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方史研究

从民国时期山西工业布局看山西政权的军阀性

摘要:阎锡山是辛亥革命之后盘踞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近代军阀,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执掌山西政权,开始经营他的山西“王国”。作为近代军阀,阎锡山的思想中有其进步的一面。他早期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因此他对近代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深知发展近代工业经济的重要性。所以他主政山西后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着手发展山西的工业、经融业、交通运输业等。如他在山西设立了山西陆军修械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等军工厂,大力发展山西军火工业。与此同时他又设立了裕晋煤炭公司,帮助建立“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晋生染织工厂等一大批的纺织工厂和大同面粉厂、晋丰面粉公司等面粉加工业,以及燮昌火柴公司等民用轻工业。但是,阎锡山毕竟是一个军阀,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割据统治,他在发展山西工业时就把军火工业放在首位,一切其他工业都为发展军火工业服务。所以他发展自己是为了壮大自己,壮大自己是为了有足够的实力来实现自己的割据梦想。

关键词:工业;军事工业;经济;铁路;军阀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阎锡山雄踞山西长达38年之久,成为在地方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实力派代表人物,从1912年就任山西都督到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前,阎氏对山西的工业经营为其以后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使山西的工业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军事、化学、机械制造、钢铁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地方军阀的阎锡山其发展山西工业经济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推进山西的近代化步伐,他明显地有为加强自己在山西割据统治的目的,这一点在民国时期山西的工业格局上有充分的体现。

(一)山西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初创

山西,天然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得天独厚。煤、铁、铜、锡等矿产资源,分布面广,储藏量大,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冶炼业的出现和金属制品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工矿业发展缓慢,长期处在停滞落后的状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整个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处华北京畿要地的山西也不例外。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山西省人民为“辛丑条约”所承担的赔款,即达白银220万两,为“抚恤教案”所担负的赔款达90余万两,担负的正式田赋为290余万两,粮食11万余担。在这种环境下,工业的发展举步唯艰。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刺激和影响,山西虽仍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工业建设还是有所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的近代工业也开始萌芽,树立萌芽工业者是胡聘之,当时他是山西的布政使,于1892年创办了山西最早的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此后1895年设立了山西工艺局,1897年胡聘之上奏清廷,请求设立以修造枪械为目的的山西机器局,同年3月获准。年底机器局即具雏形,部分开工生产,并向社会亮出“机器局”的招牌,由修理机器逐步向军火制造过渡,开始约20年内,清政府官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有:太原火柴局、机器局、通省工艺局、印刷局、涑川铜矿公司等5家,投放的资金为10万元左右。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贪污浪费,实际上到1911 年之前,山西的近代工业就仅剩余一个山西机器局。除了官办工业之外,这一阶段,山西也出现了一些民办、商办工业企业,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平陆矿务公司、山西晋益煤矿公司、山西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太原电灯公司、玉成永铁工厂等等。

总而言之,截止辛亥革命前,山西近代工业总的发展趋势,除了火柴、有色金属采矿、电业各一项和印刷两项外,基本建设投资比较集中的是煤炭、机械修理等项,山西省近代工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这一时期用于工业近代化的基本建设投资,总共为290万元银元左右。清政府在工业企业建设上处处表现出经营不善等诸多弊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如当时的太原火柴局成立初期,一年只能生产极少量的五色火柴,便可见一斑。

(二)山西军事工业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的实业界普遍提出了“工业救国”的口号,大力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同全国的呼声相一致,山西的近代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发展既有官办工业的发展,也有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一阶段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阎锡山官办工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建设了很多厂矿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军火生产的,阎锡山作为山西的都督兼省长,同时又是山西近代工业的参与者,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不能不对山西的工业近代化进程有很大影响。阎锡山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以督军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

1917 年他又兼任山西省省长,这之后才开始锐意经营山西。而此时阎锡山看到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内陆山西更是生产落后,百业凋敝。全省除了运城、泽州等少数地区外,大约有2/3的县入不敷出。严峻的现实使阎锡山认识到依靠农业优势来维护统治的方法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尽管“他担心现代事业将

①改变传统观念和扰乱现有的秩序,会引起社会不安定并进而致其政权的崩溃”。

但还是采取了所谓造产救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推进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在阎锡山看来,发展工业方面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来源缺乏,致使工业投资利润低。为此,1917-1918年阎锡山提出了“六政、三事”,尽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但推行几年后,却使山西的财源大大增加,从而为其创办官僚资本企业初步解决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与此同时,出于对战祸的反省及对恶劣现状的思考,又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此间兵队不出晋省一步,客军不许过境”②。因此民国成立以来,在内战经常发生的中国内地,只有山西是北方兵灾最少的省份,且不论阎锡山主观上的动机如何,目的又是什么,客观上却为山西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阎锡山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很快就意识到“山西乃地大物博,民风古朴,宝藏甚富,久为外人所艳羡,倘不速定厚生计划以谋中正和平之发展,则世运演进,由简而繁,而百业颓废,生计艰难,其何以图自存于世界耶”③。如果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煤铁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工业,推进工业的近代化,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甚而至于政治上受制于他人。所以他又主张加强工业建设,于1919年制定了一个以振兴山西工业经济为主的“厚生”计划。1925年2月,阎锡山以“关于晋民自动开发实业的几层意见”。为题在全省实业会议上作演讲,提出“开发实业,不可过滥。必须选定实业的种类,各按其出产之状况,而因地制宜”⑤的原则,这个计划包拓了炼油、炼铜、机器、电气、农业、林业等6个方面的方案,对每项方案的宗旨、设置项目及经费、产品的收入或成本的支出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计划。其中前四项共设置工厂44个,包括25个炼油厂、2个炼钢厂、2个机器制造厂、15个发电厂,建设经费总计约1128.8万元。炼油、炼钢、机器、电气这四项的建设费计划分别为500万元、151.1万元、127.7万元和350万元。工业建设经费计划占到建设经费总额的87.6%。

由于以上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再加上当时中国大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山西的近代化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阎锡山的所谓“公营”企业的发④

展。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作为地方实力派,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现代化的武器,才能称霸、割据一方,对于这一点,阎锡山是深有体会的。因此,阎锡山在统治山西以后,最为重视的就是军事工业以及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工业企业的近代化。阎锡山的军事工业,自辛亥革命后的中原大战前经历了山西陆军修械所(1914-1920)、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0-1926)、太原兵工厂(1927-1930)三个时期。他上台不久,即改山西机器局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18年又在修械所内设铜元局,管理上也相应进行改革,以修配军械为主,兼造刺刀、指挥刀等,此时该所有职工2400余人,机器33部。1920年初,阎锡山将陆军修械所改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以贯彻北洋军阀裁军之令,开始试制子弹、手榴弹,并仿造机枪,1924年又成立了飞机分厂,但只是装配过几架教练机,后因经费太大而停办。此时该厂有职工5000余人,机器1100余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27年1月,阎锡山又将山西军人工艺学习厂改为太原兵工厂,1928年又改回原名,后又组建了山西火药厂,该厂总投资140万美元,产品主要有步枪、手枪、机枪、山炮、野炮和弹药装备等。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经营管理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企业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向前发展。

(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其他工业的发展

阎锡山在注重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为了解决遇到的各种材料、原料等方面的困难,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他又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一批钢铁、煤炭、化学、电力等工业企业。1925年10月,阎锡山决定筹建育才机器厂和育才炼钢厂,以解决其军事工业所需的专用设备和各种钢材,这也是厚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底,两厂筹建工作就绪,拥有机器60部,1.5吨炼钢电炉,2吨气锤等大型设备,总投资达800万元以上,1926年逐步投产,“到1930年共制出机器余部,钢材数万磅。以后兵工制造顿,改为专门制造社会生产所用机器,不但继续制造车床、铣床、插床、刨床、钻床等,且制造面粉机、织布机、织毛机、纺毛机„„。”⑥此外,为巩固其统治,阎锡山举办了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化学工业,1923年在太原市北门外沙河村的一个兵工厂里首先附设了一个小型火药厂,生产硝酸和硫酸,此后,又兴建了一些火药厂,这些工厂的主要产品都是硫酸、烧碱等基本化学工业品,而且几乎全部被用于军事工业。

总之,这一时期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阎锡山的军事统治的,重工业迅速发展但却极不平衡,官办的轻工业也有一定发展,主要有阎锡山在省城开办的现代化的蚕业工厂,定期向农民收购蚕茧,所生产的绸、缎湖绉质量比较好,与之相配套的还有设立于1921年的蚕具制造厂,专门生产种桑、养蚕、缫丝、丝织的工具。引外,阎锡山还创办了两座面粉厂、一个卷烟厂、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化的棉纺织厂等。但是这些轻工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大大逊色于官办重工业的发展。

官方、民间“两条腿走路”兴办工业企业,是阎锡山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阎锡山认为,“山西的实业,不能不办,也不能专靠官办,必须人民负责自动办理。”鉴此,阎锡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业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一些奖掖工业的措施。从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山西私营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⑦。首先是煤炭工业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纯粹私营的小煤窑相继建立,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汾阳煤炭公司、天民煤窑,在平定、大同、寿阳一带商人、资本家开办的煤窑也日益增多。其次是机械钢铁工业的发展,到1930年仅太原市的私营机器铁工厂就办起11家,此外,在运城等地,到1927年前后,也办起了30余家小型的五金企业,但这一时期山西私营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此间蓬勃兴起,山西棉花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又无同行业竞争,因此一些富商大贾和官僚绅士便积极投资于纺织工业,如1917年商业资本家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等三个与山西银行经理、财政厅长及榆次大地主赵鹤年等结合,筹措资金150万元,在榆次北门外成立了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又有新绛“大益”公司、“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晋生染织工厂等一大批的纺织工厂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面粉工业也有发展,山西近代化的面粉工业开始于1913年,创立最早的是大同面粉厂,由私人创办,安装有德式制粉机5部,年产面粉6万余袋,1914年又有太原电灯公司附设的面粉厂,1922年又建晋丰面粉公司,此后临汾1929年创办的晋益面粉厂、榆次创办有魏榆面粉厂,但是这些面粉厂的生产规模都不大。此外还有火柴、造纸工业,如当时有新绛的燮昌火柴公司、平遥的井林火柴公司、汾阳昆仑火柴厂、太原晋恒造纸厂、新华造纸厂、太谷同记电灯公司、大同义记电灯公司等工厂相继建立,这20余个企业连同几个小型的重工业企业在内,总投资额为1200万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1912-1930年这十八年时间里,山西工业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在工业门类上,还是在工业产量上,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因此,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一些重、轻工业也得到了有力发展。在这期间,官办与民营逐渐成为推动山西工业企业向前发展的两股动力,山西的工业企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不久阎锡山战败,被迫下野。山西的工业发展因之也收到了一定影响。

阎锡山发展工业的举措确实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奠定了他统治山西的基础。从1912年到1930年近20年的时间里,山西近代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所取得的成就,即使一些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抗战爆发前几年中国除国民政府中央外,“有几省,主要是山西、广东和广西也各自兴办了一些企业。”。从阎锡山创办的“公营”企业以及官商合办的企业来看,1920年前后,这些企业只有6个,到1930年时增至11个,资本共计1000多万元,其中太原兵工厂不仅可同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相媲美,而且其规模与近代化程也超出了沈、汉两厂。阎锡山凭借自产大量军事武器的有利条件,从1924-1927年在山西又进行了两次扩军,共拥有兵力20万,他把势力扩展到晋、察、冀、绥四省与北平、天津两市。阎锡山的武器生产不只供山西本地,而且还远销到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从中大发横财。“新建的山西火药厂,其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工艺设备107部,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废酸还原设备在我国为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碳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曹焕文:《太原工业史料》, 第11页)》

在当时国内政局一片混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地方财政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阎锡山能够致力于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客观上毕竟有利于山西经济的发展,同时山西军火工业和其它工业的兴建,使就业人数增加,加上其它措施的实施,使整个山西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当年,冀、鲁、豫乃至皖北一带的老百姓,为避乱逃难,常常移居山西。而同时由于山西私营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正好补充了山西轻工业发展不足的缺陷,使阎锡山的官办重工业与私营轻工业相互扶持,这样不仅轻工业的发展为官僚企业的原料来源和产品推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使山西的工业形成了一个初步具有系统性的体系。炼钢、机器等重型工业在山西的创办,是破天荒的事情,由此而开了山西基础工业之先河。作为以后发展起来的、自成体系的山西近代工业之肇始,其作用是不可抹煞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阎锡山致力于发展山西近代化的工业主观目的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使自己的政权不至于迅速崩溃。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积累了雄厚资本,使他不仅避免了许多军阀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命运,而且还具备了发动中原大战的实力,而战争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民,阎锡山在促进山西工业近代化的同时另一面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因的生活。同时这一时期,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阎锡山大力发展军火工业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企业,忽视发展轻工业,虽然有民营轻工业的发展,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结果人为地造成了山西工业不合理的结构格局。从这种人为造成的不合理的工业格局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阎锡山的真实目,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阎锡山正是怀着这个目的冠冕堂皇的在“造产救国”的口号下来发展自己的割据势力。虽然阎锡山对山西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山西的近代化。但是,从民国时期山西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火工业与民用工业不协调的工业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阎锡山的私心之重,他发展工业主要是为了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为其发展重工业服务的;发展重工业主要是为了发展军火工业,民用工业是为其发展军火工业服务的;发展军火工业是为了壮大他的军事实力以争鼎中原和巩固他在山西的割据之势。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真正的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是人心所向的大势,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前提,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 ①崔海霞. 丁新艳. 阎锡山与山西工业近代化[J].晋阳学期,2003(1)

②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9辑)[Z],第32页

③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9辑)[Z],第33页

④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曹焕文:《太原工业史料》, 第11页

景占魁. 简论阎锡山在山西的经济建设[J].晋阳学刊,1994(3) ⑤⑥⑦

从民国时期山西工业布局看山西政权的军阀性

摘要:阎锡山是辛亥革命之后盘踞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近代军阀,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执掌山西政权,开始经营他的山西“王国”。作为近代军阀,阎锡山的思想中有其进步的一面。他早期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因此他对近代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深知发展近代工业经济的重要性。所以他主政山西后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着手发展山西的工业、经融业、交通运输业等。如他在山西设立了山西陆军修械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等军工厂,大力发展山西军火工业。与此同时他又设立了裕晋煤炭公司,帮助建立“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晋生染织工厂等一大批的纺织工厂和大同面粉厂、晋丰面粉公司等面粉加工业,以及燮昌火柴公司等民用轻工业。但是,阎锡山毕竟是一个军阀,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割据统治,他在发展山西工业时就把军火工业放在首位,一切其他工业都为发展军火工业服务。所以他发展自己是为了壮大自己,壮大自己是为了有足够的实力来实现自己的割据梦想。

关键词:工业;军事工业;经济;铁路;军阀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阎锡山雄踞山西长达38年之久,成为在地方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实力派代表人物,从1912年就任山西都督到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前,阎氏对山西的工业经营为其以后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使山西的工业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军事、化学、机械制造、钢铁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地方军阀的阎锡山其发展山西工业经济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推进山西的近代化步伐,他明显地有为加强自己在山西割据统治的目的,这一点在民国时期山西的工业格局上有充分的体现。

(一)山西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初创

山西,天然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得天独厚。煤、铁、铜、锡等矿产资源,分布面广,储藏量大,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冶炼业的出现和金属制品的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工矿业发展缓慢,长期处在停滞落后的状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整个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处华北京畿要地的山西也不例外。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山西省人民为“辛丑条约”所承担的赔款,即达白银220万两,为“抚恤教案”所担负的赔款达90余万两,担负的正式田赋为290余万两,粮食11万余担。在这种环境下,工业的发展举步唯艰。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刺激和影响,山西虽仍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工业建设还是有所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的近代工业也开始萌芽,树立萌芽工业者是胡聘之,当时他是山西的布政使,于1892年创办了山西最早的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此后1895年设立了山西工艺局,1897年胡聘之上奏清廷,请求设立以修造枪械为目的的山西机器局,同年3月获准。年底机器局即具雏形,部分开工生产,并向社会亮出“机器局”的招牌,由修理机器逐步向军火制造过渡,开始约20年内,清政府官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有:太原火柴局、机器局、通省工艺局、印刷局、涑川铜矿公司等5家,投放的资金为10万元左右。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贪污浪费,实际上到1911 年之前,山西的近代工业就仅剩余一个山西机器局。除了官办工业之外,这一阶段,山西也出现了一些民办、商办工业企业,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平陆矿务公司、山西晋益煤矿公司、山西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太原电灯公司、玉成永铁工厂等等。

总而言之,截止辛亥革命前,山西近代工业总的发展趋势,除了火柴、有色金属采矿、电业各一项和印刷两项外,基本建设投资比较集中的是煤炭、机械修理等项,山西省近代工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这一时期用于工业近代化的基本建设投资,总共为290万元银元左右。清政府在工业企业建设上处处表现出经营不善等诸多弊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如当时的太原火柴局成立初期,一年只能生产极少量的五色火柴,便可见一斑。

(二)山西军事工业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的实业界普遍提出了“工业救国”的口号,大力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同全国的呼声相一致,山西的近代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发展既有官办工业的发展,也有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一阶段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阎锡山官办工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建设了很多厂矿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军火生产的,阎锡山作为山西的都督兼省长,同时又是山西近代工业的参与者,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不能不对山西的工业近代化进程有很大影响。阎锡山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以督军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

1917 年他又兼任山西省省长,这之后才开始锐意经营山西。而此时阎锡山看到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内陆山西更是生产落后,百业凋敝。全省除了运城、泽州等少数地区外,大约有2/3的县入不敷出。严峻的现实使阎锡山认识到依靠农业优势来维护统治的方法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尽管“他担心现代事业将

①改变传统观念和扰乱现有的秩序,会引起社会不安定并进而致其政权的崩溃”。

但还是采取了所谓造产救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推进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在阎锡山看来,发展工业方面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来源缺乏,致使工业投资利润低。为此,1917-1918年阎锡山提出了“六政、三事”,尽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但推行几年后,却使山西的财源大大增加,从而为其创办官僚资本企业初步解决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与此同时,出于对战祸的反省及对恶劣现状的思考,又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此间兵队不出晋省一步,客军不许过境”②。因此民国成立以来,在内战经常发生的中国内地,只有山西是北方兵灾最少的省份,且不论阎锡山主观上的动机如何,目的又是什么,客观上却为山西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阎锡山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很快就意识到“山西乃地大物博,民风古朴,宝藏甚富,久为外人所艳羡,倘不速定厚生计划以谋中正和平之发展,则世运演进,由简而繁,而百业颓废,生计艰难,其何以图自存于世界耶”③。如果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煤铁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工业,推进工业的近代化,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甚而至于政治上受制于他人。所以他又主张加强工业建设,于1919年制定了一个以振兴山西工业经济为主的“厚生”计划。1925年2月,阎锡山以“关于晋民自动开发实业的几层意见”。为题在全省实业会议上作演讲,提出“开发实业,不可过滥。必须选定实业的种类,各按其出产之状况,而因地制宜”⑤的原则,这个计划包拓了炼油、炼铜、机器、电气、农业、林业等6个方面的方案,对每项方案的宗旨、设置项目及经费、产品的收入或成本的支出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计划。其中前四项共设置工厂44个,包括25个炼油厂、2个炼钢厂、2个机器制造厂、15个发电厂,建设经费总计约1128.8万元。炼油、炼钢、机器、电气这四项的建设费计划分别为500万元、151.1万元、127.7万元和350万元。工业建设经费计划占到建设经费总额的87.6%。

由于以上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再加上当时中国大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山西的近代化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阎锡山的所谓“公营”企业的发④

展。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作为地方实力派,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现代化的武器,才能称霸、割据一方,对于这一点,阎锡山是深有体会的。因此,阎锡山在统治山西以后,最为重视的就是军事工业以及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工业企业的近代化。阎锡山的军事工业,自辛亥革命后的中原大战前经历了山西陆军修械所(1914-1920)、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1920-1926)、太原兵工厂(1927-1930)三个时期。他上台不久,即改山西机器局为山西陆军修械所,1918年又在修械所内设铜元局,管理上也相应进行改革,以修配军械为主,兼造刺刀、指挥刀等,此时该所有职工2400余人,机器33部。1920年初,阎锡山将陆军修械所改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以贯彻北洋军阀裁军之令,开始试制子弹、手榴弹,并仿造机枪,1924年又成立了飞机分厂,但只是装配过几架教练机,后因经费太大而停办。此时该厂有职工5000余人,机器1100余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27年1月,阎锡山又将山西军人工艺学习厂改为太原兵工厂,1928年又改回原名,后又组建了山西火药厂,该厂总投资140万美元,产品主要有步枪、手枪、机枪、山炮、野炮和弹药装备等。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经营管理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企业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向前发展。

(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其他工业的发展

阎锡山在注重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为了解决遇到的各种材料、原料等方面的困难,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他又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一批钢铁、煤炭、化学、电力等工业企业。1925年10月,阎锡山决定筹建育才机器厂和育才炼钢厂,以解决其军事工业所需的专用设备和各种钢材,这也是厚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底,两厂筹建工作就绪,拥有机器60部,1.5吨炼钢电炉,2吨气锤等大型设备,总投资达800万元以上,1926年逐步投产,“到1930年共制出机器余部,钢材数万磅。以后兵工制造顿,改为专门制造社会生产所用机器,不但继续制造车床、铣床、插床、刨床、钻床等,且制造面粉机、织布机、织毛机、纺毛机„„。”⑥此外,为巩固其统治,阎锡山举办了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化学工业,1923年在太原市北门外沙河村的一个兵工厂里首先附设了一个小型火药厂,生产硝酸和硫酸,此后,又兴建了一些火药厂,这些工厂的主要产品都是硫酸、烧碱等基本化学工业品,而且几乎全部被用于军事工业。

总之,这一时期山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阎锡山的军事统治的,重工业迅速发展但却极不平衡,官办的轻工业也有一定发展,主要有阎锡山在省城开办的现代化的蚕业工厂,定期向农民收购蚕茧,所生产的绸、缎湖绉质量比较好,与之相配套的还有设立于1921年的蚕具制造厂,专门生产种桑、养蚕、缫丝、丝织的工具。引外,阎锡山还创办了两座面粉厂、一个卷烟厂、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化的棉纺织厂等。但是这些轻工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大大逊色于官办重工业的发展。

官方、民间“两条腿走路”兴办工业企业,是阎锡山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阎锡山认为,“山西的实业,不能不办,也不能专靠官办,必须人民负责自动办理。”鉴此,阎锡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业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一些奖掖工业的措施。从而这一时期也成为“山西私营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⑦。首先是煤炭工业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纯粹私营的小煤窑相继建立,并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汾阳煤炭公司、天民煤窑,在平定、大同、寿阳一带商人、资本家开办的煤窑也日益增多。其次是机械钢铁工业的发展,到1930年仅太原市的私营机器铁工厂就办起11家,此外,在运城等地,到1927年前后,也办起了30余家小型的五金企业,但这一时期山西私营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此间蓬勃兴起,山西棉花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又无同行业竞争,因此一些富商大贾和官僚绅士便积极投资于纺织工业,如1917年商业资本家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等三个与山西银行经理、财政厅长及榆次大地主赵鹤年等结合,筹措资金150万元,在榆次北门外成立了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又有新绛“大益”公司、“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晋生染织工厂等一大批的纺织工厂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面粉工业也有发展,山西近代化的面粉工业开始于1913年,创立最早的是大同面粉厂,由私人创办,安装有德式制粉机5部,年产面粉6万余袋,1914年又有太原电灯公司附设的面粉厂,1922年又建晋丰面粉公司,此后临汾1929年创办的晋益面粉厂、榆次创办有魏榆面粉厂,但是这些面粉厂的生产规模都不大。此外还有火柴、造纸工业,如当时有新绛的燮昌火柴公司、平遥的井林火柴公司、汾阳昆仑火柴厂、太原晋恒造纸厂、新华造纸厂、太谷同记电灯公司、大同义记电灯公司等工厂相继建立,这20余个企业连同几个小型的重工业企业在内,总投资额为1200万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1912-1930年这十八年时间里,山西工业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在工业门类上,还是在工业产量上,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因此,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一些重、轻工业也得到了有力发展。在这期间,官办与民营逐渐成为推动山西工业企业向前发展的两股动力,山西的工业企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不久阎锡山战败,被迫下野。山西的工业发展因之也收到了一定影响。

阎锡山发展工业的举措确实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奠定了他统治山西的基础。从1912年到1930年近20年的时间里,山西近代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所取得的成就,即使一些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抗战爆发前几年中国除国民政府中央外,“有几省,主要是山西、广东和广西也各自兴办了一些企业。”。从阎锡山创办的“公营”企业以及官商合办的企业来看,1920年前后,这些企业只有6个,到1930年时增至11个,资本共计1000多万元,其中太原兵工厂不仅可同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相媲美,而且其规模与近代化程也超出了沈、汉两厂。阎锡山凭借自产大量军事武器的有利条件,从1924-1927年在山西又进行了两次扩军,共拥有兵力20万,他把势力扩展到晋、察、冀、绥四省与北平、天津两市。阎锡山的武器生产不只供山西本地,而且还远销到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从中大发横财。“新建的山西火药厂,其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工艺设备107部,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废酸还原设备在我国为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碳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曹焕文:《太原工业史料》, 第11页)》

在当时国内政局一片混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地方财政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阎锡山能够致力于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客观上毕竟有利于山西经济的发展,同时山西军火工业和其它工业的兴建,使就业人数增加,加上其它措施的实施,使整个山西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当年,冀、鲁、豫乃至皖北一带的老百姓,为避乱逃难,常常移居山西。而同时由于山西私营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正好补充了山西轻工业发展不足的缺陷,使阎锡山的官办重工业与私营轻工业相互扶持,这样不仅轻工业的发展为官僚企业的原料来源和产品推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使山西的工业形成了一个初步具有系统性的体系。炼钢、机器等重型工业在山西的创办,是破天荒的事情,由此而开了山西基础工业之先河。作为以后发展起来的、自成体系的山西近代工业之肇始,其作用是不可抹煞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阎锡山致力于发展山西近代化的工业主观目的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使自己的政权不至于迅速崩溃。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积累了雄厚资本,使他不仅避免了许多军阀那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命运,而且还具备了发动中原大战的实力,而战争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民,阎锡山在促进山西工业近代化的同时另一面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因的生活。同时这一时期,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阎锡山大力发展军火工业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企业,忽视发展轻工业,虽然有民营轻工业的发展,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结果人为地造成了山西工业不合理的结构格局。从这种人为造成的不合理的工业格局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阎锡山的真实目,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阎锡山正是怀着这个目的冠冕堂皇的在“造产救国”的口号下来发展自己的割据势力。虽然阎锡山对山西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山西的近代化。但是,从民国时期山西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火工业与民用工业不协调的工业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阎锡山的私心之重,他发展工业主要是为了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为其发展重工业服务的;发展重工业主要是为了发展军火工业,民用工业是为其发展军火工业服务的;发展军火工业是为了壮大他的军事实力以争鼎中原和巩固他在山西的割据之势。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真正的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是人心所向的大势,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前提,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 ①崔海霞. 丁新艳. 阎锡山与山西工业近代化[J].晋阳学期,2003(1)

②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9辑)[Z],第32页

③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9辑)[Z],第33页

④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曹焕文:《太原工业史料》, 第11页

景占魁. 简论阎锡山在山西的经济建设[J].晋阳学刊,1994(3) ⑤⑥⑦


相关文章

  • 山西皮影戏_教学设计2
  • 山西皮影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山西地方特色文化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 内涵,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 2.指导学生认识山西皮影戏, 了解皮影戏的历史. 3.激发对山西特色文化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了解山西特色文化 ...查看


  • 山西省乡镇地名的类型及地理分布
  • 山西省乡镇地名的类型及地理分布 内容摘要 人们根据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高大的标志性地理实体作为参照物经过 长时期的文化积淀民族交流最终演化为如今的乡镇地名.自然地理类主要包括: 地形.方位.水文:人文地理类主要包括:姓氏.建筑.军事:其 ...查看


  • 山西省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 山西省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 当前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之一.通过分析山西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到 ...查看


  • 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294-298Journa/ofShanxiAgieulturai Sciences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3.03.24 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孟宪文1' ...查看


  •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辅助材料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增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 辅 助 材 料 一.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筹建情况 二.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二〇一四年三月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与专业筹建情况 申请设 ...查看


  • 易地扶贫搬迁研究_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_程丹
  • 天津农业科学TianjinAgriculturalSciences三农问题研究 2015,21(1):70-73 --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程丹1,王兆清1,李富忠2 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山西太谷 ...查看


  • 职称刊物黑名单
  • 附件1: 附件2: 2010年评审中不承认的刊物目录 一.2010年仍在2009年发布的71种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未获通过的21种刊物 序号 1 2 3 4 刊物名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科技创新导报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管理观察 刊期 国内刊号 ...查看


  • 山西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前言 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 一.近年来,承载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山西大学成为全 ...查看


  • 中国推煤矿企业整合政策 上万家煤矿面临洗牌_
  • 中国推煤矿企业整合政策 上万家煤矿面临洗牌 2010-10-28 11:29: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北京) 跟贴 40 条 手机看新闻中国1.4万家煤矿或将迎来一次彻底洗牌.可以预计的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矿企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