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散曲艺术

作者:黄卉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05期

  内容提要 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飘逸、奔放、老辣、清隽,被后世推为散曲第一家。他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在散曲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元散曲咏史、叹世、归隐、写景、闺情、叙事诸题材他都涉及,并各具成就。他制曲艺术精湛,风格典雅清丽,本色自然。他的散曲意境高妙,充满画意,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他长于心理刻划,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将元散曲推向高潮。

  关键词 马致远 散曲 艺术 研究

  散曲文学史上,马致远是最有光辉的作家。无论是小令还是套数,他都留下了绚烂的篇章。在元代,他是一位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作品思想丰富而个性鲜明,题材多样而各具成就。他将特出的才情、洒落的气概、凝炼的语言融入散曲中,使他的作品意境宏丽、风格清逸,很为当时及后世曲家所追慕。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散曲兴起于民间,最初盛行于勾栏瓦肆,在文人心目中不能和诗文相比。马致远对散曲的贡献就在于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扩大。他用散曲咏史怀古、叹世归隐、言情写景、叙事田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咏史是马致远散曲的重要题材。一方面,他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有些作品,与他企望功名而又志不得伸相联系,透露着一缕伯乐难遇,“古人尚自把天时待”〔1〕、“命里无时莫刚求”〔2〕的情绪,曲中不免无可奈何自我慰藉的味道。“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3〕这便是怀才不遇的心声。另一方面,他的更多的咏史之作,是否定历史上的功名利禄,指出王侯将相的虚幻无常,来说明英雄末路、风波失所古今皆然,揭示人生如梦、居官得祸的道理。他赞美那些激流勇退、远害全身的古人,叹惋那些功业有成却横遭杀身之祸的历史英雄。他咏史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众多。他非常赞赏的是范蠡、张良、严光、陶渊明。他们或激流勇退、全身远害,或栖身自然、不为仕途所累。一声“高哉范蠡乘舟去”,即是作者情怀的强烈流露。而“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4〕将浙江潮的动与西山的静对比来写,以朝夕奔涌的浙江潮喻宦海世间的风云难测、虚幻渺茫,以万古长青的西山喻回归自然的闲适恬静、真性永恒。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是历史给马致远的深刻启迪的结果,历史上那些事业有成的英雄豪杰,因为不知全身远害、功成身退而招致杀身之祸。屈原、项羽、韩信等人的遭遇,把马致远心中经世报国的信条打得粉碎。他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和咏史题材紧密相关的是叹世归隐题材。马致远这一题材的作品很多,大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由此我们看到当时官场的险恶、文人地位的低下,元蒙统治者对汉人的歧视。他的归隐题材作品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追求陶渊明式的清高孤傲。他要将“闲身跳出红尘外”〔5〕,与“酒中仙,尘外客, 林间友”〔6〕去过“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7〕的生活。他向往归隐田园那种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那种无拘无束的身心自由的状态。他说道:“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这样的一份超脱,道出了“青门幸有栽瓜地,谁羡封侯百里”〔8〕的清高孤傲, 恰如张可久的“不恋朝章,归钓夕阳,白眼傲君王”〔9〕的清脱。 马致远笔下的田园闲居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恋着“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10〕,他爱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11〕他的叹世归隐作品,集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而这些汇成了一个思想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马致远形象。

  马致远的写景小令,很为后人推重。他长于摹景状物,常能以极其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本色的语言把大自然的壮观秀美呈现于纸端,绘出一幅幅山水画卷。例如被赞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就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日羁旅图。全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展现出枯萎的藤、老朽的树、归巢的乌鸦;小巧的桥、流淌的水、孤零的人家;漫漫的古道、凛冽的西风、羸弱的瘦马;伴着西下的夕阳,更衬出天涯游子的凄凉。人与自然、情与景融为一体。无怪王国维叹为“天籁”。〔12〕苏轼曾称赞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马致远的散曲,尤其是写景小令,也深得画意。他常寥寥数笔,却清俊尖新,宛如明净幽美的山水画,读来意味无穷。与《秋思》那沉重萧瑟的景色不同,马致远笔下的潇湘八景多以清秀明丽的笔调写出,画面清新,意境深远,把人带入宁静秀美的潇湘画里。西湖是散曲家最偏爱的景致。马致远写西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却以他明快清丽的风格独具特色。他笔下的西湖春色、“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青旗挂”〔13〕。融融春日,乘轿游春,信马踏青,秋千架上荡笑声。满眼是娇媚的杏花,依人的柳花,含笑的桃花,游荡的画船,飘扬的酒旗,怎能叫人不醉呢!

  元散曲中写闺情的曲子是很多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古代男女社交不公开,婚姻不自主,只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而闺怨的内容不少;其二,古代交通不发达,男子或仕宦、或游学、或经商在外,往往短期内不能与家人团聚,所以写思妇怨女心声的作品自然多了;其三,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青楼瓦肆也渐多。加之元代文人科举无路,仕宦无门,与风尘女子接触多了,写她们的生活的曲子也应运而生。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他的作品写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轻佻之语。例如:“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14〕用浅白、本色如口语的语言把感情强烈地渲染出来,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凄婉、哀叹,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表现出对爱的追求和情的忠贞。

  元散曲中叙事状物的作品比较少。马致远的《借马》、《张玉岩草书》、《咏庄宗行乐》、[商调·集贤宾]《无题》都是叙事长套的佳作。在这些作品里,他塑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马如命的马主人,胸怀磊落的张玉岩,只知治梨园掌乐府的后唐庄宗,金山寺题壁的苏小卿。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可以说是以文为曲,他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如套曲《张玉岩草书》,用了共8支曲子,从张玉岩胸襟才气、 书写动态、师承渊源、声气神韵、笔划技法、情感变化以及收藏宏富、融贯诸家等等多个方面铺陈,读来宛如一篇张玉岩的传记。而另一支套曲《借马》,以马主人的口气从有人要借马,不情愿借出去又非借不行,马主人的为难心理化作不厌其烦的声声嘱咐:如何饮马、如何喂马、如何骑马、如何鞭马、如何拴马、如何洗马,等等,交待得细致入微,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养马经了。

  精湛卓越的艺术特色

  马致远的散曲在艺术上是绚丽夺目的。这也是他的散曲为后代曲家推重的原因。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典雅清丽、本色自然的风格,使他的散曲意境高远开阔。我国古代诗家历来追求意境美,把它作为诗作品位高低的一个标准。王昌龄的《诗格》即三境并称,且以意境为最高境界。〔15〕马致远散曲的意境高妙,缘于他曲中的画意。他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施展自己摹景状物的才情,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马致远散曲的画意首先在于他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巧妙地截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加以突出渲染。例如写西湖浓浓的春意,“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16〕春天里百花盛开,最能表现春色的是杏、是柳、是桃,它们的不同姿态,使春色更醉人。马致远写景状物,并不做细琐的形容,而是抓取最引人的一段,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余地。他写《远浦归帆》,只一句“断桥头卖鱼人散”,把渔民的生活写活。渔民们一天的收获如何,心情怎样,鱼卖得个好价么?作者没有说。一个“散”字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看见散去的人影。马致远的散曲有画意,还在于他将景物巧妙地放在一个画面空间里,使曲中景致有层次,有错落,象一幅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如“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17〕这里的花村、草店写地上的景致,是近景;晚霞满天写天边的景色,四周的群山写天地之间的景物,是远景。曲中的物象参差错落,是一幅美丽的山村画。马致远的散曲的画意,更在于他借助大量诉诸感官的秾丽词藻来表现。据不完全统计, 马致远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代表色彩的词。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生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如“绿水边,青山侧,两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18〕使人感受到了田园景致的明丽悦目。这些颜色词有红、黄、绿、青、朱、紫、黑、蓝、白、碧、橙等,它们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将人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马致远还以本身带有色彩的事物来代表颜色,如金、银、铜、火、玉、丹、腊、雪、胭脂、翡翠、琥珀、琉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使画面有了色彩,而且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例如他在[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写西湖秋色:“金卮满劝莫推辞,已是黄柑紫蟹时。鸳鸯不管伤心事,便白头湖上死。爱园林一抹胭脂。霜落在丹枫上,水飘着红叶儿,风流煞带酒的西施。”金卮、黄柑、紫蟹、白头、胭脂、霜、丹枫、红叶交相辉映,秋日西湖令人心旷神怡。

  马致远散曲的语言清丽本色,多姿多彩。周德清《中原音韵》在总结散曲语言的特色时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马致远散曲语言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在不同的题材中,马致远散曲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他十分注意字句的锤炼,象[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用十八字写九种物象,精炼之极,无一字可更换,无一字可增删。马致远很少用生僻字,语言自然本色。很多作品,以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写出。例如“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19〕全曲流畅浅白,清新活泼,俗而不粗,清丽可人。马致远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富于鲜明个性,使他的作品摇曳多姿,绚丽无比。

  马致远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他将唐诗人苏味道《观灯》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两句化为“照星桥火树银花”〔20〕;将唐人张籍《楚妃怨》中“梧树叶落黄金井”化为“梧桐初雕金井”〔21〕;将唐诗人李白诗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22〕化作“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23〕。化前人诗句入曲,使马致远的散曲很富文采,飘逸洒落。他化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马致远长于摹景状物,塑造了许多鲜明活脱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马主人、张玉岩、苏小卿、后唐庄宗,还是那一个个不知名的闺中女子,都活灵活现的。而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来自三点:一是细腻而传神的心理划刻。象[商调·集贤宾]《思情》的女主人公在久无亲人的音信时,她想着“敢投了招婿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这里不仅有思念,而且还有疑虑、有恐惧,不会是相府招婿去攀了高枝吧?不会是烟月淹留误了前程吧?曲子以明白如画的语言,清丽细密地把思妇的心理,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出来。而心理刻划的典型作品是《借马》,一个爱马如命的人,当马被借时,他矛盾着:“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极深刻地揭示了马主人的内心世界。二是强烈的动作感的语言的使用。例如在[仙吕·赏花时]《掬水月在手》中,写女主人公秋夜赏月、乘兴梳妆:“喜无那,非是咱风魔,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一个天真无邪又清纯无瑕的女孩子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马致远在塑造人物时用暗示的手法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达到含蓄的效果。暗示的媒介多是特意选择的最能衬托出主人公心境的景物,如“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月亮被层云笼罩,晚风吹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凄凉黯淡的情调,透出思妇的凄清和愁绪。心事的欲写、难写,几经曲折,将主人公心理变化描绘得异常生动、真切。三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各种修辞手法中,马致远运用最成功的是比喻和对偶。马致远散曲中的比喻十分生动贴切,他将争名逐利者比喻成排兵的蚂蚁、酿蜜的蜜蜂、争血的苍蝇。而在《张玉岩草书》中,他写道:“画一画如阵云,点一点似怪石,撇一撇如展鹍鹏翼,弯环怒偃乖龙骨,峻峭横拖巨蟒皮,特殊异,似神符堪咒,蚯蚓盘泥。”一个比喻接着一个比喻,读来形象生动,意味无穷。

  对偶句的使用,在诗词中很常见。严格说来,逢双对是诗词的一个基本规律。散曲继承了诗词逢双必对的传统,又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更适合散曲形式活泼特点的多种对偶形式,如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首尾对等,其中最富特色、最有成就的即是鼎足对。马致远很纯熟地运用对偶艺术,他的散曲中鼎足对比比皆是,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音律和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例如:

  就鹅毛瑞雪初成腊,见蝶翅寒梅正有花,怕羊羔美酝新添价。〔24〕

  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25〕

  丹枫醉倒秋山色,黄菊雕残戏马台,白衣盼杀东篱客。〔26〕

  感春情来来往往蜂蝶,动春意哀哀怨怨杜宇,乱春心乔乔怯怯莺雏。〔27〕

  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劲莺花。〔28〕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29〕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30〕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31〕

  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32〕

  列翠围四屏山,引寒练一溪水,盖蜗居三椽屋。〔33〕

  这些鼎足对的使用,不仅使马致远的散曲音律铿锵,气势奔放,结构优美,还给人以一气呵成、流畅淋漓之感,增加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收稿日期:1995—4—5

  注释:

  〔1〕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2〕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叹世》。

  〔3〕〔4〕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5〕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6〕马致远:[双调·行香子]《无题》。

  〔7〕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

  〔8〕马致远:[般涉调·哨遍]《无题》。

  〔9〕张可久:[越调·寨儿令]《过钓台》。

  〔10〕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1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1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曰:“《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13〕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

  〔14〕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无题》。

  〔15〕王昌龄《诗格》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6〕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

  〔17〕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18〕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19〕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无题》。

  〔20〕马致远:[仙吕·青哥儿]《正月》。

  〔21〕马致远:[仙吕·青哥儿]《七月》。

  〔22〕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23〕马致远:[般涉调·哨遍]《张玉岩草书》。

  〔24〕〔25〕〔26〕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27〕马致远:[南吕·一枝花]《惜春》。

  〔28〕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

  〔29〕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30〕〔3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32〕马致远:[双调·行香子]《无题》。

  〔3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无题》。

作者:黄卉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05期

  内容提要 马致远是元代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飘逸、奔放、老辣、清隽,被后世推为散曲第一家。他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在散曲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元散曲咏史、叹世、归隐、写景、闺情、叙事诸题材他都涉及,并各具成就。他制曲艺术精湛,风格典雅清丽,本色自然。他的散曲意境高妙,充满画意,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他长于心理刻划,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将元散曲推向高潮。

  关键词 马致远 散曲 艺术 研究

  散曲文学史上,马致远是最有光辉的作家。无论是小令还是套数,他都留下了绚烂的篇章。在元代,他是一位领袖群英的散曲作家。他的作品思想丰富而个性鲜明,题材多样而各具成就。他将特出的才情、洒落的气概、凝炼的语言融入散曲中,使他的作品意境宏丽、风格清逸,很为当时及后世曲家所追慕。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

  散曲兴起于民间,最初盛行于勾栏瓦肆,在文人心目中不能和诗文相比。马致远对散曲的贡献就在于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扩大。他用散曲咏史怀古、叹世归隐、言情写景、叙事田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咏史是马致远散曲的重要题材。一方面,他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有些作品,与他企望功名而又志不得伸相联系,透露着一缕伯乐难遇,“古人尚自把天时待”〔1〕、“命里无时莫刚求”〔2〕的情绪,曲中不免无可奈何自我慰藉的味道。“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3〕这便是怀才不遇的心声。另一方面,他的更多的咏史之作,是否定历史上的功名利禄,指出王侯将相的虚幻无常,来说明英雄末路、风波失所古今皆然,揭示人生如梦、居官得祸的道理。他赞美那些激流勇退、远害全身的古人,叹惋那些功业有成却横遭杀身之祸的历史英雄。他咏史作品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众多。他非常赞赏的是范蠡、张良、严光、陶渊明。他们或激流勇退、全身远害,或栖身自然、不为仕途所累。一声“高哉范蠡乘舟去”,即是作者情怀的强烈流露。而“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4〕将浙江潮的动与西山的静对比来写,以朝夕奔涌的浙江潮喻宦海世间的风云难测、虚幻渺茫,以万古长青的西山喻回归自然的闲适恬静、真性永恒。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是历史给马致远的深刻启迪的结果,历史上那些事业有成的英雄豪杰,因为不知全身远害、功成身退而招致杀身之祸。屈原、项羽、韩信等人的遭遇,把马致远心中经世报国的信条打得粉碎。他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和咏史题材紧密相关的是叹世归隐题材。马致远这一题材的作品很多,大约占总数的一半。这些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由此我们看到当时官场的险恶、文人地位的低下,元蒙统治者对汉人的歧视。他的归隐题材作品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追求陶渊明式的清高孤傲。他要将“闲身跳出红尘外”〔5〕,与“酒中仙,尘外客, 林间友”〔6〕去过“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7〕的生活。他向往归隐田园那种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那种无拘无束的身心自由的状态。他说道:“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这样的一份超脱,道出了“青门幸有栽瓜地,谁羡封侯百里”〔8〕的清高孤傲, 恰如张可久的“不恋朝章,归钓夕阳,白眼傲君王”〔9〕的清脱。 马致远笔下的田园闲居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恋着“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10〕,他爱着“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11〕他的叹世归隐作品,集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而这些汇成了一个思想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马致远形象。

  马致远的写景小令,很为后人推重。他长于摹景状物,常能以极其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本色的语言把大自然的壮观秀美呈现于纸端,绘出一幅幅山水画卷。例如被赞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就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日羁旅图。全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展现出枯萎的藤、老朽的树、归巢的乌鸦;小巧的桥、流淌的水、孤零的人家;漫漫的古道、凛冽的西风、羸弱的瘦马;伴着西下的夕阳,更衬出天涯游子的凄凉。人与自然、情与景融为一体。无怪王国维叹为“天籁”。〔12〕苏轼曾称赞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马致远的散曲,尤其是写景小令,也深得画意。他常寥寥数笔,却清俊尖新,宛如明净幽美的山水画,读来意味无穷。与《秋思》那沉重萧瑟的景色不同,马致远笔下的潇湘八景多以清秀明丽的笔调写出,画面清新,意境深远,把人带入宁静秀美的潇湘画里。西湖是散曲家最偏爱的景致。马致远写西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却以他明快清丽的风格独具特色。他笔下的西湖春色、“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青旗挂”〔13〕。融融春日,乘轿游春,信马踏青,秋千架上荡笑声。满眼是娇媚的杏花,依人的柳花,含笑的桃花,游荡的画船,飘扬的酒旗,怎能叫人不醉呢!

  元散曲中写闺情的曲子是很多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古代男女社交不公开,婚姻不自主,只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而闺怨的内容不少;其二,古代交通不发达,男子或仕宦、或游学、或经商在外,往往短期内不能与家人团聚,所以写思妇怨女心声的作品自然多了;其三,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青楼瓦肆也渐多。加之元代文人科举无路,仕宦无门,与风尘女子接触多了,写她们的生活的曲子也应运而生。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他的作品写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轻佻之语。例如:“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14〕用浅白、本色如口语的语言把感情强烈地渲染出来,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凄婉、哀叹,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表现出对爱的追求和情的忠贞。

  元散曲中叙事状物的作品比较少。马致远的《借马》、《张玉岩草书》、《咏庄宗行乐》、[商调·集贤宾]《无题》都是叙事长套的佳作。在这些作品里,他塑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马如命的马主人,胸怀磊落的张玉岩,只知治梨园掌乐府的后唐庄宗,金山寺题壁的苏小卿。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可以说是以文为曲,他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如套曲《张玉岩草书》,用了共8支曲子,从张玉岩胸襟才气、 书写动态、师承渊源、声气神韵、笔划技法、情感变化以及收藏宏富、融贯诸家等等多个方面铺陈,读来宛如一篇张玉岩的传记。而另一支套曲《借马》,以马主人的口气从有人要借马,不情愿借出去又非借不行,马主人的为难心理化作不厌其烦的声声嘱咐:如何饮马、如何喂马、如何骑马、如何鞭马、如何拴马、如何洗马,等等,交待得细致入微,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养马经了。

  精湛卓越的艺术特色

  马致远的散曲在艺术上是绚丽夺目的。这也是他的散曲为后代曲家推重的原因。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典雅清丽、本色自然的风格,使他的散曲意境高远开阔。我国古代诗家历来追求意境美,把它作为诗作品位高低的一个标准。王昌龄的《诗格》即三境并称,且以意境为最高境界。〔15〕马致远散曲的意境高妙,缘于他曲中的画意。他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施展自己摹景状物的才情,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马致远散曲的画意首先在于他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巧妙地截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加以突出渲染。例如写西湖浓浓的春意,“向人娇杏花,扑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16〕春天里百花盛开,最能表现春色的是杏、是柳、是桃,它们的不同姿态,使春色更醉人。马致远写景状物,并不做细琐的形容,而是抓取最引人的一段,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余地。他写《远浦归帆》,只一句“断桥头卖鱼人散”,把渔民的生活写活。渔民们一天的收获如何,心情怎样,鱼卖得个好价么?作者没有说。一个“散”字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看见散去的人影。马致远的散曲有画意,还在于他将景物巧妙地放在一个画面空间里,使曲中景致有层次,有错落,象一幅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如“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17〕这里的花村、草店写地上的景致,是近景;晚霞满天写天边的景色,四周的群山写天地之间的景物,是远景。曲中的物象参差错落,是一幅美丽的山村画。马致远的散曲的画意,更在于他借助大量诉诸感官的秾丽词藻来表现。据不完全统计, 马致远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代表色彩的词。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生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如“绿水边,青山侧,两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18〕使人感受到了田园景致的明丽悦目。这些颜色词有红、黄、绿、青、朱、紫、黑、蓝、白、碧、橙等,它们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将人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马致远还以本身带有色彩的事物来代表颜色,如金、银、铜、火、玉、丹、腊、雪、胭脂、翡翠、琥珀、琉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不仅使画面有了色彩,而且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例如他在[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写西湖秋色:“金卮满劝莫推辞,已是黄柑紫蟹时。鸳鸯不管伤心事,便白头湖上死。爱园林一抹胭脂。霜落在丹枫上,水飘着红叶儿,风流煞带酒的西施。”金卮、黄柑、紫蟹、白头、胭脂、霜、丹枫、红叶交相辉映,秋日西湖令人心旷神怡。

  马致远散曲的语言清丽本色,多姿多彩。周德清《中原音韵》在总结散曲语言的特色时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马致远散曲语言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在不同的题材中,马致远散曲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他十分注意字句的锤炼,象[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用十八字写九种物象,精炼之极,无一字可更换,无一字可增删。马致远很少用生僻字,语言自然本色。很多作品,以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写出。例如“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19〕全曲流畅浅白,清新活泼,俗而不粗,清丽可人。马致远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富于鲜明个性,使他的作品摇曳多姿,绚丽无比。

  马致远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他将唐诗人苏味道《观灯》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两句化为“照星桥火树银花”〔20〕;将唐人张籍《楚妃怨》中“梧树叶落黄金井”化为“梧桐初雕金井”〔21〕;将唐诗人李白诗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22〕化作“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23〕。化前人诗句入曲,使马致远的散曲很富文采,飘逸洒落。他化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马致远长于摹景状物,塑造了许多鲜明活脱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马主人、张玉岩、苏小卿、后唐庄宗,还是那一个个不知名的闺中女子,都活灵活现的。而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来自三点:一是细腻而传神的心理划刻。象[商调·集贤宾]《思情》的女主人公在久无亲人的音信时,她想着“敢投了招婿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这里不仅有思念,而且还有疑虑、有恐惧,不会是相府招婿去攀了高枝吧?不会是烟月淹留误了前程吧?曲子以明白如画的语言,清丽细密地把思妇的心理,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出来。而心理刻划的典型作品是《借马》,一个爱马如命的人,当马被借时,他矛盾着:“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极深刻地揭示了马主人的内心世界。二是强烈的动作感的语言的使用。例如在[仙吕·赏花时]《掬水月在手》中,写女主人公秋夜赏月、乘兴梳妆:“喜无那,非是咱风魔,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一个天真无邪又清纯无瑕的女孩子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马致远在塑造人物时用暗示的手法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达到含蓄的效果。暗示的媒介多是特意选择的最能衬托出主人公心境的景物,如“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欲灭。”月亮被层云笼罩,晚风吹动画檐下的铁马铜铃、凄凉黯淡的情调,透出思妇的凄清和愁绪。心事的欲写、难写,几经曲折,将主人公心理变化描绘得异常生动、真切。三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各种修辞手法中,马致远运用最成功的是比喻和对偶。马致远散曲中的比喻十分生动贴切,他将争名逐利者比喻成排兵的蚂蚁、酿蜜的蜜蜂、争血的苍蝇。而在《张玉岩草书》中,他写道:“画一画如阵云,点一点似怪石,撇一撇如展鹍鹏翼,弯环怒偃乖龙骨,峻峭横拖巨蟒皮,特殊异,似神符堪咒,蚯蚓盘泥。”一个比喻接着一个比喻,读来形象生动,意味无穷。

  对偶句的使用,在诗词中很常见。严格说来,逢双对是诗词的一个基本规律。散曲继承了诗词逢双必对的传统,又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更适合散曲形式活泼特点的多种对偶形式,如鼎足对、连珠对,隔句对、首尾对等,其中最富特色、最有成就的即是鼎足对。马致远很纯熟地运用对偶艺术,他的散曲中鼎足对比比皆是,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音律和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例如:

  就鹅毛瑞雪初成腊,见蝶翅寒梅正有花,怕羊羔美酝新添价。〔24〕

  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有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25〕

  丹枫醉倒秋山色,黄菊雕残戏马台,白衣盼杀东篱客。〔26〕

  感春情来来往往蜂蝶,动春意哀哀怨怨杜宇,乱春心乔乔怯怯莺雏。〔27〕

  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劲莺花。〔28〕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29〕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30〕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31〕

  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32〕

  列翠围四屏山,引寒练一溪水,盖蜗居三椽屋。〔33〕

  这些鼎足对的使用,不仅使马致远的散曲音律铿锵,气势奔放,结构优美,还给人以一气呵成、流畅淋漓之感,增加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收稿日期:1995—4—5

  注释:

  〔1〕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2〕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叹世》。

  〔3〕〔4〕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5〕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6〕马致远:[双调·行香子]《无题》。

  〔7〕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

  〔8〕马致远:[般涉调·哨遍]《无题》。

  〔9〕张可久:[越调·寨儿令]《过钓台》。

  〔10〕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1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1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曰:“《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13〕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

  〔14〕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无题》。

  〔15〕王昌龄《诗格》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6〕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

  〔17〕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18〕马致远:[南吕·四块玉]《恬退》。

  〔19〕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无题》。

  〔20〕马致远:[仙吕·青哥儿]《正月》。

  〔21〕马致远:[仙吕·青哥儿]《七月》。

  〔22〕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23〕马致远:[般涉调·哨遍]《张玉岩草书》。

  〔24〕〔25〕〔26〕马致远:[双调·拨不断]《无题》。

  〔27〕马致远:[南吕·一枝花]《惜春》。

  〔28〕马致远:[大石调·青杏子]《悟迷》。

  〔29〕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30〕〔3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32〕马致远:[双调·行香子]《无题》。

  〔3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无题》。


相关文章

  •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
  • 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朋友,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在今天的<中国 ...查看


  • 第三章元代散曲
  • 第三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  在文艺类型中,散曲和词的关系最密切,体制也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 ...查看


  • 璀璨的元曲
  • 璀璨的元曲 元曲是指元代北曲杂剧和散曲,不含南曲系统的南戏和散曲.由于元曲研究以杂剧为要.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继唐诗.宋 ...查看


  • 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 马致远散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不可或缺的奇葩,他的散曲已然成为国粹.从美学看马致远的散曲:形象美,画面美,自然美,语言美. 马致远的散曲内容比较复杂: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有愤世嫉俗的呼喊,有对隐归生活的讴歌,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宣扬,还有咏史吊 ...查看


  • 天净沙秋思学案
  • <天净沙 秋思>学案 马致远 一.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 ...查看


  • 教案设计[天净沙.秋思]
  • 教案设计 课题 <天净沙 · 秋思> 设计人 通榆县第二中学 山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 ...查看


  • 元曲的畅达
  • [元曲略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于1271年创建.这一时期,民族间的融合加强,文学中也沾染了蒙古人的习惯和口语.元朝最有名的莫过于戏曲,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元曲.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又有 ...查看


  • 元曲的人文精神
  • 元曲的人文精神 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上网冲浪更惬意 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查看


  • 元明清文学
  • 六.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1234 -1368) 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为元代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但另一方面元代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非常突出,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