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
一、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病害,广泛分布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吉林省每年都有发生,其发病程度因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气象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40~50%以上,分蘖期发病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植株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生长缓慢,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抽穗期穗颈瘟严重发生时,可形成大量的白穗,不能结实或形成瘪粒。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中都可发生,根据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不同,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在吉林省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一)症状
1、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而有所不同,分四种类型:
①慢性型:这是在田间最为常见的病斑。病斑初期为暗绿色的侵入点,很快逐渐扩大形成梭形病斑,病斑可清晰分为三部分,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最外围有一圈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②急性型: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如氮肥施用过多,或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暗绿色,其上密生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出现的多,常是叶瘟病流行的预兆。
③白点型:在感病品种的嫩叶发生病原菌侵入后,遇干燥的气象条件时,在侵染点周围很快形成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属进展型病斑。随气象条件的变化可转变成急性型或n慢性型病斑(不利发病条件的多为急性型,不利发病条件下,逐渐扩展为慢性型)。
④褐点型:主要发生在抗品种或植株下部老叶上,病斑为针头状或稍大的褐色斑点,病斑上不产生霉层,多局限于两叶脉中间。
2、穗颈瘟:在水稻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小枝梗处发生病斑,形成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多围绕穗轴向上、向下伸展,在有利于发病条件下,病斑可扩展到枝梗处,病部呈黑褐色,其上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颈可形成白穗,发病晚的穗颈常不能结实,使秕谷增多。
(二)防治措施
1、选育丰产抗病良种:通88-7、9236
2、科学施肥管水:在施肥上应做到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适当施用
含硅酸盐的肥料(硅肥、草木灰、矿渣、密灰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冷浸田注意增施P肥 ,在管水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湿润成熟的间歇节水增温灌溉技术。
3、药剂防治:6月25日进行调查,防治叶瘟在病叶率达5%以上时施药,防治穗颈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可选择的药剂有:①40%富士一号乳油(700~1000倍)1500ml/公顷。②40%克瘟散乳油1500ml/公顷。③20%三环唑可湿粉1.5kg/公顷。④13%页稻瘟一号(1000~1500倍)1.5kg/公顷。⑤21.2%加收热必可湿粉1125~1800g/公顷。⑥2%加收米液剂1125~1500ml/公顷。
二、纹枯病
近年来在我省普遍发生,危害性也大,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的危害稻穗和茎杆,并引起倒伏或整丛枯死,使水稻严重减产,叶鞘发病后,先在近水面处的茎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小斑,然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呈灰绿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的菌核,易脱落。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
(二)防治措施
1、清除菌源
①秋翻地:将带有菌核的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处。
②打捞菌核:泡田时,在下风头田边打捞菌核,并将打捞的菌核深埋或烧掉。
2、水肥管理:同稻瘟病。
3、药剂防治:7月20日左右,穴发病率达20%,可施药防治发病早的年份,半月后再施一次药,有效药剂有:
①5%井岗霉素水剂1500~2250ml/公顷,效果特别好,有内吸治疗作用。
②4%菌核净可湿粉3000~3750g/公顷。
③20%甲基砷酸锌(稻脚青)2000倍液喷雾,或每亩125g拌细土25~35撒施。 ④10%甲基砷酸钙(稻宁)1000部液喷雾,或拌土撒施250克/亩。
⑤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纹枯利1000倍液。
⑥20%望佳多可湿粉300~375克/公顷,25%甲苗利可湿粉750~1050g/公顷,20%三唑酮乳油1050~1500公顷。
三、稻曲病
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局部地区域,为水稻生产中一个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一)症状识别
在开花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危害稻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丝块以后逐渐长大,使颖的合缝处稍稍张开,圳出淡黄绿色的小菌核,逐渐澎大,包裹全部颖壳,而形成一个大的病粒(稻曲病)比一般稻粒大3~4倍,墨绿色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防治措施
1、消灭菌源:①秋翻地。②种子消毒(浸种)。③拔除病株。④在无病田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同稻瘟病。
3、早期摘除病粒。
4、花期药剂防治:在水稻出穗前7~10天施药为宜。可选择的药剂有:①5%井岗霉素1500~2250ml/公顷。②6%多菌铜可湿粉30~37.5kg/公顷,18%多菌铜可湿粉15kg/公顷。③14%络氨铜水剂250~300倍液。④50%DT可湿粉1500~2250g/公顷。
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
一、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病害,广泛分布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吉林省每年都有发生,其发病程度因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气象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40~50%以上,分蘖期发病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植株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生长缓慢,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抽穗期穗颈瘟严重发生时,可形成大量的白穗,不能结实或形成瘪粒。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中都可发生,根据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不同,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在吉林省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一)症状
1、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而有所不同,分四种类型:
①慢性型:这是在田间最为常见的病斑。病斑初期为暗绿色的侵入点,很快逐渐扩大形成梭形病斑,病斑可清晰分为三部分,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最外围有一圈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②急性型: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如氮肥施用过多,或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暗绿色,其上密生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出现的多,常是叶瘟病流行的预兆。
③白点型:在感病品种的嫩叶发生病原菌侵入后,遇干燥的气象条件时,在侵染点周围很快形成白色近圆形的小白斑,属进展型病斑。随气象条件的变化可转变成急性型或n慢性型病斑(不利发病条件的多为急性型,不利发病条件下,逐渐扩展为慢性型)。
④褐点型:主要发生在抗品种或植株下部老叶上,病斑为针头状或稍大的褐色斑点,病斑上不产生霉层,多局限于两叶脉中间。
2、穗颈瘟:在水稻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小枝梗处发生病斑,形成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多围绕穗轴向上、向下伸展,在有利于发病条件下,病斑可扩展到枝梗处,病部呈黑褐色,其上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颈可形成白穗,发病晚的穗颈常不能结实,使秕谷增多。
(二)防治措施
1、选育丰产抗病良种:通88-7、9236
2、科学施肥管水:在施肥上应做到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适当施用
含硅酸盐的肥料(硅肥、草木灰、矿渣、密灰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冷浸田注意增施P肥 ,在管水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湿润成熟的间歇节水增温灌溉技术。
3、药剂防治:6月25日进行调查,防治叶瘟在病叶率达5%以上时施药,防治穗颈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可选择的药剂有:①40%富士一号乳油(700~1000倍)1500ml/公顷。②40%克瘟散乳油1500ml/公顷。③20%三环唑可湿粉1.5kg/公顷。④13%页稻瘟一号(1000~1500倍)1.5kg/公顷。⑤21.2%加收热必可湿粉1125~1800g/公顷。⑥2%加收米液剂1125~1500ml/公顷。
二、纹枯病
近年来在我省普遍发生,危害性也大,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的危害稻穗和茎杆,并引起倒伏或整丛枯死,使水稻严重减产,叶鞘发病后,先在近水面处的茎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小斑,然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呈灰绿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的菌核,易脱落。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
(二)防治措施
1、清除菌源
①秋翻地:将带有菌核的病残体埋入土壤深处。
②打捞菌核:泡田时,在下风头田边打捞菌核,并将打捞的菌核深埋或烧掉。
2、水肥管理:同稻瘟病。
3、药剂防治:7月20日左右,穴发病率达20%,可施药防治发病早的年份,半月后再施一次药,有效药剂有:
①5%井岗霉素水剂1500~2250ml/公顷,效果特别好,有内吸治疗作用。
②4%菌核净可湿粉3000~3750g/公顷。
③20%甲基砷酸锌(稻脚青)2000倍液喷雾,或每亩125g拌细土25~35撒施。 ④10%甲基砷酸钙(稻宁)1000部液喷雾,或拌土撒施250克/亩。
⑤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纹枯利1000倍液。
⑥20%望佳多可湿粉300~375克/公顷,25%甲苗利可湿粉750~1050g/公顷,20%三唑酮乳油1050~1500公顷。
三、稻曲病
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局部地区域,为水稻生产中一个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一)症状识别
在开花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危害稻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丝块以后逐渐长大,使颖的合缝处稍稍张开,圳出淡黄绿色的小菌核,逐渐澎大,包裹全部颖壳,而形成一个大的病粒(稻曲病)比一般稻粒大3~4倍,墨绿色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防治措施
1、消灭菌源:①秋翻地。②种子消毒(浸种)。③拔除病株。④在无病田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同稻瘟病。
3、早期摘除病粒。
4、花期药剂防治:在水稻出穗前7~10天施药为宜。可选择的药剂有:①5%井岗霉素1500~2250ml/公顷。②6%多菌铜可湿粉30~37.5kg/公顷,18%多菌铜可湿粉15kg/公顷。③14%络氨铜水剂250~300倍液。④50%DT可湿粉1500~2250g/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