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_潘彩霓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外语论坛

科技视界

2012年05月第13期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潘彩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摘

广西崇左532200)

要】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

合,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对比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最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意义;局限

0引言

后殖民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

皮肤、白面具》一书为起点;第二,以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一书为标志,后殖民主义广泛引起了东西方学术界的争论和重视;第三,是进入理论建设阶段,后殖民主义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学、国际学、比较文学、种族、性别研究、文化人类学、艺术、戏剧等领域(王宁,2002)。

领域,如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与硕果累累的的后殖民研究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独特视角和犀利的批判性已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发展,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在各国的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阐释和研究视角。

2

2.1

传统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传统翻译与后殖民主意翻译研究的不同。传统的翻译研

究认为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原语文化与译文文化完全平等;作者与译者完全价值中立;语言透明;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所以译文与原文是可以完全可以等值的。而意识形态、价值观、传统文化等这样一些问题从来未纳入我们传统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就必然使他们走向一个误区:一味地追求“忠实性”和“等值性”。与传统翻译研究相比,后殖民主义翻译关注更多的是译本产生的外部制约条件,通过文本翻译来揭示历史与权利的关系、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从而重新书写历史。后殖民翻译研究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翻译实践的过程,认为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利运作。

1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在西

方文化界和文化理论界异军突起,并逐渐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是二十世纪后期影响力较大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学术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后殖民主义”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D.Robinson,1997)。

从时间上讲,后殖民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涉重心是全球现代化以来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因此它崛起和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世界中的学术思考,二是正如罗伯特·扬(Rovert

2.2后殖民主义翻译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第一,归化与

异化。后殖民主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是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工具。他们对殖民地作品随意进行增删或篡改,这种归化式的翻译没有忠实于原文。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翻译作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在翻译题材方面霸权文化为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的待译文本往往是传奇或惊险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可以引发愉悦却不可以生成批评。而这些译本所引入的英美价值观念会培养出西化的、无视本土文化的读者群,他们不自觉地经历了思想“被翻译”的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属于解构主义(王东风,2002;陈德鸿、张南峰,2000),他将翻译中语言层次的讨论提升到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王东风,2002)。在1995年的《译者隐身》中,韦

Young) 指出,第三世界里反殖民主义的写作,法农(FrantzFanon) 为其公认的代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包括

萨义德(Edward Said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和霍米·巴巴(Homi Bhabha )。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法农(Frantz Fanon )1952年出版《黑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57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2012年05月第13期

科技视界

外语论坛

努蒂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植入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从十七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取归化的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不见翻译的痕迹,译文而变得透明。韦努蒂还发现,对译本的选择则尊崇的是欧美本土的美学标准。第二,杂合化。“杂合化”指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巴巴反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僵化的二元对立(归化/异化) ,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当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和翻译”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Bhabha ,1994)

论体系。虽有些国家如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因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因此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统一的翻译理论。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敌视,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 进而导致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 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 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4结语

中国翻译研究者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镜像中反观本土

3

3.1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

第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把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国际

翻译问题时,应该充分拓展阅读面,既不能只看第一世界学者的趾高气扬的高谈阔论,无意之中沦为文化霸权的同谋。也不能看第三世界学者的愤世嫉俗,最终走狭隘民族主义的歧路。我们应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消化西方译论为我所用。对待西方译论不能硬套,应该吞食掉殖民者的语言和文化,为我们增加生命力,以一种净化过的、改造过的形式适应当地人的需要。S

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蕴涵于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利关系和历史语境,是翻译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也使翻译研究这门学科获得理论深度和发展前景。第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启发而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出, 原文取决于译文, 原文的生命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 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 而不是我们书写文本”。即翻译文本不仅是原文内容的再现, 且影响和制约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译过程, 进而影响译文最终的形成。这种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 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观对翻译进行研究, 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e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London&NewYork:

Routledge, 1994.

[2]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M].Manchester:St Jerome,

1997:13-14,115.

[3]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5]王宁.文学理论前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97.[6]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2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局限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在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

5.

就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身而言,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一方面,后殖民注意翻译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

[责任编辑:王静]

(上接第40页)理、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 并结合管理工作实际进行研讨, 力求收到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充实理论的效果, 使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由盲目向自觉型转变, 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在培训中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施训。做到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偏低。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薪酬制度,基本上还是基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高低上,而这些正是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弱项。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校管理任务任重道远,而如何保证一个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就更加困难。要稳定人员队伍,在收入分配方面, 改革现行分配制度, 平衡管理人员与其他人员的差别, 通过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 体现多劳多得, 改善收入状况。S

[责任编辑:王静]

2.3提高管理人员待遇, 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尤其

是基层管理人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

158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外语论坛

科技视界

2012年05月第13期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潘彩霓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摘

广西崇左532200)

要】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

合,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对比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最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意义;局限

0引言

后殖民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

皮肤、白面具》一书为起点;第二,以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一书为标志,后殖民主义广泛引起了东西方学术界的争论和重视;第三,是进入理论建设阶段,后殖民主义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学、国际学、比较文学、种族、性别研究、文化人类学、艺术、戏剧等领域(王宁,2002)。

领域,如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与硕果累累的的后殖民研究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独特视角和犀利的批判性已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发展,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在各国的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阐释和研究视角。

2

2.1

传统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传统翻译与后殖民主意翻译研究的不同。传统的翻译研

究认为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原语文化与译文文化完全平等;作者与译者完全价值中立;语言透明;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所以译文与原文是可以完全可以等值的。而意识形态、价值观、传统文化等这样一些问题从来未纳入我们传统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就必然使他们走向一个误区:一味地追求“忠实性”和“等值性”。与传统翻译研究相比,后殖民主义翻译关注更多的是译本产生的外部制约条件,通过文本翻译来揭示历史与权利的关系、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从而重新书写历史。后殖民翻译研究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翻译实践的过程,认为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利运作。

1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在西

方文化界和文化理论界异军突起,并逐渐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是二十世纪后期影响力较大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学术流派之一。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后殖民主义”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D.Robinson,1997)。

从时间上讲,后殖民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涉重心是全球现代化以来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因此它崛起和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世界中的学术思考,二是正如罗伯特·扬(Rovert

2.2后殖民主义翻译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第一,归化与

异化。后殖民主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是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工具。他们对殖民地作品随意进行增删或篡改,这种归化式的翻译没有忠实于原文。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翻译作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在翻译题材方面霸权文化为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的待译文本往往是传奇或惊险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可以引发愉悦却不可以生成批评。而这些译本所引入的英美价值观念会培养出西化的、无视本土文化的读者群,他们不自觉地经历了思想“被翻译”的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属于解构主义(王东风,2002;陈德鸿、张南峰,2000),他将翻译中语言层次的讨论提升到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王东风,2002)。在1995年的《译者隐身》中,韦

Young) 指出,第三世界里反殖民主义的写作,法农(FrantzFanon) 为其公认的代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包括

萨义德(Edward Said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和霍米·巴巴(Homi Bhabha )。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法农(Frantz Fanon )1952年出版《黑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57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2012年05月第13期

科技视界

外语论坛

努蒂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植入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从十七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取归化的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不见翻译的痕迹,译文而变得透明。韦努蒂还发现,对译本的选择则尊崇的是欧美本土的美学标准。第二,杂合化。“杂合化”指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巴巴反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僵化的二元对立(归化/异化) ,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当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和翻译”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Bhabha ,1994)

论体系。虽有些国家如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因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因此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统一的翻译理论。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敌视,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 进而导致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 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 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4结语

中国翻译研究者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镜像中反观本土

3

3.1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

第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把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国际

翻译问题时,应该充分拓展阅读面,既不能只看第一世界学者的趾高气扬的高谈阔论,无意之中沦为文化霸权的同谋。也不能看第三世界学者的愤世嫉俗,最终走狭隘民族主义的歧路。我们应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消化西方译论为我所用。对待西方译论不能硬套,应该吞食掉殖民者的语言和文化,为我们增加生命力,以一种净化过的、改造过的形式适应当地人的需要。S

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蕴涵于翻译文本之中的权利关系和历史语境,是翻译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也使翻译研究这门学科获得理论深度和发展前景。第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启发而产生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出, 原文取决于译文, 原文的生命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 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 而不是我们书写文本”。即翻译文本不仅是原文内容的再现, 且影响和制约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译过程, 进而影响译文最终的形成。这种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 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观对翻译进行研究, 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Bhabha, Home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London&NewYork:

Routledge, 1994.

[2]Robinson D. Translation and Empire

[M].Manchester:St Jerome,

1997:13-14,115.

[3]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5]王宁.文学理论前言[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97.[6]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2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局限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在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

5.

就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本身而言,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一方面,后殖民注意翻译理论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

[责任编辑:王静]

(上接第40页)理、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 并结合管理工作实际进行研讨, 力求收到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充实理论的效果, 使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由盲目向自觉型转变, 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在培训中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施训。做到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偏低。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薪酬制度,基本上还是基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高低上,而这些正是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弱项。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校管理任务任重道远,而如何保证一个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就更加困难。要稳定人员队伍,在收入分配方面, 改革现行分配制度, 平衡管理人员与其他人员的差别, 通过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 体现多劳多得, 改善收入状况。S

[责任编辑:王静]

2.3提高管理人员待遇, 稳定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尤其

是基层管理人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

158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相关文章

  • 浅析西方文化与西方广告语言的关系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 2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查看


  •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解构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2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3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4 Application of Foregr ...查看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 中英酒俗对比 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 ...查看


  •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2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3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 4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 ...查看


  •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2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4 ...查看


  •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影视字幕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2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 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4 [毕 ...查看


  •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