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历史人物纵横谈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个人。按其对历史所产生影响的性质,又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 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运用这一原理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去把握历史人物的特殊性。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政
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不同类型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有其特殊的方面。 其次,要分析制约人物活动内容的因素。第一,一定的历史人物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列宁说:“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注意理论的绝对要求,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卷,512页)第二,历史人物又具有阶级的制约性,一定的阶级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难免要打上阶维的烙印。历史人物的历史命运,一般来说是随着他们所属的阶级兴衰而沉浮的。此外,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强弱不同,主要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 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
最后,要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矛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人物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样个有不同特点,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们分析每一具体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分阶段去评价。
二. 坚持“两点论”“重点论”
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矛盾诸多矛盾中必有一对是主要矛盾。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延缓或促进作用。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分析事物主要矛盾的时候,也要注意次要矛盾。不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运用“两 点论”不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每一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对客观现实产生了浣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积极的一面;也夺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并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南昌言,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书坑儒,聚敛赋税,加重力役,严刑苛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两点论”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矛盾体中,双方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重点论”抓主流。
何为主流,何为支流,便是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性质上的认定。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是以败之。”这一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赵翼没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
削损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是次要矛盾。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载矛盾的次要方面----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 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对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不说,因其推动了历史前进和发展,所以其功绩应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主流。因而,对该历史人物评价应是肯定的。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史人物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840年,拿破仑从罗马教会手中夺过皇冠,戴在头上,当上了尖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皇帝”一词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从这点看拿破仑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但我们从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他不但没有恢复,保护过时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摧毁这种制度,保卫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拿破仑的政权不是封建政权,而是大资产阶级的军事政权。
历史上还有许多同一本质的东西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例如,同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 使用暴政,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韩非子则强调用严厉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我们只要通过分析,找出他们的共同目的,就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四. 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一般来说,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历史发展反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必然 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对历史的前途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无数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的。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要善于透过偶然事件找出隐藏在历史发展过程内部的必然性。
历史任务的时机成熟了,提出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一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满足这个要求,这是必然的,准来做这件事,恰巧是某个人物而不是别人,这又是偶然的。法国在督政府统治时期,内夺王党叛乱,外有武装干涉,督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客们对此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需要强力政权。当时远在埃及的拿破仑从一张报纸上了解到法国国内局势后,便离开埃及军队,独自回国,发动雾月政变而上台。恩格斯于1894年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这样评论拿破仑,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何等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人具来扮演的。这是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一个人的时侯,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尊号),克伦威尔等等 ,恩格斯的评论说明:拿破仑的崛起是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法国社会阶级斗争形式造成的,即时事造英雄。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不具备产生历史人物的必要条件,任何英雄豪杰都“永远跨不过由可能到现实的门阶“(《普列汉诺夫哲学选集》第二卷 368页)
五. 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
主观动机是历史人物改造社会的要求。客观效果是主观动机运作后产生的结果。 个人的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的,民族的。哥伦布怀着追求黄金的热望,,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其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哥伦布
的主观动机,但实际上哥伦布的动机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动机,反映了资产阶级谋求发展的要求,因而,最后的效果亦非偶然,两者并不矛盾。
列宁说过,据说历史喜欢同人开玩笑,本来想进这屋子,结果却走到另一间屋子里。这形象地说明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相一致的特点。不要认为主观动机是好的,就可以置不良的客观效果于不顾。秦始皇焚书坑儒,从主以动机上看是为了维护统一,理应是肯定的;但从客观上看,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远远超出了其主观动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范畴,因而应予以批判。同时,也不要认为产生了良好的客观效果就可以置不良的主观动机于不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殖民侵略有功的观点就是片面地夸大其客观效果,因而是错误的。
六. 正确分析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 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932页)
杰出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承担者,是历史过程的影响者,他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历史任务对历史的影响再大,也决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面看个例子: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巨大欲望,就不会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也就不会有现代资本主义和各种划时代的科技发明;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郑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 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动机,欲望的努力所决定的。
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犯了“英雄史观”的错误,即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 ,根本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七. 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给历史人物列提纲。方式有三种:一是横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活动性质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例如,“评述汉武帝”一题,我们可以把其政绩分为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次评述。二是纵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时间顺序分成几个阶段。例如,“试述李大钊对我国革命的主要贡献”一题,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方面进行评述。三是纵横结合法,即把历史人物先分成几个阶段,再将各阶段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例如,“概述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一题,我们从纵向上将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然后从横的方面----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每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又可分为更小的单位。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政治方面又可分为:1。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3。关于军事的理论;4。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其次,教会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概括。例如,“简要叙述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活动”一题,就需要把散见于高中〈〈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等有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叙述。
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原文大小要点全部概括进去的详细概括;二是舍去大部分比较次要的要点,保留少部分比较重要的要点中度概括; 三是只用一个句子就把一个历史事件甚至它的意义叙述出来的高度概括,究竟采取那种概括方法应视具体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要点越多,要求概括的层次就较高。
最后,教会学生在评述历史潮流人物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一般的人物评述题高水平该以述为主,以“寓评于述”为主要表现方法。“一事一评”,“数事合评”,还可“分阶段评述“等 。
评述历史人物纵横谈
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的个人。按其对历史所产生影响的性质,又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 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运用这一原理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去把握历史人物的特殊性。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政
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不同类型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有其特殊的方面。 其次,要分析制约人物活动内容的因素。第一,一定的历史人物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列宁说:“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注意理论的绝对要求,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卷,512页)第二,历史人物又具有阶级的制约性,一定的阶级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难免要打上阶维的烙印。历史人物的历史命运,一般来说是随着他们所属的阶级兴衰而沉浮的。此外,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强弱不同,主要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 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
最后,要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矛盾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人物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样个有不同特点,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形。因此我们分析每一具体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分阶段去评价。
二. 坚持“两点论”“重点论”
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事物内部矛盾诸多矛盾中必有一对是主要矛盾。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延缓或促进作用。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分析事物主要矛盾的时候,也要注意次要矛盾。不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为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决定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运用“两 点论”不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每一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对客观现实产生了浣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积极的一面;也夺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并造成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一面。就秦始皇本人南昌言,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攻打匈奴等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这是其有功的一面;而焚书坑儒,聚敛赋税,加重力役,严刑苛法等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这是其有过的一面。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两点论”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即使在同一矛盾体中,双方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重点论”抓主流。
何为主流,何为支流,便是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性质上的认定。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是以败之。”这一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在于赵翼没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
削损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是次要矛盾。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载矛盾的次要方面----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 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对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不说,因其推动了历史前进和发展,所以其功绩应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主流。因而,对该历史人物评价应是肯定的。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史人物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840年,拿破仑从罗马教会手中夺过皇冠,戴在头上,当上了尖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皇帝”一词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从这点看拿破仑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但我们从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来看,他不但没有恢复,保护过时的封建制度,而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进一步摧毁这种制度,保卫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拿破仑的政权不是封建政权,而是大资产阶级的军事政权。
历史上还有许多同一本质的东西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例如,同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 使用暴政,西汉初年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韩非子则强调用严厉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我们只要通过分析,找出他们的共同目的,就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四. 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一般来说,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历史发展反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必然 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对历史的前途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无数的偶然事件表现出来的。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要善于透过偶然事件找出隐藏在历史发展过程内部的必然性。
历史任务的时机成熟了,提出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一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满足这个要求,这是必然的,准来做这件事,恰巧是某个人物而不是别人,这又是偶然的。法国在督政府统治时期,内夺王党叛乱,外有武装干涉,督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客们对此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需要强力政权。当时远在埃及的拿破仑从一张报纸上了解到法国国内局势后,便离开埃及军队,独自回国,发动雾月政变而上台。恩格斯于1894年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曾这样评论拿破仑,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何等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人具来扮演的。这是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一个人的时侯,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尊号),克伦威尔等等 ,恩格斯的评论说明:拿破仑的崛起是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法国社会阶级斗争形式造成的,即时事造英雄。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不具备产生历史人物的必要条件,任何英雄豪杰都“永远跨不过由可能到现实的门阶“(《普列汉诺夫哲学选集》第二卷 368页)
五. 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
主观动机是历史人物改造社会的要求。客观效果是主观动机运作后产生的结果。 个人的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的,民族的。哥伦布怀着追求黄金的热望,,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其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哥伦布
的主观动机,但实际上哥伦布的动机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动机,反映了资产阶级谋求发展的要求,因而,最后的效果亦非偶然,两者并不矛盾。
列宁说过,据说历史喜欢同人开玩笑,本来想进这屋子,结果却走到另一间屋子里。这形象地说明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不相一致的特点。不要认为主观动机是好的,就可以置不良的客观效果于不顾。秦始皇焚书坑儒,从主以动机上看是为了维护统一,理应是肯定的;但从客观上看,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远远超出了其主观动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范畴,因而应予以批判。同时,也不要认为产生了良好的客观效果就可以置不良的主观动机于不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殖民侵略有功的观点就是片面地夸大其客观效果,因而是错误的。
六. 正确分析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 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932页)
杰出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承担者,是历史过程的影响者,他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历史任务对历史的影响再大,也决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面看个例子: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巨大欲望,就不会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也就不会有现代资本主义和各种划时代的科技发明;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郑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 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动机,欲望的努力所决定的。
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犯了“英雄史观”的错误,即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 ,根本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七. 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给历史人物列提纲。方式有三种:一是横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活动性质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例如,“评述汉武帝”一题,我们可以把其政绩分为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次评述。二是纵向分析法,把历史人物按时间顺序分成几个阶段。例如,“试述李大钊对我国革命的主要贡献”一题,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方面进行评述。三是纵横结合法,即把历史人物先分成几个阶段,再将各阶段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例如,“概述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一题,我们从纵向上将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然后从横的方面----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每一时期的“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又可分为更小的单位。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政治方面又可分为:1。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关于土地革命的理论;3。关于军事的理论;4。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其次,教会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概括。例如,“简要叙述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活动”一题,就需要把散见于高中〈〈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等有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叙述。
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原文大小要点全部概括进去的详细概括;二是舍去大部分比较次要的要点,保留少部分比较重要的要点中度概括; 三是只用一个句子就把一个历史事件甚至它的意义叙述出来的高度概括,究竟采取那种概括方法应视具体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要点越多,要求概括的层次就较高。
最后,教会学生在评述历史潮流人物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一般的人物评述题高水平该以述为主,以“寓评于述”为主要表现方法。“一事一评”,“数事合评”,还可“分阶段评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