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作者:王亚平

首都经济 2000年07期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国内外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的双重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工业发展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这为加快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国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熟技术制造业全球性生产能力的过剩,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本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全球经济一体化仍将是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并将以不断深化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继续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空间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使“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将继续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不仅可以为我国扩展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而且还提供了获得更多国外投资的可能。

  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发达国家加快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通过重点发展以信息、生物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高技术产业,巩固其所抢占的世界经济增长制高点的地位,这将进一步改变世界经济的分工格局,也会抑制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发展的潜力。

  三是发达国家为了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充分享受垂直分工的利益,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这种调整的重要方式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从而使世界工业结构的国际化趋势继续加快。其主要特征是:生产工艺、不同档次产品、产品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化分工进一步增强。这虽然保持了现有的我国与发达国家垂直分工的格局,但也为我国通过参与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逐步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创造了条件。我国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和引进技术,逐步改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知识经济的临近要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继续深入推进,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将更趋临近。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将主要从传统的资源和价格竞争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将成为竞争的基础,工业结构中的科技含量及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将决定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我国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有可能通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带动工业结构调整。但是,随之而来的更有严峻的挑战。第一,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抢占制高点,并使后起国家后发优势减弱。这双重因素将导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效用明显下降。原因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竞争力的时代,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引进技术而不能创新,我国就会长期落后于先进国家,成为其转移成熟技术、外围技术的对象。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在高科技占主导的技术市场上,技术转移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比重上升;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和商标使用权等转移方式增多;活件技术(即专家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决窍等智力)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而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知识产权垄断并限制这类技术出口,跨国公司也利用控股权、特许经营条款等方式控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技术的转移,后起国家难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得到这类技术。高技术中的软件、活件技术很难模仿,必须创新。因此,我国以往注重引进设备、忽视引进软件的方式难以为继,依靠模仿进行创新的路子越来越窄。第三,知识经济时代,成本投入中知识、技能的比重上升,劳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会趋向减弱。如果不能实现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会下降。如果不能实现高工业结构的技术升级,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内市场也将被占领。

  (三)对外开放的深入要求我国工业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将全面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并逐步融为一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将对我国工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总体讲,加入WTO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更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力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加入WTO也将对我国工业中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来冲击。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在130多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这将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扩大,从而为我国工业发展开拓增长空间。这有利于我国工业产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还能够通过世贸组织多边争端的解决程序来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经济、贸易利益,从而使我国产品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国内资源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加入WTO将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机遇。

  从所带来的挑战来看。关税降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减少,将使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加之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差距,将对民族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带来直接冲击。主要是:

  第一,以往严重重复建设的行业在市场开放后,市场竞争机制将使相当部分企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资产素质较差的二三线企业,在外资和国外产品进入后将加速倒闭,从而引发国内产业出现新的组合。高科技、电讯等行业则会为加强竞争力而选择与外资合作。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将加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其走向市场化的步伐。第二, 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不少行业和产业还是空白,如果我们不尽快发展,国外企业就有可能长驱直入地抢先占领市场。目前在通讯、电子等行业已经出现这种情况。第三,加入WTO 以降低关税为主要代价,我国目前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淘汰。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就业量大的传统产业,如机械、冶金、化工等。这会引起国内就业、传统产业的退出和改造等问题。

  二、“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经过“九五”时期的初步转轨,“十五”期间我国发展与改革将进入加速转型阶段;以加入WTO为切入点,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出现突破性的扩展。在这一总体背景下,工业增长的总体环境和内在机制将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其突出特点是,从增长因素看,买方市场供求状况的持续使优化供给结构成为工业增长的首要任务;从增长结构看,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仍然是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从增长主体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更为强化,国有经济将保持相对稳定,非国有经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上升;从增长的城乡格局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促进城市工业的升级和产业重点领域的调整,农村工业将在优势领域拓展空间;从增长方式看,资源约束和环保压力将促使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环境变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重点由补长“短线”转向提高产业素质。同时带来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在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包括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二是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由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九五”期间已经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在“十五”期间仍将继续。面对需求的水平升级和结构变化,创新能力不足和体制约束使我国工业的供给结构和技术层次明显难以适应。这首先决定了工业经济难以保持“九五”时期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其次,要求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来适应需求变化,在供给结构的升级过程中突破市场约束的“瓶颈”。同时,在国内市场开放度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结构的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使大量国内市场为国外产品所占领。因此,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加工深度,更加注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强调体制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国内市场国际化要求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

  “十五”期间,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将明显扩大,从而使国内工业发展直接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九五”期间,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导的国外竞争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继续上升。不仅适应需求高级化、多样化的电子、通讯、生物类高技术产品对国内企业构成极大的压力,生产资料类的技术设备如数控机床、发电机组等,也大量占领我国市场。在我国投资建厂进行生产,是跨国公司避开关税壁垒、占领市场的重要战略。“十五”期间,我国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有可能会降低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使直接产品进口增加。这将使我国工业产品的国内销售实际上成为国际性的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工业面临的紧迫的战略任务。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但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对此产生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优势,将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产业转移的目标,我国即是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十五”期间,我国将由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的市场转变,从而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直接面向国际竞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需要市场需求拉动,产业成长需要市场空间支撑,投资回收要有产出规模作为基础。我国广大的市场为发达国家转移技术和产品所占领,直接抑制了国内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使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越是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争夺市场的竞争就越为激烈, 对R&D的投入量要求越大。当前, 我国有一部分高技术企业已由相对宽松的探索成长阶段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处于这一时期与国际同类产品展开正面冲突,弱小的民族高技术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这使制定并实施能够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重点发展、跨越式突破、全面跟进的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求城乡工业进行战略性分工

  加速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十五”期间城市化的加速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为工业化拓展空间。要通过城市化来加快“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必须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进行战略性梯次分工和发展方向的调整。

  首先,现有城市的扩展动力来自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的相对滞后,影响了大中城市工业的发展。要提高城市工业的增长速度、增强对相关产业的联带效应,必须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同样,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它产业对它的需求。由于大中城市具有相对较好的经济、科技、人才条件,应当将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作为重要任务。

  其次,发展小城镇是“十五”期间的大战略。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体是乡镇企业。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乡镇企业自身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效益下降,导致小城镇的发展相对放慢。而从工业发展的整体来看,乡镇企业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使得两类应当具有不同产业分工、市场指向和技术层次的工业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发展。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相互竞争,导致了空间狭窄,影响了各自的发展。因此,“十五”期间,为了增强乡镇企业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城市工业应当率先进行结构升级,为乡镇工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乡镇工业也应积极开拓市场,利用自身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优势,找准自身的位置。

  (四)对外贸易对工业增长的影响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但对外贸易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经济将会继续稳定增长。新的技术进步所引发和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会拓展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空间。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将在优势互补和有层次地参与水平分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同时,日趋活跃的国际资本投资必将带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也为我国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国际环境中也存在着制约外贸发展的因素。首先,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其次,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后,提高了其出口竞争力,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压力。再次,各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建立将使区域内贸易更加活跃。区域内国家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不属于任何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这将对出口增长带来明显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目前已呈现出明显的大国化特征,这将制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一是增长的基数已经很大。其次,贸易磨擦将会增多。特别是同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贸易磨擦将会长期化。因此,从国际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不会再现以往大幅度的增长势头,但也不会停滞不前。平稳、适度、高效的增长既是可能的前景,也是政策所应追求的目标。

  第二、从国内状况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占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3.5%,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容量仍然存在开拓空间;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工业供给能力充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还有可能对支持出口增长作出一定贡献;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和仍将成为外贸进出口继续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基础;随着国内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将会逐步提高,市场多元化的局面将会得到扩展。这些都将促进“十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国内经济状况也存在着制约外贸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许多廉价工业制成品,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今后再以此扩大出口规模难度很大。第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延伸和反映。目前,从总体上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第三,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第四、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外贸经营权放开后,“九五”期间的进一步改革未能跟上,条块分割、无序竞争、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基础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有可能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的任务完成后活力会有所增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继续提高。特别是在能够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技术产业、在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的竞争性领域,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发展将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方式和主导部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将对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提供体制基础。第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将覆盖全社会。体制改革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提供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增强。第三、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国家通过计划指导、信息发布、提供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工业发展的方向

  “十五”期间,实现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向。这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对“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高资源指向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但又不可能迅速改变,而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必须有相应的条件,这包括要获取足够的能源,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汽车,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类对资源的破坏。

  面对两难选择,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工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因为,如果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仍然维持不变或较少进步,势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降低单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要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注意引进技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

作者:王亚平

首都经济 2000年07期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国内外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的双重背景下,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将对工业发展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这为加快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国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熟技术制造业全球性生产能力的过剩,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本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全球经济一体化仍将是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并将以不断深化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继续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空间继续扩大,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使“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将继续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不仅可以为我国扩展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而且还提供了获得更多国外投资的可能。

  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发达国家加快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通过重点发展以信息、生物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高技术产业,巩固其所抢占的世界经济增长制高点的地位,这将进一步改变世界经济的分工格局,也会抑制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发展的潜力。

  三是发达国家为了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充分享受垂直分工的利益,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这种调整的重要方式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从而使世界工业结构的国际化趋势继续加快。其主要特征是:生产工艺、不同档次产品、产品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化分工进一步增强。这虽然保持了现有的我国与发达国家垂直分工的格局,但也为我国通过参与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逐步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创造了条件。我国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和引进技术,逐步改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知识经济的临近要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继续深入推进,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将更趋临近。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将主要从传统的资源和价格竞争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将成为竞争的基础,工业结构中的科技含量及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将决定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我国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有可能通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带动工业结构调整。但是,随之而来的更有严峻的挑战。第一,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抢占制高点,并使后起国家后发优势减弱。这双重因素将导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效用明显下降。原因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竞争力的时代,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引进技术而不能创新,我国就会长期落后于先进国家,成为其转移成熟技术、外围技术的对象。这意味着我国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二,在高科技占主导的技术市场上,技术转移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比重上升;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和商标使用权等转移方式增多;活件技术(即专家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决窍等智力)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而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知识产权垄断并限制这类技术出口,跨国公司也利用控股权、特许经营条款等方式控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技术的转移,后起国家难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得到这类技术。高技术中的软件、活件技术很难模仿,必须创新。因此,我国以往注重引进设备、忽视引进软件的方式难以为继,依靠模仿进行创新的路子越来越窄。第三,知识经济时代,成本投入中知识、技能的比重上升,劳动、资本的重要性下降,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会趋向减弱。如果不能实现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会下降。如果不能实现高工业结构的技术升级,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内市场也将被占领。

  (三)对外开放的深入要求我国工业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将全面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并逐步融为一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将对我国工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总体讲,加入WTO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市场和资源,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更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力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加入WTO也将对我国工业中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来冲击。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在130多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这将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扩大,从而为我国工业发展开拓增长空间。这有利于我国工业产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入WTO,还能够通过世贸组织多边争端的解决程序来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经济、贸易利益,从而使我国产品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国内资源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加入WTO将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机遇。

  从所带来的挑战来看。关税降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减少,将使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加之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差距,将对民族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带来直接冲击。主要是:

  第一,以往严重重复建设的行业在市场开放后,市场竞争机制将使相当部分企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资产素质较差的二三线企业,在外资和国外产品进入后将加速倒闭,从而引发国内产业出现新的组合。高科技、电讯等行业则会为加强竞争力而选择与外资合作。总体上看,我国加入WTO将加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其走向市场化的步伐。第二, 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不少行业和产业还是空白,如果我们不尽快发展,国外企业就有可能长驱直入地抢先占领市场。目前在通讯、电子等行业已经出现这种情况。第三,加入WTO 以降低关税为主要代价,我国目前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淘汰。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就业量大的传统产业,如机械、冶金、化工等。这会引起国内就业、传统产业的退出和改造等问题。

  二、“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经过“九五”时期的初步转轨,“十五”期间我国发展与改革将进入加速转型阶段;以加入WTO为切入点,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出现突破性的扩展。在这一总体背景下,工业增长的总体环境和内在机制将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其突出特点是,从增长因素看,买方市场供求状况的持续使优化供给结构成为工业增长的首要任务;从增长结构看,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仍然是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从增长主体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更为强化,国有经济将保持相对稳定,非国有经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上升;从增长的城乡格局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促进城市工业的升级和产业重点领域的调整,农村工业将在优势领域拓展空间;从增长方式看,资源约束和环保压力将促使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内环境变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重点由补长“短线”转向提高产业素质。同时带来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在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包括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二是提高装备工业的竞争力,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通过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由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九五”期间已经形成的买方市场格局,在“十五”期间仍将继续。面对需求的水平升级和结构变化,创新能力不足和体制约束使我国工业的供给结构和技术层次明显难以适应。这首先决定了工业经济难以保持“九五”时期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其次,要求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来适应需求变化,在供给结构的升级过程中突破市场约束的“瓶颈”。同时,在国内市场开放度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结构的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使大量国内市场为国外产品所占领。因此,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加工深度,更加注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强调体制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国内市场国际化要求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

  “十五”期间,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将明显扩大,从而使国内工业发展直接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九五”期间,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导的国外竞争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继续上升。不仅适应需求高级化、多样化的电子、通讯、生物类高技术产品对国内企业构成极大的压力,生产资料类的技术设备如数控机床、发电机组等,也大量占领我国市场。在我国投资建厂进行生产,是跨国公司避开关税壁垒、占领市场的重要战略。“十五”期间,我国关税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有可能会降低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使直接产品进口增加。这将使我国工业产品的国内销售实际上成为国际性的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工业面临的紧迫的战略任务。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但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对此产生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优势,将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产业转移的目标,我国即是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十五”期间,我国将由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向现实的市场转变,从而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直接面向国际竞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需要市场需求拉动,产业成长需要市场空间支撑,投资回收要有产出规模作为基础。我国广大的市场为发达国家转移技术和产品所占领,直接抑制了国内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使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越是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争夺市场的竞争就越为激烈, 对R&D的投入量要求越大。当前, 我国有一部分高技术企业已由相对宽松的探索成长阶段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处于这一时期与国际同类产品展开正面冲突,弱小的民族高技术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这使制定并实施能够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重点发展、跨越式突破、全面跟进的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求城乡工业进行战略性分工

  加速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十五”期间城市化的加速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为工业化拓展空间。要通过城市化来加快“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必须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进行战略性梯次分工和发展方向的调整。

  首先,现有城市的扩展动力来自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的相对滞后,影响了大中城市工业的发展。要提高城市工业的增长速度、增强对相关产业的联带效应,必须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同样,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它产业对它的需求。由于大中城市具有相对较好的经济、科技、人才条件,应当将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作为重要任务。

  其次,发展小城镇是“十五”期间的大战略。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体是乡镇企业。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乡镇企业自身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效益下降,导致小城镇的发展相对放慢。而从工业发展的整体来看,乡镇企业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使得两类应当具有不同产业分工、市场指向和技术层次的工业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发展。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相互竞争,导致了空间狭窄,影响了各自的发展。因此,“十五”期间,为了增强乡镇企业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城市工业应当率先进行结构升级,为乡镇工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乡镇工业也应积极开拓市场,利用自身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优势,找准自身的位置。

  (四)对外贸易对工业增长的影响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但对外贸易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经济将会继续稳定增长。新的技术进步所引发和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会拓展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空间。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将在优势互补和有层次地参与水平分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同时,日趋活跃的国际资本投资必将带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也为我国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国际环境中也存在着制约外贸发展的因素。首先,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术商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为有限。我国在扩张的世界贸易总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额将取决于竞争力的强弱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其次,近年来,全球一般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后,提高了其出口竞争力,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压力。再次,各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建立将使区域内贸易更加活跃。区域内国家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不属于任何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这将对出口增长带来明显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目前已呈现出明显的大国化特征,这将制约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一是增长的基数已经很大。其次,贸易磨擦将会增多。特别是同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贸易磨擦将会长期化。因此,从国际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不会再现以往大幅度的增长势头,但也不会停滞不前。平稳、适度、高效的增长既是可能的前景,也是政策所应追求的目标。

  第二、从国内状况来看,我国出口商品占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不到3.5%,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容量仍然存在开拓空间;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工业供给能力充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还有可能对支持出口增长作出一定贡献;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和仍将成为外贸进出口继续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基础;随着国内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将会逐步提高,市场多元化的局面将会得到扩展。这些都将促进“十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国内经济状况也存在着制约外贸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许多廉价工业制成品,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今后再以此扩大出口规模难度很大。第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缺乏支撑动力。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延伸和反映。目前,从总体上讲,出口结构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落后,使加工贸易难以大面积地对相关配套产品进行进口替代。第三,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比重过大。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实现中间投入品、相关配套产品的进口替代,导致加工工业与国内工业发展关联程度较低。第四、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外贸经营权放开后,“九五”期间的进一步改革未能跟上,条块分割、无序竞争、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基础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有可能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的任务完成后活力会有所增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继续提高。特别是在能够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技术产业、在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的竞争性领域,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发展将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方式和主导部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将对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提供体制基础。第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将覆盖全社会。体制改革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提供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增强。第三、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国家通过计划指导、信息发布、提供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工业发展的方向

  “十五”期间,实现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向。这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对“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高资源指向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但又不可能迅速改变,而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必须有相应的条件,这包括要获取足够的能源,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汽车,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类对资源的破坏。

  面对两难选择,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工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因为,如果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仍然维持不变或较少进步,势必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降低单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要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注意引进技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


相关文章

  • 即时通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A57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更新时间:10-8-23 11:12作者: 王金南,逯元堂,吴舜泽,严 刚,吴悦颖,蒋洪强,朱建华 摘 要:基于最近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环境保护&qu ...查看


  •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探讨
  • 2012-05-10 16:25:52 中国石油网 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16 字号:T|T 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石化行业的支撑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进程.古人云:"欲先善其事, ...查看


  •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核心提示: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 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 ...查看


  • 成品油十二五规划
  • 成品油十二五规划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 ...查看


  • 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红网 10年10月26日 作者:王征国 [ 大 中 小 ] 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查看


  • 历次五年计划简介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 ...查看


  • 2015年石油化工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5-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研究分 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7937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