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指代性副词

古汉语指代性副词:相和见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 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这句的意思是: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

8. 加少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的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

9.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由上所述, 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的用法。

1. 例7、8、9各句中的“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的词)的前面,画波浪线的“见”

与及物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现代汉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

2. “见”与“相”不同的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的,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

3. 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来。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2)欲与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汉语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子中的主语, “见”是副词, 起称代第一人称的作用。例1中的动词“录”的施动者是句中的主语“君”, 可见此句中的“见”是副词, 称代第一人称。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 即表被动。例○2中的动词“欺”的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 即“秦王”, 所以此句中的“见”, 表被动, 介词, 是表示对象关系的, 它的后面省略了未出现的主动者。

因为“相”、“见”这两个指代性副词,与其后面的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于是语文界便有人把“相”、“见”称作前置宾语或没有标志的前置宾语。殊不知,此说不妥。其理由有四:

(1)像上文1-6例句中的“相”,7-9例句中的“见”,学界早已确认是副词,只是起指代作用,所以叫做指代性副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状语,用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介词,而不能作宾语。

(2)代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能够充当宾语,而“相”、“见”却没有代词的这种语法功能。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词,可作宾语;但不能说“学而时习相”或“学而时习见”,可见“相”、“见”不可作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作前置宾语了。

(3)“相”、“见”,不能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古汉语中的前置宾语,都可以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相”、“见”则不能。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我们可以说“古之人不欺余也”;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讲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但不能把“儿童相见不相识”讲作“儿童见相不相识”;同样,不能把“乃今日见教”(《〈司马相如传〉》),讲作“乃今日教见”。

(4)不具备宾语前置的条件。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地说应具备几个条件。动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 疑问代词作宾语。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 .宾语被强调时,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是”等。介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B .介词的宾语被强调时。C .方位名词作介词的宾语。由此看来,“相”、“见”作指代性副词时,均不具备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所以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前置宾语的。 刊于《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韩振

古汉语指代性副词:相和见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 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

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这句的意思是: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

8. 加少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的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

9.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由上所述, 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的用法。

1. 例7、8、9各句中的“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的词)的前面,画波浪线的“见”

与及物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现代汉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

2. “见”与“相”不同的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的,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

3. 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来。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2)欲与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汉语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子中的主语, “见”是副词, 起称代第一人称的作用。例1中的动词“录”的施动者是句中的主语“君”, 可见此句中的“见”是副词, 称代第一人称。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 即表被动。例○2中的动词“欺”的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 即“秦王”, 所以此句中的“见”, 表被动, 介词, 是表示对象关系的, 它的后面省略了未出现的主动者。

因为“相”、“见”这两个指代性副词,与其后面的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于是语文界便有人把“相”、“见”称作前置宾语或没有标志的前置宾语。殊不知,此说不妥。其理由有四:

(1)像上文1-6例句中的“相”,7-9例句中的“见”,学界早已确认是副词,只是起指代作用,所以叫做指代性副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状语,用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介词,而不能作宾语。

(2)代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能够充当宾语,而“相”、“见”却没有代词的这种语法功能。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词,可作宾语;但不能说“学而时习相”或“学而时习见”,可见“相”、“见”不可作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作前置宾语了。

(3)“相”、“见”,不能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古汉语中的前置宾语,都可以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相”、“见”则不能。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我们可以说“古之人不欺余也”;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讲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但不能把“儿童相见不相识”讲作“儿童见相不相识”;同样,不能把“乃今日见教”(《〈司马相如传〉》),讲作“乃今日教见”。

(4)不具备宾语前置的条件。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地说应具备几个条件。动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 疑问代词作宾语。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 .宾语被强调时,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是”等。介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B .介词的宾语被强调时。C .方位名词作介词的宾语。由此看来,“相”、“见”作指代性副词时,均不具备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所以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前置宾语的。 刊于《语文学习报》高中教师版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韩振


相关文章

  • 古汉语中的副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汉语中的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 ...查看


  • 古代汉语,论文 1
  •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 ...查看


  •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 第一讲 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 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 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 ...查看


  •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 第四讲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 ...查看


  •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
  •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占40%的比重.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意项.做练习等等.学生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
  •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 作者:董志翘王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2)02-148-15 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初).中古汉 ...查看


  • 以褒禅山为例,讲解其字的用法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代指华山,代词)址,而卒葬之,以故其(那,代词)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这个,代词)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它,代词 碑仆道,其(其中,代词 其 ...查看


  • [转载]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和以的用法1
  • "而"作为连词的用法和例句: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