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的难题在临死时都不肯为了给自己祈福而随意下特赦令以扰乱司法的长孙皇后,却也曾经含泪请求太宗法外施恩。这是她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徇情。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要从长孙皇后的身世说起。长孙姓氏本是北魏皇族,因为这一支是长孙,便改姓为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任至右骁卫将军,“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是读过一些书的著名武将。母亲高氏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女,乐安王高励的女儿,也是王族后代。然而不幸的是,长孙皇后8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去世了。长孙晟尸骨未寒,他前妻的儿子长孙安业便将长孙皇后的母亲、连同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兄妹赶出家门。孤儿寡母只好投奔舅舅高士廉。幸好舅舅为人厚道,照顾体恤不亚于父亲。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婚姻也是舅舅撮合而成。高士廉曾一度遭贬到岭南,家属不能同行,为了不让长孙皇后母亲及兄妹受委屈,高士廉卖掉大宅,分给自己妹妹相当一笔财产才去赴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虽然舅舅对待外甥极好,长孙皇后当时的情形恐怕和黛玉也是有几分像的:“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长孙皇后出嫁后,归宁仍然也只能回舅舅家高家,长孙家的门槛却是进不去的了。这样的身世说起来总有几分可怜,而这后果完全是由于异母兄长孙安业的无情。可是偏偏长孙皇后唯一一次的徇情枉法便是为了长孙安业。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卫将军刘德裕逆谋,依律当斩。长孙皇后叩头流涕为他求情:“安业的罪行实在万死无赦。但是他对我不好,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果现在对他处以极刑,人们必然议论是我恃宠报复兄长,这不是为圣朝抹黑么?请对他减刑处理吧!”长孙安业因此得以不死。这件事说明长孙皇后性格便一直是以德报怨的么?且慢下结论。这事不是表现上看起来那样,全都是长孙安业的错。至少,当时的社会,不是他一个人会这样对待后母和异母兄弟姐妹;也不是长孙皇后一个人会面对异母兄弟的时候非常为难。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也是有名的遵纪守法的模范,一辈子唯独徇私枉法也是为了异母兄弟;李世民的武昭仪,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小时候的境遇和长孙皇后一样,也是父亲刚去世,自己就和母亲被父亲前妻所生的哥哥赶出了家门。民间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根据周绍良、赵超所编《唐代墓志汇编》,我们会发现寡妻归宗依傍娘家生活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不能简单地将长孙安业的做法归结为没良心那么简单了。社会现象背后总有它深层次的原因。个中原因,当时名士颜之推就曾经做过分析。在《颜氏家训·后娶》一篇中,颜之推写到:“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南朝不太排斥身份是庶出的儿子,妻子死去之后,士大夫便多以妾来总管家事。这样以来虽然小的摩擦不能避免,但由于妾的身份低,限于这种身份,所以兄弟之间、母子之间倒不至于闹得过份。可是北朝对于庶出的人十分鄙视,庶出的儿子根本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来,士大夫丧妻之后只好再娶妻,这样后娶妻子所生的儿子才不是庶出的儿子。有的人因此娶过三四位正妻。很多继母比继子年纪还小。一对兄弟,一个是前妻生的,一个是后妻生的,但是到最后论起嫡出还是庶出,论起婚姻、官宦出身就有可能天差地别。这样一来,一旦士大夫去世,家里官司不断,有儿子污蔑继母是妾的,有弟弟废黜哥哥为佣人的,争相抖出先人的隐私以证明自己是嫡出,真是把先人的脸都丢尽了。可悲啊。这样积年累月下去,哪儿还能指望有孝子呢?)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怪圈:因为怕自己后生的儿子成为庶出的儿子,所以丧妻之后要再娶妻而不是纳妾,但是自己一旦身亡,前妻和后妻的身份就已经说不清了,前妻和后妻的儿子也要非争出个嫡庶不可,前妻儿子不要说把后妻儿子赶出家门,就是弯弓搭箭打算射杀的都有。比如北魏名将杨大眼,前妻潘氏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后娶元氏夫人,元氏夫人刚怀孕杨大眼便死了,杨大眼一死,前妻生的长子杨甑生便向元氏夫人追问印绶在什么地方,元氏夫人指着自己肚子说:“开国公的爵位是我儿子要继承的,你们这些丫鬟生的儿子不要指望。”当时杨甑生就差点把继母杀了。回头来说长孙皇后的家事。他的父亲长孙晟在《隋书》中是有单独列传的,史籍中只记载了他的大儿子长孙行布因拒绝反贼入城而死,次子恒安因为哥哥的这一功劳而授鹰扬郎将,再记载小儿子长孙无忌继承了长孙晟的爵位。其余两个儿子根本就没有记录。这就说明,在长孙晟身后,前妻生的长子已死,次子因长子功劳而获爵位,三子长孙安业却因为后妻高氏及小儿子长孙无忌夺嫡成功而沦为庶出。沦为庶出的儿子不要说史籍上不会有名字,就是家谱中也极有可能不予记载。这种强烈的羞辱刺激当然会引发深刻的家庭矛盾。而这种家庭矛盾谁又能在当时解决呢?颜之推的做法是教育士大夫死了太太也要硬挺着,坚决不再娶妻,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武则天的做法则是有朝一日她得势,坚决不轻饶两个异母哥哥,谁让他们当年把武则天母女赶出家门?颜之推和武则天的做法都有些走极端而不近人情,有人情的便不免像独孤皇后、长孙皇后这样面对异母兄弟其实心存愧疚,但又无可奈何,既不能放弃自己的地位,也无法帮助异母兄弟摆脱庶出的阴影,只好在异母兄弟生死关头帮着求情一回。聪明智慧如长孙,也有解不开的难题。因为这个难题源于制度的桎梏。法谚说:法律是人民的福利。就是要求法律人不断细心研究、认真探索,哪些制度是可以解放人类、造福人类,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生活空间和自由度。
长孙皇后的难题在临死时都不肯为了给自己祈福而随意下特赦令以扰乱司法的长孙皇后,却也曾经含泪请求太宗法外施恩。这是她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徇情。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要从长孙皇后的身世说起。长孙姓氏本是北魏皇族,因为这一支是长孙,便改姓为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任至右骁卫将军,“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是读过一些书的著名武将。母亲高氏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女,乐安王高励的女儿,也是王族后代。然而不幸的是,长孙皇后8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去世了。长孙晟尸骨未寒,他前妻的儿子长孙安业便将长孙皇后的母亲、连同长孙皇后、长孙无忌兄妹赶出家门。孤儿寡母只好投奔舅舅高士廉。幸好舅舅为人厚道,照顾体恤不亚于父亲。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婚姻也是舅舅撮合而成。高士廉曾一度遭贬到岭南,家属不能同行,为了不让长孙皇后母亲及兄妹受委屈,高士廉卖掉大宅,分给自己妹妹相当一笔财产才去赴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虽然舅舅对待外甥极好,长孙皇后当时的情形恐怕和黛玉也是有几分像的:“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长孙皇后出嫁后,归宁仍然也只能回舅舅家高家,长孙家的门槛却是进不去的了。这样的身世说起来总有几分可怜,而这后果完全是由于异母兄长孙安业的无情。可是偏偏长孙皇后唯一一次的徇情枉法便是为了长孙安业。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卫将军刘德裕逆谋,依律当斩。长孙皇后叩头流涕为他求情:“安业的罪行实在万死无赦。但是他对我不好,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果现在对他处以极刑,人们必然议论是我恃宠报复兄长,这不是为圣朝抹黑么?请对他减刑处理吧!”长孙安业因此得以不死。这件事说明长孙皇后性格便一直是以德报怨的么?且慢下结论。这事不是表现上看起来那样,全都是长孙安业的错。至少,当时的社会,不是他一个人会这样对待后母和异母兄弟姐妹;也不是长孙皇后一个人会面对异母兄弟的时候非常为难。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也是有名的遵纪守法的模范,一辈子唯独徇私枉法也是为了异母兄弟;李世民的武昭仪,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小时候的境遇和长孙皇后一样,也是父亲刚去世,自己就和母亲被父亲前妻所生的哥哥赶出了家门。民间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根据周绍良、赵超所编《唐代墓志汇编》,我们会发现寡妻归宗依傍娘家生活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不能简单地将长孙安业的做法归结为没良心那么简单了。社会现象背后总有它深层次的原因。个中原因,当时名士颜之推就曾经做过分析。在《颜氏家训·后娶》一篇中,颜之推写到:“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南朝不太排斥身份是庶出的儿子,妻子死去之后,士大夫便多以妾来总管家事。这样以来虽然小的摩擦不能避免,但由于妾的身份低,限于这种身份,所以兄弟之间、母子之间倒不至于闹得过份。可是北朝对于庶出的人十分鄙视,庶出的儿子根本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来,士大夫丧妻之后只好再娶妻,这样后娶妻子所生的儿子才不是庶出的儿子。有的人因此娶过三四位正妻。很多继母比继子年纪还小。一对兄弟,一个是前妻生的,一个是后妻生的,但是到最后论起嫡出还是庶出,论起婚姻、官宦出身就有可能天差地别。这样一来,一旦士大夫去世,家里官司不断,有儿子污蔑继母是妾的,有弟弟废黜哥哥为佣人的,争相抖出先人的隐私以证明自己是嫡出,真是把先人的脸都丢尽了。可悲啊。这样积年累月下去,哪儿还能指望有孝子呢?)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怪圈:因为怕自己后生的儿子成为庶出的儿子,所以丧妻之后要再娶妻而不是纳妾,但是自己一旦身亡,前妻和后妻的身份就已经说不清了,前妻和后妻的儿子也要非争出个嫡庶不可,前妻儿子不要说把后妻儿子赶出家门,就是弯弓搭箭打算射杀的都有。比如北魏名将杨大眼,前妻潘氏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后娶元氏夫人,元氏夫人刚怀孕杨大眼便死了,杨大眼一死,前妻生的长子杨甑生便向元氏夫人追问印绶在什么地方,元氏夫人指着自己肚子说:“开国公的爵位是我儿子要继承的,你们这些丫鬟生的儿子不要指望。”当时杨甑生就差点把继母杀了。回头来说长孙皇后的家事。他的父亲长孙晟在《隋书》中是有单独列传的,史籍中只记载了他的大儿子长孙行布因拒绝反贼入城而死,次子恒安因为哥哥的这一功劳而授鹰扬郎将,再记载小儿子长孙无忌继承了长孙晟的爵位。其余两个儿子根本就没有记录。这就说明,在长孙晟身后,前妻生的长子已死,次子因长子功劳而获爵位,三子长孙安业却因为后妻高氏及小儿子长孙无忌夺嫡成功而沦为庶出。沦为庶出的儿子不要说史籍上不会有名字,就是家谱中也极有可能不予记载。这种强烈的羞辱刺激当然会引发深刻的家庭矛盾。而这种家庭矛盾谁又能在当时解决呢?颜之推的做法是教育士大夫死了太太也要硬挺着,坚决不再娶妻,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武则天的做法则是有朝一日她得势,坚决不轻饶两个异母哥哥,谁让他们当年把武则天母女赶出家门?颜之推和武则天的做法都有些走极端而不近人情,有人情的便不免像独孤皇后、长孙皇后这样面对异母兄弟其实心存愧疚,但又无可奈何,既不能放弃自己的地位,也无法帮助异母兄弟摆脱庶出的阴影,只好在异母兄弟生死关头帮着求情一回。聪明智慧如长孙,也有解不开的难题。因为这个难题源于制度的桎梏。法谚说:法律是人民的福利。就是要求法律人不断细心研究、认真探索,哪些制度是可以解放人类、造福人类,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生活空间和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