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文坛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著名评论家盖尔·格林称赞莱辛是“20世纪少数拥有杰出心灵的西方作家之一,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对人的生命有所影响的罕见作家”。莱辛一生共创作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及两部短篇小说集,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以“这位用质疑的目光、燃烧的激情和幻想的力量表达女性体验的叙事诗人,提供了对文明的另一种观察角度”的评语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后期一门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产生于70年代西方女性流派主义思潮的一个,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旨在探寻普遍存在于西方文化中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倡导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而一直以来,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的未来都是莱辛小说最主要的创作主题,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自身对女性心理的理解更为贴近、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更具热情、对女性的生存现状更能感同身受,使其能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将女性问题与自然、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更真实地描绘自然生态与女性生态相同的悲惨命运,以及女性与男权、与事业、与家庭的复杂关系,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寻求解放的发展道路,隐含着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和谐关系的终极期待。从此种意义上来看,莱辛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多丽丝·莱辛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生活在父权制中心文化的统治下,又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
一、生活经历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波斯(现在的伊朗),父母均是英国人。父亲是银行职员,喜爱读书,总是梦想着过田园生活。母亲是位护士,深深仰慕中产阶级的生活。五岁时,莱辛随着梦想暴富的父母迁居至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德西亚的一座农场,在那里她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非洲的殖民斗争、种族歧视以及殖民地人民的艰辛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莱辛仅受过短暂的学校教育,十四岁辍学,十六岁开始自谋生路,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多种职业,而正是这些工作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加深了她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入理解。莱辛自幼喜好读书,童年时即阅读了大量19世纪的欧洲文学著作,工作之余又研读了众多的英国小说甚至俄罗斯文学著作,这些现实主义的巨著,将人文主义思想情怀植入了她的心中,为她日后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9到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二十岁时,莱辛与弗兰克·威士顿结婚并生育两个孩子,四年后婚姻结束。这段时间莱辛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入了共产党,1945年她和在南非避难的德国共产主义者结婚并生育一个孩子,两年后在她第二次离婚之后,一贫如洗的莱辛搬至伦敦,开始了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
二、创作阶段
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莱辛以一个女性作家锐利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反映出她对现实生活和女性问题的关注,其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的作品以非洲殖民地为创作背景,以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为主题,描写了文化冲突下的反殖民地生活和反种族主义,处女作《野草在唱歌》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作品,展现了白人殖民者对南非大陆的破坏性开发,描述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下妇女、黑人以及白人贫困者的悲惨命运,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可窥一斑。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莱辛创作的辉煌时期,作品中对女性生存现状及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深刻地剖析了现代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她们为自我解放所做的努力,其代表作《金色笔记》完成于这一时期,因其对“自由女性”的抒写而被誉为“妇女运动的里程碑”。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莱辛尝试以科幻小说和寓言小说的形式表现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揭露人类面临的危机并预言世界的未来,主要作品有:《坠入地狱简况》、《南船星系的老人星:档案》,反映妇女生活的《简·萨默斯日记》和寓言小说《裂缝》等,其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斯特曾说:“莱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使她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风格,也具有一种时代精神。”纵观莱辛的创作,她始终以不同的角度表现着对女性角色思想和命运的关注,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不断发展。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分析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同环境伦理学的结合,其理论思想构建于生态环境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考察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生态女性主义者发现,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女性是人类社会中的他者,长期处于男性的压迫之下,而“自然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被歧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处于被征服与统治的地位”,自然与女性一样,遭受着压制和奴役。莱辛在众多的作品中,宣告了对造成女性悲惨命运和生态恶化的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表现了主张男女平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观念。
一、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莱辛在较早的时候就已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毁坏,她以非洲殖民地为背景,真实地揭露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并自觉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
《野草在唱歌》中,莱辛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南部非洲大陆为背景,呈现了非洲大陆遭受破坏性开发、大自然被毁坏的景象。小说中作者描述了在白人殖民者未到来之前的非洲大陆曾是一片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原野,到处都是适合动物生存的树丛,居民们过着快乐而平静的生活。利欲熏心的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后,便想尽一切办法掠夺土地,树木被大量砍伐,土地变得荒芜,他们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开采金矿,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的生态环境,“土地就像得了病一样,给弄得破了相”。人类和自然之间矛盾不断激化,被摧毁的大自然也以天灾的形式向殖民者施以报复。在小说中,莱辛犀利地批判了正是人类自己对自然生态的不负责,才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局面,而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源正是男权统治。“斯莱特先生的农场简直没有什么树,这足以表明他耕耘无方;农场犁出了一条条的大沟,许多亩乌黑肥沃的好地都因为滥用而变得贫瘠。然而他毕竟赚到了钱,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小说中的白人殖民者无疑是父权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土地只是他占有和索取的对象,是他们获取暴利的工具,他们对土地贪婪掠夺,不计后果,不采取任何改良措施,最终将其摧残得奄奄一息。 莱辛是具有着深刻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在她后期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不仅饱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披露,更蕴含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裂缝》中,莱辛采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了父权主义者对自然的破坏,他们大规模狩猎后由于猎物油脂的燃烧引发大火烧毁了树木,向骨灰坑扔石头引起裂缝山的爆炸,使裂缝人失去了生活的地方,而大自然用灾难性的“噪声”摧毁人类的生存环境。她试图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告诫人们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人类世界才能真正迎来美好和光明。
二、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对女性自由的思考
(一)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现状
女性始终是莱辛关注的焦点问题,她在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无论是白人女性、知识分子还是家庭妇女,都深刻而细腻地挖掘了她们在父权制压迫下的痛苦,以及她们对自我和人格独立的追求和希望。作为生活在父权制中心文化统治下的女性作者,莱辛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有着清醒认识和感知,在男性的眼中,女人们是缺乏头脑、没有理性的“二等公民”,即便是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殖民地社会中,白人女性同样处于受歧视、被驱使的不平等地位。《野草在唱歌》中,女主人公玛丽是父权社会中失去自我、最终沦陷的女性的典型代表。玛丽在男权世界中始终处于边缘和“他者”的位置,尽管她的内心是有女性意识的,是向往独立自主生活的,但她的思想却被打下男权制的烙印,被严重的父权制价值体系所扭曲,最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到十九号房间》中,莱辛表现了在男权压迫下女性的精神崩溃和自我分裂,女主人公苏珊是男权世界里的知识女性,她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却处处受男权主义的束缚,而最终在遵循与抵制男权文化的双重分裂中走上了精神崩溃的毁灭之路。
(二)对女性自由的思考
在小说中,莱辛一方面展现父权制统治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灵魂创伤,另一方面表现女性对自由生活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体现了自我觉醒的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叛逆。《金色笔记》中的安娜和莫莉宣称她们是“自由女性”,勇敢地抛弃了男权社会为女性所规定好的传统角色,义无反顾地走出以家庭为核心的父权制领域,以期获取生活的自由。与此同时,莱辛又清晰地认识到,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尽管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父权制观念依然深厚,女性在自身潜在的思想中仍然认同其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尽管她们从家庭中逃离,却又陷入自我的禁锢中。莱辛更深层次地思考着女性的解放和自由是离不开男性的,她承认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人性心理的需要。她认为,只有跨越性别界限,将男女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保留个性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生活。可以看出,在对女性自由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上,莱辛表现出了辩证的理性和高度的前瞻性, 也体现出她超越同时代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三、和谐共生的人类情怀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
深入研究莱辛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将女性的问题与整个时代、社会的其他问题交会共融,将女性置于社会历史的语境中,又融入了政治、经济、阶级、种族、社会、心理等问题的探索,站在超越两性关系界限的视角上,构建了她心目中一个男女共处、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美好世界,最终归于对人类的关怀,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隐忧,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追求,这无不表现了莱辛超越于同时代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野草在唱歌》中,莱辛向人们证明,玛丽的悲剧源于父权制社会,同时还与殖民主义压迫密切相关。《金色笔记》中,莱辛又将女性的命运与政治相联结,安娜和莫莉信仰着共产主义,她们怀抱着理想,热情地投身到政治事业当中,却一次次对现实产生了失望,最终只能放弃理想。莱辛通过自己的笔触多层次、多角度地向人们证实,女性的自由和解放与时代、政治、社会等因素联结在一起的,而“自由”的真正实现不仅是突破父权制的压制和束缚,更是要摆脱女性自身精神上和外在社会等其他种种因素的奴役。
莱辛深刻地关注着女性,透过女性的眼光,她思考的却是人类的未来。《特别的猫》中,莱辛用猫作为女性和自然的载体来挖掘生活,她在猫的行为中倾注了女性意识,表现了内心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裂缝》中,莱辛向读者宣告人类只有与自然、动物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才能使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而“裂缝”(大海的女儿暗喻女性)与“怪物”(诞生于裂缝中的男人)最终走向了和谐和共生,体现了莱辛倡导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最终实现和谐共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莱辛具有宏大的视野和深远的眼光,在她看来整个人类的解放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当男女关系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时,女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只有人类自己不懈地努力,人类的命运和生存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结束语
总之,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具有着卓越远见的女作家,她以女性的敏锐触角和独特意识来观察生活,将时代命脉、生态环境与女性意识等重大问题融为一炉,以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关注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命运,而又突破女性的视角,从跨越性别的界限上升到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以全新的视角和纬度展现了她理性而高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与此同时,透过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窗口,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莱辛理性的批判和客观冷静的分析之后,是她对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类社会和谐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念。
项目类别: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多丽丝·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英国﹞多丽丝·莱辛著.一蕾译.野草在唱歌(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英国﹞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英国﹞多丽丝·莱辛著.朱丽田,吴兰香译.裂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婷.女性主义文学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胡勤.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7.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文坛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著名评论家盖尔·格林称赞莱辛是“20世纪少数拥有杰出心灵的西方作家之一,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对人的生命有所影响的罕见作家”。莱辛一生共创作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及两部短篇小说集,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以“这位用质疑的目光、燃烧的激情和幻想的力量表达女性体验的叙事诗人,提供了对文明的另一种观察角度”的评语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后期一门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产生于70年代西方女性流派主义思潮的一个,是西方生态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旨在探寻普遍存在于西方文化中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倡导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而一直以来,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妇女解放、预言人类的未来都是莱辛小说最主要的创作主题,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自身对女性心理的理解更为贴近、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更具热情、对女性的生存现状更能感同身受,使其能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将女性问题与自然、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更真实地描绘自然生态与女性生态相同的悲惨命运,以及女性与男权、与事业、与家庭的复杂关系,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寻求解放的发展道路,隐含着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和谐关系的终极期待。从此种意义上来看,莱辛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多丽丝·莱辛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多丽丝·莱辛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生活在父权制中心文化的统治下,又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
一、生活经历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波斯(现在的伊朗),父母均是英国人。父亲是银行职员,喜爱读书,总是梦想着过田园生活。母亲是位护士,深深仰慕中产阶级的生活。五岁时,莱辛随着梦想暴富的父母迁居至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德西亚的一座农场,在那里她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非洲的殖民斗争、种族歧视以及殖民地人民的艰辛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莱辛仅受过短暂的学校教育,十四岁辍学,十六岁开始自谋生路,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多种职业,而正是这些工作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加深了她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入理解。莱辛自幼喜好读书,童年时即阅读了大量19世纪的欧洲文学著作,工作之余又研读了众多的英国小说甚至俄罗斯文学著作,这些现实主义的巨著,将人文主义思想情怀植入了她的心中,为她日后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9到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二十岁时,莱辛与弗兰克·威士顿结婚并生育两个孩子,四年后婚姻结束。这段时间莱辛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入了共产党,1945年她和在南非避难的德国共产主义者结婚并生育一个孩子,两年后在她第二次离婚之后,一贫如洗的莱辛搬至伦敦,开始了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
二、创作阶段
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莱辛以一个女性作家锐利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反映出她对现实生活和女性问题的关注,其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的作品以非洲殖民地为创作背景,以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为主题,描写了文化冲突下的反殖民地生活和反种族主义,处女作《野草在唱歌》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作品,展现了白人殖民者对南非大陆的破坏性开发,描述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下妇女、黑人以及白人贫困者的悲惨命运,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可窥一斑。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莱辛创作的辉煌时期,作品中对女性生存现状及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深刻地剖析了现代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她们为自我解放所做的努力,其代表作《金色笔记》完成于这一时期,因其对“自由女性”的抒写而被誉为“妇女运动的里程碑”。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莱辛尝试以科幻小说和寓言小说的形式表现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思考,揭露人类面临的危机并预言世界的未来,主要作品有:《坠入地狱简况》、《南船星系的老人星:档案》,反映妇女生活的《简·萨默斯日记》和寓言小说《裂缝》等,其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斯特曾说:“莱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使她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风格,也具有一种时代精神。”纵观莱辛的创作,她始终以不同的角度表现着对女性角色思想和命运的关注,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不断发展。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分析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同环境伦理学的结合,其理论思想构建于生态环境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考察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生态女性主义者发现,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女性是人类社会中的他者,长期处于男性的压迫之下,而“自然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被歧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处于被征服与统治的地位”,自然与女性一样,遭受着压制和奴役。莱辛在众多的作品中,宣告了对造成女性悲惨命运和生态恶化的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表现了主张男女平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观念。
一、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莱辛在较早的时候就已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毁坏,她以非洲殖民地为背景,真实地揭露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并自觉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
《野草在唱歌》中,莱辛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南部非洲大陆为背景,呈现了非洲大陆遭受破坏性开发、大自然被毁坏的景象。小说中作者描述了在白人殖民者未到来之前的非洲大陆曾是一片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原野,到处都是适合动物生存的树丛,居民们过着快乐而平静的生活。利欲熏心的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后,便想尽一切办法掠夺土地,树木被大量砍伐,土地变得荒芜,他们肆无忌惮地过度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开采金矿,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的生态环境,“土地就像得了病一样,给弄得破了相”。人类和自然之间矛盾不断激化,被摧毁的大自然也以天灾的形式向殖民者施以报复。在小说中,莱辛犀利地批判了正是人类自己对自然生态的不负责,才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局面,而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源正是男权统治。“斯莱特先生的农场简直没有什么树,这足以表明他耕耘无方;农场犁出了一条条的大沟,许多亩乌黑肥沃的好地都因为滥用而变得贫瘠。然而他毕竟赚到了钱,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小说中的白人殖民者无疑是父权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土地只是他占有和索取的对象,是他们获取暴利的工具,他们对土地贪婪掠夺,不计后果,不采取任何改良措施,最终将其摧残得奄奄一息。 莱辛是具有着深刻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在她后期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不仅饱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披露,更蕴含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裂缝》中,莱辛采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了父权主义者对自然的破坏,他们大规模狩猎后由于猎物油脂的燃烧引发大火烧毁了树木,向骨灰坑扔石头引起裂缝山的爆炸,使裂缝人失去了生活的地方,而大自然用灾难性的“噪声”摧毁人类的生存环境。她试图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告诫人们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人类世界才能真正迎来美好和光明。
二、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对女性自由的思考
(一)父权制下女性的生存现状
女性始终是莱辛关注的焦点问题,她在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无论是白人女性、知识分子还是家庭妇女,都深刻而细腻地挖掘了她们在父权制压迫下的痛苦,以及她们对自我和人格独立的追求和希望。作为生活在父权制中心文化统治下的女性作者,莱辛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有着清醒认识和感知,在男性的眼中,女人们是缺乏头脑、没有理性的“二等公民”,即便是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殖民地社会中,白人女性同样处于受歧视、被驱使的不平等地位。《野草在唱歌》中,女主人公玛丽是父权社会中失去自我、最终沦陷的女性的典型代表。玛丽在男权世界中始终处于边缘和“他者”的位置,尽管她的内心是有女性意识的,是向往独立自主生活的,但她的思想却被打下男权制的烙印,被严重的父权制价值体系所扭曲,最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到十九号房间》中,莱辛表现了在男权压迫下女性的精神崩溃和自我分裂,女主人公苏珊是男权世界里的知识女性,她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却处处受男权主义的束缚,而最终在遵循与抵制男权文化的双重分裂中走上了精神崩溃的毁灭之路。
(二)对女性自由的思考
在小说中,莱辛一方面展现父权制统治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和灵魂创伤,另一方面表现女性对自由生活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体现了自我觉醒的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叛逆。《金色笔记》中的安娜和莫莉宣称她们是“自由女性”,勇敢地抛弃了男权社会为女性所规定好的传统角色,义无反顾地走出以家庭为核心的父权制领域,以期获取生活的自由。与此同时,莱辛又清晰地认识到,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尽管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父权制观念依然深厚,女性在自身潜在的思想中仍然认同其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尽管她们从家庭中逃离,却又陷入自我的禁锢中。莱辛更深层次地思考着女性的解放和自由是离不开男性的,她承认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人性心理的需要。她认为,只有跨越性别界限,将男女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保留个性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生活。可以看出,在对女性自由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上,莱辛表现出了辩证的理性和高度的前瞻性, 也体现出她超越同时代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三、和谐共生的人类情怀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
深入研究莱辛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将女性的问题与整个时代、社会的其他问题交会共融,将女性置于社会历史的语境中,又融入了政治、经济、阶级、种族、社会、心理等问题的探索,站在超越两性关系界限的视角上,构建了她心目中一个男女共处、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美好世界,最终归于对人类的关怀,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隐忧,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追求,这无不表现了莱辛超越于同时代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野草在唱歌》中,莱辛向人们证明,玛丽的悲剧源于父权制社会,同时还与殖民主义压迫密切相关。《金色笔记》中,莱辛又将女性的命运与政治相联结,安娜和莫莉信仰着共产主义,她们怀抱着理想,热情地投身到政治事业当中,却一次次对现实产生了失望,最终只能放弃理想。莱辛通过自己的笔触多层次、多角度地向人们证实,女性的自由和解放与时代、政治、社会等因素联结在一起的,而“自由”的真正实现不仅是突破父权制的压制和束缚,更是要摆脱女性自身精神上和外在社会等其他种种因素的奴役。
莱辛深刻地关注着女性,透过女性的眼光,她思考的却是人类的未来。《特别的猫》中,莱辛用猫作为女性和自然的载体来挖掘生活,她在猫的行为中倾注了女性意识,表现了内心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裂缝》中,莱辛向读者宣告人类只有与自然、动物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才能使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而“裂缝”(大海的女儿暗喻女性)与“怪物”(诞生于裂缝中的男人)最终走向了和谐和共生,体现了莱辛倡导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最终实现和谐共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莱辛具有宏大的视野和深远的眼光,在她看来整个人类的解放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当男女关系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时,女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只有人类自己不懈地努力,人类的命运和生存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结束语
总之,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具有着卓越远见的女作家,她以女性的敏锐触角和独特意识来观察生活,将时代命脉、生态环境与女性意识等重大问题融为一炉,以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关注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命运,而又突破女性的视角,从跨越性别的界限上升到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以全新的视角和纬度展现了她理性而高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与此同时,透过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窗口,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莱辛理性的批判和客观冷静的分析之后,是她对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类社会和谐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念。
项目类别: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多丽丝·莱辛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英国﹞多丽丝·莱辛著.一蕾译.野草在唱歌(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英国﹞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英国﹞多丽丝·莱辛著.朱丽田,吴兰香译.裂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婷.女性主义文学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胡勤.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