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

-----作文课案例分析

张丽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真才能意切。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无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发乎情者动人心,所以文章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就必须具备真情实感。

针对学生写的说理性散文缺少情感的问题,我设计了这节课。下面是这次作文课的大致内容,我把它记录下来,请同仁指教。

我在设计导语时,用了史铁生的《秋天的纪念》的一个片段,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充满爱意的温暖之中。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讨论这段文字感人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细节描写写出了史铁生母亲疼爱残疾的儿子的隐忍的感情。动作描

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尤其是那几个叠音词的运用更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母亲怕触碰儿子痛处的小心翼翼的照顾儿子的形象-----她活得太累了。

在学生分析出结果之后,我就引申下去:散文可以以情动人,说理性散文同样可以寓情于理,感染读者。

有的学生显出迷惑甚至无奈的神色,有的窃窃私语认为那就抒情、大段的抒情吧。又有学生说运用有文采的语言可以使文章出彩,我说可以,但又有多少文章光靠辞藻华美而赢得赞许和欣赏。

于是我读了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让大家体会感受。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梦想成功的青年,面对险象环生的生活海洋,只有带上自信,满怀希望,才能扬帆破浪。 听一听潘多的故事,或许你会增长几分自信。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和冰凌无情地打在脸上,稀薄的空气让人窒闷,脚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从那块巨石上滑了下来。就快到峰顶了,队友们都翻过了巨石,就剩潘多一个人了。作为唯一的女队员,她并不认为比别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巅。队友们也都鼓励她。她脸色发紫,气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紧牙关,一点一点——潘多翻过了巨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了峰顶,立在雪中,她感到不尽的骄傲和自豪。自信给潘多以力量,给潘多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她以巨大的毅力冲破层层险阻,翻过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点,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历史上的那次壮举。

学生总结:用事实来说理,举例典型真实,在实例中注入了突出中心观点的描写和议论性的叙述。

这节课的重点水到渠成地就出现了:怎样在说理中注入真情实感,让人觉得是你发乎情,言于理;你就是受到事实材料中人物的感染从中体味出做人的道理或者是生活的真谛的。

在选取事实材料时,尽量避免空洞的说理;我们可以变换写作手法,把说明性的文字改成描述性的记叙,加入抒情或者议论。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个练习。用心理描写“还原”烛之武得知退秦消息见郑伯前的心理,表现他的深明大义、勇于承担的精神。要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甚至神态等细节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画龙点睛,使读者有一种切身感受,觉得真实,具有说服力。

学生了解了要求之后,就动笔写了一段。

当堂指名学生来读,结果有的学生写出的段落真的很好。有真实的心理描写,有环境衬托,有他人生经历的前后对比,加上适当的议论,的确做到了对烛之武精神的有力渲染,以情动人,以理晓人。

有的同学说写不好这样声情并茂的文字,于是我又用另一种方法指导:变换人称,加以想象,像自己是材料中的人物,在紧要时刻对自己发问;或是你与他对话,多用第二人称进行假设发问;或是加入我内心的感受(我想、我猜、我看见、我听见等等词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触碰,使文章颇具感染力,增强文章的个性色彩。

我举了个例子: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被和谐)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字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躲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哑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假如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 不,不会有了。

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黑体加粗的部分是我让同学们体会的文字,学生看到之后豁然开朗,觉得这样写的确有加深印象,增强情感的作用。

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这这节课讲的方法写一篇文章,《沙与珍珠》。一定要使文章在说理中情感饱满。

下面我以一位学生的一段文字结束我的这篇小论文。

或许史铁生不知道尼克这个人,或许他会觉得最大的悲痛不是生来残疾,而是在最狂妄的年龄丧失了奔跑的资本。伴随着夕阳慢慢地坠落,我似乎看见了史铁生阴郁沮丧地沉没在地坛的斜阳里,似乎看

见他渐渐地淹没在昔日的泪水里,似乎看见他准备躲藏在蚌壳无边痛苦的黑暗里……但是,当他看清死亡,看懂亲情,看淡人生,霍的,史铁生懂得了,哪怕失去光明,也要将自己磨砺成珍珠,绽放光彩!试想,如果没有这突然的瘫痪,没有尿毒症的如影随形,仅凭文字的魅力,我们是否还会再将史铁生视作生命的战士?不会的,我们爱他,不仅因为他的地坛与合欢树,更是为他将苦难化作人生的磨砺的勇气,为他笑对病痛的豁达,为他那颗强者的心。

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整体设计思路比较顺畅。我选取了三个片段,史铁生回忆母亲的片段、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散文《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的片段,这三个片段我按照先后顺序不断地引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起来不难。而且学生在课下写的文章情感非常丰沛,的确很有品读的味道。

但是这节课也暴露出我平时忽视了的教学环节中的细节问题。

一、不注重让学生养成在课堂上动笔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写那段关于“烛之武心理描写”的练习,学生领悟得可以,知道用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的烘托等方法来表现烛之武的精神;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下笔较难,也有很多学生不会描写,还是说明性的文字占大部分,不会表达情感或情感表达的不够充分。这是我教学环节上出现的漏洞,平时不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以至于让他们当场写作,他们就感到很窘迫,无从下笔,笔力晦涩。以后我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不仅让他们多说,更让他们多写,多当场写作,克服惧怕当场写作的心理,培养应变的能力。

二、有些问题提问的太笼统概括,学生回答得不够集中明确,反倒浪费了时间。比如:在第一个材料的处理上,我提问的是让学生找出感人之处,这个问题就比较笼统。有的同学找的是史铁生的那些过激行为的描写,说他都残疾了,那些做法让人感到他太可怜了,于是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狂笑,我当时意识到我的问题不明确。于是我又从新修改了我的问题,明确下来:找有关史铁生母亲的描写的语句。这样有的放矢,大家很快地就把问题集中准确地分析出来了。

这节课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我没有注意到,但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所获。

给说理散文注入丰沛的感情

-----作文课案例分析

张丽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真才能意切。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无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发乎情者动人心,所以文章要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就必须具备真情实感。

针对学生写的说理性散文缺少情感的问题,我设计了这节课。下面是这次作文课的大致内容,我把它记录下来,请同仁指教。

我在设计导语时,用了史铁生的《秋天的纪念》的一个片段,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充满爱意的温暖之中。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先讨论这段文字感人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细节描写写出了史铁生母亲疼爱残疾的儿子的隐忍的感情。动作描

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尤其是那几个叠音词的运用更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母亲怕触碰儿子痛处的小心翼翼的照顾儿子的形象-----她活得太累了。

在学生分析出结果之后,我就引申下去:散文可以以情动人,说理性散文同样可以寓情于理,感染读者。

有的学生显出迷惑甚至无奈的神色,有的窃窃私语认为那就抒情、大段的抒情吧。又有学生说运用有文采的语言可以使文章出彩,我说可以,但又有多少文章光靠辞藻华美而赢得赞许和欣赏。

于是我读了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让大家体会感受。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梦想成功的青年,面对险象环生的生活海洋,只有带上自信,满怀希望,才能扬帆破浪。 听一听潘多的故事,或许你会增长几分自信。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和冰凌无情地打在脸上,稀薄的空气让人窒闷,脚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从那块巨石上滑了下来。就快到峰顶了,队友们都翻过了巨石,就剩潘多一个人了。作为唯一的女队员,她并不认为比别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巅。队友们也都鼓励她。她脸色发紫,气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紧牙关,一点一点——潘多翻过了巨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了峰顶,立在雪中,她感到不尽的骄傲和自豪。自信给潘多以力量,给潘多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她以巨大的毅力冲破层层险阻,翻过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点,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历史上的那次壮举。

学生总结:用事实来说理,举例典型真实,在实例中注入了突出中心观点的描写和议论性的叙述。

这节课的重点水到渠成地就出现了:怎样在说理中注入真情实感,让人觉得是你发乎情,言于理;你就是受到事实材料中人物的感染从中体味出做人的道理或者是生活的真谛的。

在选取事实材料时,尽量避免空洞的说理;我们可以变换写作手法,把说明性的文字改成描述性的记叙,加入抒情或者议论。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个练习。用心理描写“还原”烛之武得知退秦消息见郑伯前的心理,表现他的深明大义、勇于承担的精神。要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甚至神态等细节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画龙点睛,使读者有一种切身感受,觉得真实,具有说服力。

学生了解了要求之后,就动笔写了一段。

当堂指名学生来读,结果有的学生写出的段落真的很好。有真实的心理描写,有环境衬托,有他人生经历的前后对比,加上适当的议论,的确做到了对烛之武精神的有力渲染,以情动人,以理晓人。

有的同学说写不好这样声情并茂的文字,于是我又用另一种方法指导:变换人称,加以想象,像自己是材料中的人物,在紧要时刻对自己发问;或是你与他对话,多用第二人称进行假设发问;或是加入我内心的感受(我想、我猜、我看见、我听见等等词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触碰,使文章颇具感染力,增强文章的个性色彩。

我举了个例子: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被和谐)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字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躲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哑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假如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 不,不会有了。

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黑体加粗的部分是我让同学们体会的文字,学生看到之后豁然开朗,觉得这样写的确有加深印象,增强情感的作用。

于是我就让学生以这这节课讲的方法写一篇文章,《沙与珍珠》。一定要使文章在说理中情感饱满。

下面我以一位学生的一段文字结束我的这篇小论文。

或许史铁生不知道尼克这个人,或许他会觉得最大的悲痛不是生来残疾,而是在最狂妄的年龄丧失了奔跑的资本。伴随着夕阳慢慢地坠落,我似乎看见了史铁生阴郁沮丧地沉没在地坛的斜阳里,似乎看

见他渐渐地淹没在昔日的泪水里,似乎看见他准备躲藏在蚌壳无边痛苦的黑暗里……但是,当他看清死亡,看懂亲情,看淡人生,霍的,史铁生懂得了,哪怕失去光明,也要将自己磨砺成珍珠,绽放光彩!试想,如果没有这突然的瘫痪,没有尿毒症的如影随形,仅凭文字的魅力,我们是否还会再将史铁生视作生命的战士?不会的,我们爱他,不仅因为他的地坛与合欢树,更是为他将苦难化作人生的磨砺的勇气,为他笑对病痛的豁达,为他那颗强者的心。

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整体设计思路比较顺畅。我选取了三个片段,史铁生回忆母亲的片段、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散文《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的片段,这三个片段我按照先后顺序不断地引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起来不难。而且学生在课下写的文章情感非常丰沛,的确很有品读的味道。

但是这节课也暴露出我平时忽视了的教学环节中的细节问题。

一、不注重让学生养成在课堂上动笔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写那段关于“烛之武心理描写”的练习,学生领悟得可以,知道用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的烘托等方法来表现烛之武的精神;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下笔较难,也有很多学生不会描写,还是说明性的文字占大部分,不会表达情感或情感表达的不够充分。这是我教学环节上出现的漏洞,平时不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以至于让他们当场写作,他们就感到很窘迫,无从下笔,笔力晦涩。以后我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不仅让他们多说,更让他们多写,多当场写作,克服惧怕当场写作的心理,培养应变的能力。

二、有些问题提问的太笼统概括,学生回答得不够集中明确,反倒浪费了时间。比如:在第一个材料的处理上,我提问的是让学生找出感人之处,这个问题就比较笼统。有的同学找的是史铁生的那些过激行为的描写,说他都残疾了,那些做法让人感到他太可怜了,于是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狂笑,我当时意识到我的问题不明确。于是我又从新修改了我的问题,明确下来:找有关史铁生母亲的描写的语句。这样有的放矢,大家很快地就把问题集中准确地分析出来了。

这节课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我没有注意到,但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所获。


相关文章

  •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论述整理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 ...查看


  • 中国古代史文学
  • 上谷歌谣,神话传说(<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楚辞>是<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后期到秦统一,..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国语>(国别 .<孟子&g ...查看


  •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 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 ...查看


  •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
  •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几种文体简介 [前言] 随着语文洗呢课程学习和第一轮复习的推进,语文基础知识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大,语文基础知识的缺漏越来越明显,而基础知识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基础,说明它是任何能力.方法.技巧等 ...查看


  • 古代诗歌与散文
  • 第一章 一.风雅颂--<诗经>的内容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也可以用来概括<诗经>的题材内容. 1.风 风是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 ...查看


  • 初一第一单元
  • [主持絮语] 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健走如飞:从懵懂无知,到憧憬未来.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每位同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在成长中接受着新的知识, ...查看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
  •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 ...查看


  • 如何阅读鉴赏游记类散文
  • 如何阅读鉴赏游记类散文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准确辨明体裁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quo ...查看


  •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生姓名: 李春辉 学号: 院 (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张爱端 2009年11月25日 论文提纲 题目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点 朱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