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就要入伏了,气温蹭蹭蹭往上蹿,我妈说“心静自然凉”,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我是反对这句话的。暑气挥之不去,让人躁郁难安,脑袋在高温里置放久了,似乎都变得不太灵光。想起这才七月中旬,北京酷暑悠长,书评君倒是羡慕起这会儿沐浴着狂风暴雨的浙江小伙伴了。
书评周刊的编辑老师们不仅心怀天下,而且笔耕不辍,这不是,赶着伏天来临,我们特地为大家奉上一份消暑书单,下面这些书读起来,或有令人汗毛直立、脊背发凉之功效。
不客气。
《忘川堂夜话》
作者:七日鸣
出版:花城出版社
2010-04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朱桂英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忘川堂夜话》的主人公,夏至,则拥有一双更为奇异的眼睛,她能看见那些徘徊逗留在人间的灵异生物——鬼魂、灵魄、妖魔仙怪。她的世界与众不同。所以,在音乐轻柔、灯光暗淡的咖啡厅,夏至能看到坐在角落里一个湿发垂肩的女子,脸庞溃烂,散发着腥臭味,发尖不断滴落暗红色液体。
世界的秩序是多元丰富的,丰富得葳蕤郁勃,个体生命,只有保持谦卑与恭敬,才能领略这丰富的喜悦。志怪小说,是这葳蕤中的一道华丽的阴翳,你若是内心清明,便见得可爱,多于可怖,见得圣洁,多于邪恶。
生死轮回的故事,有太久远的历史叙述,信其有之,你眼中的世界就可以很神幻,曼妙多姿。我信,所以,遥追随夏至几生几世,只为保护她,清明守望夏至几生几世,只为记录她的人生,那么得感人至深。而那些不甘愿撒手而去,停留在人世间的魂灵,也必然有一个特别的故事,盛满真情实意,模糊掉生死的距离。
故事越是迷幻,阅读便越铿锵。因为过分漂亮,而被哥哥割下脸皮的玉面人;将肉身熔至火焰,只为成全慈父炼成绝世铁壶的铁姬;爱鱼而失足亡身,魂魄留于水中却迷失自我的非鱼,带着亚洲特有的浓彩重墨的神话色彩,总让人在惊心之时,而又心动。想及你自以为熟悉的世界,有陌生而炽烈的情感,有陌生而坦然的存在姿态,无限的光,哗啦啦落入心底,生活就有了亮亮生机。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作者:朱天心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8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姜妍
“这是我为我们这一世代女生写的中年之书,你小朋友看了算是提早打疫苗。”在《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繁体版扉页上,天心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5年前。
“我们已入中年,三月桃花李花开过了,我们是像初夏的荷花。”这是《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中的第一句话。其繁体版和简体新版封面都有淡绿色的荷叶,让人们在暑夏感受清凉,而真正让你心底发凉的,大概还是小说里的内容,张大春将之称为“这是我这一辈子看过最恐怖的一部小说”。
生活安逸富足的中年夫妻,曾经相爱或许依然相爱,彼此都没有外遇,是否就能一路奔向相濡以沫的幸福终点?朱天心在写作这本小说之前,把文学作品(或许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婚姻危机的可能性先一一排除,从文学的角度,刻意回避掉了会比较容易写的那条路,逼着自己走“难走”的路。两个人或许还爱着,但是已经不喜欢了。
朱天心说,她越来越觉得,爱情是化学物质或者荷尔蒙,最爱的时候常常是完全不了解的时候。在经历了很多相处中的“磨难”后,还可以喜欢对方的话,那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喜欢’里有很多很多理智在,可是,‘爱’真的是个化学物质。”
《梦之国》
作者:周公度
版本: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4-11
推荐人:书评周刊记者 吴亚顺
天气酷热,靠读书消暑,也只是读书人才能想得出的“然并卵神技”,不过,读一些有意思的书,移情文字世界,引人入胜,或许能让人暂时忘了这份燥热。我选了一本有趣、有滋味的童诗集,作者是诗人周公度,有孩子的读者还可以来一场“亲子共读”。
先读读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山上的风/吹过灌木丛/和山间的小溪/到我身上来了/清凉的水气/香香的青草味儿/我要上山去了/去站到你们中间。”——回味起来,是不是有一种清风吹拂的感觉?
书中的童趣,不是那种故作稚嫩的“小大人”腔调,而是一种可爱、诗意又与孩子心意相通的趣味。比如,写爸爸的哭泣,结尾是:“你的哭声/好像咱家的小狗啊!”《打孩子》一诗则写透了孩子的小心思:“如果妈妈打我/我可怎样装得很疼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如果问我,我会分享弟弟过去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妈妈还没开打前,就大声喊疼。这种小心思太多啦,比如想知道大象“只是吃草/为什么还那么壮”;兴冲冲去打架,到了场地,心里胆怯,“想一想/我还是劝架吧。”当然,书中有很多表现爱、善良、诚实、仁爱甚至信仰等主题的诗歌,无一不通过简短有趣的细节来呈现。
最后,我还想附上其中一首诗《给孙悟空的信》:
孙悟空你好:
同学们都说你爱帮助人,
还很厉害。
所以,有件事
把你麻烦——
最近我的三角板丢失不见,
几何课上,
没有办法画好直线。
请速速寄来你的金箍棒,
用个几天。
我的地址:
中国西安·我妈妈(转)
又言:
金箍棒缩小到最后一款,
省得把包裹弄烂。
附言:
如果不寄,
跟你没完!
《我们在此相遇》
作者:约翰·伯格
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5-07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伍勤
梁文道把约翰·伯格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伯格是经历了几个时代左派(及其幻灭)的老知识分子了,比起欧洲其他左翼知识分子,他的写作从不是学院派的(他也从不在学院),这也许使他更能够超越既定的观念去探寻感受。
《我们在此相遇》大概是约翰·伯格最不重要的一本著作了,你甚至难以辨识它的体材。它完成于作者的暮年,我愿意把它叫做“悼亡录”——“死亡”这一贯穿始末的主题,便是我会在“消夏书单”中牵强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了。
在松散的叙事中,你随着作者在欧洲不同的城市穿梭,被不同的幽灵所环绕。你将遇到作者的母亲、女儿、他少年时代的友人以及他的已故情人们。这些幽灵打破了线性时间,亦真亦幻,把无处安放的记忆戳进了现实。
然而,死亡在这里并不冰冷,反倒显得诗意而温情脉脉:
“你在睡梦中用许多名字叫过我”,奥黛丽挽着我的臂膀时说,“而我最喜欢的是,奥斯陆。”
“奥斯陆!”我重复到,此时此刻我们转进“上街”。如今她将以枕在我肩上的方式告诉我,她死了。
“你是在初雪中带着韵脚叫出这名字的”,她说。
《智血》
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0-07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张晨之
弗兰纳里·奥康纳曾说,“我写的所有滑稽的东西都是恐怖胜于滑稽,或因为恐怖才滑稽,乃至因为滑稽才恐怖。”确实,奥康纳是讲恐怖故事的高手,不用太多文字,冷峻残酷、阴暗敏锐,她的笔触可以准确无误地触向人心最脆弱最惧怕的地方,让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奥康纳笔下的故事,似乎都离不开这样的主题:宗教与信仰、受难与救赎、人性的丑恶、美国南方的哥特式恐怖,异常奇怪却又平凡无比的人……和许多别的作家一样,奥康纳也很喜欢对环境进行描写,尤其钟爱天空。天空与天空下面的世界完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天空冲撞着大地,大地也在猛烈地给予还击。
只是这里的天空是红色的,血红色的,空中还布满了人类身体的碎片,那些被奥康纳无情肢解了的身体,不光在《智血》里,也在奥康纳的所有的小说里。那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健全的人,人类总是缺失了他们身体的某个部分,他们盲从愚昧、麻木无知。奥康纳从不给人类同情怜悯的机会,在她的世界里,残忍和魔鬼始终存在,光明根本无处可寻。
《熔炉》
作者:孔枝泳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08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黄月
本想写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闪灵》的,下笔却是这本韩国纪实作品《熔炉》。鬼魅和幻象固然可怕,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依然是人性中的恶意,与人世间已经发生并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罪恶,尤其是当这恶行施予了最无助的孩子,尤其是当这恶行被权力保护着迟迟无法受到惩罚。
在中国,每每有儿童在学校遭遇性侵的新闻被爆出,都有人在社交网络上提起那部叫《熔炉》的同名电影,有人贴出那张经典的剧照——一位聋哑小女孩捂住嘴巴、泪流满面、浑身颤抖地藏在卫生间里,隔板上方冒出了校长的秃头和淫笑。
加害者罪无可赦,纵然他们向来以慈善家和卫道士的面目示人。和“极端之恶”一样可怕的,是普通人的“平庸之恶”——这里才是熔炉的所在。他们以视而不见来与罪恶和解,他们以不闻不问帮助罪恶横行,他们以成年人的“理智”自私而无耻地替受害者原谅了加害者。他们就居住在但丁《神曲》里所说的灵薄狱中,不站在撒旦一边,也不站在上帝一边,没有犯下实际的罪恶,却不可抹去与生俱来的原罪。当多数人行走于灵薄狱中,罪恶将如雾津市的浓雾一般,时浓时淡,永无散去之日。
《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
压轴推荐人:书评周刊主编大人 涂涂
《阅微草堂笔记》的前六卷是滦阳消夏录。纪晓岚消得夏,我们也消得的。
眼看着就要入伏了,气温蹭蹭蹭往上蹿,我妈说“心静自然凉”,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我是反对这句话的。暑气挥之不去,让人躁郁难安,脑袋在高温里置放久了,似乎都变得不太灵光。想起这才七月中旬,北京酷暑悠长,书评君倒是羡慕起这会儿沐浴着狂风暴雨的浙江小伙伴了。
书评周刊的编辑老师们不仅心怀天下,而且笔耕不辍,这不是,赶着伏天来临,我们特地为大家奉上一份消暑书单,下面这些书读起来,或有令人汗毛直立、脊背发凉之功效。
不客气。
《忘川堂夜话》
作者:七日鸣
出版:花城出版社
2010-04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朱桂英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忘川堂夜话》的主人公,夏至,则拥有一双更为奇异的眼睛,她能看见那些徘徊逗留在人间的灵异生物——鬼魂、灵魄、妖魔仙怪。她的世界与众不同。所以,在音乐轻柔、灯光暗淡的咖啡厅,夏至能看到坐在角落里一个湿发垂肩的女子,脸庞溃烂,散发着腥臭味,发尖不断滴落暗红色液体。
世界的秩序是多元丰富的,丰富得葳蕤郁勃,个体生命,只有保持谦卑与恭敬,才能领略这丰富的喜悦。志怪小说,是这葳蕤中的一道华丽的阴翳,你若是内心清明,便见得可爱,多于可怖,见得圣洁,多于邪恶。
生死轮回的故事,有太久远的历史叙述,信其有之,你眼中的世界就可以很神幻,曼妙多姿。我信,所以,遥追随夏至几生几世,只为保护她,清明守望夏至几生几世,只为记录她的人生,那么得感人至深。而那些不甘愿撒手而去,停留在人世间的魂灵,也必然有一个特别的故事,盛满真情实意,模糊掉生死的距离。
故事越是迷幻,阅读便越铿锵。因为过分漂亮,而被哥哥割下脸皮的玉面人;将肉身熔至火焰,只为成全慈父炼成绝世铁壶的铁姬;爱鱼而失足亡身,魂魄留于水中却迷失自我的非鱼,带着亚洲特有的浓彩重墨的神话色彩,总让人在惊心之时,而又心动。想及你自以为熟悉的世界,有陌生而炽烈的情感,有陌生而坦然的存在姿态,无限的光,哗啦啦落入心底,生活就有了亮亮生机。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作者:朱天心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8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姜妍
“这是我为我们这一世代女生写的中年之书,你小朋友看了算是提早打疫苗。”在《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繁体版扉页上,天心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5年前。
“我们已入中年,三月桃花李花开过了,我们是像初夏的荷花。”这是《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中的第一句话。其繁体版和简体新版封面都有淡绿色的荷叶,让人们在暑夏感受清凉,而真正让你心底发凉的,大概还是小说里的内容,张大春将之称为“这是我这一辈子看过最恐怖的一部小说”。
生活安逸富足的中年夫妻,曾经相爱或许依然相爱,彼此都没有外遇,是否就能一路奔向相濡以沫的幸福终点?朱天心在写作这本小说之前,把文学作品(或许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婚姻危机的可能性先一一排除,从文学的角度,刻意回避掉了会比较容易写的那条路,逼着自己走“难走”的路。两个人或许还爱着,但是已经不喜欢了。
朱天心说,她越来越觉得,爱情是化学物质或者荷尔蒙,最爱的时候常常是完全不了解的时候。在经历了很多相处中的“磨难”后,还可以喜欢对方的话,那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喜欢’里有很多很多理智在,可是,‘爱’真的是个化学物质。”
《梦之国》
作者:周公度
版本: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4-11
推荐人:书评周刊记者 吴亚顺
天气酷热,靠读书消暑,也只是读书人才能想得出的“然并卵神技”,不过,读一些有意思的书,移情文字世界,引人入胜,或许能让人暂时忘了这份燥热。我选了一本有趣、有滋味的童诗集,作者是诗人周公度,有孩子的读者还可以来一场“亲子共读”。
先读读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山上的风/吹过灌木丛/和山间的小溪/到我身上来了/清凉的水气/香香的青草味儿/我要上山去了/去站到你们中间。”——回味起来,是不是有一种清风吹拂的感觉?
书中的童趣,不是那种故作稚嫩的“小大人”腔调,而是一种可爱、诗意又与孩子心意相通的趣味。比如,写爸爸的哭泣,结尾是:“你的哭声/好像咱家的小狗啊!”《打孩子》一诗则写透了孩子的小心思:“如果妈妈打我/我可怎样装得很疼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如果问我,我会分享弟弟过去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妈妈还没开打前,就大声喊疼。这种小心思太多啦,比如想知道大象“只是吃草/为什么还那么壮”;兴冲冲去打架,到了场地,心里胆怯,“想一想/我还是劝架吧。”当然,书中有很多表现爱、善良、诚实、仁爱甚至信仰等主题的诗歌,无一不通过简短有趣的细节来呈现。
最后,我还想附上其中一首诗《给孙悟空的信》:
孙悟空你好:
同学们都说你爱帮助人,
还很厉害。
所以,有件事
把你麻烦——
最近我的三角板丢失不见,
几何课上,
没有办法画好直线。
请速速寄来你的金箍棒,
用个几天。
我的地址:
中国西安·我妈妈(转)
又言:
金箍棒缩小到最后一款,
省得把包裹弄烂。
附言:
如果不寄,
跟你没完!
《我们在此相遇》
作者:约翰·伯格
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5-07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伍勤
梁文道把约翰·伯格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伯格是经历了几个时代左派(及其幻灭)的老知识分子了,比起欧洲其他左翼知识分子,他的写作从不是学院派的(他也从不在学院),这也许使他更能够超越既定的观念去探寻感受。
《我们在此相遇》大概是约翰·伯格最不重要的一本著作了,你甚至难以辨识它的体材。它完成于作者的暮年,我愿意把它叫做“悼亡录”——“死亡”这一贯穿始末的主题,便是我会在“消夏书单”中牵强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了。
在松散的叙事中,你随着作者在欧洲不同的城市穿梭,被不同的幽灵所环绕。你将遇到作者的母亲、女儿、他少年时代的友人以及他的已故情人们。这些幽灵打破了线性时间,亦真亦幻,把无处安放的记忆戳进了现实。
然而,死亡在这里并不冰冷,反倒显得诗意而温情脉脉:
“你在睡梦中用许多名字叫过我”,奥黛丽挽着我的臂膀时说,“而我最喜欢的是,奥斯陆。”
“奥斯陆!”我重复到,此时此刻我们转进“上街”。如今她将以枕在我肩上的方式告诉我,她死了。
“你是在初雪中带着韵脚叫出这名字的”,她说。
《智血》
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0-07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张晨之
弗兰纳里·奥康纳曾说,“我写的所有滑稽的东西都是恐怖胜于滑稽,或因为恐怖才滑稽,乃至因为滑稽才恐怖。”确实,奥康纳是讲恐怖故事的高手,不用太多文字,冷峻残酷、阴暗敏锐,她的笔触可以准确无误地触向人心最脆弱最惧怕的地方,让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奥康纳笔下的故事,似乎都离不开这样的主题:宗教与信仰、受难与救赎、人性的丑恶、美国南方的哥特式恐怖,异常奇怪却又平凡无比的人……和许多别的作家一样,奥康纳也很喜欢对环境进行描写,尤其钟爱天空。天空与天空下面的世界完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天空冲撞着大地,大地也在猛烈地给予还击。
只是这里的天空是红色的,血红色的,空中还布满了人类身体的碎片,那些被奥康纳无情肢解了的身体,不光在《智血》里,也在奥康纳的所有的小说里。那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健全的人,人类总是缺失了他们身体的某个部分,他们盲从愚昧、麻木无知。奥康纳从不给人类同情怜悯的机会,在她的世界里,残忍和魔鬼始终存在,光明根本无处可寻。
《熔炉》
作者:孔枝泳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08
推荐人:书评周刊编辑 黄月
本想写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闪灵》的,下笔却是这本韩国纪实作品《熔炉》。鬼魅和幻象固然可怕,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依然是人性中的恶意,与人世间已经发生并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罪恶,尤其是当这恶行施予了最无助的孩子,尤其是当这恶行被权力保护着迟迟无法受到惩罚。
在中国,每每有儿童在学校遭遇性侵的新闻被爆出,都有人在社交网络上提起那部叫《熔炉》的同名电影,有人贴出那张经典的剧照——一位聋哑小女孩捂住嘴巴、泪流满面、浑身颤抖地藏在卫生间里,隔板上方冒出了校长的秃头和淫笑。
加害者罪无可赦,纵然他们向来以慈善家和卫道士的面目示人。和“极端之恶”一样可怕的,是普通人的“平庸之恶”——这里才是熔炉的所在。他们以视而不见来与罪恶和解,他们以不闻不问帮助罪恶横行,他们以成年人的“理智”自私而无耻地替受害者原谅了加害者。他们就居住在但丁《神曲》里所说的灵薄狱中,不站在撒旦一边,也不站在上帝一边,没有犯下实际的罪恶,却不可抹去与生俱来的原罪。当多数人行走于灵薄狱中,罪恶将如雾津市的浓雾一般,时浓时淡,永无散去之日。
《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2
压轴推荐人:书评周刊主编大人 涂涂
《阅微草堂笔记》的前六卷是滦阳消夏录。纪晓岚消得夏,我们也消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