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社会
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马晓云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通过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贫困居民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及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低保居民与非低保居民在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且在领悟家庭外社会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低保居民对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较低(不满意58.6茗,48.4皇;):
【关键词】精神卫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低保居民【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9一0036一02
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生活拮据上,其心理状况亦不容忽视。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对生活的良好评价是幸福人生不可忽略的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本文是针对西安市红砖南路社区内得到社会最低保障金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领悟社会支持情况及生活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后的结果。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象实验组:选取西安市红砖南路社区内得到社会最低保障金的居民35名,男18人,女17人;平均年龄48.73±9.24岁。对照组:随机选取非最低保障金的居民30名。男1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7.03±8.94岁。
方法l。自拟的一般生活状况调查表,包括:家庭及个人特征,居住情况,交通状况,家庭生活状况,文化娱乐活动,工作和职业等六个项目。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red
social
suppon
学历职业
采^杠人(元)生籀一l毫飘生一毫蠢
%
%
%
见表1基本生活状况百分比分布(%)
年龄婚姻
30—柏岁
已婚小学工人
400—500
25.8
40-50箩离异初中服务人员
600—700
38.7
50—60岁丧偶高中退休人员800一900不满意不满意
35.5
58.616.19.8
32.243.724.1
16.138.712.I19.4
19.425.829.345.2
29.316.158.648.4
满意满意
一般
一般
三、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主观幸福度比较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社会稳
scale,
定是相对的,外在的混乱当然是社会不稳定的集中表现,但消极负面心理因素同样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其主观幸福度总分、正性情感分和正性体验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45、2.89、1.21,p<0.05),而负性情感分和负性体验分则高于对照组(I-3.15、3.70、3.45,p<0.05):可见,作为弱势的低保贫困居民的消极负面心理,即紧张感、自卑感、压抑感、失落感、不满感、仇视感的疏导应引起政府及公众的关注,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化解的,它在整个转型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不是仅仅依靠爱心、同情心就可以消除了。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在帮助弱势群体维护个体尊严,克服消极负面心理,由自卑转为自信,由消极转为积极,由不满变为信任,逐步实现社会稳定与公正等方面独立发挥作用:
四、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各维度因子分(即:维度总分/维度条目数)和总体因子分(社会支持总分/条目总数)可以介于l一7之间,根据PSSS量表得分的界定,得分值介于1到3为社会支持差;德分值介于3到5为社会支持中;得分值介于5到7为社会支持好。本研究社会支持的得分值分别为好、中、差的频数分布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总体状况方面低保居民和非低保居民差异显著;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为差中者居多占总人数的
PSSS)迸行评定。此表在中国使用时因素分析显示条目可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类。前者包含原家庭支出条目,后者包含有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条目。本研究预试验随机抽取30名城市居民,对PSSS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Cmnbach’salpha为0.84;效度分析:经最大正交旋转,提取两个公因子,覆盖了68%的变异,其中四个家庭内支持的条目被包含于第二个公因子,可见此量表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结构效度可接受:
3.采用小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5个反映正性情感(PA),5个反映负性情感(NA),7条反映正性体验(PE),7条反映负性体验(NE),采用(0=是,1:不知道,2=否)三级计分,总幸福度:正性情感得分一负性情感得分+正性体验得分一负性体验得分+24。
调查方式:调查采用社区集会问卷调查和逐一面访方式,小团体填表。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lO.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
二、低保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是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城乡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人员;三是进城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本研究发现.低保居民年龄分布40—60比例较大,学历较低,生活和职业满意度较低。
圈丝堕至!!!竺!:!
万方数据
34%,37.1%,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差中好者居多占总人数的36.7%,59.7%;对家庭内支持领悟认为两组差异不显著,处于中好者居多,均占总人数的52.5%、33.3%、48.6%、60%;对家庭外支持领悟认为两组差异显著,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中间者居多占总人数的62.8%,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中好者居多占总人数的46.7%,53.3%;研究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比较不论任何阶段,家庭内支持的因子分都高于家庭外支持的因子分。两组在家庭外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f=3.61、2.98,p<o.05),调查发现,城市低保家庭对社区基层干部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尊重充满感激之情。
五、贫困居民社会支持及领悟结构状况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在逐步改善,虽然能缓解城市贫困居民暂时的压力,但大有杯水车薪之感。这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
调查发现,西部城市弱势群体中的贫困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他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之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思想固执,很难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一部分人还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抱怀疑、拒绝的态度。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居民一方面是生活上的贫困,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痛苦:如结果显示对生活和职业满意度均较低:又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在领悟社会支持因子方面,除家庭内支持的因子分为48.6%其他均低于因子分40%。与对照组相比领悟家庭外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可见,这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信心体验和目标价值体验以及心态平衡状态,有资料表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会带来较好的心理体验倾向,会提升对未来的信心、人生的目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在这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体验可以转化为追求幸福人生的动力,而只有借助于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动力才可能是持久的,否则便很可能漫无目的、浑浑噩噩,也就很难看清楚社会发展的主流走势。很难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追求幸福。
目前完全依靠社会扶贫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现行扶贫政策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城市扶贫政策是嵌入在各种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之中的,旨在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以反贫困为专门目标:现行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应急性特点,衔接性差,扶贫政策有着目标不清,功能混乱的缺陷。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组织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体制逐步解体,市场经济逐步成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初级劳动力市场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竞争将会非常激烈,失业问题也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大原则下探讨缓解城市贫困的思路,就既不可能考虑由国家、企业或社会哪一方包办贫困居民的生活,也不可能考虑由哪一方来包办贫困层的就万
方数据政治与社会
解贫困的作法,在今日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今天所能做的,最主要是通过提高贫困居民的自身素质、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贫困者自主择业,自我“解决”问题;同时,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呼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
六、改善贫困居民现状的建议
l、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强化就业、社会保障(包括救助)、医疗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两头强化”,中央政府加大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救助的财政支出,基层政府的服务项目越来越人性化,效果应当着眼于其功能是否明确、机构是否合理、公共服务绩效如何,扶贫的长效机制是否到位:
2、各地政府扶持并资助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要保证有资金来源、资源的最优配置。现有的志愿项目仍不满足社会需要,要深入群众去创造项目,形成长期、持续的工作形式,加强对志愿者专业服务技能的培养,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加强志愿者角色的拓展,要扮演好服务角色,增加志愿服务协调者角色,运用公共单位的资源为弱势群体服务,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等。
3、提高政府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完善社会政策制定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参与度,提高贫困居民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从政策制定看,现行社会政策的程序不规范、不透明、社会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渠道不畅:完善社会政策必须强化社会参与,尤其使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并使其利益要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为此,首先在政策酝酿阶段,政府部门应充分调研,听取弱势群体的声音,可以在政策酝酿的过程中广纳民意,通过听证会、讨论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智慧,真正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次,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有代表性地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弱势群体参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即将出台的政策成为真正的“阳光政策”,而且也有利于政策的宣传和执行。
4、加强就业培训(尤其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信息咨询和劳动监督与仲裁工作,保证公平竞争,保障各类职工的正当权益,尽量帮助贫困家庭通过增加就业摆脱贫困,或者防止一部分人陷入贫困,培育贫困居民的社会资本,推动贫困居民的自组织,促进他们建立自我支持网络,增强自我脱贫的能力,倡导家人互助、邻里互助,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鼓励非政府组织介入城市扶贫,扩大贫困居民的社会交往网络。幽
参考文献:
[1]王有捐.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
[EB/0L].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02—2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H].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全国低保调研课题组.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H].2002一08—13.
【责任编辑:孙巍】
业:过去的那种企图通过硬性政策、强制推行充分就业以缓
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马晓云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1
理论导刊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2006(9)5次
参考文献(3条)
1. 王有捐 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 2002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9
3. 全国低保调研课题组 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杨上广. 王春兰. Yang Shangguang. Wang Chunlan 上海城市社会极化问题与管治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观察2009(2)
2.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徐州市低保居民生命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3. 毛明华. 吕莹璐. MAO Ming-hua. LV Ying-lu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社会救助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5(4)
4. 苗春霞. 黄水平. 刘伟. MIAO Chun-xia. HUANG Shui-ping. LIU Wei 徐州市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2008,24(22)
5. 刘海涛. 乌正赉. LIU Hai-tao. WU Zheng-lai 城市低保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2006,9(7)
引证文献(5条)
1. 封铁英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对陕西省西安市三城区低保人员的调查[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8)
2.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徐州市低保居民生命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7(12)3. 苗春霞. 覃昭晖. 谷玉明. 卓朗. 张训堡 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心理状况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7(22)4.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4)
5. 苗春霞. 黄水平. 刘伟 徐州市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08(2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dk200609013.aspx
政治与社会
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马晓云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通过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贫困居民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及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低保居民与非低保居民在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且在领悟家庭外社会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低保居民对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较低(不满意58.6茗,48.4皇;):
【关键词】精神卫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低保居民【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9一0036一02
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生活拮据上,其心理状况亦不容忽视。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对生活的良好评价是幸福人生不可忽略的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本文是针对西安市红砖南路社区内得到社会最低保障金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领悟社会支持情况及生活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后的结果。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对象实验组:选取西安市红砖南路社区内得到社会最低保障金的居民35名,男18人,女17人;平均年龄48.73±9.24岁。对照组:随机选取非最低保障金的居民30名。男1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7.03±8.94岁。
方法l。自拟的一般生活状况调查表,包括:家庭及个人特征,居住情况,交通状况,家庭生活状况,文化娱乐活动,工作和职业等六个项目。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red
social
suppon
学历职业
采^杠人(元)生籀一l毫飘生一毫蠢
%
%
%
见表1基本生活状况百分比分布(%)
年龄婚姻
30—柏岁
已婚小学工人
400—500
25.8
40-50箩离异初中服务人员
600—700
38.7
50—60岁丧偶高中退休人员800一900不满意不满意
35.5
58.616.19.8
32.243.724.1
16.138.712.I19.4
19.425.829.345.2
29.316.158.648.4
满意满意
一般
一般
三、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主观幸福度比较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社会稳
scale,
定是相对的,外在的混乱当然是社会不稳定的集中表现,但消极负面心理因素同样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其主观幸福度总分、正性情感分和正性体验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45、2.89、1.21,p<0.05),而负性情感分和负性体验分则高于对照组(I-3.15、3.70、3.45,p<0.05):可见,作为弱势的低保贫困居民的消极负面心理,即紧张感、自卑感、压抑感、失落感、不满感、仇视感的疏导应引起政府及公众的关注,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化解的,它在整个转型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不是仅仅依靠爱心、同情心就可以消除了。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在帮助弱势群体维护个体尊严,克服消极负面心理,由自卑转为自信,由消极转为积极,由不满变为信任,逐步实现社会稳定与公正等方面独立发挥作用:
四、城市低保贫困居民与城市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各维度因子分(即:维度总分/维度条目数)和总体因子分(社会支持总分/条目总数)可以介于l一7之间,根据PSSS量表得分的界定,得分值介于1到3为社会支持差;德分值介于3到5为社会支持中;得分值介于5到7为社会支持好。本研究社会支持的得分值分别为好、中、差的频数分布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总体状况方面低保居民和非低保居民差异显著;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为差中者居多占总人数的
PSSS)迸行评定。此表在中国使用时因素分析显示条目可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类。前者包含原家庭支出条目,后者包含有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条目。本研究预试验随机抽取30名城市居民,对PSSS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Cmnbach’salpha为0.84;效度分析:经最大正交旋转,提取两个公因子,覆盖了68%的变异,其中四个家庭内支持的条目被包含于第二个公因子,可见此量表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结构效度可接受:
3.采用小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5个反映正性情感(PA),5个反映负性情感(NA),7条反映正性体验(PE),7条反映负性体验(NE),采用(0=是,1:不知道,2=否)三级计分,总幸福度:正性情感得分一负性情感得分+正性体验得分一负性体验得分+24。
调查方式:调查采用社区集会问卷调查和逐一面访方式,小团体填表。所有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lO.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
二、低保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是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二是城乡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人员;三是进城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本研究发现.低保居民年龄分布40—60比例较大,学历较低,生活和职业满意度较低。
圈丝堕至!!!竺!:!
万方数据
34%,37.1%,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差中好者居多占总人数的36.7%,59.7%;对家庭内支持领悟认为两组差异不显著,处于中好者居多,均占总人数的52.5%、33.3%、48.6%、60%;对家庭外支持领悟认为两组差异显著,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中间者居多占总人数的62.8%,非低保居民领悟社会支持认为中好者居多占总人数的46.7%,53.3%;研究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比较不论任何阶段,家庭内支持的因子分都高于家庭外支持的因子分。两组在家庭外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f=3.61、2.98,p<o.05),调查发现,城市低保家庭对社区基层干部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尊重充满感激之情。
五、贫困居民社会支持及领悟结构状况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在逐步改善,虽然能缓解城市贫困居民暂时的压力,但大有杯水车薪之感。这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
调查发现,西部城市弱势群体中的贫困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他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加之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思想固执,很难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一部分人还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抱怀疑、拒绝的态度。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居民一方面是生活上的贫困,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痛苦:如结果显示对生活和职业满意度均较低:又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在领悟社会支持因子方面,除家庭内支持的因子分为48.6%其他均低于因子分40%。与对照组相比领悟家庭外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可见,这将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信心体验和目标价值体验以及心态平衡状态,有资料表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会带来较好的心理体验倾向,会提升对未来的信心、人生的目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在这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体验可以转化为追求幸福人生的动力,而只有借助于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动力才可能是持久的,否则便很可能漫无目的、浑浑噩噩,也就很难看清楚社会发展的主流走势。很难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追求幸福。
目前完全依靠社会扶贫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现行扶贫政策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城市扶贫政策体系,城市扶贫政策是嵌入在各种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之中的,旨在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以反贫困为专门目标:现行的反贫困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应急性特点,衔接性差,扶贫政策有着目标不清,功能混乱的缺陷。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组织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体制逐步解体,市场经济逐步成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初级劳动力市场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竞争将会非常激烈,失业问题也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大原则下探讨缓解城市贫困的思路,就既不可能考虑由国家、企业或社会哪一方包办贫困居民的生活,也不可能考虑由哪一方来包办贫困层的就万
方数据政治与社会
解贫困的作法,在今日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今天所能做的,最主要是通过提高贫困居民的自身素质、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贫困者自主择业,自我“解决”问题;同时,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呼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
六、改善贫困居民现状的建议
l、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强化就业、社会保障(包括救助)、医疗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两头强化”,中央政府加大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救助的财政支出,基层政府的服务项目越来越人性化,效果应当着眼于其功能是否明确、机构是否合理、公共服务绩效如何,扶贫的长效机制是否到位:
2、各地政府扶持并资助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要保证有资金来源、资源的最优配置。现有的志愿项目仍不满足社会需要,要深入群众去创造项目,形成长期、持续的工作形式,加强对志愿者专业服务技能的培养,努力去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加强志愿者角色的拓展,要扮演好服务角色,增加志愿服务协调者角色,运用公共单位的资源为弱势群体服务,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等。
3、提高政府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完善社会政策制定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与参与度,提高贫困居民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从政策制定看,现行社会政策的程序不规范、不透明、社会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渠道不畅:完善社会政策必须强化社会参与,尤其使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并使其利益要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为此,首先在政策酝酿阶段,政府部门应充分调研,听取弱势群体的声音,可以在政策酝酿的过程中广纳民意,通过听证会、讨论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智慧,真正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次,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有代表性地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弱势群体参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即将出台的政策成为真正的“阳光政策”,而且也有利于政策的宣传和执行。
4、加强就业培训(尤其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信息咨询和劳动监督与仲裁工作,保证公平竞争,保障各类职工的正当权益,尽量帮助贫困家庭通过增加就业摆脱贫困,或者防止一部分人陷入贫困,培育贫困居民的社会资本,推动贫困居民的自组织,促进他们建立自我支持网络,增强自我脱贫的能力,倡导家人互助、邻里互助,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鼓励非政府组织介入城市扶贫,扩大贫困居民的社会交往网络。幽
参考文献:
[1]王有捐.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
[EB/0L].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02—2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H].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全国低保调研课题组.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H].2002一08—13.
【责任编辑:孙巍】
业:过去的那种企图通过硬性政策、强制推行充分就业以缓
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马晓云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1
理论导刊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2006(9)5次
参考文献(3条)
1. 王有捐 对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的判断分析 2002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9
3. 全国低保调研课题组 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状况的调研报告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杨上广. 王春兰. Yang Shangguang. Wang Chunlan 上海城市社会极化问题与管治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观察2009(2)
2.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徐州市低保居民生命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3. 毛明华. 吕莹璐. MAO Ming-hua. LV Ying-lu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社会救助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5(4)
4. 苗春霞. 黄水平. 刘伟. MIAO Chun-xia. HUANG Shui-ping. LIU Wei 徐州市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2008,24(22)
5. 刘海涛. 乌正赉. LIU Hai-tao. WU Zheng-lai 城市低保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2006,9(7)
引证文献(5条)
1. 封铁英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对陕西省西安市三城区低保人员的调查[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8)
2.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徐州市低保居民生命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7(12)3. 苗春霞. 覃昭晖. 谷玉明. 卓朗. 张训堡 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心理状况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7(22)4. 苗春霞. 覃昭晖. 张训保. 卓朗. 谷玉明 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4)
5. 苗春霞. 黄水平. 刘伟 徐州市城市低保对象生存质量现状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08(2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dk200609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