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9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课时 主备人:刘为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生字“促、深”。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边读边想,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理解诗人情感的发生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喜爱古诗,积累古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梳理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反复的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感受是个优美的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学法指导:
1. 在反复朗读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思想感情。
3. 在熟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
4. 结合看图,查阅资料在读中体会。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1.会认会写生字“促、深”。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背诵诗句。
(二)自学讨论释疑
自学指导: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并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互相评价。
3.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4. (出示挂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教师设问
想想眼前梧桐树叶在萧萧秋风中飘落的画面,面对此情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呢?
3. 小组讨论
①小组讨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②小组讨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三)练习实践互帮
1. 用“促、深”组词。(注意“促”与“捉”相比较;“深”与“探”的比较)
2.学生依次背诵古诗。
(四)1. 展示汇报梳理
1. 哪个小组将第一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组的背诵情况, 评出优秀组。
2.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知道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 解释诗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9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第_1_课时)
授课总时数:2课时 主备人:刘为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生字“促、深”。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边读边想,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理解诗人情感的发生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喜爱古诗,积累古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梳理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反复的吟诵,一边读一边想象,感受是个优美的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学法指导:
1. 在反复朗读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思想感情。
3. 在熟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
4. 结合看图,查阅资料在读中体会。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1.会认会写生字“促、深”。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背诵诗句。
(二)自学讨论释疑
自学指导: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要求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并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互相评价。
3.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4. (出示挂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教师设问
想想眼前梧桐树叶在萧萧秋风中飘落的画面,面对此情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呢?
3. 小组讨论
①小组讨论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②小组讨论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三)练习实践互帮
1. 用“促、深”组词。(注意“促”与“捉”相比较;“深”与“探”的比较)
2.学生依次背诵古诗。
(四)1. 展示汇报梳理
1. 哪个小组将第一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你们组的背诵情况, 评出优秀组。
2.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知道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 解释诗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