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分析报告
6月28日下午,河北一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 据了解,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此次事件引发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笔者对我镇(赵寨子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我镇共有留守儿童37名,处于0-12岁的年龄阶段。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出打工者将他们的子女,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抚养,在家乡接受教育。
二、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平时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再加上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半文盲,从而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学习和辅导的作用。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 家庭方面。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在情感上对孩子予以关爱。
2、学校方面。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对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留守儿童一个灿烂的明天。
关于留守儿童的分析报告
6月28日下午,河北一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 据了解,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此次事件引发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笔者对我镇(赵寨子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我镇共有留守儿童37名,处于0-12岁的年龄阶段。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出打工者将他们的子女,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抚养,在家乡接受教育。
二、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平时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再加上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半文盲,从而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学习和辅导的作用。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 家庭方面。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在情感上对孩子予以关爱。
2、学校方面。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对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留守儿童一个灿烂的明天。