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 儒家文化统摄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对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及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标记。儒家文化的这种权威地位, 在二十世纪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是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胡适等大师高擎“民主、科学”的旗帜, 提倡“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对儒家文化进行毫不留恋毫不妥协的攻击, 意图摧毁儒家文化的精神统治地位, 实现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后是世纪末的市场经济现实以其强大的优势, 不动声色地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市场经济是一种价值体系, 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带来的一些新的观念, 如个人本位、利欲冲动、现世快乐等, 极大地冲击着儒家文化的一些根本原则, 如群体本位、修身养性、千秋情怀等。”如果说揭露儒家文化的罪恶, 反映儒家文化伪善、吃人、灭绝人性的本质, 曾经是现当代作家的共同选择,那么九十年代后, 作家们面对社会秩序的混乱, 人文价值的失落和道德观念的沦丧, 却又充满深情地怀念起失落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美德,显现了作家们这种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路历程。
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创作于一九八五年。关于它和 白鹿原!的关系, 陈忠实曾在回忆 白鹿原!的创作缘由和过程时说过: # 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就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这是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的酝酿和写作过程中所触发起来的。以往, 某一个短篇或中篇写完了, 关于某种思考也就随之终结。 蓝袍先生!的创作却出现了反常现象, 小说写完了, 那种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申, 关键是把我的某些从未触动过的生活库触发了、点燃了, 那情景回想起来简直是一种连续性爆炸, 无法扑灭也无法终止。∃
∃可以说, 白鹿原!的创作契机是由 蓝袍先生!引发的, 是对由 蓝袍先生!所引发、思考的命题更深入、更全面、更冷静、更理性的思索。陈忠实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已从历史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探索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历史命运, 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问题。
蓝袍先生!讲述了一个叫徐慎行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故事。# 蓝袍先生∃徐慎行出身于关中地区一个以# 读耕传家∃为传统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耳濡目染, 习学儒
学, 熟读典籍, 十八岁入馆授学, 成为一个中规中矩的继承父业的# 先生∃。解放后他到师范学校学习, 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成为同学们讥笑、模仿的对象。在新的生活浪潮和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 他长期沉睡封闭的心灵开始觉醒, 脱下了祖传的蓝袍, 放弃了走惯的八字步, 恢复了年轻人自由活泼的天性, 并试图从无爱的婚姻中解脱出来。然而, 事情并非如他设想的那么顺遂, 先是他父亲以死要挟使他收回了离婚要求,# 反右∃运动中又因一言不慎被打成# 右派∃。徐慎行只得重新关闭刚刚打开的心灵大门, 恢复原来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生活状态。即使在# 平反∃后, 他也没有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 就以这样的心境走入孤寂悲凉的晚年。
在许慎行六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敢爱敢恨、敢哭敢笑的日子, 只有短短的二十天, 其余的岁月, 他都像没有七情六欲的木偶, 被# 蓝袍∃死死的禁锢住了。# 蓝袍∃不仅是束缚他身体的外在枷锁, 还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他的人生悲剧, 固然有极# 左∃政治和时代因素, 但作者还是把更多批判的锋芒指向历史悠久的封建礼教。他的父亲是被儒家礼教文化浸淫至骨髓血液的老# 蓝袍先生∃, 从小便以儒家礼教来规范、要求他, 如要不苟言笑、冷峻强硬, 慎言慎行慎独, 并给他娶了一位极丑的妻子, 理由是# 男儿立志, 必先过美人关。如耽于女色, 溺于淫乐, 终究难成大器∃, 希望他能够# 克己复礼∃、# 存天理, 灭人欲∃, 完成修身齐家之大业。作为儒家礼教忠实信徒的不仅有像徐父这样的饱读诗书的老先生, 还有如田芳父亲那样一个大字不识的村民, 他对要求解除包办婚姻的女儿, 竟也讲出一套一套的# 礼义∃道理来。 蓝袍先生!对儒教礼义的批判色彩是十分浓厚的。
如果说陈忠实通过 蓝袍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文化负面影响的批判, 间接的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叛逆态度, 那么, 在 白鹿原!中他则努力于对儒家文化正面意义的张扬。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和朱先生身上, 隐隐地存留着徐敬儒父子的影子, 他们四人, 从本质上看是同一类人, 都是儒家文化孕育出来的人格代表, 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他们崇尚# 耕读∃, 重视# 修齐∃, 并且远离官场, 扬弃了儒家# 学而优则仕∃的世俗信条, 但陈忠实对他们的态度已有了明显的转变。 白鹿原!虽也相当冷静地描述了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残忍、美丽和缺失, 但不难看出, 他在感情上对儒家文化更趋向于正面的肯定和赞扬。同 蓝袍先生!对儒家礼教的批判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实现一样, 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叙述和张扬, 也是通过对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陈忠实在对农民白嘉轩、关中大儒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揭秘和描述中, 充溢着一种对儒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造就的理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明显地表现出他对儒家文化的情感皈依。
白嘉轩作为族长, 虽然识字不多, 一言一行, 无不符合儒家文化的规范。他的所为, 可以# 修身∃和# 齐家∃来概括。他的信条是# 耕读传家∃、# 学为好人∃, 将# 仁义礼智信∃奉为人生圭臬。虽然他也有过难称为仁义之举的行为, 如为了家族的利益和鹿家以地易地而让所有的当事人都落入他的圈套,但在官赐# 仁义白鹿村∃之碑的照耀和朱先生# 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下, 他很快完成了人格精神的完善。鹿三虽为白家长工, 和白嘉轩有尊卑主仆之分, 白嘉轩却待他情深义重, 如手足弟兄。白嘉轩并急公好义, 为乡民利益率民# 交农∃抗苛政, 大旱年, 为乞雨甘当# 马角∃自残其身。他济贫扶弱, 慷慨资助黑娃上学, 帮助李寡妇度过难关; 他以正怯邪, 当田小娥化为淫鬼大闹白鹿原时, 他冒族人之大不韪, 毅然修塔镇妖;他以德报怨, 黑娃打断了他的腰, 可当黑娃被捉要被砍头时,他又四方奔走希望能释放黑娃。他的人格精神就像朱先生说的# 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他修祠堂, 建学堂,广施教化, 营造白鹿村# 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 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 整肃族规纲纪, 希望白鹿原上家家温饱, 户户仁义,能够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妇和顺, 泽被后代。他的坚毅不屈、仁义果敢的个性, 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 更显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 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 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 不被他人的飞短流长所左右, 不随政治风向而摇摆。白嘉轩始终是白嘉轩, 人格不变, 信念不变, 生活态度不变, 理想不变, 真正做到了#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白嘉轩无疑是儒家文化熏陶出的理想的人格代表。
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诚如有论者指出, # 如果说, 农人白嘉轩的全部生活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为%修身齐家& 的话, 那么圣人朱先生的主要作为则是%治国平天下& 了∃。他虽身处乡野, 却属社会上层的精神贵族。他能清醒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以传承文明、拯救精神、安顿灵魂为己任, 拒绝做官。因此, 讲学、治学便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但他不是那些只知讲经读道的圣贤, 他时时关心着白鹿书院以外的风风雨雨, 关注着百姓生灵的苦乐祸福、疾苦盛衰。饱受儒家文化浸淫的朱先生推崇的是#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等信条。于是, 国民革命时, 他只身却敌孤胆退兵; 饥馑之年, 他躬身为饥民分放# 舍饭∃; 倭寇进犯, 他义结八君子投笔从戎, 保家卫国。他清醒地面对着白鹿原上各方势力的你上我下残酷斗争,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不看主义旗号, 只看实效政绩, 发出# 天作孽, 犹可违, 人作孽, 不可活∃的沉痛感慨和# 折腾到何日为止∃的痛诉。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 铁肩担道义∃式的豪气令人敬佩不已。朱先生形象的光彩还表现在他的睿智和开明上。他不相信迷信, 却能# 算卦∃, # 算卦∃背后则是他对事情的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而做出的准确判断。他对剪发、放足的赞赏态度冲出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全然清除了陈腐之气, 散发着开明、创新的思想芬芳。作者对朱先生满怀沉醉和赞赏之情, 他和农民白嘉轩一道, 寄托着陈忠实关于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全部希望。
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情感皈依还表现在 白鹿原!叛逆者的结局上。黑娃、白孝文、白灵
等年轻人走出家庭, 成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也具有了新的结局。黑娃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 虔诚拜师念书, 以# 学为好人∃为信条, 皈依在朱先生门下, 开始他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 几乎摈弃了原来的一切坏习气, 强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养成一个好人所应有的条件。白孝文以自己的淫荡宣告了他与父亲的彻底决裂, 却依然走上了# 回乡祭祖∃的归路。即使白灵, 坚决地走出白鹿原参加了革命, 也在她死前给白嘉轩托梦那委屈的一声# 爸∃里道尽了她无尽的愧疚和忏悔。同黑娃等诚心诚意的皈依不同, 徐慎行是怀着被动无奈悲凉凄惨的心境重回从小父亲给他设置的壁垒里。作者对他的遭遇报有无尽的同情, 对他的回归抱有无尽的痛惜和悲愤, 所以才发出# 身上的蓝袍脱掉了, 心却又被罩得死死的∃的悲叹。从陈忠实对儒家文化人格代表和叛逆者的态度, 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心态的转变。
儒家文化统治中国达数千年之久, 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 也是传统文化的正宗和主干。从 蓝袍先生!到白鹿原!可以看出, 作为在传统文化中浸淫已久的陈忠实很难从情感上完全将其摈弃, 走的是一条从叛逆到皈依的道路。白鹿原!所要寻找的是儒家文化隐藏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 它既是作家心态的流露, 也是对新# 儒学热∃的回应, 所以我们可以说, 即使儒家文化在二十世纪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仍是巨大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成为事实。由经济体制的转型所带来的人文价值的失落、社会秩序的混乱、世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人都发出了#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的感叹, 这时作家不无留恋地怀念着那些已经逝去和正在逝去的美丽, 便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有了再生的意义。
几千年来, 儒家文化统摄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对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及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标记。儒家文化的这种权威地位, 在二十世纪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是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胡适等大师高擎“民主、科学”的旗帜, 提倡“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对儒家文化进行毫不留恋毫不妥协的攻击, 意图摧毁儒家文化的精神统治地位, 实现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后是世纪末的市场经济现实以其强大的优势, 不动声色地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市场经济是一种价值体系, 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带来的一些新的观念, 如个人本位、利欲冲动、现世快乐等, 极大地冲击着儒家文化的一些根本原则, 如群体本位、修身养性、千秋情怀等。”如果说揭露儒家文化的罪恶, 反映儒家文化伪善、吃人、灭绝人性的本质, 曾经是现当代作家的共同选择,那么九十年代后, 作家们面对社会秩序的混乱, 人文价值的失落和道德观念的沦丧, 却又充满深情地怀念起失落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美德,显现了作家们这种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路历程。
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创作于一九八五年。关于它和 白鹿原!的关系, 陈忠实曾在回忆 白鹿原!的创作缘由和过程时说过: # 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就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这是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的酝酿和写作过程中所触发起来的。以往, 某一个短篇或中篇写完了, 关于某种思考也就随之终结。 蓝袍先生!的创作却出现了反常现象, 小说写完了, 那种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申, 关键是把我的某些从未触动过的生活库触发了、点燃了, 那情景回想起来简直是一种连续性爆炸, 无法扑灭也无法终止。∃
∃可以说, 白鹿原!的创作契机是由 蓝袍先生!引发的, 是对由 蓝袍先生!所引发、思考的命题更深入、更全面、更冷静、更理性的思索。陈忠实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已从历史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探索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历史命运, 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问题。
蓝袍先生!讲述了一个叫徐慎行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故事。# 蓝袍先生∃徐慎行出身于关中地区一个以# 读耕传家∃为传统的乡村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耳濡目染, 习学儒
学, 熟读典籍, 十八岁入馆授学, 成为一个中规中矩的继承父业的# 先生∃。解放后他到师范学校学习, 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成为同学们讥笑、模仿的对象。在新的生活浪潮和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 他长期沉睡封闭的心灵开始觉醒, 脱下了祖传的蓝袍, 放弃了走惯的八字步, 恢复了年轻人自由活泼的天性, 并试图从无爱的婚姻中解脱出来。然而, 事情并非如他设想的那么顺遂, 先是他父亲以死要挟使他收回了离婚要求,# 反右∃运动中又因一言不慎被打成# 右派∃。徐慎行只得重新关闭刚刚打开的心灵大门, 恢复原来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生活状态。即使在# 平反∃后, 他也没有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 就以这样的心境走入孤寂悲凉的晚年。
在许慎行六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敢爱敢恨、敢哭敢笑的日子, 只有短短的二十天, 其余的岁月, 他都像没有七情六欲的木偶, 被# 蓝袍∃死死的禁锢住了。# 蓝袍∃不仅是束缚他身体的外在枷锁, 还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他的人生悲剧, 固然有极# 左∃政治和时代因素, 但作者还是把更多批判的锋芒指向历史悠久的封建礼教。他的父亲是被儒家礼教文化浸淫至骨髓血液的老# 蓝袍先生∃, 从小便以儒家礼教来规范、要求他, 如要不苟言笑、冷峻强硬, 慎言慎行慎独, 并给他娶了一位极丑的妻子, 理由是# 男儿立志, 必先过美人关。如耽于女色, 溺于淫乐, 终究难成大器∃, 希望他能够# 克己复礼∃、# 存天理, 灭人欲∃, 完成修身齐家之大业。作为儒家礼教忠实信徒的不仅有像徐父这样的饱读诗书的老先生, 还有如田芳父亲那样一个大字不识的村民, 他对要求解除包办婚姻的女儿, 竟也讲出一套一套的# 礼义∃道理来。 蓝袍先生!对儒教礼义的批判色彩是十分浓厚的。
如果说陈忠实通过 蓝袍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文化负面影响的批判, 间接的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叛逆态度, 那么, 在 白鹿原!中他则努力于对儒家文化正面意义的张扬。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和朱先生身上, 隐隐地存留着徐敬儒父子的影子, 他们四人, 从本质上看是同一类人, 都是儒家文化孕育出来的人格代表, 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他们崇尚# 耕读∃, 重视# 修齐∃, 并且远离官场, 扬弃了儒家# 学而优则仕∃的世俗信条, 但陈忠实对他们的态度已有了明显的转变。 白鹿原!虽也相当冷静地描述了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残忍、美丽和缺失, 但不难看出, 他在感情上对儒家文化更趋向于正面的肯定和赞扬。同 蓝袍先生!对儒家礼教的批判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实现一样, 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叙述和张扬, 也是通过对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陈忠实在对农民白嘉轩、关中大儒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揭秘和描述中, 充溢着一种对儒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造就的理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明显地表现出他对儒家文化的情感皈依。
白嘉轩作为族长, 虽然识字不多, 一言一行, 无不符合儒家文化的规范。他的所为, 可以# 修身∃和# 齐家∃来概括。他的信条是# 耕读传家∃、# 学为好人∃, 将# 仁义礼智信∃奉为人生圭臬。虽然他也有过难称为仁义之举的行为, 如为了家族的利益和鹿家以地易地而让所有的当事人都落入他的圈套,但在官赐# 仁义白鹿村∃之碑的照耀和朱先生# 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下, 他很快完成了人格精神的完善。鹿三虽为白家长工, 和白嘉轩有尊卑主仆之分, 白嘉轩却待他情深义重, 如手足弟兄。白嘉轩并急公好义, 为乡民利益率民# 交农∃抗苛政, 大旱年, 为乞雨甘当# 马角∃自残其身。他济贫扶弱, 慷慨资助黑娃上学, 帮助李寡妇度过难关; 他以正怯邪, 当田小娥化为淫鬼大闹白鹿原时, 他冒族人之大不韪, 毅然修塔镇妖;他以德报怨, 黑娃打断了他的腰, 可当黑娃被捉要被砍头时,他又四方奔走希望能释放黑娃。他的人格精神就像朱先生说的# 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他修祠堂, 建学堂,广施教化, 营造白鹿村# 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 惩罚鸦片烟鬼和赌徒, 整肃族规纲纪, 希望白鹿原上家家温饱, 户户仁义,能够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妇和顺, 泽被后代。他的坚毅不屈、仁义果敢的个性, 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 更显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 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 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 不被他人的飞短流长所左右, 不随政治风向而摇摆。白嘉轩始终是白嘉轩, 人格不变, 信念不变, 生活态度不变, 理想不变, 真正做到了#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白嘉轩无疑是儒家文化熏陶出的理想的人格代表。
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诚如有论者指出, # 如果说, 农人白嘉轩的全部生活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为%修身齐家& 的话, 那么圣人朱先生的主要作为则是%治国平天下& 了∃。他虽身处乡野, 却属社会上层的精神贵族。他能清醒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以传承文明、拯救精神、安顿灵魂为己任, 拒绝做官。因此, 讲学、治学便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但他不是那些只知讲经读道的圣贤, 他时时关心着白鹿书院以外的风风雨雨, 关注着百姓生灵的苦乐祸福、疾苦盛衰。饱受儒家文化浸淫的朱先生推崇的是#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等信条。于是, 国民革命时, 他只身却敌孤胆退兵; 饥馑之年, 他躬身为饥民分放# 舍饭∃; 倭寇进犯, 他义结八君子投笔从戎, 保家卫国。他清醒地面对着白鹿原上各方势力的你上我下残酷斗争,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 不看主义旗号, 只看实效政绩, 发出# 天作孽, 犹可违, 人作孽, 不可活∃的沉痛感慨和# 折腾到何日为止∃的痛诉。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 铁肩担道义∃式的豪气令人敬佩不已。朱先生形象的光彩还表现在他的睿智和开明上。他不相信迷信, 却能# 算卦∃, # 算卦∃背后则是他对事情的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而做出的准确判断。他对剪发、放足的赞赏态度冲出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全然清除了陈腐之气, 散发着开明、创新的思想芬芳。作者对朱先生满怀沉醉和赞赏之情, 他和农民白嘉轩一道, 寄托着陈忠实关于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全部希望。
陈忠实对儒家文化的情感皈依还表现在 白鹿原!叛逆者的结局上。黑娃、白孝文、白灵
等年轻人走出家庭, 成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也具有了新的结局。黑娃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 虔诚拜师念书, 以# 学为好人∃为信条, 皈依在朱先生门下, 开始他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 几乎摈弃了原来的一切坏习气, 强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养成一个好人所应有的条件。白孝文以自己的淫荡宣告了他与父亲的彻底决裂, 却依然走上了# 回乡祭祖∃的归路。即使白灵, 坚决地走出白鹿原参加了革命, 也在她死前给白嘉轩托梦那委屈的一声# 爸∃里道尽了她无尽的愧疚和忏悔。同黑娃等诚心诚意的皈依不同, 徐慎行是怀着被动无奈悲凉凄惨的心境重回从小父亲给他设置的壁垒里。作者对他的遭遇报有无尽的同情, 对他的回归抱有无尽的痛惜和悲愤, 所以才发出# 身上的蓝袍脱掉了, 心却又被罩得死死的∃的悲叹。从陈忠实对儒家文化人格代表和叛逆者的态度, 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心态的转变。
儒家文化统治中国达数千年之久, 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 也是传统文化的正宗和主干。从 蓝袍先生!到白鹿原!可以看出, 作为在传统文化中浸淫已久的陈忠实很难从情感上完全将其摈弃, 走的是一条从叛逆到皈依的道路。白鹿原!所要寻找的是儒家文化隐藏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 它既是作家心态的流露, 也是对新# 儒学热∃的回应, 所以我们可以说, 即使儒家文化在二十世纪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仍是巨大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 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成为事实。由经济体制的转型所带来的人文价值的失落、社会秩序的混乱、世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人都发出了#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的感叹, 这时作家不无留恋地怀念着那些已经逝去和正在逝去的美丽, 便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有了再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