式,避免治理危机或通过治理避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政治家、企业家和非营利部门领导人不能不重视的问题。进一步说,社会治理既包括国内社会事务的治理,也包括国际社会事务的治理。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社会治理,是指“关于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连接市民”。[3]治理是指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它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4]。完善的社会机制依赖于多元的社会治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应对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政府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合作与协商来消除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人力资源不足等障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历史证明,计划、预测和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计划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预见未来的一切,建立在不确定性基础上的社会政策也有其先天不足,不是万能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将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最好办法是吸收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社会问题的治理,不同部门的参与和合作,甚至是融合将补充对方的不足。
改革社会体制,首先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应遵循分类对待的原则,针对组织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为配合政府转型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完善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放宽公共服务体系的准入限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改革社会体制,还要完善社区治理。社区的真正本质是社区精神理念。计划体制以单位所有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扼杀了这种精神理念,产生了人们单一的文化心态。社区服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将是中国社会新的生长点。应当把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凝聚社区力量和促进社区建设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区服务尽力尽责,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形成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意识。
另外,在推进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是中国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不能回避。
四、积极寻求社会共识,完善社会认同机制
社会认同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它通过共享的规范、相互的信任、纵横交错的网络促进人们之间的集体行动、相互协调和密切合作。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的,任何一套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
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为人们忽视,维系一个社会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人是有灵的动物。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5]。文化的隔阂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种族自然是原因。现实中的隔阂许多却是由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别引起的。而在公平发展的机会机制下的收入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们之间因此产生的误解和隔阂,形成沟通、了解基础上的共识非常重要。
怎样造就人们的健康心理、友爱精神、开诚布公的处世方式?这就要求有健康的生活。这种健康的社会生活不能简单的是物质的生活,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标。就社会学意义上来说,重建人们的社会生活,首先要建设社会规范,并把社会规范作为社会体制建设的底线工程。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最底线的秩序。人们首先通过这个秩序进行自我约束,建立基本的社会秩序。一旦有人突破这个底线,而靠法律来约束行为的时候,人们的心理会产生不愉快。在社会规范之内,大家才能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和平共处。
总之,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制度和体制条件,它的重要意义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更加凸显出来。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社会体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不亚于经济体制改革,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积极的热情来推动这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印度)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Plumptre,Tim & John Graham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and Aboriginal Perspectives[R].Institute On Governance. 1999, December 3.
[4]Elena Petkova, Crescencia Maurer, Norbert Henninger, Frances Irwin. Closing the Gap[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2.
[5]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