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2 15:06:27)
转载▼
标签: 中华民族
起源
一源多元说
杂谈
燧人氏的取火方法
燧人氏的取火方法古籍上大都归于“钻木取火”。《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比较详细:“燧明国,……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故事可还原为:风岭上燧人氏部落的附近有一棵干枯了许久的死死大树,一只庸医啄木鸟压根就没看见这棵大树是死是活,操起利嘴就给大树治起病来了。风岭上平日里也是小风习习。啄木鸟啄着啄着,就冒起烟来了,啄着啄着就起火了。
燧人氏部落有一个聪明的人,正好从这里路过,看到了这一场景。他灵机一动,心想,这不是个取火的好方法吗。于是,他从地上拾了个棍棍,在朽朽树上钻了个洞洞,两手使劲搓动木棍,树洞就冒起烟来了,再用嘴一吹,就起火了。
经过试验,他确定了取火时的助燃物,就截下一截朽朽木头,扛回窑洞去。想生火时,就钻木取火。后来,他把这一技术向各部落推广和传授开来,一时间,肺浮山上的朽朽树几乎都弄光了。
由于他发明了火,给大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家感激他,推他为皇,于是成立了“燧明国”,他就是“风皇”。上面是根据历史记载作了一次推衍。笔者认为,真实性并不大。其实,要真的钻木弄出火来,并不那么容易。《路史》和《王子年拾遗记》都说是受到啄木鸟误啄了个朽朽树,结果啄出火来了。燧人氏虽然受到了启示,但不一定能想到钻木取火,有可能是燧人氏当看到鸟啄树能啄出火,便联想到做石器时砸石头时也迸出火星,于是有意识击打石块,让火星溅到朽朽木屑上,果然出火了,发明成功了。
下面再作一次反推和假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物资供应相当匮泛。一度蓝田山上的农户,因很难买到火柴,曾采用传统的取火方式,这可能是这种方式的最后一次使用。
有一种石头洁白如雪、晶莹透亮,一般打制成拳头大小,叫做火石。到铁匠铺将旧锉刀留中间三寸左右,两头烧红碾成细条,回折成一个马蹄形的圈,能伸进四指为合适,这个物件叫做火镰。清明上坟烧的那种粗糙的黄色的纸叫火纸。将火纸折叠成一厘米宽的长条,将一端预先用火点燃后再熄灭,留下的未燃尽的灰头叫媒子或媒头。
取火时,左手握着火石,同时用无名指和小指夹持火纸条,将媒头对准火星将要溅到的位置。右手握住火镰,用有锉纹一面在火石上擦碰,就出了火花。火花落在了媒头上,媒头就燃着了,但没有火焰。这时放下火石和火镰,持着火纸,向媒头轻吹风。吹风要有技巧:吸一口气,双唇抿住,留一小缝,照准媒子吹一口细而极有速度的气,气流极短,当气头刚送出口唇,舌头立刻跟进,堵住双唇,切断气流。一次不成功,可反复数次,这样火纸就燃起了火焰。再点燃柴火,做饭、烧炕、抽烟都行,很是方便,比用火柴稍微麻烦一点而已。
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么样取火的。但蓝田山一带就是用这个方法。其中那个白白的火石,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一般都是从流峪河(灞河的上游)中捡来的。由此向远古推测:这种方法有可能是由燧人氏发明的方法改进、演化来的。
燧人氏所居住的风岭距流峪河不过十公里左右,经常在流峪河一带活动。捡到火石是很方便的。由于这种白白的火石相对来说比较软一点,有较好的韧性,不容易崩刃。很有可能是他们制作石器的材料。
假设:这种雪白的火石非常好看,又容易制做成形,逐渐成了肺浮山上的先民们制做工具的材料。有一天,燧人氏部落一个人在另一条峪里捡到一块铁矿石,非常坚硬,他便把它当作制作工具的工具。当他用铁矿石砸向火石时,便溅出了一串串火星子。起初他并不在意,后来在他连续击打中,火星竟然将地上的柴草沫子燃着了。这才引起他的注意,他有意识弄了些干柴草沫,一手拿火石,一手拿铁矿石,故意向柴草沫上溅火星。开始他击打一次,看一次,没着,又击打一次,也没着。后来,他一口气击打了几十次,火星不断地溅到草沫上,草沫开始冒烟了,他用口吹了吹,起火焰了。就这样,一项国家级发明诞生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族人,并给族人演示了好多次。得到了族人的称赞。后来,推广到了整个肺浮山,全区人民都非常敬重他。这一方法,随着不断外出打工的人群带到了其他地方。当时人们把这能生出火的石头叫“燧石”。这个发明取火技术的人叫“燧人”。后世的人将他所在的部落叫“燧人氏”。再后人封他为“风皇”,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
究竟燧人氏是怎么取火的?原始先民可能有多种方法,如果有一天考古的人从地下能刨出个什么,可以证明一下,现世的人就弄明白了。如果刨不出个什么,没法给现世的人作个证明,那么,已经怨屈了好多万年了,可能将永远怨屈下去了。不过,我在公元1967年所用过的火石取火方法,有可能是燧人氏燧石取火方法所演进的。我所用的火石是从蓝田流峪河里捡来的,当年燧人氏比我离流峪河近得多,他的燧石有可能也是从流峪河里捡来的,只不过不是一个年代罢了。所以,燧人氏的取火技术应该是“燧石取火”。这在《苗族古歌》中得到证实。苗族《开天辟地》歌:“火耐老公公,心灵手又巧,用石互相敲,迸出红火苗”。有可能这位发明取火方法的“燧人”当年的名字叫“火耐”。
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而在“中华台”上,“用火”的年代非常久远,现在可知的130万年前的蓝田人就会使用火了,虽然有了对“火”的使用权,但这火种的保存、携带还是很不方便的。而“风皇”的“燧石取火”这项“生火”技术的发明,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对“火”的支配权。如果说用“火”使人离猿越来越远,那么,取“火”则使人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近。所以,“燧石取火”是中华民族仍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2010-09-12 15:06:27)
转载▼
标签: 中华民族
起源
一源多元说
杂谈
燧人氏的取火方法
燧人氏的取火方法古籍上大都归于“钻木取火”。《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比较详细:“燧明国,……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故事可还原为:风岭上燧人氏部落的附近有一棵干枯了许久的死死大树,一只庸医啄木鸟压根就没看见这棵大树是死是活,操起利嘴就给大树治起病来了。风岭上平日里也是小风习习。啄木鸟啄着啄着,就冒起烟来了,啄着啄着就起火了。
燧人氏部落有一个聪明的人,正好从这里路过,看到了这一场景。他灵机一动,心想,这不是个取火的好方法吗。于是,他从地上拾了个棍棍,在朽朽树上钻了个洞洞,两手使劲搓动木棍,树洞就冒起烟来了,再用嘴一吹,就起火了。
经过试验,他确定了取火时的助燃物,就截下一截朽朽木头,扛回窑洞去。想生火时,就钻木取火。后来,他把这一技术向各部落推广和传授开来,一时间,肺浮山上的朽朽树几乎都弄光了。
由于他发明了火,给大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家感激他,推他为皇,于是成立了“燧明国”,他就是“风皇”。上面是根据历史记载作了一次推衍。笔者认为,真实性并不大。其实,要真的钻木弄出火来,并不那么容易。《路史》和《王子年拾遗记》都说是受到啄木鸟误啄了个朽朽树,结果啄出火来了。燧人氏虽然受到了启示,但不一定能想到钻木取火,有可能是燧人氏当看到鸟啄树能啄出火,便联想到做石器时砸石头时也迸出火星,于是有意识击打石块,让火星溅到朽朽木屑上,果然出火了,发明成功了。
下面再作一次反推和假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物资供应相当匮泛。一度蓝田山上的农户,因很难买到火柴,曾采用传统的取火方式,这可能是这种方式的最后一次使用。
有一种石头洁白如雪、晶莹透亮,一般打制成拳头大小,叫做火石。到铁匠铺将旧锉刀留中间三寸左右,两头烧红碾成细条,回折成一个马蹄形的圈,能伸进四指为合适,这个物件叫做火镰。清明上坟烧的那种粗糙的黄色的纸叫火纸。将火纸折叠成一厘米宽的长条,将一端预先用火点燃后再熄灭,留下的未燃尽的灰头叫媒子或媒头。
取火时,左手握着火石,同时用无名指和小指夹持火纸条,将媒头对准火星将要溅到的位置。右手握住火镰,用有锉纹一面在火石上擦碰,就出了火花。火花落在了媒头上,媒头就燃着了,但没有火焰。这时放下火石和火镰,持着火纸,向媒头轻吹风。吹风要有技巧:吸一口气,双唇抿住,留一小缝,照准媒子吹一口细而极有速度的气,气流极短,当气头刚送出口唇,舌头立刻跟进,堵住双唇,切断气流。一次不成功,可反复数次,这样火纸就燃起了火焰。再点燃柴火,做饭、烧炕、抽烟都行,很是方便,比用火柴稍微麻烦一点而已。
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么样取火的。但蓝田山一带就是用这个方法。其中那个白白的火石,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一般都是从流峪河(灞河的上游)中捡来的。由此向远古推测:这种方法有可能是由燧人氏发明的方法改进、演化来的。
燧人氏所居住的风岭距流峪河不过十公里左右,经常在流峪河一带活动。捡到火石是很方便的。由于这种白白的火石相对来说比较软一点,有较好的韧性,不容易崩刃。很有可能是他们制作石器的材料。
假设:这种雪白的火石非常好看,又容易制做成形,逐渐成了肺浮山上的先民们制做工具的材料。有一天,燧人氏部落一个人在另一条峪里捡到一块铁矿石,非常坚硬,他便把它当作制作工具的工具。当他用铁矿石砸向火石时,便溅出了一串串火星子。起初他并不在意,后来在他连续击打中,火星竟然将地上的柴草沫子燃着了。这才引起他的注意,他有意识弄了些干柴草沫,一手拿火石,一手拿铁矿石,故意向柴草沫上溅火星。开始他击打一次,看一次,没着,又击打一次,也没着。后来,他一口气击打了几十次,火星不断地溅到草沫上,草沫开始冒烟了,他用口吹了吹,起火焰了。就这样,一项国家级发明诞生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族人,并给族人演示了好多次。得到了族人的称赞。后来,推广到了整个肺浮山,全区人民都非常敬重他。这一方法,随着不断外出打工的人群带到了其他地方。当时人们把这能生出火的石头叫“燧石”。这个发明取火技术的人叫“燧人”。后世的人将他所在的部落叫“燧人氏”。再后人封他为“风皇”,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
究竟燧人氏是怎么取火的?原始先民可能有多种方法,如果有一天考古的人从地下能刨出个什么,可以证明一下,现世的人就弄明白了。如果刨不出个什么,没法给现世的人作个证明,那么,已经怨屈了好多万年了,可能将永远怨屈下去了。不过,我在公元1967年所用过的火石取火方法,有可能是燧人氏燧石取火方法所演进的。我所用的火石是从蓝田流峪河里捡来的,当年燧人氏比我离流峪河近得多,他的燧石有可能也是从流峪河里捡来的,只不过不是一个年代罢了。所以,燧人氏的取火技术应该是“燧石取火”。这在《苗族古歌》中得到证实。苗族《开天辟地》歌:“火耐老公公,心灵手又巧,用石互相敲,迸出红火苗”。有可能这位发明取火方法的“燧人”当年的名字叫“火耐”。
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而在“中华台”上,“用火”的年代非常久远,现在可知的130万年前的蓝田人就会使用火了,虽然有了对“火”的使用权,但这火种的保存、携带还是很不方便的。而“风皇”的“燧石取火”这项“生火”技术的发明,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对“火”的支配权。如果说用“火”使人离猿越来越远,那么,取“火”则使人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近。所以,“燧石取火”是中华民族仍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