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是生命课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语文教学成了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语文也没能真正走进人的生命。  一.以生命关怀为基本理念重构语文新课堂  强调语文教育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尤其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回归生命的期望,不仅出自生命个体的需要,教育的内在规定,也是语文学科所内涵的教育价值的体现。  语文学科为人们的价值定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重要的是,在教育中,我们选择何种价值。今天,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期待已不再是“工具性”和所谓的“思想性”、“道”及简单的“人文性”与“神圣性”。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每一个“我”都会希望教育成为自己生命的资源,会希望语文教学帮助“我”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希望语文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的我与世界的一种交流。因此可以说,体验他人,表达自己,努力回复语文学科的生命性,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价值追求。回归生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依然没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窠臼,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正如叶澜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攻坚战。近几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  “生命课堂”具有人文特征,这种人文性表现为对课堂生活的主体—学生以“人”的关注。学生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生活经历无不带有真切而丰富的情绪、情感。正如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所说,学生“在课堂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此,关注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关注情感的课堂更高层面的视点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样的课堂与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的“三位一体”的功能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  二.以生命活动为本质开展语文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并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这门工具。语文课堂也变成了训练场。加上考试的压力,教师与学生都深陷“训练”的泥坑而苦不堪言。这种训练的结果,虽然有一定成绩,但是语文课堂被搞得索然无味了,以致学生对语文课深恶痛绝,被社会批评为“误尽苍生”。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是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从语言的基本特性来看,语言不仅仅是普通的工具,更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类用来传达心灵的最重要的遗传密码。第二,从人的语言化过程来看,人的语言化实际上是人的人化、社会化的过程。人在接受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必然要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因此语文学习除了掌握语文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生命的活动,换言之就是要借助“生命课堂”,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潘知常在《生命美学》中说:“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生命意识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思考等等。生命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对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教师去唤醒。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以尊重生命为终极目的践行语文教育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对教学价值认识的偏离,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教书,就是传授知识的人。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书、讲书的过程。要突出政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灌输,灌输就是要讲。“文道统一”,其实重的是“道”,这重“道”就要讲。为应试服务,一套一套考试模拟题的演练,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讲,就是教师的任务;考,就是教学的法宝;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内涵。讲,就是“灌”,逐步升级,发展到满堂灌,拖堂灌,抢时间灌,占用节假日灌,无所不用其极,灌得学生东倒西歪、云里雾里、不知去向。在这无穷无尽的“灌”中,学生作为“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地位消失了。其结果不仅没有“育人”,相反导致不少学生厌学、逃学、弃学、辍学,应试教育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令人痛心的严重的阻碍。  “生命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它注重人的教育,其宗旨是尊重生命。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充满着无限的活力,课堂教学就要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把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课堂生活,在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只有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精神舒畅中认识事物,在自主发展中成长,有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就像一棵树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教师在推进教学过程中,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一扫以前课堂沉闷机械的状态,以“童心”换“童心”,以真诚引真诚,以关怀促进步,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教师不仅感到自己在成长,也将收获到莫大的慰藉与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语文教学更不能例外。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章,这些文章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有的甚至是终生,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状不满的批评精神和创造欲望,让学生从内在到外在都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  张素君,叶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责任编校:黄碧斋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语文教学成了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而语文也没能真正走进人的生命。  一.以生命关怀为基本理念重构语文新课堂  强调语文教育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尤其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回归生命的期望,不仅出自生命个体的需要,教育的内在规定,也是语文学科所内涵的教育价值的体现。  语文学科为人们的价值定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重要的是,在教育中,我们选择何种价值。今天,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期待已不再是“工具性”和所谓的“思想性”、“道”及简单的“人文性”与“神圣性”。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每一个“我”都会希望教育成为自己生命的资源,会希望语文教学帮助“我”理解历史、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希望语文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的我与世界的一种交流。因此可以说,体验他人,表达自己,努力回复语文学科的生命性,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价值追求。回归生命,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依然没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窠臼,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正如叶澜先生指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攻坚战。近几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  “生命课堂”具有人文特征,这种人文性表现为对课堂生活的主体—学生以“人”的关注。学生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生活经历无不带有真切而丰富的情绪、情感。正如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所说,学生“在课堂社会中经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失败等带来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此,关注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关注情感的课堂更高层面的视点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样的课堂与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的“三位一体”的功能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  二.以生命活动为本质开展语文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并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这门工具。语文课堂也变成了训练场。加上考试的压力,教师与学生都深陷“训练”的泥坑而苦不堪言。这种训练的结果,虽然有一定成绩,但是语文课堂被搞得索然无味了,以致学生对语文课深恶痛绝,被社会批评为“误尽苍生”。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是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从语言的基本特性来看,语言不仅仅是普通的工具,更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类用来传达心灵的最重要的遗传密码。第二,从人的语言化过程来看,人的语言化实际上是人的人化、社会化的过程。人在接受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必然要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因此语文学习除了掌握语文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生命的活动,换言之就是要借助“生命课堂”,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潘知常在《生命美学》中说:“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生命意识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思考等等。生命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对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教师去唤醒。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以尊重生命为终极目的践行语文教育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对教学价值认识的偏离,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教书,就是传授知识的人。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书、讲书的过程。要突出政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灌输,灌输就是要讲。“文道统一”,其实重的是“道”,这重“道”就要讲。为应试服务,一套一套考试模拟题的演练,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讲,就是教师的任务;考,就是教学的法宝;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内涵。讲,就是“灌”,逐步升级,发展到满堂灌,拖堂灌,抢时间灌,占用节假日灌,无所不用其极,灌得学生东倒西歪、云里雾里、不知去向。在这无穷无尽的“灌”中,学生作为“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学生作为“人”的地位消失了。其结果不仅没有“育人”,相反导致不少学生厌学、逃学、弃学、辍学,应试教育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令人痛心的严重的阻碍。  “生命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它注重人的教育,其宗旨是尊重生命。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充满着无限的活力,课堂教学就要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把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课堂生活,在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只有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精神舒畅中认识事物,在自主发展中成长,有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就像一棵树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教师在推进教学过程中,热爱学生,关注学生,一扫以前课堂沉闷机械的状态,以“童心”换“童心”,以真诚引真诚,以关怀促进步,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教师不仅感到自己在成长,也将收获到莫大的慰藉与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语文教学更不能例外。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章,这些文章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有的甚至是终生,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状不满的批评精神和创造欲望,让学生从内在到外在都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  张素君,叶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责任编校:黄碧斋


相关文章

  • 语文教师教育叙事:着力构建生命的课堂
  • 语文教师教育叙事:着力构建生命的课堂 语文教师教育叙事:着力构建生命的课堂 说真心话,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心在颤抖.暮然回首,1989年,当时尚不满19岁的我告别xx师范专科学院,怀揣着忐忑.憧憬和坚毅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岁月飘忽,我 ...查看


  •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案例 (一)一位教师讲授<后赤壁赋>,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义.虚词实词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苏轼前后期思想的对照,最后告诉学生全文的感情线索:乐-- ...查看


  • 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 浅谈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象山镇黄连小学 杨钦 [1**********] 摘要: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复杂性.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复杂性和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都对你语文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教育即"生命·实践&q ...查看


  • 我的语文人生
  • 我的语文人生>读后感 张老师的<我的语文人生>中,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丰富实在的借鉴素材.通过阅读<我的语文人生>,也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岗位有了诸多新认识,并且在本学期的亲身学习实践中,生出 ...查看


  • 访谈教育名家如何评议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1
  • 支玉恒: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 ...查看


  • [转载][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
  • ]<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2011-05-28 20:38:20)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师研究 原文地址:<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作者:朱兵的博客 ...查看


  • 谈谈调控小学语文课堂气氛的策略
  • [摘 要]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感兴趣的,然而,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犯喧宾夺主的错误,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教师一言堂.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激活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我尝试采用几种策略调动了 ...查看


  • 语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汇报
  • 豆村学校语文主题学习汇报 为了突出语文教学,适应现代语文教学改革,我校去年开始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通过一年多大实践,我们感到围绕语文"主题学习"进行了课内大量阅读: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 ...查看


  • 访谈教育名家如何评议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 访谈教育名家如何评议一堂精彩的语文课.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支玉恒:什么是好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