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 1

《蒹葭》赏析 那河畔芦苇苍苍碧色,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的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关于《蒹葭》,诗中的描写太朦胧、太隐晦,诗中的本体并没有很明确的喻体,对伊人的定义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本体的境界极高,因此这首诗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一下四种: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求贤说,三是祭河说,四是爱情说。

《毛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因此第一种说法起源于《毛诗》,这种说法认为诗人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

而清朝时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主张说:“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所以他认为这是诗人求贤之说,将“伊人”当做了有才能的贤人,这便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颇为新颖,将“伊人”看作神人,这说法可能是来自于苏雪林,因为她曾说过:“此乃秦人祭河之诗,所谓‘伊人’,不过诗人心理上构成之幻影,与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乃相同之物。”

然而更多的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有一首主题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词悠远绵长、轻灵惆怅,简直就是《蒹葭》的白话演绎。很显然,琼瑶是从《蒹葭》这首诗获得想象和灵感的。在她眼里,《蒹葭》里

荡漾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有如梦似幻的意境,朦胧美丽的爱情,充满着喜悦、惆怅和叹息。程俊英、蔣见元在《诗经注析》如是说:“我们认为是情诗,是从诗中那种难与人言的思慕情致而推测之。”这最后一种说法也恰好非常迎合年轻人的胃口,男女之间的爱恋情欲在青年时是最旺盛的,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把它但做是对爱情的追求。在看《蒹葭》时,很多人都会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这样自己的的情感就会跟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也就有了“不知我梦蝶,还是蝶梦我”。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诗的主题由于作品与我们的时空性距离,加上起表达的朦胧性,有多种的解释也不足为怪。特别是有的作家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运用各种意象掩盖自己真实的思想,这种作品就更加晦涩难解。如果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如果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又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描写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仿佛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场景,更加烘托出其孤寂怅惘的心绪,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战国时楚辞家宋玉在《九辩》中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所谓“悲秋”的主题。深秋的气象往往会感发人们的落寞悲伤之情,因此下文那样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更添一份悲的气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天地如此静

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又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这八个字,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蒹葭》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伊人”,是一个在清秋苍茫之地,不能索知具体所在的人——相貌行止,均不见提及。反复的“溯洄从之”是诗人不断地追求,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应出诗人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诗歌永远是源于生活,而这“伊人”也必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哲学的角度看,“伊人”可以是诗人人生中的主观追求,而“溯洄从之”则代表诗人的执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则正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困难,使得诗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企及自己的理想。各种无奈的行为出现于是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也恰好呼应清秋的寂冷与苍茫。

这首诗说的本体——你虽知它应在、必在、可在,却不能知其所在,行至河湄却宛在水中央。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词解作“人生的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其实在《蒹葭》中就已经包含了这其中第一、二境界了,而这第三境界“任你红尘滚

滚,我自清风朗月”正是诗中主人公所没有达到的。因为有这种不能企及的地方,所以诗人创造出一种似花非花、空灵而又飘渺的意象。 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将我们生活中所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灵巧道出;而一句“宛在水中央”与“在水一方”虽然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却不显重复、冗长,而是更有韵味,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曾有人研究过,这首诗无论是从手法、角度、美感、韵律、描写上,还是从精神、意象、情感、境界上都可谓是出神入化、天来之笔。我想我所能领悟到的,还只是些皮毛吧。

参考文献:

许家山 《意境朦胧 含蓄不尽》 杂志

李展 《与诗人的审美》 杂志

《毛诗·小序》 见唐孔穎达 《毛诗正义》本 香港中华书局 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7》 香港中华书局

程俊英 、蔣见元 《诗经注析》 北京中華書局

苏雪林 《诗经杂俎》 台湾商务印書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

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

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

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

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

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为考上向往已久

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祝“竞选”成功……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蒹葭》赏析 那河畔芦苇苍苍碧色,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的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关于《蒹葭》,诗中的描写太朦胧、太隐晦,诗中的本体并没有很明确的喻体,对伊人的定义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本体的境界极高,因此这首诗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一下四种: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求贤说,三是祭河说,四是爱情说。

《毛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因此第一种说法起源于《毛诗》,这种说法认为诗人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

而清朝时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主张说:“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所以他认为这是诗人求贤之说,将“伊人”当做了有才能的贤人,这便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颇为新颖,将“伊人”看作神人,这说法可能是来自于苏雪林,因为她曾说过:“此乃秦人祭河之诗,所谓‘伊人’,不过诗人心理上构成之幻影,与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乃相同之物。”

然而更多的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有一首主题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词悠远绵长、轻灵惆怅,简直就是《蒹葭》的白话演绎。很显然,琼瑶是从《蒹葭》这首诗获得想象和灵感的。在她眼里,《蒹葭》里

荡漾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有如梦似幻的意境,朦胧美丽的爱情,充满着喜悦、惆怅和叹息。程俊英、蔣见元在《诗经注析》如是说:“我们认为是情诗,是从诗中那种难与人言的思慕情致而推测之。”这最后一种说法也恰好非常迎合年轻人的胃口,男女之间的爱恋情欲在青年时是最旺盛的,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把它但做是对爱情的追求。在看《蒹葭》时,很多人都会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这样自己的的情感就会跟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也就有了“不知我梦蝶,还是蝶梦我”。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诗的主题由于作品与我们的时空性距离,加上起表达的朦胧性,有多种的解释也不足为怪。特别是有的作家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运用各种意象掩盖自己真实的思想,这种作品就更加晦涩难解。如果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如果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又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描写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仿佛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场景,更加烘托出其孤寂怅惘的心绪,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战国时楚辞家宋玉在《九辩》中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所谓“悲秋”的主题。深秋的气象往往会感发人们的落寞悲伤之情,因此下文那样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更添一份悲的气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天地如此静

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又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这八个字,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蒹葭》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伊人”,是一个在清秋苍茫之地,不能索知具体所在的人——相貌行止,均不见提及。反复的“溯洄从之”是诗人不断地追求,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应出诗人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诗歌永远是源于生活,而这“伊人”也必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哲学的角度看,“伊人”可以是诗人人生中的主观追求,而“溯洄从之”则代表诗人的执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则正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困难,使得诗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企及自己的理想。各种无奈的行为出现于是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也恰好呼应清秋的寂冷与苍茫。

这首诗说的本体——你虽知它应在、必在、可在,却不能知其所在,行至河湄却宛在水中央。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词解作“人生的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其实在《蒹葭》中就已经包含了这其中第一、二境界了,而这第三境界“任你红尘滚

滚,我自清风朗月”正是诗中主人公所没有达到的。因为有这种不能企及的地方,所以诗人创造出一种似花非花、空灵而又飘渺的意象。 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将我们生活中所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灵巧道出;而一句“宛在水中央”与“在水一方”虽然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却不显重复、冗长,而是更有韵味,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曾有人研究过,这首诗无论是从手法、角度、美感、韵律、描写上,还是从精神、意象、情感、境界上都可谓是出神入化、天来之笔。我想我所能领悟到的,还只是些皮毛吧。

参考文献:

许家山 《意境朦胧 含蓄不尽》 杂志

李展 《与诗人的审美》 杂志

《毛诗·小序》 见唐孔穎达 《毛诗正义》本 香港中华书局 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7》 香港中华书局

程俊英 、蔣见元 《诗经注析》 北京中華書局

苏雪林 《诗经杂俎》 台湾商务印書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

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

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了。“好人”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

来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当然,人生的三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

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

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 为知、 为己、 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

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为考上向往已久

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祝“竞选”成功……啊,“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相关文章

  • 贾岛诗全集
  • 贾岛-诗词<题兴化寺园亭>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古意>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竹>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寄韩潮州愈> 古诗 全诗赏析 贾岛-诗词<雪晴晚望> ...查看


  • 有关[中秋节古诗]在线阅读
  • <中秋节古诗>在线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查看


  • 张九龄诗全集
  • 张九龄-诗词<巫山高>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九月九日登龙山>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和崔尚书喜雨> 古诗 全诗赏析 张九龄-诗词<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古诗 全诗赏析 ...查看


  • 顾城诗集,顾城诗歌赏析
  •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歌 > 新诗赏析 > 顾城 > 顾城诗集,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石壁>赏析 作者:顾城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赏析 作者:顾城 顾城<小巷>赏析 作者:顾城 ...查看


  • 韩偓[晓日]"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全诗翻译赏析
  • 晓日 [唐朝]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注释 ①天际:天边. ②直:只要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首:第一. ⑥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译文 ...查看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书中瑰宝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论书绝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 罡 赏析提要:大草<自作诗 论书绝句>先后 8次 著录,是林散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 ...查看


  •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 初中古诗词名句归类赏析 (一) 爱国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杜牧<<泊秦淮>> <<泊秦淮 赏析:从字面 ...查看


  • 白居易[暮江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 残阳照射在 ...查看


  • 网络对联优秀出对180幅作品赏析
  •  网络对联优秀出对180幅作品赏析 001 出句:鲸吐日出海 [赛事出句] 对句: 仙拥月入怀 [笑僧] 赏析:出对气势如巨幅之画,李白归来哉 002 出句:拂柳窥帘内[夜风] 对句:飞花卧砚中[陆小凤] 赏析:"东风有意揭帘栊 ...查看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