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经济在30年来高速发展,一个新兴群体诞生并且壮大——外来农民工群体。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异地,在成为社会焦点的同时,他们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最为重要的当属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现以宁波慈溪为例,对有关外来农民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这些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为已育有孩子的父母,因此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外来农民工子女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为留守儿童,一类为跟随父母来到异地并在异地求学的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异常。 另一类是跟随父母来到异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在求学上同样坎坷。外来农民工群体一般为低收入群体,而现今教育又呈现出一种高门槛高消费的态势,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外来民工子女的户籍也成为阻碍他们就学的一大因素,且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外来农民工子女有权利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 为此,本调查小组在暑期进行了社会实践,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问题在慈溪做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小组采取了面对面与电话访谈的访谈形式。访谈记录共有97份,访谈对象包括外来农民工48份、外来农民工子女20份、各大中小学教师10份、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以及村镇相关领导3份、各大小型企业工厂负责人8份。为了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准确,我采取了较为科学的分层取样方法,以地域为分界线,将调查地域分为慈溪市区、慈溪农村。 三、调查结果 本课题以调查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等为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课题研究对象是外来农民工、外来农民工子女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人。 总体来说,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些子女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留守儿童;另一类是跟随父母来到异地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在5岁至15岁之间。 一、关于留守儿童。在调查的48位外来农民工中,均都育有子女,其中,有28位外来农民工子女是留守在家乡,占了调查的58.33%。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在生下他们后,就外出打工赚钱,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抚养。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家乡上学,从小都没有正统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思想观念腐旧,导致缺失父爱母爱的留守儿童极可能心理发生严重的畸变。 二、另外的20位外来农民工,他们的子女是随他们来到了慈溪。在调查中发现,绝大一部分人是没有上幼儿园经历的。更有甚者,是到了读小学的年龄还拖着不去读小学。家长说得最多的理由是,一读不起二不让读三孩子不想读。 对于“读不起”的问题,小组访问了各大小型企业工厂负责人,共有8份访谈记录。在慈溪,大大小小的企业工厂很多,而多以第一产业为主,这样一来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这些工作又大多是劳累、环境差、工资低的。但对于农民工来说,这样的工作工资远远超出在老家的收入。而慈溪作为全国百强县,消费水平很高,与大部分慈溪人相比,他们的经济实力就显得很单薄。 对于“不让读”的问题,小组访问了各大中小学教师10人次、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以及村镇相关领导3人次,共有访谈记录13份。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口自由流动的社会,而当前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教育经费都地方政府从本地征收。由于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缴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这就意味着流入地政府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为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买单”。民工学生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的压力就越大,当地政府就只能通过借读费等门槛限制教育资源的分配,以解决教育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而“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外来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直接原因。 对于“不想读”的问题,小组访谈了20名外来农民工子女,做了20份访谈记录。大部分孩子都十分内向,不愿意和外界打交道。他们有一种怯懦自卑的心理,更愿意躲在小出租房里,不情愿去接触陌生的环境,也不情愿这个环境里的人打扰自己。 为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慈溪市也建立了较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学校比起来,存在严重差距,其发展任重道远。 四、解决对策 经过与老师、校长、农民工及其孩子的交流,提出以下对策。 政府应给予外来民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要求本地招收不足的公办学校,按照既定的名额,不足部分招收民工子女。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公办学校“零”门槛;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引导、管理和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实施行政督促;拓宽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筹集渠道并营造良好弟民工子女课外教育环境;通过向外来民工家长推荐一些家教方面的报刊、文章,组织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教育咨询、讲座,让家长与教育专家、学校老师、儿童卫生保健医生等面对面交流,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解决一些民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困难等等。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1). [2] 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3] 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 [4] 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议[J].东北师大学报, 2007,(6).
摘 要:中国经济在30年来高速发展,一个新兴群体诞生并且壮大——外来农民工群体。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异地,在成为社会焦点的同时,他们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日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最为重要的当属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现以宁波慈溪为例,对有关外来农民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这些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为已育有孩子的父母,因此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外来农民工子女大致分为两类人,一类为留守儿童,一类为跟随父母来到异地并在异地求学的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异常。 另一类是跟随父母来到异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在求学上同样坎坷。外来农民工群体一般为低收入群体,而现今教育又呈现出一种高门槛高消费的态势,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外来民工子女的户籍也成为阻碍他们就学的一大因素,且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外来农民工子女有权利接受同等的义务教育。 为此,本调查小组在暑期进行了社会实践,对“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问题在慈溪做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小组采取了面对面与电话访谈的访谈形式。访谈记录共有97份,访谈对象包括外来农民工48份、外来农民工子女20份、各大中小学教师10份、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以及村镇相关领导3份、各大小型企业工厂负责人8份。为了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准确,我采取了较为科学的分层取样方法,以地域为分界线,将调查地域分为慈溪市区、慈溪农村。 三、调查结果 本课题以调查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等为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课题研究对象是外来农民工、外来农民工子女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人。 总体来说,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些子女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留守儿童;另一类是跟随父母来到异地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在5岁至15岁之间。 一、关于留守儿童。在调查的48位外来农民工中,均都育有子女,其中,有28位外来农民工子女是留守在家乡,占了调查的58.33%。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在生下他们后,就外出打工赚钱,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抚养。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家乡上学,从小都没有正统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思想观念腐旧,导致缺失父爱母爱的留守儿童极可能心理发生严重的畸变。 二、另外的20位外来农民工,他们的子女是随他们来到了慈溪。在调查中发现,绝大一部分人是没有上幼儿园经历的。更有甚者,是到了读小学的年龄还拖着不去读小学。家长说得最多的理由是,一读不起二不让读三孩子不想读。 对于“读不起”的问题,小组访问了各大小型企业工厂负责人,共有8份访谈记录。在慈溪,大大小小的企业工厂很多,而多以第一产业为主,这样一来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这些工作又大多是劳累、环境差、工资低的。但对于农民工来说,这样的工作工资远远超出在老家的收入。而慈溪作为全国百强县,消费水平很高,与大部分慈溪人相比,他们的经济实力就显得很单薄。 对于“不让读”的问题,小组访问了各大中小学教师10人次、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以及村镇相关领导3人次,共有访谈记录13份。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口自由流动的社会,而当前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教育经费都地方政府从本地征收。由于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缴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这就意味着流入地政府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为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买单”。民工学生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的压力就越大,当地政府就只能通过借读费等门槛限制教育资源的分配,以解决教育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而“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外来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直接原因。 对于“不想读”的问题,小组访谈了20名外来农民工子女,做了20份访谈记录。大部分孩子都十分内向,不愿意和外界打交道。他们有一种怯懦自卑的心理,更愿意躲在小出租房里,不情愿去接触陌生的环境,也不情愿这个环境里的人打扰自己。 为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慈溪市也建立了较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学校比起来,存在严重差距,其发展任重道远。 四、解决对策 经过与老师、校长、农民工及其孩子的交流,提出以下对策。 政府应给予外来民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要求本地招收不足的公办学校,按照既定的名额,不足部分招收民工子女。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公办学校“零”门槛;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引导、管理和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实施行政督促;拓宽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筹集渠道并营造良好弟民工子女课外教育环境;通过向外来民工家长推荐一些家教方面的报刊、文章,组织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教育咨询、讲座,让家长与教育专家、学校老师、儿童卫生保健医生等面对面交流,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解决一些民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困难等等。 参考文献: [1] 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1). [2] 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3] 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 [4] 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议[J].东北师大学报,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