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学们,我是中文系的周颖,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李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陈情表》。(板书:《陈情表》)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陈情表》是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说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陈情表》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及对于人才的压制,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代表这种文体的特点,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 “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
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二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着知识的难度,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 教学重点为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难点:
《陈情表》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古代奏章,因而把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说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面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串讲法: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还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示范分析第二段,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讨论为主,学习第三、四段,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第一步:
布置课前预习。
包括作家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作家作品的特点,文学地位及其出处,以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等等,这样方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听了同学的介绍后。 第二步:解题。
包括:
(1)、表。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表的特点。
(2)、作者简介。展示作者的图片,配上表现孝道的传统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中,去感受作者的孝。 第三步:朗读课文。
(1)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名家朗读录音中的动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沉醉在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中,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美的教育。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过程中来。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 第四步:
学习第一段,在串讲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表”中陈述的作用,通过第一段的陈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理解由于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起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从而为达到说服武帝做好铺垫。 第五步:重点分析第二段。
(1)在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论证过程。体会作者抓住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的角度,用情以动人,理以喻人的说理方法,从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的“孝”的角度来说理。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教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和父母。
(2)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翻译和背诵。
第六步: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
第七步: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一)总结全文:
(1)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骈散结合,音韵和谐;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的好处,
(2)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能够有更深刻的记忆,我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文化知识,然后我用多媒体显示。
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二)扩展延伸:作品评价
(1)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孝道?
(2)怎样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这七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项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四个部分: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而我这节课,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论证过程。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
于学生背诵、理解。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老师,同学们,我是中文系的周颖,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李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陈情表》。(板书:《陈情表》)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陈情表》是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说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陈情表》这篇课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及对于人才的压制,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及古代表这种文体的特点,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 “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
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二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着知识的难度,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 教学重点为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难点:
《陈情表》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古代奏章,因而把理解本文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说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面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串讲法: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还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示范分析第二段,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讨论为主,学习第三、四段,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第一步:
布置课前预习。
包括作家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作家作品的特点,文学地位及其出处,以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等等,这样方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听了同学的介绍后。 第二步:解题。
包括:
(1)、表。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表的特点。
(2)、作者简介。展示作者的图片,配上表现孝道的传统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中,去感受作者的孝。 第三步:朗读课文。
(1)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名家朗读录音中的动听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沉醉在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中,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美的教育。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过程中来。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 第四步:
学习第一段,在串讲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表”中陈述的作用,通过第一段的陈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理解由于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起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从而为达到说服武帝做好铺垫。 第五步:重点分析第二段。
(1)在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论证过程。体会作者抓住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的角度,用情以动人,理以喻人的说理方法,从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的“孝”的角度来说理。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教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和父母。
(2)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翻译和背诵。
第六步: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
第七步: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一)总结全文:
(1)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骈散结合,音韵和谐;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的好处,
(2)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能够有更深刻的记忆,我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文化知识,然后我用多媒体显示。
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二)扩展延伸:作品评价
(1)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孝道?
(2)怎样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这七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项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四个部分: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而我这节课,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论证过程。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
于学生背诵、理解。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