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王道思想_尹思聪

2012年07月学术探讨

浅谈孟子王道思想

文/尹思聪

摘 要:孟子王道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在孟子看来君王只有施以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

而达到维护其自身统治的目的。孟子这种在经济上重视民生,政治上重视民意、道德上重视教育的主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孟子;王道;仁政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7-0164-01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向土地私有化转变,原先的奴隶社会经济也遭到破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使得西周以来建立的血缘宗法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尤其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而残酷压榨百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孟子认为在这种现状下,统治阶级首先应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二)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里,儒、墨、道、法、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念,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孟子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自己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之旅。

二、孟子王道思想的理论来源

作为儒家典范,孔子提出“仁者爱民”的政治理念。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主张。其中,“仁者爱人”这种依靠血缘关系远近的家族之爱便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用以调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同时,他认为君主要想稳固自身统治,必须以民为本,施以仁政。

三、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就必须保证每家农户有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轻徭薄赋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既可归结为“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这几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因此孟子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君王对国家的治理措施上。

(一)“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1、“民贵君轻”的统治理念。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百姓的事是不容耽误的,国家必须时刻关心百姓的切身问题。他主张民贵君轻,提出百姓为根本。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是说君王只有得民心,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定。如果君王不能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换掉君王。唯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因此统治者能够稳定人心、以民为本,国家的统治也就有了保障。

2、“选贤任能”的统治策略。孟子反对君主滥用自己的权力,他认为君主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好国家。此外,君王不可只听信亲贵的意见,在选拔官吏时广开言路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治国有方,得到百姓拥护,让大家心悦诚服,国家就会日益强盛安定。

164 2012.07

(二)“保民安民”的经济主张

1、置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中第一次提出王道:“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老百姓的生养死丧不存在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安宁和乐,百姓安居乐业。“制民之产”就是要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果人民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以至于犯罪。这样社会就不会安定,所以孟子认为只有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地种,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言及仁义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轻徭薄赋。面对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的局面,孟子认为虽然恒产能从制度上保证民众可以生存下去,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水平,但是各种各样的赋税徭役仍然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条件下,老百姓仍旧难以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孟子对当时君主竭泽而渔的榨取方法极为反感,他主张轻徭薄赋,对人民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条件。

(三)注重德育的文治措施

1、修身养德。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得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孟子也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善性。因此必须修身养性,做到“尽心”、“养心”,既保持人的天赋“良心”和道德理性,尽力使之不受外界的不良干扰,并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此外,孟子又进一步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在这里孟子主张“寡欲”,并不是否认人有欲望,而是说当人的欲望与人的道德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当合理地以外在的“礼义”和内在的“仁”来限制人的欲望,从而作为“存心养性”的一种方法。

2、兴办教育。孟子看来,除了要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物质条件、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之外,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倡建立教育制度,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善教”才能使人民衷心拥护,同时,君王也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四、孟子王道思想的意义分析(一)历史进步性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性善论出发,倡导君王施以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把民众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他倡导教育,注重德化作用,通过教育使百姓提高自身修养、拥护君王统治,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政治局面。

(二)历史局限性

孟子王道治国思想虽然描画出一幅国泰民安的蓝图。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战国中期,孟子王道的弱伦理控制不能适应于“礼崩乐坏”的战国社会,其以仁德行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不容易被当时诸侯国君采纳的,因此孟子的王道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2012年07月学术探讨

浅谈孟子王道思想

文/尹思聪

摘 要:孟子王道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在孟子看来君王只有施以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

而达到维护其自身统治的目的。孟子这种在经济上重视民生,政治上重视民意、道德上重视教育的主张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孟子;王道;仁政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7-0164-01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向土地私有化转变,原先的奴隶社会经济也遭到破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使得西周以来建立的血缘宗法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尤其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而残酷压榨百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孟子认为在这种现状下,统治阶级首先应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二)孟子王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里,儒、墨、道、法、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念,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孟子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自己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之旅。

二、孟子王道思想的理论来源

作为儒家典范,孔子提出“仁者爱民”的政治理念。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主张。其中,“仁者爱人”这种依靠血缘关系远近的家族之爱便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用以调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同时,他认为君主要想稳固自身统治,必须以民为本,施以仁政。

三、孟子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就必须保证每家农户有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轻徭薄赋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既可归结为“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这几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因此孟子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君王对国家的治理措施上。

(一)“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1、“民贵君轻”的统治理念。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百姓的事是不容耽误的,国家必须时刻关心百姓的切身问题。他主张民贵君轻,提出百姓为根本。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是说君王只有得民心,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定。如果君王不能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换掉君王。唯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因此统治者能够稳定人心、以民为本,国家的统治也就有了保障。

2、“选贤任能”的统治策略。孟子反对君主滥用自己的权力,他认为君主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好国家。此外,君王不可只听信亲贵的意见,在选拔官吏时广开言路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治国有方,得到百姓拥护,让大家心悦诚服,国家就会日益强盛安定。

164 2012.07

(二)“保民安民”的经济主张

1、置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中第一次提出王道:“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老百姓的生养死丧不存在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安宁和乐,百姓安居乐业。“制民之产”就是要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果人民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以至于犯罪。这样社会就不会安定,所以孟子认为只有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地种,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言及仁义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轻徭薄赋。面对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的局面,孟子认为虽然恒产能从制度上保证民众可以生存下去,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水平,但是各种各样的赋税徭役仍然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条件下,老百姓仍旧难以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孟子对当时君主竭泽而渔的榨取方法极为反感,他主张轻徭薄赋,对人民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条件。

(三)注重德育的文治措施

1、修身养德。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得本性是善良的,但同时,孟子也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善性。因此必须修身养性,做到“尽心”、“养心”,既保持人的天赋“良心”和道德理性,尽力使之不受外界的不良干扰,并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此外,孟子又进一步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在这里孟子主张“寡欲”,并不是否认人有欲望,而是说当人的欲望与人的道德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当合理地以外在的“礼义”和内在的“仁”来限制人的欲望,从而作为“存心养性”的一种方法。

2、兴办教育。孟子看来,除了要满足老百姓基本的物质条件、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之外,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倡建立教育制度,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善教”才能使人民衷心拥护,同时,君王也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四、孟子王道思想的意义分析(一)历史进步性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性善论出发,倡导君王施以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把民众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他倡导教育,注重德化作用,通过教育使百姓提高自身修养、拥护君王统治,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政治局面。

(二)历史局限性

孟子王道治国思想虽然描画出一幅国泰民安的蓝图。但处于战乱频繁的战国中期,孟子王道的弱伦理控制不能适应于“礼崩乐坏”的战国社会,其以仁德行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不容易被当时诸侯国君采纳的,因此孟子的王道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 天人合一 和为贵 协合万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 ...查看


  • 「研读经典」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
  •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 作者:王国良 引言 提倡和平,反对战争是自孔子以来的儒家主流思想.孟子继承孔子的和平思想,在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战国纷争时代,周游列国,四处奔走,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虽然孟子 ...查看


  • 从孟子的王道政治论看仁政思想
  • 从孟子的王道政治论看仁政思想 班级:中文1101班 学号:[1**********]11 姓名:吴艳娟 手机:[1**********] 提到儒家学派的思想集大成者,除孔子外,孟子无疑是最为我们所称赞的大家.而一说到他,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他 ...查看


  • [寡人之于国也]3
  • 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并背诵课 ...查看


  • 齐桓晋文之事的翻译及教案
  •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 孟子回答说: (齐宣王)说: (孟子)说: (齐宣王)说: (孟子)说: (齐宣王)说: (孟子)说: (齐宣王)说: (孟子)说: (齐宣王)说: (孟子)说: 齐宣王笑 ...查看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qu ...查看


  • 寡人之于国
  • 教学目标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 ...查看


  • [寡人之于国也]文章分析.docx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 ...查看


  •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集备
  • <寡人之于国也>集体备课记录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三 备课内容:<寡人之于国也> 备课日期:2009年10月24日第七.八节课 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 参与备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