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   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要狂热和冲动,不要误读和曲解。因为,抵达和谐的彼岸需要勇气、执着,更需要科学精神。   “和谐”之所以在当下还是理想,盖因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矛盾,许多问题目前还很尖锐,甚至有激化的可能。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明显加快的,但同时由此带来的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同样是飞速的。200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而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的时期。   还有,“三农问题”依然尖锐;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我国2004年煤矿死亡人数为6000人);国企改革停滞不前;金融风险警钟常鸣;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矛盾……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一度,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出发点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内涵。   中国需要“和谐社会”的理想。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现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在社会矛盾日益冲突,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出现一个大的社会转折,形成社会妥协,达成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市场经济,中国不能经济繁荣,没有社会和谐,中国不能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尖锐,成为工业社会自身难以去除的内在矛盾。因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二、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来看,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的现实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       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人、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       政治和谐就是指构成政治系统的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关系。具体的讲就是党与党之间的和谐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执政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和谐关系;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关系;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每一种关系内部各要素以及各种关系之间都要经常性地发生联系,进行碰撞或融合。如何正确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关键。       六、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       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就没有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必须有机衔接,顺畅循环,否则,再生产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基础设施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关系,只有把这些重大经济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经济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的经济关系才能顺利形成。       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文化和谐与政治和谐、经济和谐一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政治和谐和经济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和谐既要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外部异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更重要的是要受到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缤纷多彩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做依托,既存在着依存和融合,也存在着隔阂和磨擦。这就必须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和谐相处,各领风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的生成和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   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要狂热和冲动,不要误读和曲解。因为,抵达和谐的彼岸需要勇气、执着,更需要科学精神。   “和谐”之所以在当下还是理想,盖因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矛盾,许多问题目前还很尖锐,甚至有激化的可能。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明显加快的,但同时由此带来的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同样是飞速的。200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而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的时期。   还有,“三农问题”依然尖锐;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我国2004年煤矿死亡人数为6000人);国企改革停滞不前;金融风险警钟常鸣;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矛盾……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一度,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出发点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内涵。   中国需要“和谐社会”的理想。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现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在社会矛盾日益冲突,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出现一个大的社会转折,形成社会妥协,达成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市场经济,中国不能经济繁荣,没有社会和谐,中国不能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尖锐,成为工业社会自身难以去除的内在矛盾。因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二、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来看,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的现实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       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人、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       政治和谐就是指构成政治系统的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关系。具体的讲就是党与党之间的和谐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执政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和谐关系;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关系;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每一种关系内部各要素以及各种关系之间都要经常性地发生联系,进行碰撞或融合。如何正确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关键。       六、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       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就没有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必须有机衔接,顺畅循环,否则,再生产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基础设施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关系,只有把这些重大经济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经济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的经济关系才能顺利形成。       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文化和谐与政治和谐、经济和谐一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政治和谐和经济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和谐既要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外部异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更重要的是要受到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缤纷多彩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做依托,既存在着依存和融合,也存在着隔阂和磨擦。这就必须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和谐相处,各领风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的生成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论"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
  • 作者:张剑屏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以下称"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进步和时 ...查看


  •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作者:杨俊荣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习近平主席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代表着中国追求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治国理念.而中国梦 ...查看


  •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 ...查看


  •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
  • z-AoTI×I职教体系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 口刘彦军 摘 要: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产生背景.办学导向和办学定位与类型等方面存 在共同特征,可视为其本质特征."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 ...查看


  •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
  • 巴蜀古典园林内涵与特征及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巴蜀地区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园林文化,这是巴蜀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古朴色彩,有明显早期的自然主义山水园的艺术风格.两干多年 ...查看


  • 服装店名的文化内涵探析
  • 服装店名的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服装店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临汾服装店名的命名方式,总结出店名背后所蕴含的两大文化特征,即传统的大众文化心理和现代的时尚流行文化,进而说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服装店名: ...查看


  •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_王钰鑫
  •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 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王钰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摘102488)要: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的演进和脉络,揭示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发展 ...查看


  • "公共知识分子"内涵与特征分析
  • 摘 要: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发展历程中的必然存在形态,在时代背景下具有相对突出的文化表征,即自我独立性.公共性与专业性并举.实践性.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等.对其内涵.特征的认知,是把握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特定现象的前提和基础,对知 ...查看


  • 谈谈如何正确理解装备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作用
  • 谈谈如何正确理解装备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作用 郑传文 (云南 昆明,650114) 装备文化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先进装备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学习新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 ...查看


  • 湖南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认知初探
  • 湖南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认知初探 向依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导性奠基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10年12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