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定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与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解释的国民经济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性,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境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以求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经济学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文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并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供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刻地揭示文化经济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
生产组织:指通过复杂的分工和协调来从事为交换而协作生产的社会实体。
文化生产组织: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的社会实体,还包括文化产业内部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状态,以及变化发展过程。
(文化生产组织,从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上,可分为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和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
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是由国家或私人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组织。
(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文化产品,是指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或低偿获取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如:街景、公园、雕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展览...)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是指面向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组织。是一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企业或文化公司。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
* 具有主体地位
* 工业标准批量生产
* 营利性
* 社会责任
文化需求定义:
文化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文化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II.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无须支付货币就可以实现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需求,它是由文化生产部门无偿提供文化艺术产品实现的。例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其目的主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良好文化氛围的要求。
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通过购买手段,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
投资性文化需求是指着眼于人文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其目的是通过货币的投资行为来实现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例如对古玩字画的需求。
娱乐性文化需求是指满足以感官享受为特征的需求,例如KTV、电影、DVD等需求,它不以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而是追求瞬间的享受。
文化需求规律:在影响文化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需求与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余暇时间成正比,与文化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1、人口的构成和流动:
就年龄构成而言,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兴趣不同,对文化需求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职业结构,职业的不同意味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同。
一般来说,职业的文化程度要求越高,构成该职业人群的整体文化程度也越高,这个职业人群文化需求的质量要求也越高,满足这种需求的数量也越大。性别构成,性别构成对文化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高,对文化需求的量就大。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对文化商品种类选择上。人口流动,当某一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流量和速度激增时,那么原来的文化需求状况就会出现紊乱,这就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需求重组,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新的文化需求平衡。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东西差异
西方社会衍生出了“动的文明”,即具有都市的景趣,带繁复的色彩;而东方社会催生出的是“静的文明”,即具田野的景趣,带恬谈的色彩。
城乡差异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农村居民的要高,沿海大都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要比内陆偏远地区的居民要高。
3政治因素
文化供给的定义: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影响供给的因素:I. 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
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是包括文化商品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一定时期文化供给状况产生基础性影响的因素。
人力因素与文化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精神因素是否适应
文化生产者的知识技能水平、结构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相适应。
人力因素与物质因素是否相适应
文化商品的生产手段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者相适应。
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因素物质力因素与生产对象是否相适应
人力和物力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的形态相适应
2文化产品的生产周期
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文化供给必须着眼于长远的观点,需要把增加文化供给理解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
3. 文化经济政策
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
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
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待遇
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
文化供求的矛盾运动
文化商品的量价均衡关系是由文化市场供求规律的内在运动自发形成的。形成这一基本规律的原因: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相制约规律,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就要
求文化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发展水平必须相适应,呈均衡运动态势。
文化商品供求双方自身的矛盾也要求两者趋于均衡,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1文化供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层次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之间在内容与形式构成层次方面的差异。
主体精神构成的层次性差异造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需求的差异,并造成了供给的差异。 可支配收入的差异也造成了需求选择的层次性差异.
2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在文化商品供求的质与量上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关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商业票房价值和社会的文化审美价值之间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由文化商品的特殊构成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指标,在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
劣币驱赶良币现象 .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c文化商品的消费,生产了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文化产品的再创造;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环节
d文化消费促进人的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
f文化消费创造价值
g扩大内需、产业带动等经济作用。
文化消费的特点
a文化消费内容的精神性
b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c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d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性
e文化消费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性
(定义)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包括:享用文化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存在形式等。
文化消费的划分,五种标准。
文化消费品的表现形态:
文化消费品的经济属性:
文化消费品的性质:
文化消费品的阶层:
文化消费的方式:
文化消费运动趋势
(1)以历史的观点看,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文化消费的边际增量超过了物质消费的边际增量:5个方面。
物质消费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上升。
文化消费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快。
文化商品的传导载体在大跨越中发展
文化消费在拉到经济增长的同时,服务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从发展的趋势看,文化消费全球化共享、消费时尚的全球化蔓延以及消费方式等全球化趋同。
(定义)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消费总额;参与文化消费的总人口数;文化消费结构
现代文化生产特征: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2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3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3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
文化市场结构概念
文化市场结构本质上是指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之间以及与消费方因数量、规模的不同而决定的竞争形式。
文化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卖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产品差异化;市场进入条件。
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产业的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的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文化市场结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1.众多的买卖者,他们是价格的接收者
2. 产品无差别
3. 进出整个行业很容易
4. 信息是完全的
完全垄断市场
1.一家厂商,它是价格的制定者。
2. 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 进出该行业几乎不可能。
垄断竞争
1. 有很多厂商,它们是价格的影响者。(Price-affecter)
2. 存在产品差异,每个厂商既是垄断者, 又是竞争者。
3. 垄断竞争行业进出比较容易。
寡头竞争
1. 厂商极少,只有两个厂商时为双头垄断,他们是价格的寻求者。
2. 产品是同质的或异质的。
3. 整个行业进入不易。
文化市场垄断力量的成因
1.控制稀缺资源: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
2.通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提高垄断力量。
3.通过产权保护、产品推行和营销体系不断提升市场力量。
4.保持不断的创新。
进入壁垒的概念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
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调节着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分布,不同的市场结构,进入壁垒的高低不同。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和制度性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经济性退出壁垒:包括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人力资本专用性
制度性退出壁垒
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实行倾斜的文化投资政策,加强对文化事业和优秀文化的扶持
2实行差别税收政策
3实行弹性价格政策
4实行有效的社会赞助政策
5实行优惠的文化奖励政策
拓展文化市场的方式和手段
以文化产品为核心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1.努力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2.加强文化市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宏观经济调查、科技发展动态调查、消费者需求调查、文化市场销售调查和文化企业竞争对手调查。
3.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
4积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力
扩大文化市场的覆盖面
文化商品的特点
1.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
2.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
3.意义世界生命周期较长。
4.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5. 具有外部性特征
文化商品潜在精神价值。文化产品自身蕴藏的精神价值还没有被广泛体验、感知、欣赏并且通过市场交换进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时候,它无法发挥社会效用,它的价值就还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实现的价值。
文化商品交换价值。文化商品只有而被消费者广为消费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现实的价值。
文化商品的形态:1.相对独立的物化形态。
2.与文化生产过程共时存在的行为形态(劳务形态或服务形态)。
3.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
4.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形态。
5.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产品的出现,正在孕育文化商品的第五种形态。这种形态既拥有前四种的全部价值,但又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文化商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一是社会的文化背景,二是文化商品的社会运作机制。 文化商品的类型——公共文化产品与私人文化产品
1.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保罗·萨缪尔森: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减少该商品或服务对全社会的供给。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二是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一个用户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文化商品价格构成
1.产权价格。所谓“产权价格”,是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2.市场价格。所谓“市场价格”,是指原创产品经由物化后获得的商品形态(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并通过价值规律的一般运动而实现
.歧视价格
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形成原因1.厂商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在完全竞争市场,歧视价格使用空间会很小。
2.市场可以有效分割
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贵重物品只有在友谊商店用外汇才能购买到;许多内部市场:单位自建房按职别等级的优惠房价等。
3.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文化商品横向价格体系的形态和实质
1. 形态
文化商品的比价关系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是文化产业价格体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包括文化经济各部门间形成的文化商品比价,文化商品与一般商品之间的比价以及同一文化商品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文化商品之间的比价等等。
差价类型:1由于流通过程阶段的不同,形成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关系。支付一定的经营费用并获取利润,这是形成文化商品购销差价的主要原因;
2由于地区不同形成地区差价关系。这与一定地区的消费水平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
3由于季节、时间不同,形成了季节差价。这是由于某些文化消费需求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
4由于质量不同,形成质量差价关系。
5由于文化娱乐场馆地理位置的差异和销售先后次序的差异而形成的轮次差价。
文化投资定义: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获得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的或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文化投资的特点
a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
b较长周期
c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
d收益形态的物质与精神的多样统一性
文化投资的一般运动过程,既是研究文化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也是研究文化形态形成和成
长的周期性规律以及文化空间布局和运动的规律。
它大致包括文化投资的形成和筹集、分配、实施、回收增值
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战略之间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是文化战略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本体建设的要求,也就无所谓文化战略;同样,没有文化战略的战略性要求,文化发展战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原创动力。
(结合现实做一些思考)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制度体系,它是由文化经济管理的职能划分制度、组织制度和调节制度三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文化经济宏观管理和文化经济微观管理
文化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经济的微观管理体制
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政策法规导向
多渠道筹集资金
科学高效的管理
广泛普及的基础教育
一、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职能分工模式
理顺文化经济关系,明确职责,在新文化经济管理体制中,党、政、群文化团体将实现科学的职能分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权。
党的领导职能:三个方面
政府职能的基本要素:六个方面
政府对文化经济实施管理的任务:四个方面
二、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1.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国有资产公司
2.组建与国际运行规则相协调的文化产业集团
专业化发展机制
多领域拓展的竞争机制
复合网络式管理机制
三、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手段调控模式
1.经济手段的基础性调控
2.立法手段的规范性调控
3.行政手段的辅助性调控
文化经济学重要意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和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国民经济学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生产的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一球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性,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经济学定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与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解释的国民经济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性,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境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以求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经济学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文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并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供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刻地揭示文化经济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
生产组织:指通过复杂的分工和协调来从事为交换而协作生产的社会实体。
文化生产组织: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的社会实体,还包括文化产业内部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状态,以及变化发展过程。
(文化生产组织,从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上,可分为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和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
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是由国家或私人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组织。
(文化事业单位)
公共文化产品,是指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或低偿获取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如:街景、公园、雕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展览...)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是指面向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组织。是一种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企业或文化公司。
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
* 具有主体地位
* 工业标准批量生产
* 营利性
* 社会责任
文化需求定义:
文化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文化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II.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无须支付货币就可以实现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需求,它是由文化生产部门无偿提供文化艺术产品实现的。例如街头雕塑、广场音乐会,其目的主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良好文化氛围的要求。
商品性文化需求
人们通过购买手段,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
投资性文化需求是指着眼于人文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其目的是通过货币的投资行为来实现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例如对古玩字画的需求。
娱乐性文化需求是指满足以感官享受为特征的需求,例如KTV、电影、DVD等需求,它不以货币的保值和增值为目的,而是追求瞬间的享受。
文化需求规律:在影响文化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需求与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余暇时间成正比,与文化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1、人口的构成和流动:
就年龄构成而言,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文化兴趣不同,对文化需求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职业结构,职业的不同意味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同。
一般来说,职业的文化程度要求越高,构成该职业人群的整体文化程度也越高,这个职业人群文化需求的质量要求也越高,满足这种需求的数量也越大。性别构成,性别构成对文化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高,对文化需求的量就大。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对文化商品种类选择上。人口流动,当某一地区外来流动人口的流量和速度激增时,那么原来的文化需求状况就会出现紊乱,这就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需求重组,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新的文化需求平衡。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东西差异
西方社会衍生出了“动的文明”,即具有都市的景趣,带繁复的色彩;而东方社会催生出的是“静的文明”,即具田野的景趣,带恬谈的色彩。
城乡差异
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比农村居民的要高,沿海大都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要比内陆偏远地区的居民要高。
3政治因素
文化供给的定义: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影响供给的因素:I. 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
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是包括文化商品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是对一定时期文化供给状况产生基础性影响的因素。
人力因素与文化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精神因素是否适应
文化生产者的知识技能水平、结构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相适应。
人力因素与物质因素是否相适应
文化商品的生产手段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生产者相适应。
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因素物质力因素与生产对象是否相适应
人力和物力是否能与文化商品的形态相适应
2文化产品的生产周期
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文化供给必须着眼于长远的观点,需要把增加文化供给理解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
3. 文化经济政策
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
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
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待遇
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
文化供求的矛盾运动
文化商品的量价均衡关系是由文化市场供求规律的内在运动自发形成的。形成这一基本规律的原因:
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相制约规律,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就要
求文化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发展水平必须相适应,呈均衡运动态势。
文化商品供求双方自身的矛盾也要求两者趋于均衡,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1文化供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层次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之间在内容与形式构成层次方面的差异。
主体精神构成的层次性差异造成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商品需求的差异,并造成了供给的差异。 可支配收入的差异也造成了需求选择的层次性差异.
2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地域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在文化商品供求的质与量上的差异。
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
文化供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是指文化商品供求关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的商业票房价值和社会的文化审美价值之间的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由文化商品的特殊构成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指标,在引导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造成的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
劣币驱赶良币现象 .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文化消费的作用
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的一环,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b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文化商品的再生产
c文化商品的消费,生产了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文化产品的再创造;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内在环节
d文化消费促进人的再生产(人力资本投资)
f文化消费创造价值
g扩大内需、产业带动等经济作用。
文化消费的特点
a文化消费内容的精神性
b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c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d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性
e文化消费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性
(定义)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包括:享用文化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存在形式等。
文化消费的划分,五种标准。
文化消费品的表现形态:
文化消费品的经济属性:
文化消费品的性质:
文化消费品的阶层:
文化消费的方式:
文化消费运动趋势
(1)以历史的观点看,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文化消费的边际增量超过了物质消费的边际增量:5个方面。
物质消费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上升。
文化消费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快。
文化商品的传导载体在大跨越中发展
文化消费在拉到经济增长的同时,服务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从发展的趋势看,文化消费全球化共享、消费时尚的全球化蔓延以及消费方式等全球化趋同。
(定义)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文化消费总额;参与文化消费的总人口数;文化消费结构
现代文化生产特征: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2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3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3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
文化市场结构概念
文化市场结构本质上是指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企业之间以及与消费方因数量、规模的不同而决定的竞争形式。
文化市场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卖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产品差异化;市场进入条件。
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产业的经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的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文化市场结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1.众多的买卖者,他们是价格的接收者
2. 产品无差别
3. 进出整个行业很容易
4. 信息是完全的
完全垄断市场
1.一家厂商,它是价格的制定者。
2. 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 进出该行业几乎不可能。
垄断竞争
1. 有很多厂商,它们是价格的影响者。(Price-affecter)
2. 存在产品差异,每个厂商既是垄断者, 又是竞争者。
3. 垄断竞争行业进出比较容易。
寡头竞争
1. 厂商极少,只有两个厂商时为双头垄断,他们是价格的寻求者。
2. 产品是同质的或异质的。
3. 整个行业进入不易。
文化市场垄断力量的成因
1.控制稀缺资源: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
2.通过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提高垄断力量。
3.通过产权保护、产品推行和营销体系不断提升市场力量。
4.保持不断的创新。
进入壁垒的概念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
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进入壁垒调节着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分布,不同的市场结构,进入壁垒的高低不同。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策略性进入壁垒、和制度性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经济性退出壁垒:包括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人力资本专用性
制度性退出壁垒
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1实行倾斜的文化投资政策,加强对文化事业和优秀文化的扶持
2实行差别税收政策
3实行弹性价格政策
4实行有效的社会赞助政策
5实行优惠的文化奖励政策
拓展文化市场的方式和手段
以文化产品为核心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1.努力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2.加强文化市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宏观经济调查、科技发展动态调查、消费者需求调查、文化市场销售调查和文化企业竞争对手调查。
3.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
4积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力
扩大文化市场的覆盖面
文化商品的特点
1.与生俱来的知识产权性。
2.内在意义价值的潜隐性。
3.意义世界生命周期较长。
4.价值量构成的不确定性。
5. 具有外部性特征
文化商品潜在精神价值。文化产品自身蕴藏的精神价值还没有被广泛体验、感知、欣赏并且通过市场交换进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时候,它无法发挥社会效用,它的价值就还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实现的价值。
文化商品交换价值。文化商品只有而被消费者广为消费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现实的价值。
文化商品的形态:1.相对独立的物化形态。
2.与文化生产过程共时存在的行为形态(劳务形态或服务形态)。
3.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
4.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形态。
5.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产品的出现,正在孕育文化商品的第五种形态。这种形态既拥有前四种的全部价值,但又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文化商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一是社会的文化背景,二是文化商品的社会运作机制。 文化商品的类型——公共文化产品与私人文化产品
1.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保罗·萨缪尔森: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减少该商品或服务对全社会的供给。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二是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一个用户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文化商品价格构成
1.产权价格。所谓“产权价格”,是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2.市场价格。所谓“市场价格”,是指原创产品经由物化后获得的商品形态(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并通过价值规律的一般运动而实现
.歧视价格
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形成原因1.厂商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在完全竞争市场,歧视价格使用空间会很小。
2.市场可以有效分割
如:在计划经济时代,贵重物品只有在友谊商店用外汇才能购买到;许多内部市场:单位自建房按职别等级的优惠房价等。
3.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文化商品横向价格体系的形态和实质
1. 形态
文化商品的比价关系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是文化产业价格体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包括文化经济各部门间形成的文化商品比价,文化商品与一般商品之间的比价以及同一文化商品的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文化商品之间的比价等等。
差价类型:1由于流通过程阶段的不同,形成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关系。支付一定的经营费用并获取利润,这是形成文化商品购销差价的主要原因;
2由于地区不同形成地区差价关系。这与一定地区的消费水平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
3由于季节、时间不同,形成了季节差价。这是由于某些文化消费需求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
4由于质量不同,形成质量差价关系。
5由于文化娱乐场馆地理位置的差异和销售先后次序的差异而形成的轮次差价。
文化投资定义: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获得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的或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文化投资的特点
a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
b较长周期
c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
d收益形态的物质与精神的多样统一性
文化投资的一般运动过程,既是研究文化金融资本的运动形态,也是研究文化形态形成和成
长的周期性规律以及文化空间布局和运动的规律。
它大致包括文化投资的形成和筹集、分配、实施、回收增值
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战略之间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是文化战略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本体建设的要求,也就无所谓文化战略;同样,没有文化战略的战略性要求,文化发展战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原创动力。
(结合现实做一些思考)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制度体系,它是由文化经济管理的职能划分制度、组织制度和调节制度三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文化经济宏观管理和文化经济微观管理
文化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经济的微观管理体制
二、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政策法规导向
多渠道筹集资金
科学高效的管理
广泛普及的基础教育
一、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职能分工模式
理顺文化经济关系,明确职责,在新文化经济管理体制中,党、政、群文化团体将实现科学的职能分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权。
党的领导职能:三个方面
政府职能的基本要素:六个方面
政府对文化经济实施管理的任务:四个方面
二、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1.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国有资产公司
2.组建与国际运行规则相协调的文化产业集团
专业化发展机制
多领域拓展的竞争机制
复合网络式管理机制
三、建立新型文化经济管理手段调控模式
1.经济手段的基础性调控
2.立法手段的规范性调控
3.行政手段的辅助性调控
文化经济学重要意义: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文化科学和应用经济学,它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国民经济学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以及文化生产的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一球在文化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按照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性,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