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
1、体裁的创新 ...................................................... 1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 2
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
相结合。 ........................................................ 2
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 3
2、 文化的沧桑感 .................................................... 3
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 5
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 5
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 5
4、强调“崇高” .................................................... 6
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 ................................. 6
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 ................. 6
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 ........... 7
总结: ............................................................. 7
谢辞: ............................................................. 8
参考文献: ......................................................... 8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界从1990年下半年出现散文热,一直持续了多年,可以说九十年代是文学的散文年代,其间新人倍出,新作迭加,“其整体水平,可说达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二高峰”,形成了全国上下几乎人人读散文,人人写散文的局面。在众多的作家中,有一位作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中其作品掀起全国性散文热潮,九十年代末其人及其作品又引起众多褒贬。这位作家就是余秋雨,对于他的评价,文学界形成了批评和赞扬两大派别,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现在,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我们可以冷静下来,从余秋雨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探究一下余秋雨散文创作给中国散文界带来了那些新变化。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人文色彩、
前言: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
1、体裁的创新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散文创作的旧樊篱,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余秋雨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②如在《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结论的。“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2、 文化的沧桑感
余秋雨散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呼唤文化的良知,文人的良知。
纵观余秋雨的作品,无不与文化有关联,余秋雨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秋雨的自我表白,正表明了他对文化的极度关注,因为这种关注,余秋雨才会以近乎严肃与执拗的学者态度,以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切肤关注,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幅深刻而独特的文化意境,弘扬了一种久违了的崇高文化精神和文化至上的人文理想追求。其中心,是不断以道德与良知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人没有想过或是智者不敢言说的思想真言。按照余秋雨自己说的话是:“我是真心实意的在游山玩水,又情不自禁的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这一点在他所写的大部分关照人文山水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写了敦煌石窟的历史罪人王道士为获取钱财而大肆向外国冒险家盗卖敦煌文物的可耻行径后,他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朝廷官场保护不了文物,官员们不断私自鲸吞文物,加速失散文物等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最后他发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正是余秋雨的可贵之处,他并不掩盖中国文化历史的疮疤,透过这些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个创伤,我们可以体会余秋雨为中国文化的厥失而痛心疾首,为中国文化研究的湮灭而捶胸顿足,他意在通过这些作品提示着这一代的文化人,中国文化历史不能再重新上演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文人中一员的余秋雨,他也对文人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并不掩盖中国文人,尤其是现代文人身上文化良知的逐渐消减。他以自己历史知识的积淀,以三省文人之身的深刻自剖,以生花妙笔,审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思考中国历代文人命运,追寻历史遗梦,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力图使沉迷于小情调的文人,在文学殿堂迷失方向的文人,闯进文学圣殿乱发呓语的文人,以醍醐灌顶的猛醒,其用心之良苦,为现代文人中少见。这也是余秋雨痛定思痛后的反思。做为当年文革期间上海文艺组石一歌的一般成员,余秋雨是不愿面对自己原来的面貌的,但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他的不能向人言说的苦楚,使得他无处逃避。这些精神的折磨,让他对中国文人的良知倍加关注,他以历史上文人良知的广泛内涵来向天下文人昭示自己的清白和无奈。《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他写出了历史上文人良知之魂,在明亡之后,“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是抗清复明,甚至在赳赳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折。文人中也有一群著名的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我想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当时江南好几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于‘削发’之争”。“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不少文人在老百姓停止了抗争后还在坚持,如“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著名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组织武装抗清复明等等。这些学者们铮铮铁骨所体现出的正是文人的气节,文人的良知,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忠贞不渝、大义在先的气节一脉相承的,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相得益彰的,与徐悲鸿的“无傲气不可无傲骨”是互相辉映的。《风雨天一阁》中,余秋雨揭开了自己的宏旨“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的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
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这种健全的文化人格是余秋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人进行反思后所得出的出路。针对中国现代文人队伍急剧膨胀,而文人精神却急速跌落的现实,他委婉地指出中国文人文化良知、文人良知的失落,提出当代文人应每日三省,以带动人文精神的重新回升。
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对此,我把它概括为“戏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戏剧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戏剧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运用合理的想象和小说式的虚拟手法,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苏东坡突围》中,描写苏东坡被押解的场景:“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等等,时空阻隔,我们都没有身临其境,也不知道苏东坡当时遭流放时的真实场景,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擦一把脸、喘一口气”,但通过作者合理的想象,细腻传神
的描写,让历史再现,使我们更深刻地贴近到苏东坡尴尬的境地和孤苦的内心世界,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作品中还充溢着悲悯的人文情怀。《风雨天一阁》中描写清代女子钱绣芸嫁到范家,却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带着遗憾逝去了。作者写道:“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忧郁的目光„„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的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在天一阁的整个鸿篇巨制中,作者特意将笔墨濡染了一个封建时代女子的文化渴求,并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这反映了余秋雨悲悯的人文情怀,使人读了仿佛也感觉到了钱绣芸那哀婉的目光,并为之感动、为之叹息,这种悲悯的情怀不仅突出了天一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增添了作品的人文色彩。
4、强调“崇高”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
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
读余秋雨的散文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
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
余秋雨可以不受身观局限而贴近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或置身于历史人物的灵魂深处,让其用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去说话,使审美者对这些“事实”进行了理性思考后产生的对历史人物高尚情操予以认可并滋生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源于对崇高的体验。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尽情的叙写了以藏书为乐的范钦和甘愿放弃田产而继承“天一阁”藏书的范大冲。藏书对文化的积累与延续至关重要,因而古往今来颇受有识的士子文人津津乐道与青睐。众所周知,藏书的意义虽大,却没有经济价值可言。而范欣却苦心经营到80岁临终之时。更有甚者,其长子范大冲为了“天一阁”的藏书甘愿放弃了对田产的继承,其魄力不小,勇气可嘉。范大冲的人格、情操也因其得以升华。这种取舍直承历代文人的精神实质,值的讴歌与弘扬。范大冲其人也因其“壮举”而成为美的典型。这篇文章,作者以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使人可信,感人肺腑。它不仅具有了刚健,雄伟的美的实质,而且也能使人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当然,对崇高美的表述在余秋雨的作品中表现甚多,难以穷尽式的罗列。
总结:
余秋雨的作品,引发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视角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就表明,余秋雨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未来文学而言,他建筑范式,提供参照,积淀传统。对现代文学而言,他体现出秋雨体散文的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沧桑的喟叹,对文化重建的呼喊,对普及文化的积极努力。即使他身上的浮躁,也是当代文人特征的体现。余秋雨是当代散文史上开创一种新的文体文风,不可否认的一位重要作家。
谢辞:
本文是在李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李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虽然有繁忙的工作,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给我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使我从中受益非浅。李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我仅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无法言语的心情: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东方出版中心 1992年3月版
《山居笔记》 余秋雨著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霜冷长河》 余秋雨著 作家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秋雨散文》 余秋雨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文明的碎片》余秋雨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年5月版
《千年一叹》 余秋雨著 作家出版社 2003年2月版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
1、体裁的创新 ...................................................... 1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 2
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
相结合。 ........................................................ 2
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 3
2、 文化的沧桑感 .................................................... 3
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 5
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 5
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 5
4、强调“崇高” .................................................... 6
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 ................................. 6
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 ................. 6
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 ........... 7
总结: ............................................................. 7
谢辞: ............................................................. 8
参考文献: ......................................................... 8
浅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界从1990年下半年出现散文热,一直持续了多年,可以说九十年代是文学的散文年代,其间新人倍出,新作迭加,“其整体水平,可说达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二高峰”,形成了全国上下几乎人人读散文,人人写散文的局面。在众多的作家中,有一位作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中其作品掀起全国性散文热潮,九十年代末其人及其作品又引起众多褒贬。这位作家就是余秋雨,对于他的评价,文学界形成了批评和赞扬两大派别,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现在,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我们可以冷静下来,从余秋雨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探究一下余秋雨散文创作给中国散文界带来了那些新变化。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人文色彩、
前言: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
1、体裁的创新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散文创作的旧樊篱,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情节复杂。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1.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余秋雨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1.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②如在《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结论的。“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2、 文化的沧桑感
余秋雨散文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呼唤文化的良知,文人的良知。
纵观余秋雨的作品,无不与文化有关联,余秋雨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余秋雨的自我表白,正表明了他对文化的极度关注,因为这种关注,余秋雨才会以近乎严肃与执拗的学者态度,以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切肤关注,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幅深刻而独特的文化意境,弘扬了一种久违了的崇高文化精神和文化至上的人文理想追求。其中心,是不断以道德与良知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人没有想过或是智者不敢言说的思想真言。按照余秋雨自己说的话是:“我是真心实意的在游山玩水,又情不自禁的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这一点在他所写的大部分关照人文山水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写了敦煌石窟的历史罪人王道士为获取钱财而大肆向外国冒险家盗卖敦煌文物的可耻行径后,他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朝廷官场保护不了文物,官员们不断私自鲸吞文物,加速失散文物等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最后他发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正是余秋雨的可贵之处,他并不掩盖中国文化历史的疮疤,透过这些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个创伤,我们可以体会余秋雨为中国文化的厥失而痛心疾首,为中国文化研究的湮灭而捶胸顿足,他意在通过这些作品提示着这一代的文化人,中国文化历史不能再重新上演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文人中一员的余秋雨,他也对文人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并不掩盖中国文人,尤其是现代文人身上文化良知的逐渐消减。他以自己历史知识的积淀,以三省文人之身的深刻自剖,以生花妙笔,审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思考中国历代文人命运,追寻历史遗梦,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力图使沉迷于小情调的文人,在文学殿堂迷失方向的文人,闯进文学圣殿乱发呓语的文人,以醍醐灌顶的猛醒,其用心之良苦,为现代文人中少见。这也是余秋雨痛定思痛后的反思。做为当年文革期间上海文艺组石一歌的一般成员,余秋雨是不愿面对自己原来的面貌的,但那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他的不能向人言说的苦楚,使得他无处逃避。这些精神的折磨,让他对中国文人的良知倍加关注,他以历史上文人良知的广泛内涵来向天下文人昭示自己的清白和无奈。《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他写出了历史上文人良知之魂,在明亡之后,“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是抗清复明,甚至在赳赳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折。文人中也有一群著名的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我想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当时江南好几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于‘削发’之争”。“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不少文人在老百姓停止了抗争后还在坚持,如“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著名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组织武装抗清复明等等。这些学者们铮铮铁骨所体现出的正是文人的气节,文人的良知,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忠贞不渝、大义在先的气节一脉相承的,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相得益彰的,与徐悲鸿的“无傲气不可无傲骨”是互相辉映的。《风雨天一阁》中,余秋雨揭开了自己的宏旨“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的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
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这种健全的文化人格是余秋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人进行反思后所得出的出路。针对中国现代文人队伍急剧膨胀,而文人精神却急速跌落的现实,他委婉地指出中国文人文化良知、文人良知的失落,提出当代文人应每日三省,以带动人文精神的重新回升。
3、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对此,我把它概括为“戏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戏剧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戏剧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3.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运用合理的想象和小说式的虚拟手法,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苏东坡突围》中,描写苏东坡被押解的场景:“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等等,时空阻隔,我们都没有身临其境,也不知道苏东坡当时遭流放时的真实场景,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擦一把脸、喘一口气”,但通过作者合理的想象,细腻传神
的描写,让历史再现,使我们更深刻地贴近到苏东坡尴尬的境地和孤苦的内心世界,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作品中还充溢着悲悯的人文情怀。《风雨天一阁》中描写清代女子钱绣芸嫁到范家,却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带着遗憾逝去了。作者写道:“今天,当我抬起头来,仰望天一阁这栋楼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钱绣芸忧郁的目光„„而是写在那很少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的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在天一阁的整个鸿篇巨制中,作者特意将笔墨濡染了一个封建时代女子的文化渴求,并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注,这反映了余秋雨悲悯的人文情怀,使人读了仿佛也感觉到了钱绣芸那哀婉的目光,并为之感动、为之叹息,这种悲悯的情怀不仅突出了天一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增添了作品的人文色彩。
4、强调“崇高”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崇高”也是其一真被强调的对象。这与他平时注重对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在涉及到美的崇高的问题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这种“大”就是美的一种崇高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美的观念从较多角度被体现了出来。
4.1、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
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4.2,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
读余秋雨的散文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
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现实丑已成为即定的历史,任何人也回天乏力。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4.3、在余秋雨的散文当中,他常常以哲人的眼光洞穿历史。
余秋雨可以不受身观局限而贴近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或置身于历史人物的灵魂深处,让其用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去说话,使审美者对这些“事实”进行了理性思考后产生的对历史人物高尚情操予以认可并滋生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源于对崇高的体验。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尽情的叙写了以藏书为乐的范钦和甘愿放弃田产而继承“天一阁”藏书的范大冲。藏书对文化的积累与延续至关重要,因而古往今来颇受有识的士子文人津津乐道与青睐。众所周知,藏书的意义虽大,却没有经济价值可言。而范欣却苦心经营到80岁临终之时。更有甚者,其长子范大冲为了“天一阁”的藏书甘愿放弃了对田产的继承,其魄力不小,勇气可嘉。范大冲的人格、情操也因其得以升华。这种取舍直承历代文人的精神实质,值的讴歌与弘扬。范大冲其人也因其“壮举”而成为美的典型。这篇文章,作者以平和的语气娓娓道来,使人可信,感人肺腑。它不仅具有了刚健,雄伟的美的实质,而且也能使人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当然,对崇高美的表述在余秋雨的作品中表现甚多,难以穷尽式的罗列。
总结:
余秋雨的作品,引发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视角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就表明,余秋雨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未来文学而言,他建筑范式,提供参照,积淀传统。对现代文学而言,他体现出秋雨体散文的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沧桑的喟叹,对文化重建的呼喊,对普及文化的积极努力。即使他身上的浮躁,也是当代文人特征的体现。余秋雨是当代散文史上开创一种新的文体文风,不可否认的一位重要作家。
谢辞:
本文是在李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蒙李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虽然有繁忙的工作,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给我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使我从中受益非浅。李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我仅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无法言语的心情: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东方出版中心 1992年3月版
《山居笔记》 余秋雨著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霜冷长河》 余秋雨著 作家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秋雨散文》 余秋雨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文明的碎片》余秋雨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年5月版
《千年一叹》 余秋雨著 作家出版社 2003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