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顾佳

(院系:审计与会计学院,学号:12020207)

摘 要 《红楼梦》还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因如此,才涌现出后世诸多学者文人对其考证,产生了相应的“红学”。《红楼梦》里诗词作品,也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葬花吟》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颠峰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坛的宝贵财富。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说已将他的全部生命熔铸其中。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小说。它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它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描写了人生的普遍的规律,其中的形形色色人物也极具代表性。直到今日,我们的生活,社会上的现象,各种人物都经常能够在《红楼梦》里面找到影子。也许正因为这样,《红楼梦》才能够给我们如此大的共鸣。而正因为这样,《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也可以单独的当做独立作品来欣赏。《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涉及了很多文体,也涵盖了许多范围。数量较多的有感叹人生,记事写景写人咏史的.

《红楼梦》还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封建社

会的百科全书。正因如此,才涌现出后世诸多学者文人对其考证,产生了相应的“红学”。《红楼梦》里诗词作品,也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曹雪芹的诗词不但文采出众,而且其中暗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所以诗词考究在“红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0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 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词作一个主要的赏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首诗出自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

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有人云“草木无情”但在黛玉看来,“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在黛玉这里,并不单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

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这种气质也与她绛珠仙草的前身所符合。虽然自古将女子比作鲜花,但这种比喻恐怕在葬花吟这儿到达极致。女孩与鲜花的可比性,不仅是将其美貌与花朵的艳丽相比。而花朵的脆弱也比喻美人的易逝。而林黛玉自比为花,也表达了对花的一种憧憬。鲜花不仅绽放时美丽,凋零后花瓣随风飘散也自有一种零落的美感。像林黛玉这样高洁的人物,不仅仅希望生前高贵的活着,也希望自己能够优雅地死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可能只有像黛玉这样敏感的女子,因为其命运和特殊的性格,才会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死亡的艺术。死亡于她,并不是什么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可怖的事情,在我看来,林黛玉对死亡有种潜藏的向往。

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没到伤心处,难解其中苦。《葬花吟》是整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忧愤绝唱,既是黛玉凄惨身世的感叹、风刀霜剑的境遇,也是曹雪芹本人愤慨之情的独白。短短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最有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诗篇之一。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

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陈文新,郭皓政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3]《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2004)

《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顾佳

(院系:审计与会计学院,学号:12020207)

摘 要 《红楼梦》还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因如此,才涌现出后世诸多学者文人对其考证,产生了相应的“红学”。《红楼梦》里诗词作品,也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葬花吟》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颠峰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坛的宝贵财富。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说已将他的全部生命熔铸其中。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小说。它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它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描写了人生的普遍的规律,其中的形形色色人物也极具代表性。直到今日,我们的生活,社会上的现象,各种人物都经常能够在《红楼梦》里面找到影子。也许正因为这样,《红楼梦》才能够给我们如此大的共鸣。而正因为这样,《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也可以单独的当做独立作品来欣赏。《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涉及了很多文体,也涵盖了许多范围。数量较多的有感叹人生,记事写景写人咏史的.

《红楼梦》还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封建社

会的百科全书。正因如此,才涌现出后世诸多学者文人对其考证,产生了相应的“红学”。《红楼梦》里诗词作品,也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曹雪芹的诗词不但文采出众,而且其中暗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所以诗词考究在“红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0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 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词作一个主要的赏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首诗出自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

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有人云“草木无情”但在黛玉看来,“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在黛玉这里,并不单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

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这种气质也与她绛珠仙草的前身所符合。虽然自古将女子比作鲜花,但这种比喻恐怕在葬花吟这儿到达极致。女孩与鲜花的可比性,不仅是将其美貌与花朵的艳丽相比。而花朵的脆弱也比喻美人的易逝。而林黛玉自比为花,也表达了对花的一种憧憬。鲜花不仅绽放时美丽,凋零后花瓣随风飘散也自有一种零落的美感。像林黛玉这样高洁的人物,不仅仅希望生前高贵的活着,也希望自己能够优雅地死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可能只有像黛玉这样敏感的女子,因为其命运和特殊的性格,才会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死亡的艺术。死亡于她,并不是什么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可怖的事情,在我看来,林黛玉对死亡有种潜藏的向往。

一首《葬花辞》,半部《红楼梦》,没到伤心处,难解其中苦。《葬花吟》是整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忧愤绝唱,既是黛玉凄惨身世的感叹、风刀霜剑的境遇,也是曹雪芹本人愤慨之情的独白。短短五十二句的葬花辞,是《红楼梦》诗词中最绝妙,最有感染力、最具代表意义的诗篇之一。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

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陈文新,郭皓政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3]《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2004)


相关文章

  • 红楼梦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 <红楼梦>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新浪读书:您认为红楼梦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裴钰:<红楼梦>不是简单的一部小说作品,几百年来在世界上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她的最大的魅力是她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体 ...查看


  • 从[红楼梦]书名的英译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兼论[红楼梦]书名的含义
  • <红楼梦>书名 英从译看民族文化的的传承 --兼论<红楼梦>书名的含义 朱耕 摘要: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扬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书名翻译问题.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 ...查看


  • 浅谈[红楼梦]的法文化毕业论文
  • 目 录 摘 要 ························································································ 1 前 言 ················· ...查看


  • 红楼梦名家点评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 ...查看


  • 从互文性理论解读[红楼梦]书名的不同翻译
  • [摘要]<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巅峰,对它的翻译众多.无论是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还是大卫.霍克斯的<石头记>都深深地体现了与各自文化的互文.本文结合互文性的理论,阐述该理论视角下的对书名"红 ...查看


  •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 浅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红楼梦>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这部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可堪称"百科全书",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 ...查看


  •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所属时代"为18世纪中叶的清朝.清朝,既是封建制度的延续,又是它走向崩溃并最终灭亡的一朝.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民俗的神秘性.地域性 ...查看


  • 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红楼梦>中的称谓与中国传统称谓文化 张 彦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 摘 要: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论述的缩影,, ...查看


  • 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
  • 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 --以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周汝昌之"红学"为中心 梁归智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性是互相关联倚重而又彼此制约刺激的. 笔者撰于 ...查看


  • [红楼梦]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影响
  • 许多读者通过电视剧了解<红楼梦>,以为<红楼梦> 只是一个故事. 信息学院 信管13 高玉莲 1 目录 一.前言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