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九百八十五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三角洲———“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态高效
其实,早在1988年,“黄三角”的开发总体战略就首次被专家学者们提出。黄三角的最大亮点是没有走高耗能的发展模式,首次提出“生态高效”的增长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告诉南方都市报,黄河三角洲可以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最具潜力
在我国三大三角洲中,黄河三角洲被誉为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
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山东省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打造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
黄河三角洲区位优势
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做出明确规划,提出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000亿元开发黄河三角洲区域。其中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方面,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打造两个旅游区和重大开发十大旅游重点产品。 规划开发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在旅游产业上将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区,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狩猎、骑马、观鸟、科考、温泉等观光与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 同时,还将发展民俗旅游区,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完善寒亭杨家埠民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
依托黄河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艾里湖等,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东营、滨州城市生态旅游。依托观海栈桥和莱州黄金海岸,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依托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度假旅游等等。
编辑本段战略定位和要求
依据国务院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国务院要求,《规
划》实施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本段战略优势
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在总结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其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可能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 如果说,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那么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黄三角将成为我国今后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这正是黄三角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黄河三角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山东省自身而言,同样意义重大。 首先,黄三角地区涵盖了东营、滨州两市全部以及德州、潍坊、烟台的部分地区。黄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对提升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生态水平、科技含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黄三角,将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改变山东经济大而不强的格局。最后,充分整合海陆资源后的黄三角将成为山东省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连接天津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
编辑本段中心城市
地理位置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东营市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区域位置
东营与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位置。
自然资源
东营同时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这些都是大开发所必不可少的。仅以土地资源为例,东营全市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约占三角洲地区的55.73%;这些土地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东营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
科技能力
东营具备大开发所需的科技支撑能力。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座落在东营境内,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
东营
才汇集于此。东营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
到10.1%。东营市已建成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创业中心、1家省
级高新区和1家省级创业中心,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
园"生态谷"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正在规划建设。根据国家新的认定管理办
法,东营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
战略步骤
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
进一步打好基础,快速起步,积蓄力量,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
成快速崛起之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第二步,到2015年,构筑起以生态文明
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步,到2020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
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
示范区。
东营市政区图
交通建设
围绕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铁路方面,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都已开工建设。黄大铁路将和京广铁路连起来,德龙烟铁路将和京沪铁路直接连起来。公路方面,荣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东青高速、通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东营市深水港--东营港吞吐能力迅速扩大。目前,2×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已开港通航,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即将开工。全部工程完工后,东营港将成为山东"一体两翼"之中"北翼"最大的港口。自2008年到2010年,东营市投资9个亿,对现有的东营机场进行改造扩建。机场跑道改造现在已经完成,新的候机楼正在建设中,2010年机场将升级为4D级。目前东营机场已经开通了到北京、上海、重庆、大连的航线。
产业布局
东营市将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了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建设"黄河水城",构筑起了"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根据这个产业格局,着力打造石油能源战略储备、现代化学工业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高端产业、生态休闲度假、生态高效农业、生态林示范等八大产业基地。
能源储备
重点构建石油能源战略储备产业基地,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重组地方炼化企业,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目前2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已建成使用。同时,中海油投资再建2个5千吨级、2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另外,在临港产业区内,中海油将建设100万吨的原油储备基地,14万吨的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二期,建设12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三期,建设100万吨的乙烯项目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整个项目投资大约450亿。石油装备制造业是东营的特色。东营市现有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50多家,总资产196.6亿元,总产值占全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东营市钻机、抽油机等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生产在国内居于垄断地位,未来石油设备制造业市场前景广阔。
环境建设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土壤高度盐碱化,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建设历来是东营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从2007年开始,东营市全市
城乡实施了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5年计划投入22亿元,造林1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17.1亿元,完成绿化总面积45.5万亩,植树5307万株,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的主体框架,国家林业局命名东营市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东营市力争再用二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建设生态家园。
东营市治理贯穿中心城的60公里长的广利河,集中建设黄河水城。2007年治污截污、实现了清水进城;2008年沿河开发建设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整治沿河岸线;2009年贯通九横十纵水系,实现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开通游船,形成水城景观。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引进的企业要求零污染、零排放。仅2009年就拒批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12个,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 资金政策
搞好融资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先后由东营市政府注资组建东营市城市资产经营公司、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五个融资运营平台,东营市五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投融资平台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融资能力。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依托东营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资金支持,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实施对东营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扩大东营市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引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东省政府介绍,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省政府表示,《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山东省政府表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山东省政府介绍,国务院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2]
编辑本段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编辑本段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4]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3][1]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3]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3]
编辑本段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每个集中集约用海区都是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3]
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除1个总体规划外,还有15个省直部门分别编制海洋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城镇体系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科技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5]。
编辑本段城镇规划
作为空间支撑基础,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建设厅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脉新鲜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规划图
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2008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城镇467个,城镇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呈现胶东地区密集,两翼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
在这份规划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的发展目标被明确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
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编辑本段经济规划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7]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6]
丁字形产业布局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九百八十五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三角洲———“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态高效
其实,早在1988年,“黄三角”的开发总体战略就首次被专家学者们提出。黄三角的最大亮点是没有走高耗能的发展模式,首次提出“生态高效”的增长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告诉南方都市报,黄河三角洲可以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最具潜力
在我国三大三角洲中,黄河三角洲被誉为我国“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
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山东省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打造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
黄河三角洲区位优势
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做出明确规划,提出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000亿元开发黄河三角洲区域。其中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方面,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打造两个旅游区和重大开发十大旅游重点产品。 规划开发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在旅游产业上将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区,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狩猎、骑马、观鸟、科考、温泉等观光与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 同时,还将发展民俗旅游区,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完善寒亭杨家埠民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
依托黄河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艾里湖等,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东营、滨州城市生态旅游。依托观海栈桥和莱州黄金海岸,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依托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度假旅游等等。
编辑本段战略定位和要求
依据国务院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国务院要求,《规
划》实施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本段战略优势
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在总结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其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可能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平衡。 如果说,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那么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黄三角将成为我国今后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这正是黄三角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黄河三角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山东省自身而言,同样意义重大。 首先,黄三角地区涵盖了东营、滨州两市全部以及德州、潍坊、烟台的部分地区。黄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对提升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生态水平、科技含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黄三角,将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改变山东经济大而不强的格局。最后,充分整合海陆资源后的黄三角将成为山东省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连接天津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
编辑本段中心城市
地理位置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东营市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区域位置
东营与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位置。
自然资源
东营同时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这些都是大开发所必不可少的。仅以土地资源为例,东营全市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约占三角洲地区的55.73%;这些土地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东营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
科技能力
东营具备大开发所需的科技支撑能力。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座落在东营境内,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
东营
才汇集于此。东营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
到10.1%。东营市已建成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创业中心、1家省
级高新区和1家省级创业中心,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
园"生态谷"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正在规划建设。根据国家新的认定管理办
法,东营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家。
战略步骤
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
进一步打好基础,快速起步,积蓄力量,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
成快速崛起之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第二步,到2015年,构筑起以生态文明
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步,到2020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
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
示范区。
东营市政区图
交通建设
围绕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铁路方面,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都已开工建设。黄大铁路将和京广铁路连起来,德龙烟铁路将和京沪铁路直接连起来。公路方面,荣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东青高速、通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东营市深水港--东营港吞吐能力迅速扩大。目前,2×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已开港通航,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即将开工。全部工程完工后,东营港将成为山东"一体两翼"之中"北翼"最大的港口。自2008年到2010年,东营市投资9个亿,对现有的东营机场进行改造扩建。机场跑道改造现在已经完成,新的候机楼正在建设中,2010年机场将升级为4D级。目前东营机场已经开通了到北京、上海、重庆、大连的航线。
产业布局
东营市将东营港至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了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建设"黄河水城",构筑起了"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根据这个产业格局,着力打造石油能源战略储备、现代化学工业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高端产业、生态休闲度假、生态高效农业、生态林示范等八大产业基地。
能源储备
重点构建石油能源战略储备产业基地,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重组地方炼化企业,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目前2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已建成使用。同时,中海油投资再建2个5千吨级、2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另外,在临港产业区内,中海油将建设100万吨的原油储备基地,14万吨的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二期,建设1200万吨的大炼油项目;三期,建设100万吨的乙烯项目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专业服务和海洋工程基地,整个项目投资大约450亿。石油装备制造业是东营的特色。东营市现有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50多家,总资产196.6亿元,总产值占全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东营市钻机、抽油机等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皮带抽油机、连续抽油杆生产在国内居于垄断地位,未来石油设备制造业市场前景广阔。
环境建设
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土壤高度盐碱化,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建设历来是东营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从2007年开始,东营市全市
城乡实施了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5年计划投入22亿元,造林1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17.1亿元,完成绿化总面积45.5万亩,植树5307万株,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的主体框架,国家林业局命名东营市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东营市力争再用二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建设生态家园。
东营市治理贯穿中心城的60公里长的广利河,集中建设黄河水城。2007年治污截污、实现了清水进城;2008年沿河开发建设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整治沿河岸线;2009年贯通九横十纵水系,实现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开通游船,形成水城景观。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引进的企业要求零污染、零排放。仅2009年就拒批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12个,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 资金政策
搞好融资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先后由东营市政府注资组建东营市城市资产经营公司、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五个融资运营平台,东营市五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投融资平台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融资能力。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依托东营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资金支持,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实施对东营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扩大东营市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引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东省政府介绍,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省政府表示,《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山东省政府表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山东省政府介绍,国务院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2]
编辑本段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编辑本段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4]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3][1]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3]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3]
编辑本段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每个集中集约用海区都是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3]
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除1个总体规划外,还有15个省直部门分别编制海洋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城镇体系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科技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5]。
编辑本段城镇规划
作为空间支撑基础,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建设厅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脉新鲜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规划图
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2008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城镇467个,城镇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呈现胶东地区密集,两翼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
在这份规划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的发展目标被明确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
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编辑本段经济规划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7]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6]
丁字形产业布局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