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开头曲
《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自从1988年3月诞生以来,23年来没换过,它的作者是铁路文工
团副团长、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他的名字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一起载入史册
的。他也被人们称为“每天都能听到他作品的作曲家”。
每当这首曲子想起,对很多家庭来说,就是饭点到了。这短短16秒的音乐,其实早已
超越一般音符与旋律的意义而演变成一个标志。
但到明年一月,这段播了23年的时长16秒的片头曲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据2011年9月20日举行的央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的消息,《新闻联播》将要改
版,明年1月,这段播了23年的片头曲就将告别荧屏。
新闻联播
搞点新意思
——中国第一政治节目改版
2011年9月25日,一个稀松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引人注目的新闻,在晚上7点
发生: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前最后五秒的倒计时结束,已经播了23年的片
头曲旋律由高亢渐入尾音,人们忽然发现这一档中国最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播台上出
现了两张新脸孔:‚眼镜哥‛郎永淳和‚小清新‛欧阳夏丹。
新闻的第一个镜头不是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而是对准一位河北农民。更让人意外
的是,当《新闻联播》播送了13分10秒,播音员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十一黄金周祝
您玩得开心。‛
如此亲切的问候语,此前几乎与《新闻联播》绝缘,相反,它一贯以权威、严谨、
庄重的形象示人。播音员正襟危坐,以固定的程式,播报领导人活动、政策宣讲、各地
先进典型与建设成就,令人敬而远之。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第一栏目‛,《新闻联播》一直被看做中国国情的晴雨表,也成
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特殊符号,它承载的象征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档新闻节目应有的负
荷。在新闻观念与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保持着罕见的稳定性,而它的每一次细微调
整,甚至主持人服饰、发型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公众解读、揣测的对象,被放大为公共
话题。这一次《新闻联播》时隔四年的‚换脸‛,以及文风、语态更新的动向背后,有
怎样的寓意?是否这一档1978年1月1日首播的中国最长寿电视新闻栏目,真的要迎
来‚第二季‛?
新闻联播
历史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成为《新闻联播》前
身。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1980年11月,《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清反党集团,一
时万人空巷,创造《新闻联播》历史上第一个收视高峰。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确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
台都是中央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台提供新闻,并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
目。‛由此,《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
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由此开始奠定
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政治意味浓厚。
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
赵忠祥:‚《新闻联播》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南方周末》报道,在许多特殊的新闻上,经常会出现多个中央部委领导共同审稿的情况,
‚《新闻联播》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审出来的‛,1985年以来,一直有‚总局一把手审联播‛
的惯例。
固定性和稳定性
形式内容固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
闻。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
16秒的《新闻联播》片头曲,从1988年3月起沿用至今,从未改变。
主持人播音不需要个人风格,要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十分稳
重。
甚至连主持人的服装、发型都很少出现变化。已故播音员罗京曾想改变自己发型,结
果台长没有批准。
“国脸”——作为我过最具分量的一档新闻节目,《新闻联播》30多年期间,培养出无
数知名“国脸”。
四代主持人
《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前前后后共有20位主播亮相。从电视大规模普及至今,《新闻联播》的主播按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特色:庄重 代表:赵忠祥、李瑞英、王宁
第二代——特色:辨识度高 代表:邢质斌、罗京、李修平、张宏民、海霞、郭志坚
每个人的声音都极具特点,尤其是邢质斌和罗京的声音,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罗京更是被誉为“国嗓”。这几位主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们几乎很少在《新闻联播》以外亮相。
第三代——特色:有活力 代表:康辉、李梓萌
《新闻联播》2007年注入的新鲜血液,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他们让《新闻联播》变得相对有活力。
第四代——特色:亲和力 代表:郎永淳 欧阳夏丹
至此,《新闻联播》的主播队伍已增加到10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队伍固定为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王宁、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郎永淳 欧阳夏丹。
影响力
对许多人而言,《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新闻联播‛不仅是央视的一个栏目,也是人们捕捉和品读中国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几十年如一日积淀和保持的风格,更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表情符号。
一位西方驻华媒体记者表示,‚我们就像解读密码一样看《新闻联播》。‛甚至主持人播音时的语气,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分析的‚蛛丝马迹‛。
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很多中老年人习惯于每晚七点整根据《新闻联播》的报时对表,这也是当初《新闻联播》的影响力的证明之一。
改版
老面孔,老腔调,老套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已老化成疾,作为一个新闻栏目,它却以老旧著称,对于以新闻立台的中央电视台以及数亿观众而言,新闻联播已老得似乎难以接受。
改变必须进行。
历次改版
1986年1月29日,当时的副台长杨伟光拍板决定,打破《新闻联播》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将前一天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新闻放在头条播出,并播了足足6分钟。对一向严谨、刻板的《新闻联播》来说,这是最为大胆的一次。
许多业界人士当时认为《新闻联播》要做出大的变革,将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了。但这次改变竟成绝响。
“9•11”事件,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相撞事件,《新闻联播》都未作出重要新闻播出。
“国脸”更新释放变革信号
人们意识到《新闻联播》的变化,都是从新主播的露脸开始的。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增加两位主持人康辉和李梓萌,‚康李配‛之前,《新闻联播》播音团队已经17年没有更新。
他们的播报方式引发许多人讨论。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出惊叹:‚我的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
2007年12月,又增加了海霞,郭志坚,很快被称作《新闻联播》‚最具亲和力‛与‚最帅‛主持人。此后《新闻联播》一直没有增加新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加盟是时隔四年《新闻联播》再次出现新面孔。
‚国脸‛更新释放出变革信号后,观众期待《新闻联播》进一步的调整动作,但却发现它再度迟滞不前。
全新改版——新"国脸"首亮相
这一次的改版也是从“变脸”开始
《新闻联播》新主播郎永淳、欧阳夏丹于2011年9月25日19:00正式亮相,两人表现中规中矩。
欧阳夏丹和郎永淳加入到《新闻联播》主持团中,是通过公开透明的竞聘方式。
两个“新面孔”除了沿袭“新闻联播”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还多了些微笑和感叹词,让新闻播报变得生动亲切。
新主播清新的气息令观众耳目一新,其中蕴涵的改革气象更耐人寻味。
在推出新人的同时,“新闻联播”还更换了新角标,字幕也有了变化, 屏幕下方有较大变化,字体更换为微软雅黑粗体,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习惯。
全新改版——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29项微调,先易后难
先易后难,是《新闻联播》改版的路径与策略
这次以主播更新为开端、计划于明年上半年逐渐完成的《新闻联播》改版,在央视内部的标书中,依然被定位为“微调”,尽管主导者列出的调整点足有29项之多。
2011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透露了部分2012年的节目安排及调整。在推介会上,央视公布了一份广告招标材料。按照该材料,明年《新闻联播》将以迁入新台址为契机,进行一些列调整。
1、节目样态上的改变:
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将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会增加3D立体效果,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16秒节目片头曲将告别荧屏。
2、报道文风的调整——使联播采编适当放松
3、节目的编排、节奏也有改变余地:增加国际新闻比重,减少一般性的报道,腾出时间来放大重点报道。
4、拟引进央视特有的评论员制度,这意味着未来评论员们可能在《新闻联播》中露脸
评论
作为全球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每一个变动,都会引发极大的关注。 有人认为。。。。。。。
正方:换汤不换药而已 反方:能改变就是好的
《新闻联播》就像病毒一样每天准时准点的侵 作为中国生命力最强的新闻节目,《新闻联
占全国人民的电视机,并用30多年的时间形成播》长寿的最大秘诀应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了一套固定模式:国家领导人很忙、中国人民很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姿态出现在你面前想不看都
幸福、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原本的真不行,就连主持人以及他们的服装发型都是十
实性和权威性却在逐渐淡化,与其只是象征性的几年如一日。如此严肃而权威的节目肯换片头
微调片头不如在内容上多做些修改。
就说明他们还是有改进意识的,值得鼓励。
票数:2605 票数:1883
改革动力
1、收视率的压力
改革来源于收视率的压力。开播之初,超过50%的收视率,到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 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正在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造成冲击。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调整自在情理之中。
2、与时俱进
历史发展与时代巨变,对《新闻联播》的播出形式及其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改版就会落伍。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程曼丽: ‚改版应该算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包括它使用3D技术的片头,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都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闻联播》反而显得有些落伍了‛。而从另一个层面说,《新闻联播》片头的改变,新主持人的加盟,也是让节目保持新鲜感。
3、新闻频道改革的水到渠成
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改革
两年多的时间里,央视新闻中心尤其是新闻频道的其他变革,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为《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好了探路先锋的工作,此次改版只是水到渠成。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这次《新闻联播》改版,其实并不需要去创造什么心的语态,新的东西,它只要把新闻频道这两年的探索、积累,挑一些适合联播的放进去,‘微调’就会完成。‛
问题:形式重于内容 改革——面子工程?
此次改版最打眼的地方,一是包括栏目片头音乐在内的节目形态、语态以及包装形式上的变化;二是在现有的主持人中,将有欧阳夏丹、郎永淳等新人加盟。
但这些只是微调,只能冠以小清新的盖头,只是换了装菜的盘子,吃的菜还是那几样。 形式毕要服务于内容。
不能单纯在某种技术上‚赶时髦‛或刻意‚讨好‛哪一个年龄段的观众,最重要的内容,是《新闻联播》报道新闻的原则是什么。
回想23年前央视《新闻联播》的那次改版:当那个‚打着滚儿‛出来的三维片头第一次亮相时,曾引起了人们多大的新奇与感叹!时至今日,当新的变化再一次来临之时,我们所期待的却绝不是仅仅把‚三维‛换成‚3D‛。
肯定:信号、导向
1、《新闻联播》是守底线的后卫
杨禹在微博中写道:‚你不能用前锋的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是球队立场的基座,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策动进攻。‛ 把《新闻联播》的改版放在自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的改革脉络中看, 《新闻联播》是守底线的后卫。相对于新闻频道的整体创新,《新闻联播》的变化一直是滞后的,此次联播的跟上和取向,是对此前新闻频道探索的认定‚当别的栏目的探索还不巩固、有争议的时候,新闻联播也这么改了,虽然看上去是跟在屁股后面改的,但是、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认定,《新闻联播》的改变会鼓励当前锋的栏目更大胆地沿着那个方向去走。‛
2、‚新闻联播‛的变化,是个信号,更是种导向
主流媒体更‚亲民‛、更注重遵循新闻规律,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拿着架子‛做宣传,变为‚俯下身子‛说家常话;从生硬的‚灌输‛,变为以人为本的‚渗透‛; 中国第一政治节目,放下身段,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期望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思想也变得活跃。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受众的需求,平衡‚要告诉群众什么‛和‚群众想知道什么‛,把思想意识形态宣传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新闻联播‛要改革探讨的,也是广大主流媒体要去探索的。
《新闻联播》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期许;《新闻联播》每一点改进,都值得鼓励。
从重口味变成小清新也好,还是改包装、改形式也好,《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的第一栏目,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构建或重建公信力。形式上的改变都是治标,让一个新闻栏目回归到新闻栏目本身,这才是《新闻联播》改革的方向。
普通人在新闻联播里知晓天下大事,政治观察家在新闻联播里探寻政治走向,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把它作为解构对象。《新闻联播》所有的辉煌和包袱,都来源于它太重要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就是不要让自己太重要,至少,自己不要把自己当做‚太重要‛。民意对《新闻联播》最善意的提醒就是一个字,‚放‛——请把身段再放低一点,让自己更放松一
点。民众希望看到一个笑容能灿烂整个中国的《新闻联播》。
开头
开头曲
《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自从1988年3月诞生以来,23年来没换过,它的作者是铁路文工
团副团长、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他的名字是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曲一起载入史册
的。他也被人们称为“每天都能听到他作品的作曲家”。
每当这首曲子想起,对很多家庭来说,就是饭点到了。这短短16秒的音乐,其实早已
超越一般音符与旋律的意义而演变成一个标志。
但到明年一月,这段播了23年的时长16秒的片头曲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据2011年9月20日举行的央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上的消息,《新闻联播》将要改
版,明年1月,这段播了23年的片头曲就将告别荧屏。
新闻联播
搞点新意思
——中国第一政治节目改版
2011年9月25日,一个稀松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引人注目的新闻,在晚上7点
发生: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前最后五秒的倒计时结束,已经播了23年的片
头曲旋律由高亢渐入尾音,人们忽然发现这一档中国最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播台上出
现了两张新脸孔:‚眼镜哥‛郎永淳和‚小清新‛欧阳夏丹。
新闻的第一个镜头不是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而是对准一位河北农民。更让人意外
的是,当《新闻联播》播送了13分10秒,播音员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十一黄金周祝
您玩得开心。‛
如此亲切的问候语,此前几乎与《新闻联播》绝缘,相反,它一贯以权威、严谨、
庄重的形象示人。播音员正襟危坐,以固定的程式,播报领导人活动、政策宣讲、各地
先进典型与建设成就,令人敬而远之。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第一栏目‛,《新闻联播》一直被看做中国国情的晴雨表,也成
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特殊符号,它承载的象征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档新闻节目应有的负
荷。在新闻观念与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保持着罕见的稳定性,而它的每一次细微调
整,甚至主持人服饰、发型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公众解读、揣测的对象,被放大为公共
话题。这一次《新闻联播》时隔四年的‚换脸‛,以及文风、语态更新的动向背后,有
怎样的寓意?是否这一档1978年1月1日首播的中国最长寿电视新闻栏目,真的要迎
来‚第二季‛?
新闻联播
历史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成为《新闻联播》前
身。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1980年11月,《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清反党集团,一
时万人空巷,创造《新闻联播》历史上第一个收视高峰。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确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
台都是中央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台提供新闻,并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
目。‛由此,《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
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由此开始奠定
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政治意味浓厚。
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
赵忠祥:‚《新闻联播》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南方周末》报道,在许多特殊的新闻上,经常会出现多个中央部委领导共同审稿的情况,
‚《新闻联播》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审出来的‛,1985年以来,一直有‚总局一把手审联播‛
的惯例。
固定性和稳定性
形式内容固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
闻。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
16秒的《新闻联播》片头曲,从1988年3月起沿用至今,从未改变。
主持人播音不需要个人风格,要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十分稳
重。
甚至连主持人的服装、发型都很少出现变化。已故播音员罗京曾想改变自己发型,结
果台长没有批准。
“国脸”——作为我过最具分量的一档新闻节目,《新闻联播》30多年期间,培养出无
数知名“国脸”。
四代主持人
《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前前后后共有20位主播亮相。从电视大规模普及至今,《新闻联播》的主播按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特色:庄重 代表:赵忠祥、李瑞英、王宁
第二代——特色:辨识度高 代表:邢质斌、罗京、李修平、张宏民、海霞、郭志坚
每个人的声音都极具特点,尤其是邢质斌和罗京的声音,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罗京更是被誉为“国嗓”。这几位主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们几乎很少在《新闻联播》以外亮相。
第三代——特色:有活力 代表:康辉、李梓萌
《新闻联播》2007年注入的新鲜血液,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他们让《新闻联播》变得相对有活力。
第四代——特色:亲和力 代表:郎永淳 欧阳夏丹
至此,《新闻联播》的主播队伍已增加到10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队伍固定为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王宁、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郎永淳 欧阳夏丹。
影响力
对许多人而言,《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新闻联播‛不仅是央视的一个栏目,也是人们捕捉和品读中国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几十年如一日积淀和保持的风格,更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表情符号。
一位西方驻华媒体记者表示,‚我们就像解读密码一样看《新闻联播》。‛甚至主持人播音时的语气,都会成为他们重点分析的‚蛛丝马迹‛。
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很多中老年人习惯于每晚七点整根据《新闻联播》的报时对表,这也是当初《新闻联播》的影响力的证明之一。
改版
老面孔,老腔调,老套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已老化成疾,作为一个新闻栏目,它却以老旧著称,对于以新闻立台的中央电视台以及数亿观众而言,新闻联播已老得似乎难以接受。
改变必须进行。
历次改版
1986年1月29日,当时的副台长杨伟光拍板决定,打破《新闻联播》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将前一天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新闻放在头条播出,并播了足足6分钟。对一向严谨、刻板的《新闻联播》来说,这是最为大胆的一次。
许多业界人士当时认为《新闻联播》要做出大的变革,将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了。但这次改变竟成绝响。
“9•11”事件,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相撞事件,《新闻联播》都未作出重要新闻播出。
“国脸”更新释放变革信号
人们意识到《新闻联播》的变化,都是从新主播的露脸开始的。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增加两位主持人康辉和李梓萌,‚康李配‛之前,《新闻联播》播音团队已经17年没有更新。
他们的播报方式引发许多人讨论。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出惊叹:‚我的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
2007年12月,又增加了海霞,郭志坚,很快被称作《新闻联播》‚最具亲和力‛与‚最帅‛主持人。此后《新闻联播》一直没有增加新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加盟是时隔四年《新闻联播》再次出现新面孔。
‚国脸‛更新释放出变革信号后,观众期待《新闻联播》进一步的调整动作,但却发现它再度迟滞不前。
全新改版——新"国脸"首亮相
这一次的改版也是从“变脸”开始
《新闻联播》新主播郎永淳、欧阳夏丹于2011年9月25日19:00正式亮相,两人表现中规中矩。
欧阳夏丹和郎永淳加入到《新闻联播》主持团中,是通过公开透明的竞聘方式。
两个“新面孔”除了沿袭“新闻联播”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还多了些微笑和感叹词,让新闻播报变得生动亲切。
新主播清新的气息令观众耳目一新,其中蕴涵的改革气象更耐人寻味。
在推出新人的同时,“新闻联播”还更换了新角标,字幕也有了变化, 屏幕下方有较大变化,字体更换为微软雅黑粗体,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习惯。
全新改版——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29项微调,先易后难
先易后难,是《新闻联播》改版的路径与策略
这次以主播更新为开端、计划于明年上半年逐渐完成的《新闻联播》改版,在央视内部的标书中,依然被定位为“微调”,尽管主导者列出的调整点足有29项之多。
2011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透露了部分2012年的节目安排及调整。在推介会上,央视公布了一份广告招标材料。按照该材料,明年《新闻联播》将以迁入新台址为契机,进行一些列调整。
1、节目样态上的改变:
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将使用更加炫目的摄影棚,开播画面会增加3D立体效果,由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16秒节目片头曲将告别荧屏。
2、报道文风的调整——使联播采编适当放松
3、节目的编排、节奏也有改变余地:增加国际新闻比重,减少一般性的报道,腾出时间来放大重点报道。
4、拟引进央视特有的评论员制度,这意味着未来评论员们可能在《新闻联播》中露脸
评论
作为全球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每一个变动,都会引发极大的关注。 有人认为。。。。。。。
正方:换汤不换药而已 反方:能改变就是好的
《新闻联播》就像病毒一样每天准时准点的侵 作为中国生命力最强的新闻节目,《新闻联
占全国人民的电视机,并用30多年的时间形成播》长寿的最大秘诀应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了一套固定模式:国家领导人很忙、中国人民很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姿态出现在你面前想不看都
幸福、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原本的真不行,就连主持人以及他们的服装发型都是十
实性和权威性却在逐渐淡化,与其只是象征性的几年如一日。如此严肃而权威的节目肯换片头
微调片头不如在内容上多做些修改。
就说明他们还是有改进意识的,值得鼓励。
票数:2605 票数:1883
改革动力
1、收视率的压力
改革来源于收视率的压力。开播之初,超过50%的收视率,到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 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正在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造成冲击。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调整自在情理之中。
2、与时俱进
历史发展与时代巨变,对《新闻联播》的播出形式及其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改版就会落伍。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程曼丽: ‚改版应该算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包括它使用3D技术的片头,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都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闻联播》反而显得有些落伍了‛。而从另一个层面说,《新闻联播》片头的改变,新主持人的加盟,也是让节目保持新鲜感。
3、新闻频道改革的水到渠成
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改革
两年多的时间里,央视新闻中心尤其是新闻频道的其他变革,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为《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好了探路先锋的工作,此次改版只是水到渠成。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这次《新闻联播》改版,其实并不需要去创造什么心的语态,新的东西,它只要把新闻频道这两年的探索、积累,挑一些适合联播的放进去,‘微调’就会完成。‛
问题:形式重于内容 改革——面子工程?
此次改版最打眼的地方,一是包括栏目片头音乐在内的节目形态、语态以及包装形式上的变化;二是在现有的主持人中,将有欧阳夏丹、郎永淳等新人加盟。
但这些只是微调,只能冠以小清新的盖头,只是换了装菜的盘子,吃的菜还是那几样。 形式毕要服务于内容。
不能单纯在某种技术上‚赶时髦‛或刻意‚讨好‛哪一个年龄段的观众,最重要的内容,是《新闻联播》报道新闻的原则是什么。
回想23年前央视《新闻联播》的那次改版:当那个‚打着滚儿‛出来的三维片头第一次亮相时,曾引起了人们多大的新奇与感叹!时至今日,当新的变化再一次来临之时,我们所期待的却绝不是仅仅把‚三维‛换成‚3D‛。
肯定:信号、导向
1、《新闻联播》是守底线的后卫
杨禹在微博中写道:‚你不能用前锋的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是球队立场的基座,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策动进攻。‛ 把《新闻联播》的改版放在自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的改革脉络中看, 《新闻联播》是守底线的后卫。相对于新闻频道的整体创新,《新闻联播》的变化一直是滞后的,此次联播的跟上和取向,是对此前新闻频道探索的认定‚当别的栏目的探索还不巩固、有争议的时候,新闻联播也这么改了,虽然看上去是跟在屁股后面改的,但是、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认定,《新闻联播》的改变会鼓励当前锋的栏目更大胆地沿着那个方向去走。‛
2、‚新闻联播‛的变化,是个信号,更是种导向
主流媒体更‚亲民‛、更注重遵循新闻规律,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拿着架子‛做宣传,变为‚俯下身子‛说家常话;从生硬的‚灌输‛,变为以人为本的‚渗透‛; 中国第一政治节目,放下身段,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期望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思想也变得活跃。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受众的需求,平衡‚要告诉群众什么‛和‚群众想知道什么‛,把思想意识形态宣传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新闻联播‛要改革探讨的,也是广大主流媒体要去探索的。
《新闻联播》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期许;《新闻联播》每一点改进,都值得鼓励。
从重口味变成小清新也好,还是改包装、改形式也好,《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的第一栏目,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构建或重建公信力。形式上的改变都是治标,让一个新闻栏目回归到新闻栏目本身,这才是《新闻联播》改革的方向。
普通人在新闻联播里知晓天下大事,政治观察家在新闻联播里探寻政治走向,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把它作为解构对象。《新闻联播》所有的辉煌和包袱,都来源于它太重要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就是不要让自己太重要,至少,自己不要把自己当做‚太重要‛。民意对《新闻联播》最善意的提醒就是一个字,‚放‛——请把身段再放低一点,让自己更放松一
点。民众希望看到一个笑容能灿烂整个中国的《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