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题模板 万能方法论意义(34题哲学分析题最后一问应该回答方法论意义,实在不会就用此方法作答。)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二)哲学分析题七步走战略
1、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1)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和 B 相互依存:A 离不开 B,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 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渗透着 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 1)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与 A(当 B 适应 A 促进 A 的发展,当 B 不适应 A 阻碍 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七步走) (1)先写„„认为: 1)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2)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认为: 3)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4)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
(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几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 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 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意:1)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2)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三)哲学外分析题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清题目要求和限定范围(料范围的限定,时间范围的限定,学科内部范围的限定)
1、 写好第一句话, 跟据分析题问法不同,分别采用以下三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 1)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2)“××主义认为„„” 3)便疑问句为陈述句,如:“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新时期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的措施是„„.” “为什么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原因是„„”等 2、 要点写清楚并作解释 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改革和开放的依据 1) 原理 1,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2) 原理 2,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3) 原理 3,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此外,原理 4,原理 5,原理 6 (补充原理不做解释),综上所述,重复命题
3)一、如果34题考哲学就按照七步走答题模板和六种解题技巧去解题: 1、先写... ... 认为:
4)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5)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6)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7)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8)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9)二、34题还有一种可能用哲学原理分析政治经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具体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它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6)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015年34题是用哲学原理分析小故事,但是,题干中遇到专有名字一定要解释,为便于小伙伴们记忆,特总结如下。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动反映。
3.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9.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5.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0.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哲学模板写11年真题
1.(2014.34)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看到秸秆能变废为宝,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秸秆变废为宝,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此外,上述材料中的故事还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改变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难题和矛盾的关键,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矛盾,如果不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不能解决生活中难题和矛盾,所以,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的主人公巧妙地运用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的产业链“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主人公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答案2: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用自己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3、(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还能体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给电影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但她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
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4、(2011、34)(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5、(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6、(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7、(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我们应该看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
8、(2007、34)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是要看到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们克服这种错误,我们的实践就能成功!
9、(2006、34)(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
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坚持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庙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是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前有两尊石兽,一年暴雨成灾,将石兽撞入河中。10年后, 按照通常的想法,石兽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而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上述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老兵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最好结合当年的时事热点事件。
10、(2005、34)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答: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材料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答: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质反映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不能盲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给人类更大的灾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上述材料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11、(2004、34)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上述材料讲述的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闻一多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这说明在
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36题的解题万能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注: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
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 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但是,这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5.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亲,按照技巧写史纲分析题答案
1、(2014、36) (1)1980年,邓小平为什么强调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
去”?(5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因此,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2)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深刻内涵及具意义?(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住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辉煌成就,并为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前提。
所以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时期都应该肯定,两个时期不能互相否定。认识“两个不能否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助于统一历史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013、36) (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因此,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梦想和共同追求。
(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以上三个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完成,使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2012、36) (1)如何理解材料1所说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5分)
答: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君主已经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表,清王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以说,“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4、(2011、36)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5、(2010、36)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5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孙中山带领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
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进一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为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前提。
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当代分析题解题技巧
、(2014、38) (1)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5分)
答:主观原因: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的急剧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客观原因: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科技加速发展,求和平,谋发展是时代主旋律 历史原因:近年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既相互竞争又密不可分。
现实原因: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类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2)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答:主观原因:不断发展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客观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竭力维护其经济、科技的主导地位,不断抛出类似“中国威胁”论;
历史原因:近年来,人才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现实原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各国在竞争
中共同发展。
答:主观原因: 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客观原因:亚洲新一轮的发展,使该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地区。历史原因:将亚太作为战略重心在美国注重反恐的10年里,国内矛盾重重。现实原因: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与地区影响力,使美国有种“霸权焦虑”,要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主导亚太事务。
(2)如何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5分)
答: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践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不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上解决问题,是肆意干涉中国周边国家内政,美国在亚洲进一步推行西方核心价值观,威胁中国政治安全;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矛盾;离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制造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裂隙;在亚太地区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威胁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安全。美国上述行为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不利于亚太地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国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协调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3、(2012、38) (1)分析“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4分)
答:主观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但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惑和误解,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
客观原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历史原因:过去的中国,一定程度上忽视自己形象,所以在国际舞台上造成了诸多误解。
现实原因:中国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
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2)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有何作用?(4分)
答:软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注:陌生名词的含义一定要解释!)
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注:如果考生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大,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2011、38)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的“捧”与“批”,
以及中国的“责任”是什么。(10分)
答:“西方观点”的实质:西方某些人士关于中国“责任”的种种言论,仍是冷战思维,其实质是推卸责任、掩盖矛盾、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
“真实的中国”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面临世界上最大、最难解的课题;中国所走的是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把国内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稳定与发展负责任;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参与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参与推进发展议程;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强必霸”的老路。
5、(2010、38) (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5分)
答:“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
(2)为什么说“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5分)
答:主观原因: 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
客观原因: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创新力”的竞争。
历史原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现实原因: 创新,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技巧为:特别注意的是37题应先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合材料至少占4分。(忘记请打耳光!!)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出行、网络领域等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万能原因。
„„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
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 道德、法律题目的万能措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的美德或法律规范。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增强„„道德意识或法律意识,养成遵守„„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知识,提升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自身文明素质。
3. 道德题目意义的万能模板。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 “思修”中个人和社会的万能模板。
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人„„体现社会„„,社会„„包含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社会„„;也不能看到社会„„看不到个人„„,我们应把个人„„和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个人„„和社会„„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个人„„实现社会„„,这样,表面上牺牲了个人„„实现了社会„„,也是实现个人„„的最高境界!
5. 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的万能模板。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別、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注:从这里面找出三条,并概括材料即可)
亲,按照技巧写思修与法基分析题答案
1、(2014、37)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鹦哥岭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正确处理了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问题。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我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自我理想;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我理想看不到社会理想;也不能看到社会理想看不到自我理想,我们应把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自我理想实现社会理想,这样,表面上牺牲了自我理想实现了社会理想,也是实现自我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生选择中所遇到的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圆满的,现实则是复杂的,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2013、37) (1)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5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某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和拾荒者也不例外,都可以在图书馆读书,接受教育。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这体现了我国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权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
(2)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示?(5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并不是一种施舍,读者可以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人们在相互尊重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乞丐和拾荒者也有读书的需要和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这说明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坚持平等原则、互助原则和宽容原则。就个人而言,这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这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这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这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3、(2012、37)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信义兄弟”这件事,感动人们的是孙家和工友共同表现出来的诚信为本的美德。哥哥视诚信为生命,弟弟生死接力,母亲信义为先,工友真诚相待,体现的都是人们以信为本的优良品德。这一信义之举体现了诚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诚信美德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美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孙家虽然惨遭不幸,仍然切实履行了按时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正是法律精神诚信的体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信用的美德或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要求就越高。诚实信用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须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就个人而言,诚信美德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美德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美德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美德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2011、37) (1)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
“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体现出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辩证关系,是郭明义人生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我价值体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包含自我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我价值看不到社会价值;也不能看到社会价值看不到自我价值,我们应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这样,表面上牺牲了自我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
(2)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郭明义多年坚持做平凡简单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是伟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广泛而深远的。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是否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简单中的伟大”是人们对郭明义人生价值的评价。
5、(2010、37) (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6分)
答:文明出行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4分)
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增强文明出行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遵守文明出行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文明出行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提升文明出行的自身文明素质。
(一)邓三科的万能原因及意义模板 1、万能原因和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 界发展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2、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根本依据;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说明 一下; (2)„„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 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 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 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哲学题模板 万能方法论意义(34题哲学分析题最后一问应该回答方法论意义,实在不会就用此方法作答。)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二)哲学分析题七步走战略
1、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 B 并列关系(40 对): 1)总论: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和 B 相互依存:A 离不开 B,B 离不开 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 A 离不开 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 的 A,离开了 B,A 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 B 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渗透着 A; A 和 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 B,B 也能转化成 A (2)A 和 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 1)总论 A 和 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区别:A 和 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A 决定 B(A 决定 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与 A(当 B 适应 A 促进 A 的发展,当 B 不适应 A 阻碍 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七步走) (1)先写„„认为: 1)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2)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认为: 3)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4)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
(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几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 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 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意:1)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2)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三)哲学外分析题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清题目要求和限定范围(料范围的限定,时间范围的限定,学科内部范围的限定)
1、 写好第一句话, 跟据分析题问法不同,分别采用以下三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 1)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2)“××主义认为„„” 3)便疑问句为陈述句,如:“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新时期加强和改 进党的建设的措施是„„.” “为什么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原因是„„”等 2、 要点写清楚并作解释 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改革和开放的依据 1) 原理 1,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2) 原理 2,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3) 原理 3,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此外,原理 4,原理 5,原理 6 (补充原理不做解释),综上所述,重复命题
3)一、如果34题考哲学就按照七步走答题模板和六种解题技巧去解题: 1、先写... ... 认为:
4)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5)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6)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7)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8)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9)二、34题还有一种可能用哲学原理分析政治经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具体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1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它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6)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015年34题是用哲学原理分析小故事,但是,题干中遇到专有名字一定要解释,为便于小伙伴们记忆,特总结如下。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动反映。
3.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9.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5.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
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0.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哲学模板写11年真题
1.(2014.34)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看到秸秆能变废为宝,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秸秆变废为宝,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此外,上述材料中的故事还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改变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难题和矛盾的关键,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矛盾,如果不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不能解决生活中难题和矛盾,所以,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的主人公巧妙地运用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的产业链“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主人公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答案2: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用自己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3、(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还能体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给电影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但她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
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4、(2011、34)(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5、(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6、(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7、(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我们应该看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
8、(2007、34)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是要看到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们克服这种错误,我们的实践就能成功!
9、(2006、34)(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
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坚持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庙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是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前有两尊石兽,一年暴雨成灾,将石兽撞入河中。10年后, 按照通常的想法,石兽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而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上述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老兵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最好结合当年的时事热点事件。
10、(2005、34)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答: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材料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答: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质反映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不能盲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给人类更大的灾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上述材料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11、(2004、34)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答: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上述材料讲述的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闻一多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这说明在
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36题的解题万能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注: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
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 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遗憾的是,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57年10月,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这以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社会以后几十年的成串灾难,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判断所导致。但是,这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5.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改革前几十年的弯路和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的发展史说明,执政党如何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事关千家万户的祸福和国家兴衰。
亲,按照技巧写史纲分析题答案
1、(2014、36) (1)1980年,邓小平为什么强调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
去”?(5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因此,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2)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深刻内涵及具意义?(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住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辉煌成就,并为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前提。
所以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时期都应该肯定,两个时期不能互相否定。认识“两个不能否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助于统一历史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2013、36) (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因此,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梦想和共同追求。
(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以上三个历史时期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完成,使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2012、36) (1)如何理解材料1所说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5分)
答: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君主已经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表,清王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以说,“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4、(2011、36)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5、(2010、36)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5分) 答: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孙中山带领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所以说,“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5分)
答: ①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遗憾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些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在20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也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③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
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进一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为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前提。
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当代分析题解题技巧
、(2014、38) (1)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5分)
答:主观原因: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的急剧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客观原因: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科技加速发展,求和平,谋发展是时代主旋律 历史原因:近年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既相互竞争又密不可分。
现实原因: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类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2)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答:主观原因:不断发展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客观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竭力维护其经济、科技的主导地位,不断抛出类似“中国威胁”论;
历史原因:近年来,人才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现实原因: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各国在竞争
中共同发展。
答:主观原因: 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是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客观原因:亚洲新一轮的发展,使该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地区。历史原因:将亚太作为战略重心在美国注重反恐的10年里,国内矛盾重重。现实原因: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与地区影响力,使美国有种“霸权焦虑”,要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主导亚太事务。
(2)如何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5分)
答: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践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不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上解决问题,是肆意干涉中国周边国家内政,美国在亚洲进一步推行西方核心价值观,威胁中国政治安全;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的矛盾;离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制造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裂隙;在亚太地区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威胁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安全。美国上述行为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不利于亚太地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国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协调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3、(2012、38) (1)分析“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4分)
答:主观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广泛,但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惑和误解,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
客观原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历史原因:过去的中国,一定程度上忽视自己形象,所以在国际舞台上造成了诸多误解。
现实原因:中国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
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2)国家形象宣传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有何作用?(4分)
答:软实力包括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注:陌生名词的含义一定要解释!)
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注:如果考生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大,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2011、38)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的“捧”与“批”,
以及中国的“责任”是什么。(10分)
答:“西方观点”的实质:西方某些人士关于中国“责任”的种种言论,仍是冷战思维,其实质是推卸责任、掩盖矛盾、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
“真实的中国”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面临世界上最大、最难解的课题;中国所走的是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把国内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稳定与发展负责任;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参与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参与推进发展议程;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强必霸”的老路。
5、(2010、38) (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5分)
答:“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
(2)为什么说“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5分)
答:主观原因: 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
客观原因: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创新力”的竞争。
历史原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现实原因: 创新,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技巧为:特别注意的是37题应先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合材料至少占4分。(忘记请打耳光!!)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出行、网络领域等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万能原因。
„„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
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 道德、法律题目的万能措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的美德或法律规范。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增强„„道德意识或法律意识,养成遵守„„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知识,提升关于„„中的道德准则或法律规范的自身文明素质。
3. 道德题目意义的万能模板。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 “思修”中个人和社会的万能模板。
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人„„体现社会„„,社会„„包含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个人„„看不到社会„„;也不能看到社会„„看不到个人„„,我们应把个人„„和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个人„„和社会„„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个人„„实现社会„„,这样,表面上牺牲了个人„„实现了社会„„,也是实现个人„„的最高境界!
5. 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的万能模板。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別、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注:从这里面找出三条,并概括材料即可)
亲,按照技巧写思修与法基分析题答案
1、(2014、37) (1)为什么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6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鹦哥岭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正确处理了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问题。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我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自我理想;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我理想看不到社会理想;也不能看到社会理想看不到自我理想,我们应把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自我理想实现社会理想,这样,表面上牺牲了自我理想实现了社会理想,也是实现自我理想的最高境界。所以说,鹦哥岭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2)怎样看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说法?(4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生选择中所遇到的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圆满的,现实则是复杂的,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2013、37) (1)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5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某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和拾荒者也不例外,都可以在图书馆读书,接受教育。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这体现了我国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权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
(2)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示?(5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并不是一种施舍,读者可以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人们在相互尊重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乞丐和拾荒者也有读书的需要和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这说明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要坚持平等原则、互助原则和宽容原则。就个人而言,这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这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这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这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3、(2012、37) (1)基于“信义兄弟”这个事例,怎样理解诚信及其道德力量?(6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信义兄弟”这件事,感动人们的是孙家和工友共同表现出来的诚信为本的美德。哥哥视诚信为生命,弟弟生死接力,母亲信义为先,工友真诚相待,体现的都是人们以信为本的优良品德。这一信义之举体现了诚信美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诚信美德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美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2)在法律关系中,为什么也要坚守诚信?(4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孙家虽然惨遭不幸,仍然切实履行了按时发放工钱的承诺,这正是法律精神诚信的体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信用的美德或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要求就越高。诚实信用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必须信守合同,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就个人而言,诚信美德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美德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美德是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美德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4、(2011、37) (1)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
“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体现出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辩证关系,是郭明义人生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我价值体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包含自我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自我价值看不到社会价值;也不能看到社会价值看不到自我价值,我们应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上是统一的,只有特殊情况下,需要牺牲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这样,表面上牺牲了自我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
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
(2)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
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郭明义多年坚持做平凡简单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是伟大的,境界是崇高的。他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广泛而深远的。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是否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简单中的伟大”是人们对郭明义人生价值的评价。
5、(2010、37) (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6分)
答:文明出行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4分)
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增强文明出行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遵守文明出行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和把握文明出行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提升文明出行的自身文明素质。
(一)邓三科的万能原因及意义模板 1、万能原因和依据
(1)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 (2)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 界发展的需要 (4)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5)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他人经验„„ (6)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这么做的 2、万能意义:
(1)哲学方面的: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根本依据;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说明 一下; (2)„„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 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 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 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长远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