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人品官德,就是做人的品质和为官的德性。党员干部具备良好的人品官德,确保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既是保持先进性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为官与做人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因为消极腐朽道德观念的侵入,是党内滋生歪风邪气的温床,是削弱党的先进性的根源。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加强人品官德的修养和锤炼。
一、人品修养是为官立业之本
人格品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品行修养,而党员干部人品修养的起点和标准要更高。有人说:“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先堂堂正正做人。这就是说,为官从政,人品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当官与做人,首先必须学会做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人品做底子,为官就失去了起码条件,从政也就容易跌跤子。因此,人品修养须臾不可松懈,这是为官立业的根本。在这方面,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就拿孔繁森来说,他把“组织信任,群众拥护,能为他人解决困难和痛苦”作为做人的标准。他常说:“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死后,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滴,数一数,那就是人生价值的珍珠。”他先后两次进藏工作,在极其艰苦的雪域高原默默奉献;他照顾不了自己家里,却无私地抚养着两个孤儿;他看见一位老大娘的双脚冻伤后,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胸膛给予温暖;他妻子在拉萨生病住院,他却全力以赴组织救助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把对妻子的牵挂埋在心里。孔繁森正是靠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从众多英模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得出,党员干部应该具备以下人格品行。一是要事业至上。就是要摆正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做到重事业、淡名利,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立足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二是要道德高尚。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纪之人。对那种欺上压下、拨弄是非、损人利己等不道德品质和行贿受贿、跑官要官、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所表现的低劣德行,要坚决加以抵制。三是要胸襟宽阔。就是为人处世,要有一种大气,一种风度,胸中装得下五颜六色的事,容得下各种各样得人。同志相处,要心胸坦荡,以诚相待,和谐共事,不能被个人恩怨所左右,不能小肚鸡肠搞无原则的纠纷,更不能嫉贤妒能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四是要表里如一。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对上与对下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言论与行动一致,当领导以前与当领导以后一致。切不可口头上讲得好听,行动上做得又是一套;或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另搞一套。五是要为人清正。就是必须深谙“公生明,廉生威”之理;必须坚持公道正派,平等待人,廉洁自律;必须做到诚实、正直、坦荡;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牢牢守住做人的“关口”和“底线”,做到不为权力所困,不为人情所扰,不为财色所迷。六是要体恤民情。党员干部的高尚品行,不是脱离群众的清高,不是不关心群众痛痒的轻浮,更不是高居群众之上的“老爷”。恰恰相反,应视人民如父母,把同志当兄弟。要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具备了以上品质,就会产生强大的人格力量,为官立业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二、正确行使权力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官德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重视道德践履。因为“德”乃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而“德”的弘扬,关键在于为政者。古人云:“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并认为:有德有才者是君子,有德无才者是庸人,有才无德者是小人。既然为官从政,就要努力争做“君子”,最起码不能当“小人”。如此,为官者在众多的修养中,必须把道德的修养作为第一要务,作为修身之首。在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规范涉及面很广,如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模范的遵纪守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我认为,在诸多的道德层面上,最为紧要之点就是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有人说:“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国利民,用不好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因此,作为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侯都要认清拥有这个权力的责任,掂量掌握这个权力的分量,把握用好这个权力的尺度。一是正确处理权威与德威的关系。威信,对于领导者来说十分重要。一个领导没有威信,就会影响工作的进展、事业的成败。领导干部的威信包括权威和德威两个方面。权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受职务和地位的限制,一旦职务没有了,权力失去了,权威也就相应消失了。而德威的影响是长远的,不会因为权力和地位失去而消失。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只重视用权威而忽视树德威,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威风凛凛,盛气凌人,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我不否认权威的作用,但权威只有借助德威,才能产生持久的作用和效应。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主要来自于德威。如果他的道德是高尚的,品行是端正的,人格是纯洁的,作风是正派的,群众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敬佩感、信任感,从而使权威强制下的被动服从,变成在德威感召下的自觉行动。二是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表现在对工作要倾心尽力,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是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职务不是显赫的官衔,而是责任的代名词;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应尽的义务就越多;责任和义务比职务和权力更本质、更重要。要真正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克服“职位是凭自己本事干出来”的片面认识,防止把权力变成牟取私利的资本;克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错误认识,防止等价交换原则侵蚀权力;克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认识,防止在公正用权上出问题;克服“当官就要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防止利用权力搞特殊。三是正确处理自律与监督的关系。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权力,但任何权力都上下有限,左右有度。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权力,一味放纵,自己的政治生命之舟就会陷入泥潭。因此,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自律,又要自觉接受监督。在这里,自律是关键,监督是条件。在接受监督的同时,必须有高度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中,更要练好拒腐防变的“内功”, 把握住对与错,是与非、荣与辱、义与利、得与失等界限。要以党纪国法为准绳,经常检查、反省、约束自己,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自觉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四是正确处理律人与律己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三句话既是教诲,更是警示,必须时刻牢记,努力鞭策。管住自己,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习惯于管人,不习惯管己。管人头头是道,管己马马虎虎。他们走得过艰难坎坷,却走不出自我,自己毁在自己手里。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重大贪污案就是典型的例证。他们二人经不住不法奸商“糖衣炮弹”的攻击,由“红小鬼”沦为阶下囚,被处以极刑。他们的悲剧曾使共和国的公民哗然,曾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为之振颤。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悲剧仍在重演,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一起起贪污腐败案,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律人,更要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如果只律人不律己,要求别人秉公用权,自己却以权谋私;要求别人艰苦奋斗,自己却沉溺于灯红酒绿;要求别人淡薄名利,自己却跑官要官,那么,无论他职务多高,讲得多么动听,群众都不会信服。就像汪精卫讲爱国一样,只能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品官德
日常生活中的人品官德修养,与个人的嗜好、习惯、交际等活动紧密相连。作为党员干部,个人的性情喜好,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状况,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党性修养程度,如果把握不好,恣意放纵,失去控制,就会导致身受其害的后果。因此,要有好的人品官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在一些“小事”上节制,在无人监督时慎独。具体地讲,就是做到“四慎”:一是要慎嗜好。个人嗜好,人皆有之,或嗜字画,或好古玩,或喜钓鱼,或爱集邮,五花八门。它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年久形成的偏爱和习好,一般属于个人行为,无需厚非。但是,嗜好也有高低良莠之别,对党员干部来说,正当的嗜好也有个适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嗜好视为个人行为,而应从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上慎重进行选择和节制,努力做到喜群众之所好,恶群众之所恶。还要看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搞不好会成为某些人利用的缺口。所以,对有损于自身形象或影响秉公用权或可能被人利用的嗜好,一定要下大力抑制并戒除。古人尚有“嗜鱼不受鱼”的举动,我们更应该做抵制种种诱惑的强者。二是要慎习惯。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常常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不同的习惯,大都包含并孕育着不同的品德。一位哲人说过,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好习惯愈多,道德情操愈高尚完满,免疫力就愈强。所以,一方面要对良好习惯进行长期培养,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人品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毫不懈怠地同自身不良习惯作斗争,用力戒除。三是要慎交际。我国古今有识之士一贯主张交际要有所选择,提出要多结“道友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和“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而不可结“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健康的交际观,摆正私情与公理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交往与坚持原则的关系。一方面要把握好择善而交的信条,多交能教己识的学友,多交能攻己过的诤友,而不能搞“哥们义气”和势利之交那一套。另一方面,要用原则去培养个人友情,坚持原则重于私情,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毫不含糊地把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决不徇情弄私,以私害公。四是要慎独处。慎独,谓之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在现实生活中,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对“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娱乐圈”、“交际圈”的监督几乎是“死角”。党员干部能否在独立工作或生活、无人看见或听到、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情况下,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既是衡量其自我修养成效的尺度,又是决定其人品官德高尚与否的重要因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人”, 都必须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我。而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注意平抑制衡自己,都要把“后果”考虑在先,时时警戒,处处慎思,事事笃行,做到无论在明处还是暗处,无论在众人之中还是独处之时,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始终如一,自觉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这样,就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人品官德,就是做人的品质和为官的德性。党员干部具备良好的人品官德,确保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既是保持先进性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为官与做人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因为消极腐朽道德观念的侵入,是党内滋生歪风邪气的温床,是削弱党的先进性的根源。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加强人品官德的修养和锤炼。
一、人品修养是为官立业之本
人格品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品行修养,而党员干部人品修养的起点和标准要更高。有人说:“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先堂堂正正做人。这就是说,为官从政,人品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当官与做人,首先必须学会做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人品做底子,为官就失去了起码条件,从政也就容易跌跤子。因此,人品修养须臾不可松懈,这是为官立业的根本。在这方面,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就拿孔繁森来说,他把“组织信任,群众拥护,能为他人解决困难和痛苦”作为做人的标准。他常说:“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死后,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滴,数一数,那就是人生价值的珍珠。”他先后两次进藏工作,在极其艰苦的雪域高原默默奉献;他照顾不了自己家里,却无私地抚养着两个孤儿;他看见一位老大娘的双脚冻伤后,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胸膛给予温暖;他妻子在拉萨生病住院,他却全力以赴组织救助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把对妻子的牵挂埋在心里。孔繁森正是靠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从众多英模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得出,党员干部应该具备以下人格品行。一是要事业至上。就是要摆正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做到重事业、淡名利,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立足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工作。二是要道德高尚。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纪之人。对那种欺上压下、拨弄是非、损人利己等不道德品质和行贿受贿、跑官要官、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所表现的低劣德行,要坚决加以抵制。三是要胸襟宽阔。就是为人处世,要有一种大气,一种风度,胸中装得下五颜六色的事,容得下各种各样得人。同志相处,要心胸坦荡,以诚相待,和谐共事,不能被个人恩怨所左右,不能小肚鸡肠搞无原则的纠纷,更不能嫉贤妒能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四是要表里如一。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对上与对下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言论与行动一致,当领导以前与当领导以后一致。切不可口头上讲得好听,行动上做得又是一套;或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另搞一套。五是要为人清正。就是必须深谙“公生明,廉生威”之理;必须坚持公道正派,平等待人,廉洁自律;必须做到诚实、正直、坦荡;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牢牢守住做人的“关口”和“底线”,做到不为权力所困,不为人情所扰,不为财色所迷。六是要体恤民情。党员干部的高尚品行,不是脱离群众的清高,不是不关心群众痛痒的轻浮,更不是高居群众之上的“老爷”。恰恰相反,应视人民如父母,把同志当兄弟。要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具备了以上品质,就会产生强大的人格力量,为官立业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二、正确行使权力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官德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重视道德践履。因为“德”乃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而“德”的弘扬,关键在于为政者。古人云:“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并认为:有德有才者是君子,有德无才者是庸人,有才无德者是小人。既然为官从政,就要努力争做“君子”,最起码不能当“小人”。如此,为官者在众多的修养中,必须把道德的修养作为第一要务,作为修身之首。在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规范涉及面很广,如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模范的遵纪守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我认为,在诸多的道德层面上,最为紧要之点就是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有人说:“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国利民,用不好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因此,作为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侯都要认清拥有这个权力的责任,掂量掌握这个权力的分量,把握用好这个权力的尺度。一是正确处理权威与德威的关系。威信,对于领导者来说十分重要。一个领导没有威信,就会影响工作的进展、事业的成败。领导干部的威信包括权威和德威两个方面。权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受职务和地位的限制,一旦职务没有了,权力失去了,权威也就相应消失了。而德威的影响是长远的,不会因为权力和地位失去而消失。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只重视用权威而忽视树德威,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威风凛凛,盛气凌人,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我不否认权威的作用,但权威只有借助德威,才能产生持久的作用和效应。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主要来自于德威。如果他的道德是高尚的,品行是端正的,人格是纯洁的,作风是正派的,群众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敬佩感、信任感,从而使权威强制下的被动服从,变成在德威感召下的自觉行动。二是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表现在对工作要倾心尽力,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是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职务不是显赫的官衔,而是责任的代名词;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应尽的义务就越多;责任和义务比职务和权力更本质、更重要。要真正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克服“职位是凭自己本事干出来”的片面认识,防止把权力变成牟取私利的资本;克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错误认识,防止等价交换原则侵蚀权力;克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认识,防止在公正用权上出问题;克服“当官就要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防止利用权力搞特殊。三是正确处理自律与监督的关系。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权力,但任何权力都上下有限,左右有度。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权力,一味放纵,自己的政治生命之舟就会陷入泥潭。因此,领导干部既要严格自律,又要自觉接受监督。在这里,自律是关键,监督是条件。在接受监督的同时,必须有高度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中,更要练好拒腐防变的“内功”, 把握住对与错,是与非、荣与辱、义与利、得与失等界限。要以党纪国法为准绳,经常检查、反省、约束自己,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自觉做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四是正确处理律人与律己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三句话既是教诲,更是警示,必须时刻牢记,努力鞭策。管住自己,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习惯于管人,不习惯管己。管人头头是道,管己马马虎虎。他们走得过艰难坎坷,却走不出自我,自己毁在自己手里。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重大贪污案就是典型的例证。他们二人经不住不法奸商“糖衣炮弹”的攻击,由“红小鬼”沦为阶下囚,被处以极刑。他们的悲剧曾使共和国的公民哗然,曾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为之振颤。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悲剧仍在重演,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一起起贪污腐败案,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律人,更要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如果只律人不律己,要求别人秉公用权,自己却以权谋私;要求别人艰苦奋斗,自己却沉溺于灯红酒绿;要求别人淡薄名利,自己却跑官要官,那么,无论他职务多高,讲得多么动听,群众都不会信服。就像汪精卫讲爱国一样,只能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品官德
日常生活中的人品官德修养,与个人的嗜好、习惯、交际等活动紧密相连。作为党员干部,个人的性情喜好,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状况,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党性修养程度,如果把握不好,恣意放纵,失去控制,就会导致身受其害的后果。因此,要有好的人品官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在一些“小事”上节制,在无人监督时慎独。具体地讲,就是做到“四慎”:一是要慎嗜好。个人嗜好,人皆有之,或嗜字画,或好古玩,或喜钓鱼,或爱集邮,五花八门。它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年久形成的偏爱和习好,一般属于个人行为,无需厚非。但是,嗜好也有高低良莠之别,对党员干部来说,正当的嗜好也有个适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嗜好视为个人行为,而应从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上慎重进行选择和节制,努力做到喜群众之所好,恶群众之所恶。还要看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搞不好会成为某些人利用的缺口。所以,对有损于自身形象或影响秉公用权或可能被人利用的嗜好,一定要下大力抑制并戒除。古人尚有“嗜鱼不受鱼”的举动,我们更应该做抵制种种诱惑的强者。二是要慎习惯。所谓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常常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不同的习惯,大都包含并孕育着不同的品德。一位哲人说过,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好习惯愈多,道德情操愈高尚完满,免疫力就愈强。所以,一方面要对良好习惯进行长期培养,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人品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毫不懈怠地同自身不良习惯作斗争,用力戒除。三是要慎交际。我国古今有识之士一贯主张交际要有所选择,提出要多结“道友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和“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而不可结“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健康的交际观,摆正私情与公理的位置,处理好个人交往与坚持原则的关系。一方面要把握好择善而交的信条,多交能教己识的学友,多交能攻己过的诤友,而不能搞“哥们义气”和势利之交那一套。另一方面,要用原则去培养个人友情,坚持原则重于私情,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毫不含糊地把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决不徇情弄私,以私害公。四是要慎独处。慎独,谓之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在现实生活中,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对“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娱乐圈”、“交际圈”的监督几乎是“死角”。党员干部能否在独立工作或生活、无人看见或听到、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情况下,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既是衡量其自我修养成效的尺度,又是决定其人品官德高尚与否的重要因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人”, 都必须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我。而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注意平抑制衡自己,都要把“后果”考虑在先,时时警戒,处处慎思,事事笃行,做到无论在明处还是暗处,无论在众人之中还是独处之时,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始终如一,自觉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这样,就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