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裁军:"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

英国大裁军:“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

2010年10月26日08:40南方网赵楚我要评论(0)

字号:T|T

赵楚 国际战略学者

2010年10月1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内阁公布一份名为《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的国防政策文件,这是自1998年以来英国政府的第二份国防政策纲领性文件,涉及英国海陆空三军及核力量的未来军备计划,但引起世人瞩目的却是这份文件的整个基调:裁军,而且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军行动。

根据这份文件,未来5年英军各军兵种都将出现大幅度的人员和装备削减。除特种部队予以加强和经费支持外,皇家陆军将削减35%的火炮和40%的坦克,裁撤相当于一个旅的7000名陆军士兵。海军将主战舰艇从24艘裁减到19艘,人员裁减5000人,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惟一的一艘现役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将退役,而在建的两艘现代化中型航母将不配备舰载机,并在建成后出售。皇家空军也将裁减5000人,关闭若干基地,保留与美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战机F-35“猛禽”战机和欧洲战斗机“台风”,在无数美国电影中露面的大名鼎鼎的“鹞”式战机也将退出现役。此外,还将裁减2.5万名文职人员,与国防承包商根据新计划签订和安排装备合同,据有媒体估计说,此举可能牵涉最多70万工作岗位。简而言之,人们所熟悉的英国武装力量将成为历史。

英国政府推出此次大裁军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英国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财政困境,此前,卡梅伦政府已经推出了削减政府开支20%的总目标,而英国举国上下对此举措的反应基本是正面的,并无强烈反对的呼声。但是,深入考察此次裁军大政背后的历史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除应对危机的需求以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民情和历史的根源。

冷战期间以及冷战后的历届英国政府,虽然国内政见各异,但在国防战略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维护与美国的跨大西洋特殊伙伴关系,追随美国的国际军事战略,意图以此保持英国与欧洲打交道的本钱,进而维持英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相对地位。这一政策思维更远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二战后丘吉尔对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思考,这种思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英国虽然失去了作为世界头等霸权的地位,但仍不能甘于做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这种新传统思维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推动英国的国际军事政策,也在实际上以特殊的方式使英国游离于欧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的边缘,从而也使其精英阶级保持了一种虚幻的准超级大国的自我意象。

这种战后新传统国防战略和政策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达到顶峰,但7年以来的残酷战争实践表明,英国已完全不具备与美国并肩战斗的国力,同时也不具备为美国而战的民情支持。英国国内对伊战决策的布莱尔首相追究呼声很高,指控他为了将英国拖入战争,有意修改伊拉克核武情报,这些汹涌的民情背后实际上是朝野对未来国防需求的重新评估,以及对二战后习以为常的国防战略之质疑:首先,若非以“超级大国”的方式行事,英国有必要保持和打造有限的全球军事干预能力吗?其次,在面临诸如国际恐怖主义等新安全威胁的大形势下,英国的安全政策重心是应该继续立足于与美国的全球军事伙伴关系,还是更多倾向与已连成一体的大陆欧洲建立联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英国有可靠的综合国力以支持保持并无明确敌手的准超级大国武备?从现在发布的这份报告看,参与英国战略决策的知识和政治精英已经对这三个致命的问题有非常明确的答案:NO。

考虑到上述因素,可以说,此次大裁军的未来影响之深远超出目前一般估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这意味着英国在徘徊半个世纪之后——实际上是徘徊300年之后——终于决定要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欧洲国家”。而在军事方面,这直接意味着,在类似1991年“沙漠风暴”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这样的国际军事行动中,英国将再不能承担过去的角色。这一点势必对美国的未来全球军事战略和决策形成相当可观的影响。可以设想,如再出现像2003年那样的法德(甚至加上英国)共同反对的局面,则美国对朝鲜或伊朗的军事行动计划将面临大得多的困难。此外,英国大裁军的另一重现在尚未发酵的潜在影响是,在英国极大缩减其军事能力的背景下,欧洲与美国对北约未来转型的看法势必会有更微妙复杂的分野,而北约作为美国施行全球军事战略的主要工具,如其军事作战功能进一步弱化,则美国的未来军事战略必将发生重大的修改。随着本次文件所揭示的英国国防战略的新定位,此种含混而复杂前景已经第一次呈现在地平线上。

1876年,有“欧洲老祖母”之称的维多利亚女王戴上了印度女皇的皇冠,英国正式建成了号称“日不落”的全球帝国。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走下了世界霸权的宝座,但帝国的辉煌梦想与回响并未瞬间消失,而是延续了近65年,虽然所获甚微,但英国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这个大历史的背景来看,人们也可以说,卡梅伦政府此次的大裁军和新国防战略正是那个早已寿终正寝的“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只是这一葬礼被推迟得太久了。

我要评论(0)

相关阅读:

·邱林:英国沦为“准小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0.10.26

·郭凯:英国裁军预示北约集体防御的结构性改变 2010.10.22

·2可器:英国历史上的暴君时代 2010.09.0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24

1

2

3

5

1

2

0

英国大裁军:“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

2010年10月26日08:40南方网赵楚我要评论(0)

字号:T|T

赵楚 国际战略学者

2010年10月1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内阁公布一份名为《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的国防政策文件,这是自1998年以来英国政府的第二份国防政策纲领性文件,涉及英国海陆空三军及核力量的未来军备计划,但引起世人瞩目的却是这份文件的整个基调:裁军,而且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军行动。

根据这份文件,未来5年英军各军兵种都将出现大幅度的人员和装备削减。除特种部队予以加强和经费支持外,皇家陆军将削减35%的火炮和40%的坦克,裁撤相当于一个旅的7000名陆军士兵。海军将主战舰艇从24艘裁减到19艘,人员裁减5000人,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惟一的一艘现役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将退役,而在建的两艘现代化中型航母将不配备舰载机,并在建成后出售。皇家空军也将裁减5000人,关闭若干基地,保留与美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战机F-35“猛禽”战机和欧洲战斗机“台风”,在无数美国电影中露面的大名鼎鼎的“鹞”式战机也将退出现役。此外,还将裁减2.5万名文职人员,与国防承包商根据新计划签订和安排装备合同,据有媒体估计说,此举可能牵涉最多70万工作岗位。简而言之,人们所熟悉的英国武装力量将成为历史。

英国政府推出此次大裁军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英国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陷入财政困境,此前,卡梅伦政府已经推出了削减政府开支20%的总目标,而英国举国上下对此举措的反应基本是正面的,并无强烈反对的呼声。但是,深入考察此次裁军大政背后的历史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除应对危机的需求以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民情和历史的根源。

冷战期间以及冷战后的历届英国政府,虽然国内政见各异,但在国防战略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维护与美国的跨大西洋特殊伙伴关系,追随美国的国际军事战略,意图以此保持英国与欧洲打交道的本钱,进而维持英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相对地位。这一政策思维更远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二战后丘吉尔对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思考,这种思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英国虽然失去了作为世界头等霸权的地位,但仍不能甘于做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这种新传统思维在漫长的冷战岁月里推动英国的国际军事政策,也在实际上以特殊的方式使英国游离于欧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的边缘,从而也使其精英阶级保持了一种虚幻的准超级大国的自我意象。

这种战后新传统国防战略和政策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达到顶峰,但7年以来的残酷战争实践表明,英国已完全不具备与美国并肩战斗的国力,同时也不具备为美国而战的民情支持。英国国内对伊战决策的布莱尔首相追究呼声很高,指控他为了将英国拖入战争,有意修改伊拉克核武情报,这些汹涌的民情背后实际上是朝野对未来国防需求的重新评估,以及对二战后习以为常的国防战略之质疑:首先,若非以“超级大国”的方式行事,英国有必要保持和打造有限的全球军事干预能力吗?其次,在面临诸如国际恐怖主义等新安全威胁的大形势下,英国的安全政策重心是应该继续立足于与美国的全球军事伙伴关系,还是更多倾向与已连成一体的大陆欧洲建立联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英国有可靠的综合国力以支持保持并无明确敌手的准超级大国武备?从现在发布的这份报告看,参与英国战略决策的知识和政治精英已经对这三个致命的问题有非常明确的答案:NO。

考虑到上述因素,可以说,此次大裁军的未来影响之深远超出目前一般估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这意味着英国在徘徊半个世纪之后——实际上是徘徊300年之后——终于决定要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欧洲国家”。而在军事方面,这直接意味着,在类似1991年“沙漠风暴”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这样的国际军事行动中,英国将再不能承担过去的角色。这一点势必对美国的未来全球军事战略和决策形成相当可观的影响。可以设想,如再出现像2003年那样的法德(甚至加上英国)共同反对的局面,则美国对朝鲜或伊朗的军事行动计划将面临大得多的困难。此外,英国大裁军的另一重现在尚未发酵的潜在影响是,在英国极大缩减其军事能力的背景下,欧洲与美国对北约未来转型的看法势必会有更微妙复杂的分野,而北约作为美国施行全球军事战略的主要工具,如其军事作战功能进一步弱化,则美国的未来军事战略必将发生重大的修改。随着本次文件所揭示的英国国防战略的新定位,此种含混而复杂前景已经第一次呈现在地平线上。

1876年,有“欧洲老祖母”之称的维多利亚女王戴上了印度女皇的皇冠,英国正式建成了号称“日不落”的全球帝国。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走下了世界霸权的宝座,但帝国的辉煌梦想与回响并未瞬间消失,而是延续了近65年,虽然所获甚微,但英国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这个大历史的背景来看,人们也可以说,卡梅伦政府此次的大裁军和新国防战略正是那个早已寿终正寝的“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葬礼,只是这一葬礼被推迟得太久了。

我要评论(0)

相关阅读:

·邱林:英国沦为“准小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0.10.26

·郭凯:英国裁军预示北约集体防御的结构性改变 2010.10.22

·2可器:英国历史上的暴君时代 2010.09.0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24

1

2

3

5

1

2

0


相关文章

  • 太平洋战争(插图版)--- 22华盛顿会议---青梅煮酒1970
  • 1.4.2 华盛顿会议 一战结束后,表面上和平已姗姗来到,但世界并没有风平浪静.随之而来的,就是列强各国为角逐海上霸权所掀起的军备竞赛.美.英.日三国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憋了一肚子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军事实 ...查看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学案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学案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 预习环节 二.落实目标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三.课后反思(学习反思) 编者姓名: 田道宽 编写时间:2011.12.2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查看


  •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绥靖政策
  • 第18卷第10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No.102009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0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10-0038-02 20世纪 30年代英 ...查看


  •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 9·18事变是日本开始侵华的序幕.回顾一下9·18事变的历史背景,它为什么会发生,可以使我们以历史为鉴,思考一下中日关系的前景和未来. 在1927年国民党北伐以前,中日两国的关系虽然不能和二十一条以前的蜜月时期相比,但也还算平稳.日本没有直 ...查看


  •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案
  •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教学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国无尽的伤痛和无法消弭的影响,如何维护战后和平成为人们关 注的焦点.为重构战后世界新秩序,各国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巴黎和会和华 盛顿会议也由此打上了强国意志的标签. ...查看


  • [甘地传]观后感
  • <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 ...查看


  • [以此为准][涛声叙旧]: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 <涛声叙旧>,在历史中作有价值的停留.我是张涛.今天的节目我们聚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呢?这个问题真有明确答案吗?有,他就是2002年BBC在一次 ...查看


  •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他无私的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然而,我们却在毫无节制的浪费着许多宝贵的资源.拿水资源来说,本来是可以不断在生,长期给人类做贡 ...查看


  • 埃及.中非.刚果.斯威士兰.印度名人趣味故事
  • 埃及名人趣味故事(作文素材阅读) 阿里教主的残酷报复 阿卜尔·哈桑·阿里在1021年当他16岁时,成为埃及伊斯兰教的教主,他犯了难以想象的残虐行为而遗臭万年.阿里教主在开罗最大的伊斯兰寺院举行盛大宴会,招待2660名年轻美貌的妇女.打扮得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