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寻找安放心灵之所

  华罗庚说,语文天生重要,言简意赅地强调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何学好语文,却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考试和阅读孰重孰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很多优秀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英雄所见略同,因此有了“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的简体中文版,为学生打开一扇走向经典的文学之门。   (编 者)   刚开学,接连遇到给力语文教育的事,都和学生阅读有关。先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寒假读书目录意外晒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后又获悉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台湾引进了“”。   方舟子和韩寒掐架,掐出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寒假作业,是一份读书目录,在网络世界炒得沸沸扬扬。这份目录里面列出了古今中外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100多部经典名著。有人质疑:假期不做练习,读这些书,考试成绩掉下来怎么办?这些书老师也未必会读,中学生承受得了吗?   浙江经视记者为此采访我。我认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假期里可以不做重复的过度的语文练习,但是不能没有阅读。与其挣扎在重复的过度的语文练习里,不如畅游在浩瀚的经典名著世界中。对语文教育来说,这是个常识,无奈的是我们怕影响成绩,不敢这样做。其实杭州外国语学校一直都很重视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书、自主阅读,而不是一味布置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的作业练习。学生也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这样很好,能够开阔视野,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悲催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现状,从家长到教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孩子逼进了练习、考试中,狭隘地功利性地以为得到高分才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书店里针对学生的练习卷铺天盖地,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书却很贫乏。这些练习和考试主要依据的是近百年里逐渐系统化的语法修辞、章法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概念。这些知识概念是按照专家的逻辑建构的,如果停留在这些概念层面,很有可能遮蔽掉作品和孩子的灵性。   西方15世纪也有类似的教育经验。当时依照经院哲学的方法,不是让学生直接理解文本,而是透过一系列预先规定的步骤来阅读。先文法分析(lectio),分辨出每个句子的句法要素;然后才分析文本的字面意义(littera),学生获得文本既有的各种诠释的意义。整个过程以对已被认可的诠释者的意见加以讨论作为结束。这种阅读视点不关注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个人的感悟,而在于他们能够理解、记住专家、权威的诠释,并企望学生由此成为出类拔萃者。   我们的孩子当下除了接受必要的知识外,更需要有自己选择、自主阅读的空间。需要直接从阅读中获得原始的、心理的、情感的、思想的经验与知识。遗憾的是这个空间太小了。我们在大量重复制作练习册、考试卷挤占孩子的学习空间,很少有人做一些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成长的书。   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走在前面,做了一件好事,引进了台湾“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共42册书。这些书改写自中国小说文学的经典,而这些经典又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小说文学的精神旅途中的一个个里程碑。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沉淀在经典之中。花木兰、白娘子、《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从小说文学来说,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小时候读了改写本,以后就容易理解原作,读了“征东”“征西”“小五义”,走进《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就会比较顺,而把《西游记》和《封神榜》放在一起读又会发现佛道的差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推开经典之门,英雄与悲悯的情怀、做人行事的原则、忠孝道义、修身养性,自我风度的塑形,就是在这类阅读中得以完成的。   阅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故事是阅读之门,是孩子的天堂世界、梦的衣裳,每一个孩子睡觉之前都要妈妈讲一个故事,才能带着梦想入睡。孩子的阅读有一个逐渐“断奶”的过程。第一次捧起喜欢的书自觉地阅读,就意味着举行了一次庄严的“断奶”仪式,从此就踏上了从幼稚通往成熟的历程。一步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社会的文化印记,从阅读中获得成年人共同的记忆,从而寻找到安放心灵之所。

  华罗庚说,语文天生重要,言简意赅地强调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何学好语文,却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考试和阅读孰重孰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很多优秀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英雄所见略同,因此有了“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的简体中文版,为学生打开一扇走向经典的文学之门。   (编 者)   刚开学,接连遇到给力语文教育的事,都和学生阅读有关。先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寒假读书目录意外晒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后又获悉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台湾引进了“”。   方舟子和韩寒掐架,掐出了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寒假作业,是一份读书目录,在网络世界炒得沸沸扬扬。这份目录里面列出了古今中外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100多部经典名著。有人质疑:假期不做练习,读这些书,考试成绩掉下来怎么办?这些书老师也未必会读,中学生承受得了吗?   浙江经视记者为此采访我。我认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假期里可以不做重复的过度的语文练习,但是不能没有阅读。与其挣扎在重复的过度的语文练习里,不如畅游在浩瀚的经典名著世界中。对语文教育来说,这是个常识,无奈的是我们怕影响成绩,不敢这样做。其实杭州外国语学校一直都很重视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书、自主阅读,而不是一味布置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的作业练习。学生也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这样很好,能够开阔视野,不会影响考试成绩。   悲催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现状,从家长到教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孩子逼进了练习、考试中,狭隘地功利性地以为得到高分才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书店里针对学生的练习卷铺天盖地,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书却很贫乏。这些练习和考试主要依据的是近百年里逐渐系统化的语法修辞、章法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概念。这些知识概念是按照专家的逻辑建构的,如果停留在这些概念层面,很有可能遮蔽掉作品和孩子的灵性。   西方15世纪也有类似的教育经验。当时依照经院哲学的方法,不是让学生直接理解文本,而是透过一系列预先规定的步骤来阅读。先文法分析(lectio),分辨出每个句子的句法要素;然后才分析文本的字面意义(littera),学生获得文本既有的各种诠释的意义。整个过程以对已被认可的诠释者的意见加以讨论作为结束。这种阅读视点不关注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个人的感悟,而在于他们能够理解、记住专家、权威的诠释,并企望学生由此成为出类拔萃者。   我们的孩子当下除了接受必要的知识外,更需要有自己选择、自主阅读的空间。需要直接从阅读中获得原始的、心理的、情感的、思想的经验与知识。遗憾的是这个空间太小了。我们在大量重复制作练习册、考试卷挤占孩子的学习空间,很少有人做一些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成长的书。   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走在前面,做了一件好事,引进了台湾“中国古典小说青少版”共42册书。这些书改写自中国小说文学的经典,而这些经典又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小说文学的精神旅途中的一个个里程碑。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沉淀在经典之中。花木兰、白娘子、《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从小说文学来说,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小时候读了改写本,以后就容易理解原作,读了“征东”“征西”“小五义”,走进《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就会比较顺,而把《西游记》和《封神榜》放在一起读又会发现佛道的差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推开经典之门,英雄与悲悯的情怀、做人行事的原则、忠孝道义、修身养性,自我风度的塑形,就是在这类阅读中得以完成的。   阅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故事是阅读之门,是孩子的天堂世界、梦的衣裳,每一个孩子睡觉之前都要妈妈讲一个故事,才能带着梦想入睡。孩子的阅读有一个逐渐“断奶”的过程。第一次捧起喜欢的书自觉地阅读,就意味着举行了一次庄严的“断奶”仪式,从此就踏上了从幼稚通往成熟的历程。一步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社会的文化印记,从阅读中获得成年人共同的记忆,从而寻找到安放心灵之所。


相关文章

  • 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 李娟
  • 这是继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之后,我在四年里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有光阴的记录,生命的留痕.我发现,信手拈来的文字,往往比郑重写出的更为率性.真实和可靠,更忠实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文字少有对俗世生活琐碎的记录,更多是和写作与阅 ...查看


  • 精神的三间小屋阅读答案
  • 精神的三间小屋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我们(甲).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袤,须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 ...查看


  • 2014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分析及满分作文
  • 2014年高考湖南卷作文分析及满分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 ...查看


  • [优秀作文]心之所安,一路风景
  • 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将心灵安放于所向之事,倾注全身力量执著向前,才能成就一路绮丽而我满的风景.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跟随心的指引,为此心而用心,以此身来安 ...查看


  • 陶渊明主题阅读
  • 本版主题:人淡如菊陶渊明 [阅读导言]在东晋末年污浊的官场上,有一朵盛开的菊,在"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在民间的疾苦中愈益傲放的菊,品质高洁的菊,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都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 ...查看


  • 苏州园林反思
  •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同课异构下对<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于俊艳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亦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任 ...查看


  • 珍爱生命手抄报:生命的空白
  • 孤独的灵魂在尘埃里毫无目的游弋,空虚的内心里填满了肮脏的欲望之魂,朦胧的眼神里扑朔着迷离的表情,渴望皈依的血液一次次狠狠的拍击着我那突兀不平的脉搏,内心和外界的不和谐使我在梦中一次次的叩问着我到哪里去找寻安放灵魂的圣地,久久在这寂寞的而安静 ...查看


  • 我问佛:为什么太阳西下,人的影子会变长?
  • 2015-01-31 佛教学习共修吧 我问佛:为什么太阳西下,人的影子会变长? 佛说:影为阴,人为阳.光明与阴暗势如水火,此消彼长.当光明消逝,阴暗就会疯长.要让光明住在心中,使阴暗无处躲藏. 我问佛:为什么阴雨天里我总是心情不畅? 佛说: ...查看


  • 我本无情,相思处拂了还满[散文欣赏]
  • 张小娴说: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题记 总是在这样一片初秋时节,想象着踏过一片蓊茸洇湄,撷花羼水,顶着一轮飞彩凝辉的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