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茶峒师范学校
茶峒师范学校坐落在茶峒城东北香炉山下,我于1952年至1959年在此读七年书。那时学校是:从隘门口街跨过溪水桥,进校门便是大操坪;操坪左方是食堂、澡塘、鱼塘、女生部—教师宿舍区;操坪的右方是两栋男女宿舍大楼;穿过操坪踏数百步石阶而上,但见绿林中音乐室、办公室、图书室、大礼堂、教学大楼交相辉映;回首俯视山下,清水江、茶峒古镇尽收眼底。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到该校历史厚重,文化的源远流长。听茶峒老一辈人讲及亲身经历,我略知该校的历史沿革和教学情况。
1937年日寇入侵,我国大部分领土沦陷,大批难民涌入日寇机械化部队不敢深入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的湘西、川东山地,难民中大批学生急需安臵就读。1942年1月,国民党中央教育部派苏家祥到秀山县城筹建“国立秀山师范学校”。苏家祥爱看很少为阶级意识所局限,而主要反映一种普遍人生的沈从文作品,在测定校址过程中,他慕“边城”之名来到茶峒,被时任镇长戴修齐、师爷(秘书)欧宏泽邀当地侯丹州、刘仲席、杨勋臣、杨栋宇等知名人士协同将其挽留下来,和他一起登上300多米高,林木翠绿、殿阁巍峨的香炉山顶,跨进前三间、后三间、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高四层的魁星阁内,由底层登梯盘旋而上直达顶层、顶层沿悬崖峭壁而倚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伸出山外,凭栏远眺、八排瀑布、湘川公路,俯视山下茶峒古镇和绕城而过波光粼粼的清水江上美景,确实令人感觉步入天堂。苏家祥爱茶峒优美的风
景,更爱茶峒古朴的风俗和淳厚的民情,观景后座谈,经多次磋商,要求这所国立师范设在地理条件、民俗、民情优于秀山的茶峒,并向苏家祥提供有关建校物质条件和帮助。又得避难于永绥(花垣)的国民党元老柏文蔚将军和广大茶峒民众的支持。几经周折,择定茶峒万寿宫、禹王宫、二僧庵、昭忠祠为临时校址,并由永绥县府黄颖川县长派人划定城东北香炉山南麓,为扩建基地;3月经国民党行政院批准,将原在秀山筹建的国立师范学校改在茶峒建立“国立茶峒师范学校”。将茶峒国民中心小学改为国立茶师第一附属小学,对河洪安小学改为国立茶师第二附属小学;同年秋季招生开学。校长苏家祥、教导主任刘鹏九、训导主任王崇之非常重视教学质量,聘请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教授、文学家、作曲家,职工都是很有能力的。学生经过考试录取,安徽、江苏籍学生居多,因此备受安徽籍柏老将军的关注,他把捡得他内装金条、印章、信件的皮包退还他的吴宗汉送到学校读简师。湘、川、黔、鄂四省边区学生也不少,像高师班的付衍镛、简师班的戴景福、读茶师附小的欧昌明、欧志良、欧昌瑞、欧国强和后来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教援的戴玉辉等。学校将学生男女分开编班,男生高一、二、三,三个班一百多人在二僧庵上课;女生高一、二、三,三个班和简师男女混合班计四个班,两百多人在万寿宫、禹王宫上课。学生一律住校,女生住万寿宫、禹王宫,后来把此处叫女生部,男生住昭忠祠。学生伙食、文具、书籍国家供应。在那困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学生们努力学习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到附
小实习;还积极参加学校定期举行的运动会、歌咏比赛和画展。到邻近各县城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并将义演、画展得经费汇寄抗日前线。
茶峒人口激增,市场繁荣,可是有百多人枪还有两挺机关枪的土匪张马刀,流窜三省边境。张马刀、白岩寨人,他抢劫烧杀到茶峒近郊板栗树梁家寨,茶峒居民和师生受惊赫。戴修齐镇长(1902.12.9—1980.6.12)、欧宏泽师爷深入白岩寨了解张匪的踪迹,请花垣驻军“江防队”和茶峒警察一起,沿清水江到磨老寨分两路而上,突袭铅厂乡田湾寨击毙和生擒大部分土匪,江防队阵亡两人,张马刀逃到松桃头杀坡去了,后来张马刀埋伏在木山沟与米粮寨交界处两边悬崖绝壁对立,只见一线天的塘弯峡谷,企图谋杀戴修齐镇长、欧宏泽师爷从米粮寨回茶峒的路上。幸得欧宏高从茶峒回来发现,退回到木山沟喊十多人枪把他赶走,戴修齐、欧宏泽免于受害。张马刀后被亲叔张有书诱到龙潭巴茅寨伏杀之,首级提到茶洞示众,三省边境才得安宁。1944年,苏家祥调任国立八中(校址:花垣文庙坪)校长,国立茶师校长由刘鹏九继任,教职工达50多人,开设15班,学生近800人,成为我国后方初具规模的国立师范学校之一。1945年8月,日寇投降,1946年暑假苏皖等下方师生回原籍,该校由湖南接办,改名为湖南省立茶峒师范学校。
省立茶师吴学培、李佑林、郑杨新相继任校长,1948年春,李佑林任校长时,教师胡祖植平时对校方经济问题流露不满,被
谋杀,震动三省边境,后在永绥县长庇护下,此案不了了之。1949年春,因战乱学校停课。解放后1951年春,吴光士校长、汤克定主任和老师们来到茶师,他们先向自治州十县招初、中师各一个班,共一百人(叫县额),后学校到湘鄂川黔边境招各县学生汇考录取初、中师各一个班一百多人(叫公额),共两百多人。男女混合编班,后来每期沿用此办法和招生数招生,教师从省内名校调来,原女生部改作教师住宿区。不久吴光士校长调任州教育局长,汤克定主任亦调出,由向阳继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杨行健,教导主任谢礼、吴继康。那时教室小,光线不明,学生睡的是打平铺,厨房、食堂在山上每天请28个民工挑水供应不上。特别是女生部与教学区域之间隔着许多民房,不便学校管理,学校向省、州、县、镇领导反映,茶峒镇政府将隘门口和桥脚街背后土地划归学校,划区内住户迁出,师生们义务劳动把操坪扩宽两倍;请民工搬来城墙岩镶成步步上坡阶梯。省里拨款请来长沙工程师,绘图指挥在操坪右方用火砖砌成男女生两栋宿舍大楼,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
1952年湘西苗族自治州成立,省立茶峒师范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湘西民族师范学校”。
1953年6月20日,湖南省政府指令。湖南省立茶峒师范学校更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学校更名后,初师停招,州内各县抽教师来轮训,学生发展到一千二百多人。学校领导继续跑省、州不断奔波,一次次争取,争取得省、州资金,继续请长沙
工程师绘图、指挥修成教学大楼、音乐室、扩建大礼堂,把厨房和食堂迁到山下挨溪水的井边,在井上建木楼,安上滚桶用滑轮原理提水,水顺木槽流进厨房、澡塘、渔塘,只要两人劳作,供应全校师生。这些建筑物都是一块块火砖砌成,盖上青瓦。运这些砖瓦,师生都流过汗水,取消煤气灯用茶峒新建的火力发电站的电照明,钟吊在教学大楼上,敲钟钟声响彻三省边境,改善了办学环境。学生伙食按长沙标准,每人每月9元,茶峒市场物价低,开支6元一日三餐还可吃上荤,剩余的买蚊帐,补助困难生,支付看铜仁、松桃、酉阳、秀山、吉首、永顺、耒凤、沅陵、武汉、重庆等大型剧团慕“边城”之名、来茶峒演戏的费用,丰富师生文娱生活。教学中,领导狠抓教学管理,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吴继康主任还兼带我们初18班语文,深入实际指挥教学全局。选中、青年教师任教研组长,各科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出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校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学生,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组织全校师生听老红军石邦智讲红军长征故事、茶峒镇党委书记欧国强介绍土改后茶峒农民翻身的情形,学习人民日报刊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看学校排演的“白毛女”、“红岩”等话剧,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而学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英雄见行动, 1956年古历二月初六深夜,茶峒失火,狂风怒吼、风吹火燃,不到10几分钟,西门城内外多处起火,茶师千多师生
冲到西门,喊醒了了熟睡的人们,背走小孩、老人,扑进熊熊的烈火中救人、救物。在那紧急关头,有组织能力的师生,根据紧急情况一呼唤,师生们从前街到后街,揭瓦拆屋檩子,切断火源,在与风火的博斗中救了大半个边城。后来火焰向天王庙高地粮仓扑来,师生们从河边一个接一个用盆、桶递水,架木梯水传上城墙,人站在梯子上,水从梯子上再传到粮仓屋上烧灭熊熊火焰,救了数十万斤粮食,师生奋不顾身的救火行为是学校思想教育的结晶。
在实践中,同学们认识到要为人民服好务,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校有一位张迪乔老老师,他和毛主席同在省一师读过书,同学不同班,毛主席所在八班30人坐在前栋教室,同学问他,毛主席在延安和美国埃德加、斯诺谈到他在一师读书时说他能写出过得去的文言文,多亏袁大胡子袁大胡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教毛主席的张老师说:“袁大胡子叫袁吉六,出生在保靖县葫芦镇袁家坪,其六世祖袁文宗清初迁来此定居,他3岁丧母,靠穷秀才父亲串乡跑寨卖豆腐盘他读书,他聪明伶利,勤学好问,用枞膏油作灯,日以继夜地读书,得苗族举人石明山、秀才石文岚救助,15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他通古今文史。44岁迁回祖籍新化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也是满脸胡须,1913年到长沙,省一师教毛泽东所在8班国文,1915年一师发生逐张学潮,他与徐特立等据理力争,迫使校长张干不得不收回开除领头学生毛泽东等17人的成命。袁吉六对毛泽东才华和品德非常赏识,除在课堂讲授古文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找毛泽东到自己房里个别辅
导。毛泽东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一师毕业后一心致力于革命事业,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仍挂念恩师,全国解放后得知恩师墓葬未曾修葺时,亲书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毛泽东书”几个字。现在新化袁家凼蛇形山,保靖县城酉水南岸有袁吉文同样的墓塔,新化墓塔是湘白玉石砌成。袁吉六和毛泽东的学习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初十五班吴运昌同学,他和欧昌和、杨通志、田勋臣、黄大伦同学组成互助学习小组,晴朗的星期日早晨,他们一起到贵炭桐山榜上,爬上一颗大桐树,坐在树杈上看书,讨论疑难问题。后来我和吴运昌、盛德珍、龙家齐同学在中师第十班,我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课,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吴运昌同学刻苦求学,人又聪慧, 语文、数理、化学成绩排在班上前列。中师12班杨正午同学,据与他同桌的杨秀东同学说,他听课非常认真,讨论问题肯发言,勤学好问,他的作文文思敏捷,立意新颖,时常受到老师传观,他各科学习成绩排在同年级前列。由于他们这样刻苦求学,不仅受同学们的赞扬、佩服和老师的喜爱,而且也是受学校表扬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在他们的带头下,绝大部分同学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热天男、女体育教师组织同学在茶峒下渡口以下浅河滩边洗澡,河面划男女区域,洗澡时,男、女都穿内衣裤,换衣裤在用被单搭棚子,夏天落日的余辉洒满大地,茶师师生聚集河边,有的坐在浅滩的鹅卵石上,擦擦身上的汗迹,洗去一身疲劳。有的在河里仰泳有极目楚天舒的感受,有的在河里打水仗。有的游泳
比赛,训练出很多游泳健儿,他们参加省、州运动会取得好的成绩。
美术教师刘隆汉他画的毛主席像挂在大礼堂主席台中央壁上,和相片上的主席像一样,受到来校调查土家族、族别问题的全国政协民族工作组组长潘光旦教授的钦佩。刘隆汉老师上美术课还指导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他不仅组织同学们绘画茶洪渡口拉拉渡、沿河而倚吊脚楼,而且组织同学爬到南太半山腰、老红军石邦智的家乡茶园坪村,在村口绘画那村前起伏的群山,有的象奔马、有的象帆船,形状各异,景象万千,山峰便仿佛是一排又一排的海浪向天边滚去。又组织同学们下到古时卡永顺土司王皇木的皇木溶曲乐村河边画那礁多浪急的花水、涡水、回水。同学们画的优秀的人物画、山水画和优秀作文被学校送到吉首、长沙展览,受到表扬。学校领导有方,师高弟子强,茶师学生人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
极左影响国家经济困难,1962年8月18日,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民族师范学校,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南省吉首民族师范学校,花垣县教育局在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的旧址上建立花垣县第三中学。
茶峒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散布祖国各地,特别是湘、川、黔边境,后来有的通过实践和深造,成为教授、艺术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走出了湖南省委原书记杨正午、省人大原副主任吴远昌、省民委原主任石昌禄、省作协负责人孙健忠。正如杨行健书记所说:“边城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造就
人才的园地。”此所学校首创湖南省民族教育特点新经验,为全中国、为湘西、川东南、黔东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所学校历届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特别是湘西、川东南、黔东北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正如向阳校长赞扬的那样:“边城春色好,遍地红花开”。发展经济,教育为本,现在三省边境土家族苗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经济蓬勃发展,因而边城誉满四方,现茶峒办起旅游业,每当我走到茶峒,听到花垣三中那洪亮的钟声,就回忆起茶峒师范学校。
欧 昌 海
2012年12月26日
忆茶峒师范学校
茶峒师范学校坐落在茶峒城东北香炉山下,我于1952年至1959年在此读七年书。那时学校是:从隘门口街跨过溪水桥,进校门便是大操坪;操坪左方是食堂、澡塘、鱼塘、女生部—教师宿舍区;操坪的右方是两栋男女宿舍大楼;穿过操坪踏数百步石阶而上,但见绿林中音乐室、办公室、图书室、大礼堂、教学大楼交相辉映;回首俯视山下,清水江、茶峒古镇尽收眼底。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到该校历史厚重,文化的源远流长。听茶峒老一辈人讲及亲身经历,我略知该校的历史沿革和教学情况。
1937年日寇入侵,我国大部分领土沦陷,大批难民涌入日寇机械化部队不敢深入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的湘西、川东山地,难民中大批学生急需安臵就读。1942年1月,国民党中央教育部派苏家祥到秀山县城筹建“国立秀山师范学校”。苏家祥爱看很少为阶级意识所局限,而主要反映一种普遍人生的沈从文作品,在测定校址过程中,他慕“边城”之名来到茶峒,被时任镇长戴修齐、师爷(秘书)欧宏泽邀当地侯丹州、刘仲席、杨勋臣、杨栋宇等知名人士协同将其挽留下来,和他一起登上300多米高,林木翠绿、殿阁巍峨的香炉山顶,跨进前三间、后三间、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高四层的魁星阁内,由底层登梯盘旋而上直达顶层、顶层沿悬崖峭壁而倚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伸出山外,凭栏远眺、八排瀑布、湘川公路,俯视山下茶峒古镇和绕城而过波光粼粼的清水江上美景,确实令人感觉步入天堂。苏家祥爱茶峒优美的风
景,更爱茶峒古朴的风俗和淳厚的民情,观景后座谈,经多次磋商,要求这所国立师范设在地理条件、民俗、民情优于秀山的茶峒,并向苏家祥提供有关建校物质条件和帮助。又得避难于永绥(花垣)的国民党元老柏文蔚将军和广大茶峒民众的支持。几经周折,择定茶峒万寿宫、禹王宫、二僧庵、昭忠祠为临时校址,并由永绥县府黄颖川县长派人划定城东北香炉山南麓,为扩建基地;3月经国民党行政院批准,将原在秀山筹建的国立师范学校改在茶峒建立“国立茶峒师范学校”。将茶峒国民中心小学改为国立茶师第一附属小学,对河洪安小学改为国立茶师第二附属小学;同年秋季招生开学。校长苏家祥、教导主任刘鹏九、训导主任王崇之非常重视教学质量,聘请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教授、文学家、作曲家,职工都是很有能力的。学生经过考试录取,安徽、江苏籍学生居多,因此备受安徽籍柏老将军的关注,他把捡得他内装金条、印章、信件的皮包退还他的吴宗汉送到学校读简师。湘、川、黔、鄂四省边区学生也不少,像高师班的付衍镛、简师班的戴景福、读茶师附小的欧昌明、欧志良、欧昌瑞、欧国强和后来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教援的戴玉辉等。学校将学生男女分开编班,男生高一、二、三,三个班一百多人在二僧庵上课;女生高一、二、三,三个班和简师男女混合班计四个班,两百多人在万寿宫、禹王宫上课。学生一律住校,女生住万寿宫、禹王宫,后来把此处叫女生部,男生住昭忠祠。学生伙食、文具、书籍国家供应。在那困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学生们努力学习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到附
小实习;还积极参加学校定期举行的运动会、歌咏比赛和画展。到邻近各县城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并将义演、画展得经费汇寄抗日前线。
茶峒人口激增,市场繁荣,可是有百多人枪还有两挺机关枪的土匪张马刀,流窜三省边境。张马刀、白岩寨人,他抢劫烧杀到茶峒近郊板栗树梁家寨,茶峒居民和师生受惊赫。戴修齐镇长(1902.12.9—1980.6.12)、欧宏泽师爷深入白岩寨了解张匪的踪迹,请花垣驻军“江防队”和茶峒警察一起,沿清水江到磨老寨分两路而上,突袭铅厂乡田湾寨击毙和生擒大部分土匪,江防队阵亡两人,张马刀逃到松桃头杀坡去了,后来张马刀埋伏在木山沟与米粮寨交界处两边悬崖绝壁对立,只见一线天的塘弯峡谷,企图谋杀戴修齐镇长、欧宏泽师爷从米粮寨回茶峒的路上。幸得欧宏高从茶峒回来发现,退回到木山沟喊十多人枪把他赶走,戴修齐、欧宏泽免于受害。张马刀后被亲叔张有书诱到龙潭巴茅寨伏杀之,首级提到茶洞示众,三省边境才得安宁。1944年,苏家祥调任国立八中(校址:花垣文庙坪)校长,国立茶师校长由刘鹏九继任,教职工达50多人,开设15班,学生近800人,成为我国后方初具规模的国立师范学校之一。1945年8月,日寇投降,1946年暑假苏皖等下方师生回原籍,该校由湖南接办,改名为湖南省立茶峒师范学校。
省立茶师吴学培、李佑林、郑杨新相继任校长,1948年春,李佑林任校长时,教师胡祖植平时对校方经济问题流露不满,被
谋杀,震动三省边境,后在永绥县长庇护下,此案不了了之。1949年春,因战乱学校停课。解放后1951年春,吴光士校长、汤克定主任和老师们来到茶师,他们先向自治州十县招初、中师各一个班,共一百人(叫县额),后学校到湘鄂川黔边境招各县学生汇考录取初、中师各一个班一百多人(叫公额),共两百多人。男女混合编班,后来每期沿用此办法和招生数招生,教师从省内名校调来,原女生部改作教师住宿区。不久吴光士校长调任州教育局长,汤克定主任亦调出,由向阳继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杨行健,教导主任谢礼、吴继康。那时教室小,光线不明,学生睡的是打平铺,厨房、食堂在山上每天请28个民工挑水供应不上。特别是女生部与教学区域之间隔着许多民房,不便学校管理,学校向省、州、县、镇领导反映,茶峒镇政府将隘门口和桥脚街背后土地划归学校,划区内住户迁出,师生们义务劳动把操坪扩宽两倍;请民工搬来城墙岩镶成步步上坡阶梯。省里拨款请来长沙工程师,绘图指挥在操坪右方用火砖砌成男女生两栋宿舍大楼,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
1952年湘西苗族自治州成立,省立茶峒师范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湘西民族师范学校”。
1953年6月20日,湖南省政府指令。湖南省立茶峒师范学校更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学校更名后,初师停招,州内各县抽教师来轮训,学生发展到一千二百多人。学校领导继续跑省、州不断奔波,一次次争取,争取得省、州资金,继续请长沙
工程师绘图、指挥修成教学大楼、音乐室、扩建大礼堂,把厨房和食堂迁到山下挨溪水的井边,在井上建木楼,安上滚桶用滑轮原理提水,水顺木槽流进厨房、澡塘、渔塘,只要两人劳作,供应全校师生。这些建筑物都是一块块火砖砌成,盖上青瓦。运这些砖瓦,师生都流过汗水,取消煤气灯用茶峒新建的火力发电站的电照明,钟吊在教学大楼上,敲钟钟声响彻三省边境,改善了办学环境。学生伙食按长沙标准,每人每月9元,茶峒市场物价低,开支6元一日三餐还可吃上荤,剩余的买蚊帐,补助困难生,支付看铜仁、松桃、酉阳、秀山、吉首、永顺、耒凤、沅陵、武汉、重庆等大型剧团慕“边城”之名、来茶峒演戏的费用,丰富师生文娱生活。教学中,领导狠抓教学管理,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吴继康主任还兼带我们初18班语文,深入实际指挥教学全局。选中、青年教师任教研组长,各科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出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校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学生,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组织全校师生听老红军石邦智讲红军长征故事、茶峒镇党委书记欧国强介绍土改后茶峒农民翻身的情形,学习人民日报刊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看学校排演的“白毛女”、“红岩”等话剧,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而学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英雄见行动, 1956年古历二月初六深夜,茶峒失火,狂风怒吼、风吹火燃,不到10几分钟,西门城内外多处起火,茶师千多师生
冲到西门,喊醒了了熟睡的人们,背走小孩、老人,扑进熊熊的烈火中救人、救物。在那紧急关头,有组织能力的师生,根据紧急情况一呼唤,师生们从前街到后街,揭瓦拆屋檩子,切断火源,在与风火的博斗中救了大半个边城。后来火焰向天王庙高地粮仓扑来,师生们从河边一个接一个用盆、桶递水,架木梯水传上城墙,人站在梯子上,水从梯子上再传到粮仓屋上烧灭熊熊火焰,救了数十万斤粮食,师生奋不顾身的救火行为是学校思想教育的结晶。
在实践中,同学们认识到要为人民服好务,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校有一位张迪乔老老师,他和毛主席同在省一师读过书,同学不同班,毛主席所在八班30人坐在前栋教室,同学问他,毛主席在延安和美国埃德加、斯诺谈到他在一师读书时说他能写出过得去的文言文,多亏袁大胡子袁大胡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教毛主席的张老师说:“袁大胡子叫袁吉六,出生在保靖县葫芦镇袁家坪,其六世祖袁文宗清初迁来此定居,他3岁丧母,靠穷秀才父亲串乡跑寨卖豆腐盘他读书,他聪明伶利,勤学好问,用枞膏油作灯,日以继夜地读书,得苗族举人石明山、秀才石文岚救助,15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他通古今文史。44岁迁回祖籍新化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也是满脸胡须,1913年到长沙,省一师教毛泽东所在8班国文,1915年一师发生逐张学潮,他与徐特立等据理力争,迫使校长张干不得不收回开除领头学生毛泽东等17人的成命。袁吉六对毛泽东才华和品德非常赏识,除在课堂讲授古文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找毛泽东到自己房里个别辅
导。毛泽东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一师毕业后一心致力于革命事业,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仍挂念恩师,全国解放后得知恩师墓葬未曾修葺时,亲书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毛泽东书”几个字。现在新化袁家凼蛇形山,保靖县城酉水南岸有袁吉文同样的墓塔,新化墓塔是湘白玉石砌成。袁吉六和毛泽东的学习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初十五班吴运昌同学,他和欧昌和、杨通志、田勋臣、黄大伦同学组成互助学习小组,晴朗的星期日早晨,他们一起到贵炭桐山榜上,爬上一颗大桐树,坐在树杈上看书,讨论疑难问题。后来我和吴运昌、盛德珍、龙家齐同学在中师第十班,我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课,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吴运昌同学刻苦求学,人又聪慧, 语文、数理、化学成绩排在班上前列。中师12班杨正午同学,据与他同桌的杨秀东同学说,他听课非常认真,讨论问题肯发言,勤学好问,他的作文文思敏捷,立意新颖,时常受到老师传观,他各科学习成绩排在同年级前列。由于他们这样刻苦求学,不仅受同学们的赞扬、佩服和老师的喜爱,而且也是受学校表扬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在他们的带头下,绝大部分同学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热天男、女体育教师组织同学在茶峒下渡口以下浅河滩边洗澡,河面划男女区域,洗澡时,男、女都穿内衣裤,换衣裤在用被单搭棚子,夏天落日的余辉洒满大地,茶师师生聚集河边,有的坐在浅滩的鹅卵石上,擦擦身上的汗迹,洗去一身疲劳。有的在河里仰泳有极目楚天舒的感受,有的在河里打水仗。有的游泳
比赛,训练出很多游泳健儿,他们参加省、州运动会取得好的成绩。
美术教师刘隆汉他画的毛主席像挂在大礼堂主席台中央壁上,和相片上的主席像一样,受到来校调查土家族、族别问题的全国政协民族工作组组长潘光旦教授的钦佩。刘隆汉老师上美术课还指导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他不仅组织同学们绘画茶洪渡口拉拉渡、沿河而倚吊脚楼,而且组织同学爬到南太半山腰、老红军石邦智的家乡茶园坪村,在村口绘画那村前起伏的群山,有的象奔马、有的象帆船,形状各异,景象万千,山峰便仿佛是一排又一排的海浪向天边滚去。又组织同学们下到古时卡永顺土司王皇木的皇木溶曲乐村河边画那礁多浪急的花水、涡水、回水。同学们画的优秀的人物画、山水画和优秀作文被学校送到吉首、长沙展览,受到表扬。学校领导有方,师高弟子强,茶师学生人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
极左影响国家经济困难,1962年8月18日,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民族师范学校,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南省吉首民族师范学校,花垣县教育局在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的旧址上建立花垣县第三中学。
茶峒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教育工作者,散布祖国各地,特别是湘、川、黔边境,后来有的通过实践和深造,成为教授、艺术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走出了湖南省委原书记杨正午、省人大原副主任吴远昌、省民委原主任石昌禄、省作协负责人孙健忠。正如杨行健书记所说:“边城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造就
人才的园地。”此所学校首创湖南省民族教育特点新经验,为全中国、为湘西、川东南、黔东北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所学校历届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特别是湘西、川东南、黔东北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正如向阳校长赞扬的那样:“边城春色好,遍地红花开”。发展经济,教育为本,现在三省边境土家族苗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经济蓬勃发展,因而边城誉满四方,现茶峒办起旅游业,每当我走到茶峒,听到花垣三中那洪亮的钟声,就回忆起茶峒师范学校。
欧 昌 海
2012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