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世界上所有等级制度中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和等级最森严者。时至今日它仍影响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种姓制度历史悠久,在演变中复杂多变。本文尝试追溯种姓制度的发展脉路,对种姓制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的基础上,简要论述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6598.htm  【关 键 词】种姓制度 不可接触者 现代化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   (一)瓦尔那制度。“种姓”一词源于西班牙语中的“casta”,最初意思是种、种族、种类。在我国的古代文献《大唐西域记》中将“卡斯特”译为种姓、族姓和杂姓。在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最早分为四个“瓦尔那”(varna),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瓦尔那是梵语词,是颜色、肤色,指按肤色来划分的种族等级集团。吠陀后期,瓦尔那制度最终形成。专门研究吠陀经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称婆罗门;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人称刹帝利;从事经商、务农的一般群众称为吠舍;吠舍之下出现了首陀罗。但是,随着印度社会从中古向中世纪的发展,瓦尔那制度也发上了变化,原来的瓦尔那分裂城无数多的、地位不同的和独立的集团,这种集团越分越多,印度社会也形成了新的多重的等级制度。   (二)�提的出现。瓦尔那制度形成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便有了明显反应。例如《梨俱吠陀・愿心篇》中流传的普罗沙赞歌,将瓦尔那制度的产生说成是同宇宙万物产生一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法的形式对各个等级权力、义务和地位加上了种种规定。首陀罗是地位最低的,是受压迫奴役的等级,它是一生族,污秽的。而其他三个是再生族①,是纯洁的。《梵书》中规定,首陀罗是可以任意被驱逐和杀戮的。并在职业、宗教、婚姻、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受到苛刻的限制。特别是在宗教上,首陀罗没有参加圣礼和听诵经的资格,甚至摸过的东西都不能用于祭祀。祭祀时再生族看见首陀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对首陀罗在婚姻方面的规定导致了“混合种姓②”的产生。在梵书时代,吠舍和首陀罗之下又出现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族通婚的世袭集团,即�提。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社会的整体结构在早期是存在四个瓦尔那。有三种被奴役的人,即首陀罗、被逐出四个瓦尔那以外的人和征服为奴隶的人或部落。进入封建社会后婆罗门、封建贵族、富裕农家对从事耕作的农民进行剥削;高种姓对工匠、以首陀罗为主的服务种姓和不可接触者进行奴役。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种姓制度作为阶级压迫和等级压迫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   (三)不可接触制度。不可接触制度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大致是在吠陀后期即瓦尔那制度逐渐形成的时候。不可接触者又称贱民或混合种姓、出生卑贱的人、住在村外的人等。从不可接触者这一阶层产生到近代以前,他们的处境之困难,所受待遇之残酷,特别是被强加的一些侮辱性的限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其中旃陀罗③是地位最低的,《摩奴法典》中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职业规定如下:   “旃陀罗应该住在村外;   要使用别人抛弃了的盘子吃饭;   要穿死人的衣服;在夜间不需再村里和镇上走路;   白天为了工作他们可以按照国王的命令带着标着出来走路;   他们只应该自相往来,与同等的人结婚。他们要搬走没有亲戚的人的尸体;④”   旃陀罗被认为是最污秽的,与猪、狗等动物并列。印度法律规定:贱民只能从事火葬死者、清洁公厕、为新生儿剪断脐带、从路上移走动物的尸体、晾晒兽皮、清理污水渠等工作。即使有一些贱民能从事干净的工作,多半也是以低级的报酬为农场主劳作。贱民们必须注意自己每一个动作,即使是他们的影子触碰到了比自己高一等级的人也会凭空招来一顿毒打;必须在自己身上挂铃铛提醒路人贱民的到来;贱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什么不能坐在其他种姓的人的附近。贱民们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了近两千年,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其他等级的人们享受生命的尊贵。   (四)种姓制度在近代的变化。种姓制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时刻变化着。随着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侵略扩张,最终以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在印度的政治舞台上。其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必然会和印度的各种社会制度产生激烈冲突。但他们很快发现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实现控制印度人有所帮助。因此英殖民当局采取了利用和限制双重政策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并于1901年第一次对印度教各种姓进行了详细统计。而各个种姓借助一次机会纷纷召开会议,开始组织种姓集团为本种姓的利益奔走呐喊,客观上加强了印度人的种姓观念。   种姓制度在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是由于工业经济有所发展和初步城市化,近代教育的开展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种姓制度的规定已不严格遵守了,各种姓所受传统职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打破。如在交通工具方面:在火车、公共汽车上,不同种姓的人一同旅行,没有人知道谁是贱民;在城市,富裕人家常有清洁工为其打扫房子,不可接触者在家里穿梭,高种姓不得不放弃“被污染”的观念;在旅店,店主无法为不同种姓的人留房间,迫使人们放弃“纯洁与污秽”的观念;在工厂和餐厅,不同种姓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用餐;职业的选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新职业的大量出现,每个种姓中都有很大比例的人已经不从事传统职业,许多婆罗门种姓中的人逐渐从事除体力劳动和打扫清洁以外的几乎一切职业,各种手工艺种姓改而从事执教、经营小买卖、充当银行职员、店员和建筑工人等等。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印度独立后,不同种姓的利益争夺逐步演变为种姓集团间的集体性斗争。国大党为巩固统治基础推行了政治种姓主义,消除种姓歧视、提高低种姓社会地位的政策。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促进了印度的稳定,缓和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种姓之间的矛盾,转而采取和平的议会斗争方式进行利益博弈,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存在。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单独执政。种姓制度的等级差别促进了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扩展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种姓制度有利于保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尼赫鲁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成果,对印度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陋习加以改造,尤其是反对一切宗教、种姓和种姓歧视,推行世俗主义来提高落后种姓和表列种姓的社会地位。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消极作用。首先,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把一个人的一生固定下来。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成为专门的祭司阶级;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武士阶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等职业。首陀罗则从事农业渔猎以及各种技艺,或者沦为奴隶、雇工。四个等级职业世袭不变使得社会生产力进步所需的资本、劳力和各种市场因素统统没有得到满足,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进步的发展要求。   其次,种姓制度是印度人民自由解放的重大障碍。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务、地位、上升机会。种姓差别对待甚至还决定了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模式、居住和文化类型;决定人们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并发展为社会隔离和高低关系席位的教阶金字塔。现代化进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起了一定作用,但种姓制度作为延续三千多年的传统价值观不可能也不会在顷刻间消除种姓制度本身所固有的消极作用。   再次,在种姓制度下,人们削弱了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没有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对财富的占有,逐渐失去工作动力而走向宿命论。而处在种姓制度中底层的阶级、特别是那些完全无法进入种姓系列的贱民阶级,就根本不会有动力对自己和家人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因为在阶层划分呈现刚性,职业完全是自然继承的制度下,人们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并不能产生任何收益,所以任何具有经济理论的下层居民都不会对没有任何收益的教育进行投资。种姓制度既会导致普通劳动者缺乏财富创造的动力又会使大部分底层劳动者缺乏创造的能力。   三、结束语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沦为英国殖民地达二百年之久,独立后的印度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成为阻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种姓制度从时间上说已存在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从影响范围来说远不止印度的印度教社会,还存在于印度其他宗教团体和南亚次大陆的其他国家。在当今印度社会中,虽然宪法明令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观念扎根于印度社会中,使得种姓制度“废而不除”。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中,印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社会变动极其缓慢,任何企图变革社会的运动最终都埋葬在种姓制度中。作为印度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种姓制度影响印度的方方面面,最终作为一种观念却被永久的保留了,成为阻碍印度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也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一剂良药。因此对种姓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种姓制度。   注释:   ①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印度自古就有授圣线的习俗,前三个种姓的印度教徒进入青春期时举行授予圣线的宗教仪式,将圣线左肩右斜套在身上。凡被授予圣线的人就称为再生者。   ②即贱民的前身,起源于没有按瓦尔那制度规定而结婚所生的人,是原有四个瓦尔那之间的非“法”婚姻关系混乱了等级的结果。   ③旃陀罗(Kandala)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所生的儿子;而首陀罗男子与吠舍女子所生的儿子叫阿约加瓦(Ayogava),与刹帝利女子所生的儿子叫沙特利(Kshattri)。他们均被视为出生卑贱的人,被排除在四个瓦尔那之外,社会地位比首陀罗更低,所受限制也更加苛刻。   ④邱永辉.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pp14-15   参考文献:   [1]邱永辉著,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3]陈峰君.印度社会论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印度]R・C・马宗达等合著,刘继兴等合译,高级印度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5]林光良.印度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谢振玲,种姓制度对当代印度的影响[J].传承,2010(6).

  【内容摘要】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世界上所有等级制度中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和等级最森严者。时至今日它仍影响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种姓制度历史悠久,在演变中复杂多变。本文尝试追溯种姓制度的发展脉路,对种姓制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的基础上,简要论述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6598.htm  【关 键 词】种姓制度 不可接触者 现代化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   (一)瓦尔那制度。“种姓”一词源于西班牙语中的“casta”,最初意思是种、种族、种类。在我国的古代文献《大唐西域记》中将“卡斯特”译为种姓、族姓和杂姓。在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最早分为四个“瓦尔那”(varna),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瓦尔那是梵语词,是颜色、肤色,指按肤色来划分的种族等级集团。吠陀后期,瓦尔那制度最终形成。专门研究吠陀经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称婆罗门;从事政治、军事活动的人称刹帝利;从事经商、务农的一般群众称为吠舍;吠舍之下出现了首陀罗。但是,随着印度社会从中古向中世纪的发展,瓦尔那制度也发上了变化,原来的瓦尔那分裂城无数多的、地位不同的和独立的集团,这种集团越分越多,印度社会也形成了新的多重的等级制度。   (二)�提的出现。瓦尔那制度形成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便有了明显反应。例如《梨俱吠陀・愿心篇》中流传的普罗沙赞歌,将瓦尔那制度的产生说成是同宇宙万物产生一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法的形式对各个等级权力、义务和地位加上了种种规定。首陀罗是地位最低的,是受压迫奴役的等级,它是一生族,污秽的。而其他三个是再生族①,是纯洁的。《梵书》中规定,首陀罗是可以任意被驱逐和杀戮的。并在职业、宗教、婚姻、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受到苛刻的限制。特别是在宗教上,首陀罗没有参加圣礼和听诵经的资格,甚至摸过的东西都不能用于祭祀。祭祀时再生族看见首陀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对首陀罗在婚姻方面的规定导致了“混合种姓②”的产生。在梵书时代,吠舍和首陀罗之下又出现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族通婚的世袭集团,即�提。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社会的整体结构在早期是存在四个瓦尔那。有三种被奴役的人,即首陀罗、被逐出四个瓦尔那以外的人和征服为奴隶的人或部落。进入封建社会后婆罗门、封建贵族、富裕农家对从事耕作的农民进行剥削;高种姓对工匠、以首陀罗为主的服务种姓和不可接触者进行奴役。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种姓制度作为阶级压迫和等级压迫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   (三)不可接触制度。不可接触制度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大致是在吠陀后期即瓦尔那制度逐渐形成的时候。不可接触者又称贱民或混合种姓、出生卑贱的人、住在村外的人等。从不可接触者这一阶层产生到近代以前,他们的处境之困难,所受待遇之残酷,特别是被强加的一些侮辱性的限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其中旃陀罗③是地位最低的,《摩奴法典》中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职业规定如下:   “旃陀罗应该住在村外;   要使用别人抛弃了的盘子吃饭;   要穿死人的衣服;在夜间不需再村里和镇上走路;   白天为了工作他们可以按照国王的命令带着标着出来走路;   他们只应该自相往来,与同等的人结婚。他们要搬走没有亲戚的人的尸体;④”   旃陀罗被认为是最污秽的,与猪、狗等动物并列。印度法律规定:贱民只能从事火葬死者、清洁公厕、为新生儿剪断脐带、从路上移走动物的尸体、晾晒兽皮、清理污水渠等工作。即使有一些贱民能从事干净的工作,多半也是以低级的报酬为农场主劳作。贱民们必须注意自己每一个动作,即使是他们的影子触碰到了比自己高一等级的人也会凭空招来一顿毒打;必须在自己身上挂铃铛提醒路人贱民的到来;贱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什么不能坐在其他种姓的人的附近。贱民们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生活了近两千年,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其他等级的人们享受生命的尊贵。   (四)种姓制度在近代的变化。种姓制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时刻变化着。随着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侵略扩张,最终以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在印度的政治舞台上。其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必然会和印度的各种社会制度产生激烈冲突。但他们很快发现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实现控制印度人有所帮助。因此英殖民当局采取了利用和限制双重政策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并于1901年第一次对印度教各种姓进行了详细统计。而各个种姓借助一次机会纷纷召开会议,开始组织种姓集团为本种姓的利益奔走呐喊,客观上加强了印度人的种姓观念。   种姓制度在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是由于工业经济有所发展和初步城市化,近代教育的开展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种姓制度的规定已不严格遵守了,各种姓所受传统职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打破。如在交通工具方面:在火车、公共汽车上,不同种姓的人一同旅行,没有人知道谁是贱民;在城市,富裕人家常有清洁工为其打扫房子,不可接触者在家里穿梭,高种姓不得不放弃“被污染”的观念;在旅店,店主无法为不同种姓的人留房间,迫使人们放弃“纯洁与污秽”的观念;在工厂和餐厅,不同种姓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用餐;职业的选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新职业的大量出现,每个种姓中都有很大比例的人已经不从事传统职业,许多婆罗门种姓中的人逐渐从事除体力劳动和打扫清洁以外的几乎一切职业,各种手工艺种姓改而从事执教、经营小买卖、充当银行职员、店员和建筑工人等等。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印度独立后,不同种姓的利益争夺逐步演变为种姓集团间的集体性斗争。国大党为巩固统治基础推行了政治种姓主义,消除种姓歧视、提高低种姓社会地位的政策。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促进了印度的稳定,缓和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种姓之间的矛盾,转而采取和平的议会斗争方式进行利益博弈,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存在。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单独执政。种姓制度的等级差别促进了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扩展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种姓制度有利于保护印度文明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尼赫鲁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成果,对印度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陋习加以改造,尤其是反对一切宗教、种姓和种姓歧视,推行世俗主义来提高落后种姓和表列种姓的社会地位。   (二)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消极作用。首先,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把一个人的一生固定下来。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成为专门的祭司阶级;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武士阶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等职业。首陀罗则从事农业渔猎以及各种技艺,或者沦为奴隶、雇工。四个等级职业世袭不变使得社会生产力进步所需的资本、劳力和各种市场因素统统没有得到满足,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进步的发展要求。   其次,种姓制度是印度人民自由解放的重大障碍。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务、地位、上升机会。种姓差别对待甚至还决定了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模式、居住和文化类型;决定人们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并发展为社会隔离和高低关系席位的教阶金字塔。现代化进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起了一定作用,但种姓制度作为延续三千多年的传统价值观不可能也不会在顷刻间消除种姓制度本身所固有的消极作用。   再次,在种姓制度下,人们削弱了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没有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对财富的占有,逐渐失去工作动力而走向宿命论。而处在种姓制度中底层的阶级、特别是那些完全无法进入种姓系列的贱民阶级,就根本不会有动力对自己和家人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因为在阶层划分呈现刚性,职业完全是自然继承的制度下,人们投资于教育的结果并不能产生任何收益,所以任何具有经济理论的下层居民都不会对没有任何收益的教育进行投资。种姓制度既会导致普通劳动者缺乏财富创造的动力又会使大部分底层劳动者缺乏创造的能力。   三、结束语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沦为英国殖民地达二百年之久,独立后的印度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成为阻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种姓制度从时间上说已存在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从影响范围来说远不止印度的印度教社会,还存在于印度其他宗教团体和南亚次大陆的其他国家。在当今印度社会中,虽然宪法明令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观念扎根于印度社会中,使得种姓制度“废而不除”。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中,印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社会变动极其缓慢,任何企图变革社会的运动最终都埋葬在种姓制度中。作为印度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种姓制度影响印度的方方面面,最终作为一种观念却被永久的保留了,成为阻碍印度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也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一剂良药。因此对种姓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种姓制度。   注释:   ①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印度自古就有授圣线的习俗,前三个种姓的印度教徒进入青春期时举行授予圣线的宗教仪式,将圣线左肩右斜套在身上。凡被授予圣线的人就称为再生者。   ②即贱民的前身,起源于没有按瓦尔那制度规定而结婚所生的人,是原有四个瓦尔那之间的非“法”婚姻关系混乱了等级的结果。   ③旃陀罗(Kandala)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所生的儿子;而首陀罗男子与吠舍女子所生的儿子叫阿约加瓦(Ayogava),与刹帝利女子所生的儿子叫沙特利(Kshattri)。他们均被视为出生卑贱的人,被排除在四个瓦尔那之外,社会地位比首陀罗更低,所受限制也更加苛刻。   ④邱永辉.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pp14-15   参考文献:   [1]邱永辉著,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3]陈峰君.印度社会论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印度]R・C・马宗达等合著,刘继兴等合译,高级印度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5]林光良.印度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谢振玲,种姓制度对当代印度的影响[J].传承,2010(6).


相关文章

  • 印度的种姓制度
  • 印度的种姓制度 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 ...查看


  • 浅析古印度法的种姓制度
  • 摘 要 种姓制度是贯穿古印度法律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发展变化对古印度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又由其悠久的历史根源,其与现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更仍密切相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种姓制度 密切相关 现代印度 作者 ...查看


  • 娶了个印度老公,说说印度的种姓制度
  • 本人籍贯上海,学历硕士,32岁,现在新德里生活,婆家种姓婆罗门,结婚六年. 印度生活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还是个误会,比如挤火车.比如虐待妇女,就像很多歪果仁以为中国男人编辫子,女人穿旗袍一样. 还有很多中国同胞,对印度文化有一定了解,会非常好 ...查看


  • 古印度婚姻制度分析
  • 古印度婚姻制度分析 (法学院 法学 王彬 0912969) 摘要:作为一部法论,<摩奴法典>的规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通过对其第三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古印度的婚姻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字:古印度:婚姻:摩奴法典 作为一个 ...查看


  • 印度种姓制度
  • 浅析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及其影响 当有人说起印度,你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泰姬陵,也有可能想到的是种姓制度.而人们一说起种姓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印度人们人性的压抑.的确,当我们看到印度贱民"屈辱的出生,屈辱的生活,又屈辱的死去&qu ...查看


  •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复习古代中国 ...查看


  • 川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导学案
  •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上古亚非文明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建立.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和种 姓制度 2.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认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在世界历 ...查看


  • 寓言故事: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 古老的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印度的 ...查看


  • 泰戈尔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批判
  • 摘 要: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等级制度,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泰戈尔通过其作品,对种姓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分析了造成种姓制度的原因. 关键词:泰戈尔 种姓制度 原因 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