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5期第13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 F SJT U (P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No. 5, 2005Vol. 13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吴 倬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北京100084)
摘 要: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 但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形态, 是一种被消解了主体性的主体意识, 它丧失了基于人的主体性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 是丧失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宗教对人们形成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自我超越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本质上起着一种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我们应该注意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 克服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形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宗教; 主体意识; 精神境界;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5) 05-0011-05
近些年来,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宗教庙宇的香火日见兴旺, 求神拜佛的人愈来愈多, 关于宗教的各种书籍的出版和销售两旺 面对这种所谓的 宗教热 现象, 我们必须关注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
不容否认, 宗教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其积极性的一面。首先, 在 爱国爱教 的思想激励之下, 广大教徒努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其次, 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能有效地促使教徒弃恶扬善、洁身自好, 有利于净化社会道德风貌; 第三, 宗教界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宗教学术研究等事业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四, 宗教界人士通过同国外宗教界的友好往来, 有助于促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文化
交流和友谊的发展,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总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是必须予以充分肯定的, 我们应该为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 宗教观念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异己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一种幻想的、扭曲的、并将其人格化和神化了的反映的思想观念体系, 作为一种教徒和信众在面对生活困境和寻求精神寄托时的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系, 它对人们在精神上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宗教
收稿日期:2005-07-05
() , 信仰给人们精神境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一具体分析, 以期引起重视。
一、宗教信仰是一种消解了主体性的
人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指出: 宗教就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①费尔巴哈则认为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些观点都是在揭示宗教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事实, 即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异化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人们虽然有不少论述, 但是总的说来还存在不少差异和分歧, 有必要在这里作一个简要的归纳和界定。
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自觉意识。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而人的主体性正是指人所特有的这种能够进行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能力。
人基于主体性而形成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 人的主体意识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和社会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自主性的意识, 是一种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
1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人在实践中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和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 由于人具有改变自己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因此人的命运和前途就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把握在自己手里, 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人的这种自主性和能力反映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 就形成了以自主、自立、自强为特征的自主性意识。
第二, 人的主体意识还是一种关于肯定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肯定生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意识, 是一种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不同, 人有自主性、有意识, 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关于个人和人类的生命、生活的意义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短暂性和永恒性、欠缺性与完美性等关系的思考与意识。人的自主性和具有意识能力等主体性特点, 使人在这种思考中形成了关于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肯定性意识, 即自尊、自重等价值意识和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第三, 人的主体性意识还是一种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意识, 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
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为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它突出地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在其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总是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而存在的。在人的精神活动中, 作为人的这种能动性的反映, 主要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这是一种人们在面对不适合人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主动地、积极地去改变环境, 而不是消极、忍耐或妥协、等待的态度。因此, 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的主体意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面貌。
第四, 人的主体性意识还是一种关于人的创造性的意识, 是一种批判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性本质上主要表现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可以以人化自然的方式创造人们所需要然而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不适合要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创造符合自己要求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人的这种创造性反映在人的思想意识中, 就形成了自觉的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和发展意识, 因而这是一种批判性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
, 的实践能力和工具的进步, 人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进步。在哲学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中蕴含着主体意识的发展成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步都是主体意识进步的表现。
然而, 宗教观念是人的主体意识在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表现形态。关于宗教意识的根本特征, 恩格斯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象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②这就是说, 宗教信仰中的神灵观念其实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是人们把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人格化和神化后形成的, 然后再把它作为崇拜的偶像。所以, 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 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 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 把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和大自然。
①
人们之所以要创造神灵这一崇拜偶像,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对低下的条件下, 面对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严重压迫, 对自己战胜现实的生活困境丧失了信心, 从而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在严酷的阶级压迫条件下, 被压迫者 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 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 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 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宗教的神灵崇拜则是这种寻求精神安慰的最有效方式。因此, 宗教同样是人的主体意识, 只不过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扭曲了的和异化的主体意识。
宗教信仰之所以是一种扭曲的和异化的主体意识, 主要在于:
第一, 宗教通过神灵崇拜, 丧失了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导者和支配者地位的自主性意识, 丧失了基于人的本质的主体性所形成的主体意识中原本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
当然, 宗教意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己面对自然和社会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但是, 人们再不是以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面对自然和社会, 人们把自己本质上原本应该具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度给神灵, 由神灵来充当自然和社会即整个世界的主导者和支配者, 而人们则成为受神灵支配的奴仆。宗教观念中的神灵创世说、神灵支配说正是人的主体意识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的集中表现。
, , ③
2005年第5期
吴 倬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13
的主体意识中关于自身要求和需要, 关于人的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自我肯定性的价值态度, 也就是说, 人的主体意识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在宗教观念中, 就人和神的关系来说, 人被说成是低下的、有罪的、卑贱的、无价值的, 而神灵则是伟大的、恩慈的、高贵的、价值无量的。神学家安瑟尔谟说: 轻视自己的人, 在上帝那里就受到尊重。不顺从自己的人, 便顺从了上帝。可见, 应当把自己看得很微小, 这样, 在上帝眼中, 你就是大的; 因为, 你愈是为人间所蔑视, 你就愈是得到上帝的珍视。 ④于是, 人们在基于人的主体性而形成的主体意识中所具有的那种对人的要求和需要、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肯定性的价值态度不见了, 作为人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丧失了。当然, 人们创造出了宗教观念, 并不意味着人彻底否定了人和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 因为宗教其实正是以一种扭曲的和异化的方式在间接肯定着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观念中, 人是被神创造出来的, 它的价值在于人是神的仁慈和智慧的体现; 人的生命和生活是按照神的意志和要求而发展的, 所以人的生命、生活其实是神的目的和价值的体现者。由于神的观念是虚幻的, 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因此宗教其实是在用神的名义肯定人。然而, 虽然宗教是以扭曲和异化的形式在肯定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 但是就人本身的主体意识来说, 它毕竟以奴仆的身份和意识面对神, 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第三, 宗教观念把神说成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动的主体, 是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创造者和宇宙秩序的安排者, 于是人的主体意识中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消解, 甚至丧失了。
在宗教观念中, 既然世界是神创造的, 宇宙的秩序是神安排的, 那么, 除了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世界的一草一木, 任何人都不能改动宇宙的秩序。人们所能够做的只是接受和赞美现实的一切, 从中体验神的伟大、神迹的神奇与不可思议。宗教要求人们面对现实困境的态度是忍耐, 要求人们面对不合理、不公正现象的态度是逆来顺受。于是人们在这种安于现实、服从现实、赞美现实的态度中完全丧失了人的主体意识中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四, 同样, 也正是因为宗教观念把神说成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动的主体, 是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世, 识中的创造性也就随之消解, 甚至丧失了。在宗教观念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神的意志和智慧的体现。所谓 神创造猫是为了吃老鼠, 创造老鼠是为了给猫吃, 而创造猫吃老鼠是为了体现神的智慧 的说法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这样, 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的事物和现象, 就是天经地义地必然要出现的; 在世界上所没有出现的事物和现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于是, 这种逻辑告诉人们:人们不能也不应该去消灭或改变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不能也不应该去创造世界上没有的事物和现象。这样, 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中所应该具有的创造性也就丧失了。
总之, 宗教观念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扭曲的和异化的表现, 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人的主体意识中的基于人的主体性而形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意识让度给虚幻的神灵, 剥夺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意识中的积极进取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状态, 从而使人成为被动的、消极的、懦弱的、无价值的存在, 成为失去了灵魂的、丧失了主体性的、 被物化了的 存在。
二、宗教信仰是一种丧失了积极进取状态的
人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 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状态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具体的、鲜明的表现形态。它通常表现为人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精神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状态。人的精神境界具体地、鲜明地表现了人的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它是人的进步程度的晴雨表。
宗教信仰作为教徒的一种主体意识, 同样在教徒的精神境界中鲜明地表现出宗教在这些方面对教徒的影响。马克思说: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①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 被压迫生灵 的精神境界。那么, 被压迫生灵 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呢? 总的说来, 宗教是那些缺失了主体性的人, 是那些对前途、命运感到极度忧虑和茫然不解的人, 是那些找不到自己生活和生命的真实价值的人, 是那些对依靠自己的努力转变生活困境和不幸命运丧失了信心的人, 是那些希望借助对神灵的信仰去得到精神解
14
1. 宗教使人缺失了科学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然而, 宗教虽然宣称是以善和美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但是由于宗教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主张的实现其价值追求的方式与途径是与真理尺度相背离的, 因此, 客观上宗教却不能使人们更好地实现善和美。在宗教中 爱 被看作是最能体现宗教精神的观念, 无论是神与人之间的爱, 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都是宗教对人们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但是, 宗教中的这种爱, 却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在宗教中, 爱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对人的爱要服从于人对神的爱, 为了爱神甚至可以以放弃爱人为代价; 二是神对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神对人的绝对统治和人对神的绝对服从的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爱; 三是人神之间的爱是以贬低人、抬高神的一种并非爱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四是对人的来世幸福的关注要超过对现实的人的爱和对人的现实幸福的关注; 五是宗教对恶人宽容和信神赦罪的主张, 会造成纵人为恶的后果, 等等。显然, 宗教在这样一种 爱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和所进行的对善和美的追求, 只能是一种被抽取了精髓的关于爱的神话。因此, 宗教中的爱是一种非现实的、无助于真正改善人的现实生活境遇的精神安慰剂。
3. 宗教泯灭了人的实践精神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实践精神是人们面对不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采取的一种以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改造外部世界的精神状态。《国际歌》中所唱到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和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正是人们从千百年的争取自由和解放、追求幸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 它反映的正是人的这种不屈服于逆境的、自立自强的、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然而, 宗教却一方面主张人们要屈从命运的安排, 逆来顺受, 忍受非人的生活环境或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把这看作是神意的体现和神对自己的考验; 另一方面, 宗教又主张人们应该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 只要今生今世顺从神、敬爱神、按照神的旨意行事, 就可以得到神的恩典获得来世幸福。宗教的这种观念与人们所应该具有的实践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它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消沉、懦弱、屈辱和无休止的忍耐, 却丝毫无助于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 总之, 颂扬愚民的各种特点, 但对不想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 科学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实践依赖于真理尺度
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求真、求实的思想意识。科学精神的特点在于:一是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对象存在, 相信人们可以认识一切事物; 二是相信经验、理性的至上性力量, 主张诉诸经验、理性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是把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求真、求实反对虚假作为人们面对现实的基本品格; 四是主张一切事物都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对象, 反对给人们的认识活动设置禁区。纵观人类历史, 人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和推动下反对蒙昧主义、发现真理、发展生产、促进精神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变革, 科学精神是促进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整体上看, 宗教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精神活动。首先, 它把超自然的对象神灵及其神迹作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并确认为不可怀疑的事实, 断言神灵是不可认识的, 只能靠信仰去确认, 神迹是不能追问的, 只能以虔信去感悟, 从而给人们的认识领域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其次, 宗教否定人的经验和理性对神灵和神迹的认识作用, 否定了经验和理性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第三, 宗教反对人们用经验和实践去检验关于神和神迹的言论和观点, 实际上起着推崇蒙昧主义的作用; 第四, 宗教将可能会危及宗教观念的权威和宗教生存的科学研究领域或内容确立为禁区, 其结果窒息了科学的发展空间。总之, 宗教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是一种造成人们科学精神缺失的思想意识。
2. 宗教扭曲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的实践依赖于价值尺度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强调一切言行应该从人民、人类的利益出发的求善、求美的思想意识。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一是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二是从人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在追求真实的同时, 也把追求包括并非具有现实真实性的美好事物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三是在崇尚理性的同时, 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和追求等人的丰富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 四是要求人们时刻从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来审视自己, 把违背善的一切言行都视作禁区。人文精神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制止有害言行, 促使人类社会生
2005年第5期
吴 倬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15
重要。 ⑤列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宗教是一种 精神上的劣质酒 , 被剥削被压迫者饮了这种酒, 就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 忘记要求稍微过一点人所应当过的生活。 ⑥
4. 宗教抽掉了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批评精神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上的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主张要用理性的批评精神对待一切, 坚持思想的独立性, 凡事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 由自己来判断, 反对个人崇拜, 不相信所谓绝对真理, 反对盲从盲信, 这正是人们面对现实的应有的态度, 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品格。人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 从蒙昧走向光明, 由野蛮走向文明。
而宗教却要求人们虔诚地信仰神灵, 强调 信则灵 , 任何对神、对宗教理论和观念的怀疑都是对神灵的亵渎, 都是最大的罪过。二世纪末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鼓吹一切世俗的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 基督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圣经。他写道: 上帝的儿子也死了, 正因为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才是可信的。他死而复活了, 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是完全可信的。 ⑦11世纪的大主教、神学家安瑟尔谟说: 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 而是信仰了才理解。 ⑦宗教的这种蒙昧主义的态度完全抽去了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 只能使人停留在蒙昧和蛮荒的精神沙漠之中而无法自拔。
5. 宗教消解了人的自我超越的动力
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批评性的活动,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实践中, 不仅要进行观念的批判, 还要进行实践的批判。人们正是在这种批评性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不断确立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新的价值目标, 去推动人的社会生活和自我的发展。因此,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树立起来并付诸行动的高尚的、远大的价值目标就成为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所树立起来的包括社会政治理想、人生理
想、道德理想、审美理想、科学理想等在内的生活追求都是这样的价值目标。因此, 在实践中能够不断
树立起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价值目标不仅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也是人能够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然而, 宗教鼓吹 人的命, 神注定 , 它告诫人们只能思考和实践神的旨意, 做一个忠实的、安分守己的和无过错的信徒, 而不可有任何非分的念头。人们只能把崇拜神灵、敬畏神灵、趋近神灵、最后争取与神合一确立为自己的唯一价值目标。这样, 宗教客观上取消了人的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无限可能性。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 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虽然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 如劝人为善, 教人宽容, 主张关爱他人, 主张不要执着地追求名利物欲等, 这也是它能够长期存在, 并吸引了无数民众的原因。但是, 由于宗教的观念是与客观真理相违背的, 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异己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扭曲的、幻想的和被神化了的反映, 所以, 从根本上说, 它与人的本质相矛盾, 与人的前进和发展方向相背离, 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进取等人应有的主体性和与之相应的精神状态相抵触, 因此, 宗教对人们形成精神境界的影响总的说来是消极的、有害的。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以便在实践中加以消除和克服。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第452、648、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666-667页。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人民出版社1963年, 第334页。④ 转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4年, 第
5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 第218页。⑥ 《列宁全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 第62-63页。⑦ 转引自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144、163页。
Religion and Human Mental Outlook
W U Zhuo
(Research Center for M 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 f Tsing hua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A s a so cial phenomenon, religion has increasing ly greater influence on people in their daily
下转第页)
2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 第327页。
第13卷
介绍的美国经验, 或可成为其他国家 包括中国 日后创建这类宪法监督制度的有益的参照体系或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 [M ]. 张雁深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61. 160.
[2] [美]汉密尔顿, 等. 联邦党人文集[M ]. 程逢如, 等译. 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82. 391-392.
① 关于英法两国的政治协商机制, 英国学者维尔有精要的分析, 详
细请参见[英]维尔:《宪政与分权》, 苏力译, 生活 读书 新知
Judicial Humility and Its Practice in the Judicial Review in U S
CH E N Yun -sheng
(Schoo l of Law , Shanghai Jiaotong U niv er 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The co nstitutio n is not functioning effectively in practice because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 v-i sion system is no t perfect and lacks w orkability. T o achiev 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judicialization must be achiev ed fir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blem of ex ertion o f the judicial pow er in the constitutional su -pervision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 oblem of judicial humility.
Key words:constitutio nal supervisio n; judicializatio n; judicial humility
(上接第15页)
life. H ow ev er, its negative effect o n the form ing of people s sublime m ental o utloo k m ust not be neg lec -ted. Religio us beliefs ar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a twisted, dissimilated form, or subject consciousness depriv ed o f its subjectivity. T hey rob people of their subjectivity -based spirit o f self -sufficiency , self -rel-i ance, self -empow er ment, and represent a neg ative mindset of peo ple void of motivatio n and creativity. Re -lig ion pr ev ents people fr om for ming a sublime mental outlook w hich consists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hu -m anism , pr actice, criticism and self -transcendence. In the fo rmation of socialist spir itual civilization, therefo re, w e sho uld try to offset the negativ e effect of relig ion o n the form ing o f people s m ental outlo ok, as w ell as prom oting the positiv e effect of religio n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lig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mental outlook; negative effect
2005年第5期第13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 F SJT U (P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No. 5, 2005Vol. 13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吴 倬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北京100084)
摘 要: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 但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形态, 是一种被消解了主体性的主体意识, 它丧失了基于人的主体性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 是丧失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宗教对人们形成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自我超越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本质上起着一种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我们应该注意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 克服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形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宗教; 主体意识; 精神境界;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5) 05-0011-05
近些年来,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宗教庙宇的香火日见兴旺, 求神拜佛的人愈来愈多, 关于宗教的各种书籍的出版和销售两旺 面对这种所谓的 宗教热 现象, 我们必须关注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
不容否认, 宗教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其积极性的一面。首先, 在 爱国爱教 的思想激励之下, 广大教徒努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其次, 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能有效地促使教徒弃恶扬善、洁身自好, 有利于净化社会道德风貌; 第三, 宗教界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宗教学术研究等事业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四, 宗教界人士通过同国外宗教界的友好往来, 有助于促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文化
交流和友谊的发展,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总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是必须予以充分肯定的, 我们应该为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 宗教观念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异己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一种幻想的、扭曲的、并将其人格化和神化了的反映的思想观念体系, 作为一种教徒和信众在面对生活困境和寻求精神寄托时的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系, 它对人们在精神上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宗教
收稿日期:2005-07-05
() , 信仰给人们精神境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一具体分析, 以期引起重视。
一、宗教信仰是一种消解了主体性的
人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指出: 宗教就是那些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①费尔巴哈则认为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些观点都是在揭示宗教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事实, 即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异化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人们虽然有不少论述, 但是总的说来还存在不少差异和分歧, 有必要在这里作一个简要的归纳和界定。
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的自觉意识。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而人的主体性正是指人所特有的这种能够进行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能力。
人基于主体性而形成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 人的主体意识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和社会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自主性的意识, 是一种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
1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人在实践中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和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 由于人具有改变自己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因此人的命运和前途就根本意义上来说是把握在自己手里, 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人的这种自主性和能力反映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 就形成了以自主、自立、自强为特征的自主性意识。
第二, 人的主体意识还是一种关于肯定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肯定生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意识, 是一种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不同, 人有自主性、有意识, 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关于个人和人类的生命、生活的意义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短暂性和永恒性、欠缺性与完美性等关系的思考与意识。人的自主性和具有意识能力等主体性特点, 使人在这种思考中形成了关于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肯定性意识, 即自尊、自重等价值意识和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第三, 人的主体性意识还是一种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意识, 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
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为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人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它突出地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在其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总是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而存在的。在人的精神活动中, 作为人的这种能动性的反映, 主要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这是一种人们在面对不适合人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主动地、积极地去改变环境, 而不是消极、忍耐或妥协、等待的态度。因此, 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的主体意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面貌。
第四, 人的主体性意识还是一种关于人的创造性的意识, 是一种批判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性本质上主要表现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可以以人化自然的方式创造人们所需要然而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不适合要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创造符合自己要求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人的这种创造性反映在人的思想意识中, 就形成了自觉的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和发展意识, 因而这是一种批判性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
, 的实践能力和工具的进步, 人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进步。在哲学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中蕴含着主体意识的发展成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步都是主体意识进步的表现。
然而, 宗教观念是人的主体意识在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表现形态。关于宗教意识的根本特征, 恩格斯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象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②这就是说, 宗教信仰中的神灵观念其实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是人们把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加以人格化和神化后形成的, 然后再把它作为崇拜的偶像。所以, 宗教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 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 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 把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和大自然。
①
人们之所以要创造神灵这一崇拜偶像,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对低下的条件下, 面对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严重压迫, 对自己战胜现实的生活困境丧失了信心, 从而转向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在严酷的阶级压迫条件下, 被压迫者 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 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 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 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宗教的神灵崇拜则是这种寻求精神安慰的最有效方式。因此, 宗教同样是人的主体意识, 只不过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扭曲了的和异化的主体意识。
宗教信仰之所以是一种扭曲的和异化的主体意识, 主要在于:
第一, 宗教通过神灵崇拜, 丧失了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导者和支配者地位的自主性意识, 丧失了基于人的本质的主体性所形成的主体意识中原本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
当然, 宗教意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己面对自然和社会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但是, 人们再不是以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面对自然和社会, 人们把自己本质上原本应该具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度给神灵, 由神灵来充当自然和社会即整个世界的主导者和支配者, 而人们则成为受神灵支配的奴仆。宗教观念中的神灵创世说、神灵支配说正是人的主体意识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的集中表现。
, , ③
2005年第5期
吴 倬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13
的主体意识中关于自身要求和需要, 关于人的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自我肯定性的价值态度, 也就是说, 人的主体意识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在宗教观念中, 就人和神的关系来说, 人被说成是低下的、有罪的、卑贱的、无价值的, 而神灵则是伟大的、恩慈的、高贵的、价值无量的。神学家安瑟尔谟说: 轻视自己的人, 在上帝那里就受到尊重。不顺从自己的人, 便顺从了上帝。可见, 应当把自己看得很微小, 这样, 在上帝眼中, 你就是大的; 因为, 你愈是为人间所蔑视, 你就愈是得到上帝的珍视。 ④于是, 人们在基于人的主体性而形成的主体意识中所具有的那种对人的要求和需要、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肯定性的价值态度不见了, 作为人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丧失了。当然, 人们创造出了宗教观念, 并不意味着人彻底否定了人和人的生命、生活的意义, 因为宗教其实正是以一种扭曲的和异化的方式在间接肯定着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在宗教观念中, 人是被神创造出来的, 它的价值在于人是神的仁慈和智慧的体现; 人的生命和生活是按照神的意志和要求而发展的, 所以人的生命、生活其实是神的目的和价值的体现者。由于神的观念是虚幻的, 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因此宗教其实是在用神的名义肯定人。然而, 虽然宗教是以扭曲和异化的形式在肯定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 但是就人本身的主体意识来说, 它毕竟以奴仆的身份和意识面对神, 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自尊、自重的精神状态。
第三, 宗教观念把神说成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动的主体, 是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创造者和宇宙秩序的安排者, 于是人的主体意识中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也随之消解, 甚至丧失了。
在宗教观念中, 既然世界是神创造的, 宇宙的秩序是神安排的, 那么, 除了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世界的一草一木, 任何人都不能改动宇宙的秩序。人们所能够做的只是接受和赞美现实的一切, 从中体验神的伟大、神迹的神奇与不可思议。宗教要求人们面对现实困境的态度是忍耐, 要求人们面对不合理、不公正现象的态度是逆来顺受。于是人们在这种安于现实、服从现实、赞美现实的态度中完全丧失了人的主体意识中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四, 同样, 也正是因为宗教观念把神说成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动的主体, 是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世, 识中的创造性也就随之消解, 甚至丧失了。在宗教观念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神的意志和智慧的体现。所谓 神创造猫是为了吃老鼠, 创造老鼠是为了给猫吃, 而创造猫吃老鼠是为了体现神的智慧 的说法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这样, 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的事物和现象, 就是天经地义地必然要出现的; 在世界上所没有出现的事物和现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于是, 这种逻辑告诉人们:人们不能也不应该去消灭或改变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不能也不应该去创造世界上没有的事物和现象。这样, 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中所应该具有的创造性也就丧失了。
总之, 宗教观念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扭曲的和异化的表现, 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人的主体意识中的基于人的主体性而形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意识让度给虚幻的神灵, 剥夺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意识中的积极进取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状态, 从而使人成为被动的、消极的、懦弱的、无价值的存在, 成为失去了灵魂的、丧失了主体性的、 被物化了的 存在。
二、宗教信仰是一种丧失了积极进取状态的
人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 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状态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具体的、鲜明的表现形态。它通常表现为人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精神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状态。人的精神境界具体地、鲜明地表现了人的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它是人的进步程度的晴雨表。
宗教信仰作为教徒的一种主体意识, 同样在教徒的精神境界中鲜明地表现出宗教在这些方面对教徒的影响。马克思说: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①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 被压迫生灵 的精神境界。那么, 被压迫生灵 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呢? 总的说来, 宗教是那些缺失了主体性的人, 是那些对前途、命运感到极度忧虑和茫然不解的人, 是那些找不到自己生活和生命的真实价值的人, 是那些对依靠自己的努力转变生活困境和不幸命运丧失了信心的人, 是那些希望借助对神灵的信仰去得到精神解
14
1. 宗教使人缺失了科学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然而, 宗教虽然宣称是以善和美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但是由于宗教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主张的实现其价值追求的方式与途径是与真理尺度相背离的, 因此, 客观上宗教却不能使人们更好地实现善和美。在宗教中 爱 被看作是最能体现宗教精神的观念, 无论是神与人之间的爱, 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都是宗教对人们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但是, 宗教中的这种爱, 却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在宗教中, 爱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对人的爱要服从于人对神的爱, 为了爱神甚至可以以放弃爱人为代价; 二是神对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神对人的绝对统治和人对神的绝对服从的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爱; 三是人神之间的爱是以贬低人、抬高神的一种并非爱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四是对人的来世幸福的关注要超过对现实的人的爱和对人的现实幸福的关注; 五是宗教对恶人宽容和信神赦罪的主张, 会造成纵人为恶的后果, 等等。显然, 宗教在这样一种 爱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和所进行的对善和美的追求, 只能是一种被抽取了精髓的关于爱的神话。因此, 宗教中的爱是一种非现实的、无助于真正改善人的现实生活境遇的精神安慰剂。
3. 宗教泯灭了人的实践精神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实践精神是人们面对不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采取的一种以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改造外部世界的精神状态。《国际歌》中所唱到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和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正是人们从千百年的争取自由和解放、追求幸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 它反映的正是人的这种不屈服于逆境的、自立自强的、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
然而, 宗教却一方面主张人们要屈从命运的安排, 逆来顺受, 忍受非人的生活环境或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把这看作是神意的体现和神对自己的考验; 另一方面, 宗教又主张人们应该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 只要今生今世顺从神、敬爱神、按照神的旨意行事, 就可以得到神的恩典获得来世幸福。宗教的这种观念与人们所应该具有的实践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它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消沉、懦弱、屈辱和无休止的忍耐, 却丝毫无助于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 总之, 颂扬愚民的各种特点, 但对不想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 科学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实践依赖于真理尺度
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求真、求实的思想意识。科学精神的特点在于:一是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对象存在, 相信人们可以认识一切事物; 二是相信经验、理性的至上性力量, 主张诉诸经验、理性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是把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求真、求实反对虚假作为人们面对现实的基本品格; 四是主张一切事物都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对象, 反对给人们的认识活动设置禁区。纵观人类历史, 人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和推动下反对蒙昧主义、发现真理、发展生产、促进精神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变革, 科学精神是促进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整体上看, 宗教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精神活动。首先, 它把超自然的对象神灵及其神迹作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并确认为不可怀疑的事实, 断言神灵是不可认识的, 只能靠信仰去确认, 神迹是不能追问的, 只能以虔信去感悟, 从而给人们的认识领域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其次, 宗教否定人的经验和理性对神灵和神迹的认识作用, 否定了经验和理性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第三, 宗教反对人们用经验和实践去检验关于神和神迹的言论和观点, 实际上起着推崇蒙昧主义的作用; 第四, 宗教将可能会危及宗教观念的权威和宗教生存的科学研究领域或内容确立为禁区, 其结果窒息了科学的发展空间。总之, 宗教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是一种造成人们科学精神缺失的思想意识。
2. 宗教扭曲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人们对成功的实践依赖于价值尺度的认识基础上升华起来的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强调一切言行应该从人民、人类的利益出发的求善、求美的思想意识。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一是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二是从人的利益和要求出发, 在追求真实的同时, 也把追求包括并非具有现实真实性的美好事物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三是在崇尚理性的同时, 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和追求等人的丰富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 四是要求人们时刻从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来审视自己, 把违背善的一切言行都视作禁区。人文精神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制止有害言行, 促使人类社会生
2005年第5期
吴 倬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15
重要。 ⑤列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宗教是一种 精神上的劣质酒 , 被剥削被压迫者饮了这种酒, 就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 忘记要求稍微过一点人所应当过的生活。 ⑥
4. 宗教抽掉了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批评精神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上的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主张要用理性的批评精神对待一切, 坚持思想的独立性, 凡事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 由自己来判断, 反对个人崇拜, 不相信所谓绝对真理, 反对盲从盲信, 这正是人们面对现实的应有的态度, 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品格。人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 从蒙昧走向光明, 由野蛮走向文明。
而宗教却要求人们虔诚地信仰神灵, 强调 信则灵 , 任何对神、对宗教理论和观念的怀疑都是对神灵的亵渎, 都是最大的罪过。二世纪末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鼓吹一切世俗的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 基督徒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圣经。他写道: 上帝的儿子也死了, 正因为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才是可信的。他死而复活了, 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是完全可信的。 ⑦11世纪的大主教、神学家安瑟尔谟说: 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 而是信仰了才理解。 ⑦宗教的这种蒙昧主义的态度完全抽去了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 只能使人停留在蒙昧和蛮荒的精神沙漠之中而无法自拔。
5. 宗教消解了人的自我超越的动力
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批评性的活动,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实践中, 不仅要进行观念的批判, 还要进行实践的批判。人们正是在这种批评性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不断确立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新的价值目标, 去推动人的社会生活和自我的发展。因此,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树立起来并付诸行动的高尚的、远大的价值目标就成为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所树立起来的包括社会政治理想、人生理
想、道德理想、审美理想、科学理想等在内的生活追求都是这样的价值目标。因此, 在实践中能够不断
树立起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价值目标不仅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也是人能够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然而, 宗教鼓吹 人的命, 神注定 , 它告诫人们只能思考和实践神的旨意, 做一个忠实的、安分守己的和无过错的信徒, 而不可有任何非分的念头。人们只能把崇拜神灵、敬畏神灵、趋近神灵、最后争取与神合一确立为自己的唯一价值目标。这样, 宗教客观上取消了人的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无限可能性。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 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虽然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 如劝人为善, 教人宽容, 主张关爱他人, 主张不要执着地追求名利物欲等, 这也是它能够长期存在, 并吸引了无数民众的原因。但是, 由于宗教的观念是与客观真理相违背的, 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异己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扭曲的、幻想的和被神化了的反映, 所以, 从根本上说, 它与人的本质相矛盾, 与人的前进和发展方向相背离, 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进取等人应有的主体性和与之相应的精神状态相抵触, 因此, 宗教对人们形成精神境界的影响总的说来是消极的、有害的。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以便在实践中加以消除和克服。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第452、648、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666-667页。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人民出版社1963年, 第334页。④ 转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4年, 第
5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 第218页。⑥ 《列宁全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1958年, 第62-63页。⑦ 转引自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144、163页。
Religion and Human Mental Outlook
W U Zhuo
(Research Center for M 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 f Tsing hua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A s a so cial phenomenon, religion has increasing ly greater influence on people in their daily
下转第页)
2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 第327页。
第13卷
介绍的美国经验, 或可成为其他国家 包括中国 日后创建这类宪法监督制度的有益的参照体系或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 [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 [M ]. 张雁深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 1961. 160.
[2] [美]汉密尔顿, 等. 联邦党人文集[M ]. 程逢如, 等译. 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82. 391-392.
① 关于英法两国的政治协商机制, 英国学者维尔有精要的分析, 详
细请参见[英]维尔:《宪政与分权》, 苏力译, 生活 读书 新知
Judicial Humility and Its Practice in the Judicial Review in U S
CH E N Yun -sheng
(Schoo l of Law , Shanghai Jiaotong U niv er 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The co nstitutio n is not functioning effectively in practice because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 v-i sion system is no t perfect and lacks w orkability. T o achiev 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judicialization must be achiev ed fir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blem of ex ertion o f the judicial pow er in the constitutional su -pervision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 oblem of judicial humility.
Key words:constitutio nal supervisio n; judicializatio n; judicial humility
(上接第15页)
life. H ow ev er, its negative effect o n the form ing of people s sublime m ental o utloo k m ust not be neg lec -ted. Religio us beliefs ar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a twisted, dissimilated form, or subject consciousness depriv ed o f its subjectivity. T hey rob people of their subjectivity -based spirit o f self -sufficiency , self -rel-i ance, self -empow er ment, and represent a neg ative mindset of peo ple void of motivatio n and creativity. Re -lig ion pr ev ents people fr om for ming a sublime mental outlook w hich consists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hu -m anism , pr actice, criticism and self -transcendence. In the fo rmation of socialist spir itual civilization, therefo re, w e sho uld try to offset the negativ e effect of relig ion o n the form ing o f people s m ental outlo ok, as w ell as prom oting the positiv e effect of religio n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lig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mental outlook; negativ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