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意识哪去了

学生的主体意识哪去了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常见的四个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没有更新教学观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二、缺乏尊重,强迫学习;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学生态度不端,缺乏前进动力)以及反思。

关键词: 教学案例 主体意识 缺失 唤醒

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①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身处农村教学一线的我却发现:在现实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新课改的“口号”虽喊得轰轰烈烈,但对学生的“盯盘补”却抓得是扎扎实实,学生仍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哪去了呢?下面本文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分析当今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历史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案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听了许多同行的公开课、示范课。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倒也无可厚非: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落实,也有合作、探究,也有师生互动,好不热闹。听了几十节课,虽然讲课的教师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听课的学生也不同,但给我的感觉是雷同的,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根本就不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活动而活动,把它程序化。听完课后,我和这些上课教师进行交流,他们并没有隐瞒准备公开课的细节,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连学生的提问、答案都是老师提供的。他们坦言,这样上课,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要想提高成绩,还得靠这个,说完从抽屉里抽出一沓试卷,走向了教室……

我认为,这是典型“应试教育”惯性后遗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虽然深入人心,

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工作的考评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樊篱,依然定格在以“分数

论英雄”的时代,职称、调资、晋级、评优样样与分数挂钩,再加上大会小会校长都拿分数与饭碗挂钩,动不动就拿“下岗”说事儿,因此,引无数老师为“分数”竞折腰,在农村中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填鸭式”、“盯盘补”、“一言堂”也就司空见惯了,还谈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面对残酷的教育现实,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都有共同的感触:历史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农村中学教师的眼中,不过是装在新瓶中的陈年老酒——还是那个味,只是换了包装,仅此而已。

“教育竞争,理念制胜”。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为一线教师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提供政策支撑。作为教师,则应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或通过多种渠道对新课程进行充分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实施,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好演员”曾是人们对优秀教师的期盼,因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精彩“表演”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还没有真正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更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把演出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也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教师作为“导演”,最关键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角色,让学生投入地演出,在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作为“导演”,要恰当地评价“演员”的表现,进而激发“演员”的潜能,起到积极导向的作用。只有好的“导演”,才能培养好的“演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欣喜,从而唤醒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

变味的“求学”,让我们很受伤

案例二: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在谈到学生的学习现状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的“求学”已经变味,“程门立雪”式的虔诚探求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是父母的苦苦“哀求”和学校、教师的高压“强求”。如在今天的农村中学,无视国家关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任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更改课程设置,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量,双休日有一天半时间用于补课,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就连学生平时最爱上的体育课,也因为中考而加强训练的缘故,许多学生是苦不堪言。这种变味的“求学”,让我们师生很受伤。一方面,它使教师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种煎熬,让学生因此厌倦了学习。

面对如此尴尬的状况,说句实在话,光凭我们一线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依法办学,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教师则要遵循教育规律,学会尊重学生,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19世纪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②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的需要。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反对任何形式的简单粗暴。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③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者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师要依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乐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把“乐学”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让今天的学子快乐学习呢?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在后来上课之前,都会进行精心的准备,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导语,让学生常见常新。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中华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先让学生聆听一首刘德华的歌曲《中国人》,或者让会唱歌的学生唱一遍这首歌,效果更佳。老师提问:“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么生活在中华境内的远古人类有哪些?哪一个最早呢?这时学生早已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了。除了用歌曲导入外,我还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方式。如:教材插图直观导入、观看电影片段(或视频)等。在学习历史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也改变以往以提问代替归纳的单一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者以举办记者招待会这样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轮流坐到主席台上,回答台下众多“记者”的提问。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

进行语言表达的胆量,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案例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其它学科成绩都很优异,唯独历史学科成绩平平,甚至很差,他们自己还不停抱怨,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很多却没什么效果,以至于他们对历史学科心灰意冷,上课时连注意力都很难集中,更别谈什么主动参与了。今年这一届毕业生中,我还真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他叫颜玉龙,某中学九年级(2)班的班长,品学兼优,只有历史学科的成绩不太理想,如今临近中考,压力倍增,紧张得都有点不知所措了,他很郁闷:“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对于这样类型的学生,我们老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焦虑,重拾自信。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长出“隐形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自由翱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初中阶段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课时又偏少(农村偏远地区尤甚),再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实属不易,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如何让学生轻松快速地记住这些作品的名称呢?我教给他们一个口诀:哈罗(Hello)李白。听起来好象是和大诗人李白打招呼,分解一下:“哈”是《哈姆雷特》;“罗”是《奥赛罗》;“李”是《李尔王》;“白”是《麦克白》,学生听完之后一片笑声,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很快就能记牢了这个知识点。在学习历史课文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对课文中时间、人物、历史事件、关键词的感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学生只有拥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独立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他们才能顺利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无所谓,我无所谓”

案例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上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人,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即使你老师怎么“仁慈”, 怎么“拳威”,他们就是无动于衷。有时候他们在老师面前也装出一付顺从的样子,一旦离开老师,他们就会一切依旧。

这是典型“内驱动力缺乏”症。在农村地区,许多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平时缺

乏父母的关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加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找工作比较辛苦,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能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然后外出打工赚钱。正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才逐渐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如今学校教育依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加剧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丧失,沦为任凭雨打风吹去的“浮萍”,随波逐流。

曾经读过《人生12个“经典领悟” 》这篇文章,其中一则让我茅塞顿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④我终于明白,要想唤醒这些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激发他们求学的斗志,光有教学技巧是不够的,仅凭“拳威”也是不能长久的,我们还必须要有“钥匙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心锁,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恢复进取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获取历史信息,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历史情感,汲取历史智慧。愿天下所有历史老师都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成功打造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历史课堂!

参考书目:

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郑贵玖《新课程改革的两个尊重》(《教书育人2008·2》)

③王建华《新课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浙江教育出版社)

④《人生12个“经典领悟” 》(《教书育人2008·2》)

学生的主体意识哪去了

作者 李光恩

工作单位 连云港市新坝中学 邮编 222022

联系电话 [1**********]

学生的主体意识哪去了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常见的四个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没有更新教学观念,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二、缺乏尊重,强迫学习;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学生态度不端,缺乏前进动力)以及反思。

关键词: 教学案例 主体意识 缺失 唤醒

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①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身处农村教学一线的我却发现:在现实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新课改的“口号”虽喊得轰轰烈烈,但对学生的“盯盘补”却抓得是扎扎实实,学生仍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哪去了呢?下面本文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分析当今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历史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案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听了许多同行的公开课、示范课。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倒也无可厚非: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落实,也有合作、探究,也有师生互动,好不热闹。听了几十节课,虽然讲课的教师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听课的学生也不同,但给我的感觉是雷同的,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场面的热闹,根本就不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活动而活动,把它程序化。听完课后,我和这些上课教师进行交流,他们并没有隐瞒准备公开课的细节,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连学生的提问、答案都是老师提供的。他们坦言,这样上课,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要想提高成绩,还得靠这个,说完从抽屉里抽出一沓试卷,走向了教室……

我认为,这是典型“应试教育”惯性后遗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虽然深入人心,

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工作的考评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樊篱,依然定格在以“分数

论英雄”的时代,职称、调资、晋级、评优样样与分数挂钩,再加上大会小会校长都拿分数与饭碗挂钩,动不动就拿“下岗”说事儿,因此,引无数老师为“分数”竞折腰,在农村中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填鸭式”、“盯盘补”、“一言堂”也就司空见惯了,还谈什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面对残酷的教育现实,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都有共同的感触:历史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农村中学教师的眼中,不过是装在新瓶中的陈年老酒——还是那个味,只是换了包装,仅此而已。

“教育竞争,理念制胜”。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为一线教师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提供政策支撑。作为教师,则应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或通过多种渠道对新课程进行充分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实施,并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由“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好演员”曾是人们对优秀教师的期盼,因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精彩“表演”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还没有真正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更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把演出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也不是贮存知识的“容器”,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教师作为“导演”,最关键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角色,让学生投入地演出,在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作为“导演”,要恰当地评价“演员”的表现,进而激发“演员”的潜能,起到积极导向的作用。只有好的“导演”,才能培养好的“演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欣喜,从而唤醒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

变味的“求学”,让我们很受伤

案例二:广大农村一线教师在谈到学生的学习现状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如今的“求学”已经变味,“程门立雪”式的虔诚探求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是父母的苦苦“哀求”和学校、教师的高压“强求”。如在今天的农村中学,无视国家关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任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更改课程设置,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量,双休日有一天半时间用于补课,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就连学生平时最爱上的体育课,也因为中考而加强训练的缘故,许多学生是苦不堪言。这种变味的“求学”,让我们师生很受伤。一方面,它使教师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种煎熬,让学生因此厌倦了学习。

面对如此尴尬的状况,说句实在话,光凭我们一线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依法办学,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教师则要遵循教育规律,学会尊重学生,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来。 19世纪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②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的需要。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反对任何形式的简单粗暴。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③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变成驯服的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者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教师要依据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乐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把“乐学”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让今天的学子快乐学习呢?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在后来上课之前,都会进行精心的准备,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导语,让学生常见常新。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中华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先让学生聆听一首刘德华的歌曲《中国人》,或者让会唱歌的学生唱一遍这首歌,效果更佳。老师提问:“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么生活在中华境内的远古人类有哪些?哪一个最早呢?这时学生早已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了。除了用歌曲导入外,我还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方式。如:教材插图直观导入、观看电影片段(或视频)等。在学习历史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也改变以往以提问代替归纳的单一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者以举办记者招待会这样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轮流坐到主席台上,回答台下众多“记者”的提问。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

进行语言表达的胆量,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案例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其它学科成绩都很优异,唯独历史学科成绩平平,甚至很差,他们自己还不停抱怨,花在历史学科上的时间很多却没什么效果,以至于他们对历史学科心灰意冷,上课时连注意力都很难集中,更别谈什么主动参与了。今年这一届毕业生中,我还真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他叫颜玉龙,某中学九年级(2)班的班长,品学兼优,只有历史学科的成绩不太理想,如今临近中考,压力倍增,紧张得都有点不知所措了,他很郁闷:“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对于这样类型的学生,我们老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焦虑,重拾自信。另外,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长出“隐形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自由翱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初中阶段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课时又偏少(农村偏远地区尤甚),再加上学生对历史学习还存在一些误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实属不易,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如何让学生轻松快速地记住这些作品的名称呢?我教给他们一个口诀:哈罗(Hello)李白。听起来好象是和大诗人李白打招呼,分解一下:“哈”是《哈姆雷特》;“罗”是《奥赛罗》;“李”是《李尔王》;“白”是《麦克白》,学生听完之后一片笑声,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很快就能记牢了这个知识点。在学习历史课文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对课文中时间、人物、历史事件、关键词的感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学生只有拥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独立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他们才能顺利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无所谓,我无所谓”

案例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上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人,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即使你老师怎么“仁慈”, 怎么“拳威”,他们就是无动于衷。有时候他们在老师面前也装出一付顺从的样子,一旦离开老师,他们就会一切依旧。

这是典型“内驱动力缺乏”症。在农村地区,许多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平时缺

乏父母的关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加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找工作比较辛苦,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能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然后外出打工赚钱。正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才逐渐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如今学校教育依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加剧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丧失,沦为任凭雨打风吹去的“浮萍”,随波逐流。

曾经读过《人生12个“经典领悟” 》这篇文章,其中一则让我茅塞顿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④我终于明白,要想唤醒这些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激发他们求学的斗志,光有教学技巧是不够的,仅凭“拳威”也是不能长久的,我们还必须要有“钥匙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心锁,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恢复进取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获取历史信息,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历史情感,汲取历史智慧。愿天下所有历史老师都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成功打造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历史课堂!

参考书目:

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郑贵玖《新课程改革的两个尊重》(《教书育人2008·2》)

③王建华《新课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浙江教育出版社)

④《人生12个“经典领悟” 》(《教书育人2008·2》)

学生的主体意识哪去了

作者 李光恩

工作单位 连云港市新坝中学 邮编 222022

联系电话 [1**********]


相关文章

  •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隔离.教与学缺乏互动.德育目标抽象这四个问题,指出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道德关键所在,并详述了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培养目标,最后 ...查看


  • 什么是主体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
  • 什么是主体 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 我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论文,有这方面的书请大家推荐给我啊 !谢谢大家,急求 精彩回答 主体 [subject],与客体(nonego)相对应的存在. 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 ...查看


  • 浅谈"主体性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 摘 要:"主体性教学"是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主体性教学"能体现出真正的学生观和师生观以及教学的价值观和质量观:能让学生有愿学.乐学.善学.求新之表现." ...查看


  •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者:邬晓利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7期 摘 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首先要让他们明确目标,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 ...查看


  • 以主体性德育促学生全面发展
  • 云南省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红塔区属的公办职业高中,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从2006年初的2800多人扩增到现在的7100多人,学校秉持"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进口旺&quo ...查看


  • 浅谈法律生活体验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 摘 要:法律生活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法律生活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从法律生活体验教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价值和可行性. 关键词 ...查看


  • 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研究从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控制和结果获得,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查看


  • 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 作者:臧宏 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8)11-005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 ...查看


  •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方案 李国荣 一 实验背景及研究目的: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希望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从事英语工作的教师,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