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新民二小 杨莲女
1、教育者必须提高认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2、坚持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 健康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些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3、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课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是班级教室。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室,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课堂教学,各学科的教学主要活动在教室中进行;第二是指班级,即学生的班级集体,班级集体活动有课外、校外活动,但主要还是在课堂班级里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这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2)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精神;教师心情不好,学生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由此可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3)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概念。学生存在智力差别和行为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待转生”的教育和关爱。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导致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
(4)教育方式多样化
心理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曾经在班内和孩子一起专题讨论过 “我的烦恼”,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其中大多数的孩子说自己最大烦恼是父母吵架。农村的家庭,农活多,家长们忙碌一天回家,根本没有心情顾及孩子的感受,有什么不满就当着孩子的面发泄。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最后每生写一封信致自己的父母。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新民二小 杨莲女
1、教育者必须提高认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2、坚持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 健康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些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3、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课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是班级教室。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室,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课堂教学,各学科的教学主要活动在教室中进行;第二是指班级,即学生的班级集体,班级集体活动有课外、校外活动,但主要还是在课堂班级里活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这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2)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精神;教师心情不好,学生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由此可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3)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概念。学生存在智力差别和行为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待转生”的教育和关爱。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导致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为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
(4)教育方式多样化
心理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曾经在班内和孩子一起专题讨论过 “我的烦恼”,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其中大多数的孩子说自己最大烦恼是父母吵架。农村的家庭,农活多,家长们忙碌一天回家,根本没有心情顾及孩子的感受,有什么不满就当着孩子的面发泄。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最后每生写一封信致自己的父母。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